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Gap Year到Gap Day,当代人患上了“休息焦虑症”
2023-11-05林杨攀
林杨攀
最近,一个词“Gap Day”火了。 Gap Day一词的走红跟一位小红书博主有关,她发文称自己当天从17:10开始休息,这一天就算是Gap Day了。这种精确到分钟计算自己的休息时间,明明已经学了一整个白天,依然把晚上的时间称作Gap Day的做法,引起了网友们的激烈讨论——
有网友表示自己喜欢Gap Day的说法,听起来更积极,减少了休息的负罪感,“是为了放松悦纳自己从而更有活力”。但更多的是调侃,称Gap Day是“自我PUA的成果”,是“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Gap”。
网友们更是在此基础上花式玩梗,衍生出更细的时间刻度,Gap Hour、Gap Minute,甚至Gap Second。一位网友调侃,自己在乒乓球课上捡球的时候愣了一下,“突然发现那一瞬间我Gap Second了”。
Gap Day的说法源于英文中的“Gap Year”(间隔年),指的是一些学生在升学之前,或者毕业后工作前,花一年时间长途旅行或者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这种做法在国外颇为流行,但对国内学生来说,面对日益严峻的竞争压力,休息一整年用于旅行而非学习或工作,多少有点奢侈。
因此,不少人即便选择了Gap Year,也不敢懈怠,反而更像是开启了一个副本,用整段时间来充实自己的履历,刷企业实习或者考技能证书,选择在Gap Year用各种充实的经历填满自己,但唯独难以做到的就是彻底休息。
就像今年很火的日剧《重启人生》中的一幕,女主角近藤麻美刚刚结束上一世,就得匆匆开启下一轮人生。投胎之间的“中场休息”哪里去了?不好意思,没有。
这个编剧开的小玩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普遍存在于东亚社会中的紧迫感。紧绷的人生就像拉满的弓,一刻不敢放松,但凡停下来片刻,似乎就能看见后视镜里的人群从你身边呼啸而过,不停地赶超你。
毕竟,在我们耳熟能详的龟兔赛跑的故事中,奔跑速度明显压制乌龟的兔子,只是放松小憩了一会儿,就输掉了整场比赛。分秒必争成了一种现代性诅咒,时间观念空前加强的背后,我们也被时间裹挟着向前,不敢松懈。
反映到Gap Day一词中,网友造梗玩梗体现的心态是类似的。既然拥有完整大段的休息时间是一种奢侈,那就以天、小时、分秒来计算自己的休息时间,让自己在升学考试、考公和工作压力面前,得以短暫地喘息片刻,以便更好地投入接下来的战斗。
没错,会用Gap Day来形容休息的人,内里仍然包裹着一颗继续努力的心。休息是一个带有负疚感的词,只有在努力的间隙,才可以被理解、被接受。休息终究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近些年人们爱强调松弛感,从生活状态到穿衣风格,言必提及松弛感,哪怕这种松弛感是用力凹出来的姿势。讽刺的是,当你开始强调松弛感时,恰恰说明你不松弛了。
Gap Day一词的矛盾点也有异曲同工之处。休息本不用特地命名,但当你需要用一个名词来包装休息,一种想要放松又难以放松的心态呼之欲出。
或许,习惯了龟兔赛跑叙事的我们,需要适时放下对赛跑的执着。毕竟,人生是一场长跑,而非打个盹就被赶超的短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