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福建传统村落研究知识图谱分析①
2023-11-05张宇栋
张宇栋, 李 响, 祝 永
(三明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
0 引 言
利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检索福建传统村落研究的相关文献,首先以“古村落”、“传统村落”和“传统聚落”为主题进行检索,文献来源选择“期刊”,检索年限为2000-2022, 检索条件为“精准”,共检索出一万四千余篇文献。由于“闽”是福建省的别称,学者们惯以用“闽”来指代福建,后加以方位词来表示某区域,如闽西、闽南等,因此,再以“福建”或“闽”为主题检索词,在结果中进行检索,从而得到321篇文献。人工剔除信息缺失等不相关文献,最后得出309篇有效文献,检索时间为 2023年 3 月 12 日。
首先对所筛选的文献数据进行了Citespace自带的数据格式转换器的预处理,然后将其导入到Citespace6.2.R2软件中,以生成科学知识图谱,其中包括作者分析、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和主题词突现分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进而分析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前沿与趋势[1]。Citespace的参数设置如下:时间段为2000年1月—2022年12月,时间切片为1年。
1 研究现状分析
1.1 发文量变化趋势
福建传统村落研究文献数量的年度变化见图1,传统村落研究的文献发表总量为307篇,从2000年开始受到学者关注,以2012年为拐点呈稳步上升趋势,直至2020年达到历史发文量最高峰,主要是由于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和推动使得学者对该领域的研究关注度增加。截止2022年底,核心期刊论文46篇,占期刊论文总量的14.9%,其中2017年和2018年核心期刊的年度发文量超过5篇。从汇总的核心期刊文献中筛选出前十个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整理如下表(见表1),可知被引频次大于20的文献共有5篇,其中4 篇以传统村落保护为背景,也侧面印证了该研究的热点。这些高被引文献,对该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引和启示。
图1 2000—2022年福建传统村落研究文献统计
1.2 发文作者分析
在作者合作网络图谱中(见图2),节点数(N)代表研究规模,而连线(E)的粗细和数量则反映了合作强度,结合数值,其网络结构呈现出发文作者之间合作的密切程度。在图2中,可以观察到节点278个,连线219条,网络密度为0.0057,网络密度值偏低,说明各节点较分散且彼此联系较少。据统计,发文量超过三篇以上的作者总数为29人(见表2),核心作者主要有李霄鹤、兰思仁、曾真等人,他们同属于一个机构,并且在图中显示的节点彼此靠近,周围环绕小节点略多,说明研究力量相对较强。可见福建传统村落研究领域的学者在同一个机构中的合作关系程度较强,不同机构的作者之间合作关系较弱,不利用知识的交流和创新。
表2 2000-2022年“福建传统村落”相关研究>发文量3篇以上的作者
图2 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2 研究热点和前沿趋势分析
2.1 研究热点分析
运用Citespace对关键词进行分析,得到关键词知识共现图谱如图3所示。剔除检索主题词“传统村落”“古村落”“传统聚落”“福建”后,依据关键词频次和中心性两项指标选取排名前五的关键词分布进行排序如表3和表4所示。分析可知,高频次关键词为“保护”“客家”“古民居”“乡村振兴”“空间形态”等。但频次和中心性并不是成正比,从中心度来看,“空间形态”“客家”中心性大于0.1,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主要研究热点,其次的研究热点是“古民居”“保护”“文化遗产”。
图3 2000-2022年福建传统村落研究关键词共现分析图谱
表3 福建传统村落研究领域高频关键词
表4 福建传统村落研究领域高中心度关键词
2.2 研究前沿趋势分析
为了更清晰直观地研究图谱,使用聚类命令Cluster View视图图谱(见图4)。生成的11个聚类分别为“传统村落”“古村落”等。根据图中显示的聚类模块值Q=0.8743>0.3,平均轮廓值S=0.9699>0.5等数据,可以得出结论:该聚类结构具有合理性和一定的关联性。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以对数似然性(LLR)为算法能有效地识别出不同类别间相似度较高的数据集(见表5)。同时结合关键词突现图谱(见图5),对图中的11个聚类进行分析,有助于确定该领域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图4 2000-2022年福建传统村落研究关键词聚类分析图谱
图5 2000-2022年福建传统村落研究关键词突现分析图谱
根据聚类图谱,以及各聚类背后所链接的特征词,发现各聚类之间的特征词互有交集,同时结合聚类生成的前13个高频突现词,可将福建传统村落研究大体归纳为三条发展路径:以“文化景观”为导向的一般性研究;以“文化遗产”为导向的价值研究;以“乡村振兴”为导向的保护策略研究。研究视角也逐渐多元化,呈现学科交叉的趋势。
表5 2000-2022年福建传统村落相关研究关键词聚类表
(1) 以“文化景观”为导向的一般性研究
以“文化景观”为导向的一般性研究,其重点在于探究村落的形成、演变和发展,这一过程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村落文化、民俗等密不可分[2]。刘大可[3-4]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对闽西武北客家村落进行深入研究,包括科举与传统村落社会的诸多关系的考察,村落的空间结构及其意象,以及对村落中近20个小姓弱房的宗族、神明信仰、婚丧节庆、思想意识等方面作一较为全面的论述。吴碧英[5]以闽清县的村落为研究对象,对福州山区传统村落的婚丧习俗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描述和探讨。
福建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吴奕德[6]以埭尾古村为例,通过分析棋盘式聚落总体布局形式特征及其形成原因,探析聚落布局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建立的一种相互作用、维持久远的关系,而非把人的意志强加于土地。从而更好地维系其传统特色与文化价值,丰富闽南的聚落研究。林兆武、刘淑虎[7]等从空间的三个不同维度对闽西客家传统村落的空间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最优经济原则和生态环境价值观的引导下,探索山水关系、价值体系、礼制秩序以及防御需求等要素与营建模式之间的关系。
吴隽宇、陆瑶[8],以世界文化遗产——河坑村土楼群为例,通过对村落历史沿革、选址布局及生态山水环境等方面的梳理分析,重点剖析自然景观构成要素与现状风貌,并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水景观与稻田景观类型。最后在整体风貌保护、人居环境改善、适度旅游开发等方面提出河坑村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与发展策略,为制定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整体性保护框架提供参考依据。
作为传统村落的脉络与骨架,街巷肌理与基础设施方面的相关研究较少。田富学,杨帆[9]等以福建省东庠岛上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系统总结东庠岛传统聚落街巷空间的组成与特征,为东庠岛上聚落进行的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提供基础性的数据支撑。罗晓薇,张轶超[10], 以闽东山区传统村落水环境空间为研究对象,对比不同类型闽东山区传统村落的水环境空间结构特征并归纳总结出其空间结构的共性,进而提出其水环境空间保护策略,为山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导则性的建议 。
(2)以“文化遗产”为导向的福建传统村落价值研究
福建的传统民居建筑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其建筑结构形式多种多样,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叶朝阳[11]以福塘村古民居大厝建筑群为例,从村落环境布局、建筑型制、装饰艺术、宗族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究。陈耀华和张静茹[12]比较分析了开平碉楼与村落、皖南古村落和福建土楼在历史背景、自然环境、区位条件、建筑功能和特色等方面的差异,总结出了开平碉楼的基本特征,以及在特殊背景下保护和利用古村落型民居建筑的途径,旨在为类似背景下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借鉴。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也是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的部分,村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仅需要居住场所,也需要满足精神上的建筑及公共空间。以仪式场景为视角,李婷和李晓峰[13]重新审视传统聚落公共空间,通过对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叠加分析,拓展了对聚落空间的综合认知,旨在为乡村振兴指导下聚落公共空间及其文化遗产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助力。
(3) 以“乡村振兴”为导向的福建传统村落保护策略研究
以“乡村振兴”为导向的福建传统村落保护策略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保护与活化。保护是活化的根本,活化是保护的延续,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保护,是针对传统村落的现状问题、保护与发展进行研究。戴志坚[14]通过田野调查和研究,从古村落保护工作存在问题出发,探讨并提出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建议。田梅霞[15]以保护和发展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聚居村落为目的,通过对福建琴江满族村的调研、资料分析和深入解读,发现了村落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更好的开发策略,以提升村落整体价值。在对福建省山区型传统村落的自然环境、区位条件、交通情况及产业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后,刘晓芳和涂哲智[16]提出了一项名为"四态融合"的保护发展策略,旨在保护福建山区型传统村落的物质空间形态,维护其自然和人文生态系统,合理引导产业发展,动态引导村落的保护和发展。
活化,主要是以问题为路径,结合时代语境与文化融合后,寻找适合的开发模式与对策研究,如以旅游带动村落整体的良性运转,从而活化村落资源,最终实现乡村振兴。李霄鹤,兰思仁,余韵[17]在阐述古村落文化遗产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古村落保护性旅游开发的概念。其次提出古村落保护性旅游开发的3个指导思想和4个基本原则,即以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古村落居民生活水平、打造高品质古村落旅游精品为指导思想,以政府为主导,规划先行;平衡环境承载力,保留原真;协调保护与开发冲突,以人为本;以古村落文化为优势,塑造精品为原则。最后提出对应的开发策略和具体措施,以期为今后的古村落保护性旅游开发中提供理论保障和方法启迪。
3 结 论
(1)福建传统村落相关研究较少,发文总体趋势呈上升状态,学者对该领域的研究关注度与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影响和推动成正相关性。(2)通过关键词知识图谱分析发现,福建传统村落研究领域的热点主要集中在“空间形态”“客家”“古民居”“保护”等方面。(3)福建传统村落研究领域的发展可大致归纳为三个主要方向,即以“文化景观”为导向的一般性研究、以“文化遗产”为导向的价值研究、以“乡村振兴”为导向的策略研究。
分析结果显示福建传统村落研究存在诸多不足,需要形成系统的、有指导价值的、能够与学科融合的研究成果。在未来需要关注福建传统村落研究多针对某个村落的案例分析,应进行跨学科交叉与融合,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福建传统村落的研究成果应具有社会指导价值,从根本上实现保护传统村落,促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