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法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3-11-06唐靓婷
唐靓婷
(贵州开放大学 公共基础部,贵州 贵阳 550023)
引言
在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和更新的时代,病理生理学作为医学基础学科之一,在医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混合式教学法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将传统的面授教学和在线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深度。深入研究混合式教学法在“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为医学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对于其他医学基础学科教学的改进和优化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混合式教学法的特点
(一)课程内容线上线下相结合
混合式教学方法的特点之一是课程内容的线上线下相结合。在线上教学环节中,学生可以通过视频、音频、文本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获取知识[1]。教师也可以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和学生进行互动,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和指导。在线下教学环节中,学生可以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实时互动,进行面对面讨论和合作学习。混合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获得更加全面的学习体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支持和评估机会,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
(二)学生能够灵活选择学习方式
混合式教学方式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偏好,选择参加面授课程、在线课程或两者结合的混合式课程,其灵活性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选择,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学习进程和方式。在传统的面授教学中,学生通常需要按照固定的课程进度和时间表完成学习任务。但在混合式教学中,学生可以选择时间和地点自由学习,这为那些需要灵活安排学习时间的学生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学生还可以自由选择在线课程和面授课程的比例,以满足学习需求。
(三)提供多种形式学习资源
混合式教学提供的学习资源可以是数字化的,如教学视频、网络课程、电子书籍和在线练习等;也可以是传统的,如讲义、实验材料和教科书等[2]。通过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源,混合式教学法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和需求。有些学生更喜欢视觉化的学习资源,如图片、图表和视频;有些学生可能喜欢文字形式的资源,如书籍和讲义。混合式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形式的资源,以适应学生的学习偏好和风格,还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利用技术开展教学。
(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混合式教学法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创造更为灵活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混合式教学法通过启发学生参与式学习,促进其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思考。教师通过设置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验操作等多种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在实践中深入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混合式教学法还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反思和总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自主查找资料,阅读、思考和总结,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二、“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内容
(一)细胞生长
细胞生长是病理生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细胞生长是指细胞增加体积和数量的过程,其过程中涉及细胞的DNA复制、蛋白质合成等生物化学反应[3]。根据病理生理学的理论,细胞生长的异常可能会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如癌症等。在混合式教学法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教授细胞生长的知识。其中线上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细胞生长的基础知识,包括细胞周期、细胞增殖、DNA复制等。线下教学则可以通过实验室、课堂互动等方式,加深学生对细胞生长的理解。
(二)炎症修复
在炎症过程中,机体会发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如血管扩张、渗出、白细胞浸润等。这些变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清除病原体,但会对机体造成一定的伤害。因此,在炎症过程中,机体需要启动炎症修复机制,以修复受损组织和恢复正常生理功能。在“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中,可以采用混合式教学法,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相结合,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炎症修复的原理和实际应用,混合式教学法的应用也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有益的学习体验。
(三)免疫反应
免疫反应是指机体在受到外来病原体入侵时,通过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等免疫系统成分,引起的一系列复杂反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反应。在“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中,免疫反应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免疫反应的调节和失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混合式教学法在“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免疫反应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为学生将来从事医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心血管系统
心血管系统是人体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负责血液的循环和输送。在“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功能、异常变化及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等方面知识。混合式教学法结合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和现代技术的优势,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成效。在“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中,可以通过实验室实践、小组讨论、在线学习等多种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三、混合式教学法在“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提高教学效果
在“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中采用混合式教学法,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深度,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混合式教学法将在线学习与面授课程相结合,使学生可以在课堂外更加灵活地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在线学习提供更加丰富、灵活的学习资源,如录像讲解、互动课件等,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兴趣进行自主学习。同时,面授课程可以通过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对在线学习的知识进行进一步深化和巩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病理生理学知识。
(二)提升学生参与度
混合式教学法可以增加学生的主动学习参与度。传统的面授课程往往是教师为主导的,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在混合式教学法中,学生可以通过线上学习平台获取相关课程资料、视频和案例分析等,自主学习和预习,更积极地参与到课程中来[2]。混合式教学法在“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参与度,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以及教师的教学质量。
(三)实现个性化教学
混合式教学法可以通过结合传统教学和在线教学的方式,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不同形式的学习体验。例如,可以使用在线课程和视频让学生预习和复习相关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此外,混合式教学法也可以通过交互式教学方式来实现个性化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在“病理生理学”课程中,混合式教学法的应用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的讲授进度很难与学生的学习进度匹配,而混合式教学法可以通过在线学习、视频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堂外进行预习,教师在面授环节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查和补充。这样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针对性。混合式教学法可以丰富教学手段。除了传统的面授和PPT讲解,教师还能通过多媒体、互动课堂、实验教学等方式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通过使用数字化医学影像技术,让学生在课堂上实践病理诊断,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记忆相关知识点,提高教学效果。
四、混合式教学法在“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确定教育教学目标
在病理生理学的教学中,在确定教学目标方面,以第一章第三节中的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机为例,需要让学生掌握疾病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了解疾病发生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机制,掌握常见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以及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同时,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一些策略来实现教学目标。可以将传统面授教学与在线学习相结合,让学生通过网络学习病理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等知识。然后,在课堂上采用案例教学、讨论、演示等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案例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和治疗方法,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同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验室实践,让学生亲自操作,加深对病理生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还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或小组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通过明确教学目标和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深入了解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治疗方法的同时,也能够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和科研能力,从而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二)合理安排课堂时间
在“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中,混合式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的知识。例如,在第二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的教学中采用合理安排课堂时间的策略。在课堂时间的前半部分进行理论授课,介绍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机制。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细胞和组织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表现和变化。在课堂时间的中间,组织现场实验,让学生亲身参与和体验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过程。例如,通过显微镜观察不同细胞类型在不同状态下的形态和结构变化,或者通过染色技术观察组织中不同细胞因应损伤产生的生化反应和变化[3]。在课堂时间的后半部分,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和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教师提供一些问题或案例,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分析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的机制和影响因素。通过以上三个环节,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全方位的学习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的知识。还能结合在线学习平台,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课程回顾和延伸,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和应用能力。
(三)促进互动和交流
在“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中,混合式教学法可以应用多种促进合作和交流的策略,以病理学第二章《血液循环障碍》内容为例。在面授课堂中,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讨论特定的问题。例如,在研究血液循环障碍时,需要什么样的实验室测试和影像学检查等。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听取他人的建议和反馈,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在线学习平台提供了方便的交流渠道,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讨论特定的主题。例如,血栓形成的机制和防治。借助在线讨论,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交流意见和建议,同时也可以在讨论过程中学习其他同学的观点和经验,拓宽自己的思路和知识面。学生可以分成小组,共同完成一份关于血液循环障碍的报告;或者设计一份实验方案,研究血液循环障碍的机制和治疗方法。在共同创作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协作和交流,从而促进团队合作和学术交流。学生可以扮演不同的医疗角色,如医生、护士、实验室技术人员等。通过角色扮演来了解血液循环障碍的诊断和治疗过程。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配合和交流,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理解。混合式教学法能够为“病理生理学”课程提供更加多元化和交互性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评估和反思
混合式教学法的应用需要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估机制。教师可以在课程平台中设置在线测试等评估环节,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掌握情况,并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同时教师也可以在面授教学中通过考试、作业等形式进行教学评估。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报告、演讲等活动,评估学生的研究和表达能力。例如,讲述一个患有炎症性肠病的病人的病史,让学生了解其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并引导学生分析该病人的病情发展过程和治疗效果。在教学评估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参与讨论、提交作业、参加小组讨论等活动的评估,来了解学生对炎症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同时,在面授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炎症的相关知识点设计课堂互动环节。例如,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对炎症的理解,或者安排案例分析让学生应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些活动来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程中使用随堂测试或者期末考试来检测学生对炎症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这些评估方式,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并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帮助,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对炎症知识的掌握程度。
结语
综上所述,混合式教学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在“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中,采用混合式教学法,可以通过线上课程和线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在课堂外继续学习和探究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混合式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医学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未来应该进一步加强对混合式教学法的普及和推广,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学习环境。未来的混合式教学法应该在保持原有优点的同时,进一步优化和改进,提高线上课程的质量和学生的参与度。例如,可以通过增加互动性,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学习方式等手段,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学习效果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