科研人员特质与技术成果转化收益分配路径选择研究
2023-11-06张希迪任蓉夏蕊
张希迪,任蓉,夏蕊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 100083)
1 引言
科研人员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支撑和保障。在技术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方面,合理地选择收益分配路径能够有效激发和提升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企业技术、人才和经济的协同发展。故而,科研人员得到基于技术成果转化的收益分配激励,无论是对于科研人员自身发展还是企业发展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积极影响因素,因此,深度掌握科研人员特质、制定合理的技术成果转化收益分配路径,是科研企业目前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
2 科研人员的特质
第一,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科研人员通常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其通过系统学习和积累实践经验,掌握一些特定领域的核心技术和操作方法。通常,基于科研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其能够深入研究和理解问题,并提供技术解决方案,为企业技术创新和参与竞争提供支持。第二,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科研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最新的知识和技术,以跟上发展的步伐。因此,科研人员通常具备主动学习的态度,并具备寻找和利用资源的能力,可以持续性扩展和深化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知识面,以在科研工作中提供更好的研究成果和创新解决方案。第三,较强的风险控制能力。科研人员在研究过程中面临着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因此,其通常具备辨识风险和采取相应措施的能力,以最小化潜在风险并保护技术成果的安全性和商业价值。在科研工作中,科研人员在多数情况下均能细致入微地评估风险,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管理风险,确保研究顺利进行和技术成果的有效转化。第四,注重个人能力提升与职业发展。相比其他类型人员,科研人员在重视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注重提升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包括参加学术会议、发表论文、参与项目研究等方式。同时,科研人员关注个人职业发展,包括晋升、职业规划和专利申请等方面[1]。
3 技术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对科研人员与企业的影响
3.1 提升科研人员创新动力
科研人员通常拥有极具专业性的技术能力和研究背景,其对研究对象具有深刻的认知和考量,这会促使科研人员不断地探索和实验创新方案。科研技术成果转化收益分配,能够为科研人员提供直接获得成果收益的可能,在有效的收益激励之下,科研人员的创新动力将得到大幅度提升。
3.2 发挥人才留存效应
科研人员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功臣”与贡献者,而科研技术成果转化收益的合理分配,将直接影响科研人员的切身利益,这极易刺激科研人员为获得更高的收益、行业的肯定而继续投身科技创新工作。对于企业而言,重视科研技术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外部影响力和美誉度,从而更好地留住企业的核心人才。
3.3 推动企业科技创新
科研人员是企业的核心力量,而科技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科研技术成果转化收益的分配对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为了获得高质量的科研技术成果,需要建立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为科研人员创造一个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的环境和激励机制。如此,除了为企业技术创新注入新能量,亦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2]。
4 科研人员技术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的路径选择
4.1 建立利益分配机制
4.1.1 实现企业面向科研人员的“让利”
在建立企业技术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期间,企业应实现面向科研人员的“让利”。第一,企业可通过“让利”给予科研人员更多的经济回报,通过提供更好的薪酬待遇、更多的分红或股权等形式加以实现。例如,企业可通过设置科研技术成果转化奖金或提供科研人员股权奖励,将一定比例的技术转化收益直接分配给科研人员。这一举措不仅可以激励科研人员更加积极地参与技术转化,还能够提高他们在公司内部的士气和归属感。第二,企业可利用科研技术成果转化的收益,向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研发条件和支持,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大的成长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会。这一举措能够通过建立完善的研发基础设施、提供先进的实验设备、构建完备的技术平台等方式加以实现。第三,企业可鼓励科研人员参与技术转化项目的商业策划和市场开发工作,为科研人员提供培训和支持,以提升其商业意识和技能。如此,科研人员可更全面地参与技术转化过程,同时,能够更好地掌握商业化的机会和红利。
4.1.2 建立科研人员全流程贡献评估体系
在将科研技术成果转化为收益后,企业可建立科研人员全流程贡献评估体系,实现利益的合理分配。通过科研人员全流程贡献评估指标的制定和实施,可更加公正、合理地评价科研人员在技术转化过程中的贡献,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具体、精准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从而更好地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商业化。科研人员的全流程贡献评估体系如图1 所示。
图1 科研人员全流程贡献评估体系
具体实践阶段,第一,应制定面向科研人员的全流程贡献评估指标,从项目研究、成果开发、市场推广、创收回报等角度出发,涵盖技术成果转化全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同时,指标设计应考虑到科研人员的工作特点,具有可操作性和可量化性,如可考虑科研论文数量、专利申请数量、技术成果转化收益、市场覆盖率等。
第二,在评估科研人员的全流程贡献时,应结合科研人员的个人情况和项目特性进行具体分析,采用多维度评估方法,避免出现偏差和失衡。在实施中,可采用代表性案例、现场调查、访谈调研等方式,收集各参与方的反馈意见和贡献情况,再通过数据分析等方式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应及时反馈给科研人员,增加其参与的积极性和成就感。
第三,企业应建立奖励与激励机制,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具体、精准的激励方案。根据评估结果,可针对性地制定激励政策和奖励方案。例如,根据个人贡献量给予相应的技术成果转化收益分成比例、参与公司的股权分成、颁发荣誉证书、申报相应的职称、提供出国访问深造机会等。针对科研人员的激励,既可直接影响他们的收益和福利水平,也能增强他们的投入活力和参与热情,有益于推动科技成果的成功落地转化。
第四,企业在实施全流程贡献评估期间,对于评估结果和激励机制的实施效果,应实时进行追踪、反馈和调整。科技成果转化涉及人员众多、角色复杂,可能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例如,评估结果存在主管部门、公司、科研人员3 方面意见不一致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制定评估规则时应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及时调整和完善,保证机制的效果和可操作性[3]。
4.2 建立权益配置机制
技术成果转化收益的处置权在技术转化过程中至关重要,而权益配置机制是实现科研人员技术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的一种有效方式。
具体实践期间,一方面,企业应制定权益配置的具体方案。第一,应制定权益配置原则和机制,形成透明公正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方式。权益配置原则的设定应考虑各个岗位的贡献和风险承担情况、市场回报和公益性等多重因素。权益配置机制的设计应尽量公正灵活,使科技创新中多方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得到平衡和改善。第二,权益配置机制需要强调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科研人员在技术成果转化过程中产生的知识产权要得到充分保护。企业一旦转化技术成果,其需要根据相关法规以及科研人员和研究机构签订的合同,商业化利用知识产权。
另一方面,在建立权益配置机制的基础上,企业应实现技术成果转化收益的处置权下放。第一,企业可设立科研成果管理委员会,将技术成果转化收益的处置权下放到科研人员的层面。科研成果管理委员会的成员应涵盖科研人员、企业代表、研究所人员等多方利益相关者,根据某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具体情况,通过多种方式下放收益处置权。例如,委员会可参照研究结果与深度分析,完成权益的划分,确保各方都能合理获取收益。此外,科研人员应得到充分了解、管理科研成果的权利与机会,以确保科技成果的稳定性和科研人员收益的公平性。第二,企业可综合科研人员的岗位贡献、技术成果价值、市场回报等多种因素,给予科研人员相应的技术成果转化收益及股份,既可根据贡献量按比例分配,也可根据科研成果的价值和市场表现等指标评估股份。同时,科研人员可将部分收益投入指定的科研基金或用于职业技能提升,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潜能和积极性[4]。
4.3 建立技术成果定价机制
技术成果定价机制建立期间,应考虑多方面因素:第一,技术成果的本质特性,主要从基础研究的创新性、原创性和独特性方面考虑。例如,该科研技术成果是否为全球先进的,或者能否有效解决某一类问题。企业应深度分析技术成果的实际价值,技术成果的价值是基于其实际应用带来的效益而定的。第二,技术成果的商业潜力,包括但不限于目标市场的规模、竞争情况,成果产品的生产成本以及潜在的销售价格等。例如,积极开展比较分析,掌握市场上类似技术成果价格的实际情况与走势,以确保技术成果价格不会出现偏高或偏低问题。第三,社会和环境因素,如法律环境、政策环境、经济环境以及其他可能影响定价的外在因素。例如,需要参照政策,即参照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以确保技术成果价格的合法性和公正性。因此,定价机制需要充分考虑技术成果在市场上的应用价值以及对市场带来的影响程度等因素。
具体定价策略可采取成本加成法、市场比较法、预期利润法。其中,成本加成法是将产生科学成果的总成本加上一定比例的利润来设置价格。该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但缺点是忽略了市场竞争与成果价值。市场比较法,即参考类似科技成果在市场上的定价进行相应的定价。该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反映市场竞争情况,易于被市场接受,缺点是科研成果往往具有原创性和独特性,难以找到类似的参照对象。预期利润法,即根据预计的市场需求、销售价格和生产成本计算预期利润,再反推成果定价。该方法的优点是可充分反映市场潜力,但是由于预测往往存在不确定性,极易带来一定的风险。
4.4 建立运行保障机制
4.4.1 有效协调技术转移机构
第一,企业应面向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构建清晰的权责分配机制,明确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并确定科研人员、技术经纪人、技术转移机构和相关企业之间的权利和责任。同时,在权责分配方面应体现如下原则:①知识产权固定制。明确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避免成果流失。②绩效优先制。科研人员在创新中的投入、付出和贡献需通过一定绩效考核机制反映出来。③共同开发利益分配制。在技术转移机构、企业和研发人员之间充分实现共享利益。
第二,企业应开展合理的收入分配,基于企业已建立的权益分配机制,尝试引入更多分配形式,并遵循如下原则:①考虑市场价值、技术成熟度等作为科技成果价值的衡量基础;②探讨如何引入利润分享机制,创新收益需要体现科研人员的创新潜质和付出;③在不同阶段,创新绩效、被市场接受程度等要素,需要对收益分配机制产生影响、发挥作用,以体现科研人员在市场化中的成果。
第三,企业应对技术转移部门的运营管理进行优化,包括流程、专业性、多元化等方面。流程优化,即重视成果转化过程的监督管理,简化转化流程,提高效率;专业性优化,即企业应打造一支强大的专业团队,能够客观、专业地对科技成果进行评估和转化,提高转化成功率和合理性;多元化优化,即让技术转化部门引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通过聚合资金等方式,实现技术成果的有效转移。
4.4.2 技术转移部门落实监督策略
技术转移部门落实对技术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的有效监督,是最大化提升收益分配合理性的重要手段。第一,部门管理者应建立规范的技术成果转化运行管理制度,明确各项运行流程、业务指导和工作标准,包括但不限于成果申报和评估、合同签订、收益分配等环节,确保运行的规范性。第二,技术转移部门应强化对技术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的评估与审查,设立专门的评估机构或委员会,由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和经验的专家组成,对技术成果的市场潜力、商业价值进行评估。审查过程应公正、透明,确保科研人员的贡献和成果得到公正评价。第三,技术转移部门应面向技术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建立风险管理与监控机制,对技术转化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强力监督。同时,技术转移部门应及时披露转化项目的相关信息,包括成果背景、转化方式、市场前景、转化成果等,确保全过程公开透明,主动公示转化项目的收益分配方案,向科研人员和社会公众进行公示,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发生。第四,技术转移部门应督促企业通过完善专利、商标、著作权等方面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提高技术成果产业转化的市场竞争力,增强客户购买技术成果的信心,并强化相关保障[5]。
5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在分析科研人员特质的基础上,对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路径的选择进行了研究。本文指出,技术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对科研人员与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提升科研人员的创新动力、发挥人才留存效应、推动企业科技创新等方面。对于科研人员技术成果转化收益的分配路径,本文提出了建立利益分配机制、权益配置机制、技术成果定价机制、运行保障机制等举措。将本文的内容应用于实际的科研企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实现对科研人员和企业的双重激励,在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同时,有效保留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