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事之义

2023-11-05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23年8期
关键词:高铁文化

01看,鹰飞之城

长江上游最大的江心岛广阳岛曾一度被开山、毁林导致生态被破坏,2017年,当地政府对广阳岛启动生态修复、还岛于民。

目前,岛上记录的植物、动物分别从生态修复前的383种、310种增加到现在的627种、458种,新增记录鸟类25种,其中包括黑鹳、乌雕、黄胸鹀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成为动植物“安家”的天堂。

(来源:新华社2023-06-05)

02绝壁问道:“撕”开峭壁

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总有一种向上的精神,成为这个时代不断前进的驱动力。

山城重庆,峰峦如聚——山地、丘陵,占去全域面积的98%。壁立千仞,问道发展,路在何方?

山高路陡,阻挡不了向上的决心;

天路天渠,能通往一个豁达天地!

请走进巫溪县大河乡,见证“拉链公路”的震撼,了解修路背后的故事。

“拉链公路”实为令牌石公路,因夹在标志性的“令牌石”险峰之间而得名,是山上村民下山的唯一道路。这条短短453米的路,竟有18个陡峭的“回头弯”,见证了巫溪人“向天要路”的执着与勇敢,随着网络的传播,这条路已成为网红公路,吸引着全国各地的网友前来挑战。

在峭壁间“拉”扯出公路,“链”接的是希望,走过了“拉链公路”,就不怕迈不过去的坎。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2-09-08)

03郑渝高铁开通一周年 “郑”好“渝”见幸福

6月20日,郑渝高铁迎来全线开通运营一周年。作为“八纵八横”高铁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郑渝高铁开通运营极大方便了沿线民众出行,昔日偏僻闭塞的山区,如今“高路入云端”,过去艰难险阻的路途,如今“天堑变通途”。

千古百业兴,先行在交通。郑渝高铁是我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串联豫、鄂、渝3个省市,贯通中原、华北、东北、西南地区的交通大动脉。郑渝高铁穿越“华中屋脊”神农架,贯通鄂西地区重重大山,填补了南漳、保康、神农架、兴山等地铁路的空白,将湖北西部诸多旅游资源连通。郑渝高铁结束了地处重庆市东北部、三峡腹地的云阳、奉节、巫山三地不通铁路的历史。

郑渝高铁铺就豫鄂渝地区经济“发展路”。河南将是全国率先提出、率先建成“米”字形高铁的省份,郑渝高铁的建成形成以郑州为中心连南贯北、承东启西的“四面八方”轴带发展格局,实现以郑州为中心的省内“1-2小时经济圈”“朋友圈”,让“双城记”成为城市化生活常态,4小时穿越豫颚渝,千里郑渝半日还从梦想写进现实,让“一日达”成为现实场景。

鄭渝高铁助力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保康绿茶、有机葛粉、清香核桃……郑州到重庆沿途的土特产繁多,高铁的开通,使这些健康绿色农产品坐上高铁,走出大山,奔赴远方。当万州烤鱼、云阳桃片、奉节盬子鸡、巴东蒿子饭、郏县饸饹面等特色美食搭上“高铁快车”走进千家万户的餐桌时,百姓的幸福感指标随之上升,高铁不仅铺就了绿色运输通道,也下好了经济增长“先手棋”,更好推动地区物流发展,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便利沿线人民群众出行。

好风凭借力,高铁梦圆时。郑渝高铁让“诗和远方”不再遥远,让“蜀道”不再“行路难”。相信郑渝高铁必将载着百姓的美好希望, 在汽笛声声中奔向远方。

(来源:西安网2023-06-26)

04数字乡村添彩美好生活

⊙ 人民日报记者 顾仲阳 赵偲汝

一进入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梅林村,科技感扑面而来。扫描“沥小二”二维码,便可快速了解村子概况,停车位、公共厕所在哪里,主要景点、特产有哪些……触手可及的数字技术应用让村民生活更便捷、更美好,乡村生活满满的“幸福感”“未来感”让人印象深刻。

“‘千万工程’对我们来说,就是‘幸福工程’。”一见面,村民朱丽华打开了话匣子。20年来,“千万工程”改变了村里面貌:“围墙革命”“庭院革命”打造美丽农居,让一个个农家小院修竹环抱;美丽公路、美丽河道、美丽池塘组成“诗意田园”,村里一步一景。让朱丽华更自豪的是数字技术的应用,“你去村里的‘美好生活中心’体验一下,可方便啦!”

“美好生活中心”是梅林村未来乡村建设的一个“窗口”,智慧健康小站、无人超市、24小时乡村数字书房,数字元素随处可见。

在智慧健康小站,村民胡同兴掏出身份证,在舒心就医智慧多功能一体机上自助挂号。前一天他干活不小心扭伤,村医检查后,给开了膏药。谈起村里的智慧化卫生健康服务,胡同兴很满意,“小病慢病、常规检查都不用出村,大病可以远程诊疗。”

“智慧医疗,真是太好了!”村民王秋玲患有高血压,以前要到大医院配药吃,如今在村里就能解决。她从村社区卫生服务站领了台智能血压计,平时在家量血压,数据实时上传云端,家庭医生实时监测,发现血压过高,就上门诊疗。村里的全科医生陈约瑟说,通过“健康大脑+智慧医疗”建设,乡亲们实现了“慢病配药不出村”。梅林村第一书记孔高敏打开数字乡村后台管理系统的就医行为分析数据介绍,“现在选择在村里看病的比例达到70%。”

村里的文体设施也充满“智慧”。走进24小时乡村书房,记者看到一排听读机,点一点就能畅听有声读物。书房里还有儿童观影区。“只要有时间,我就会带孩子来这里坐一坐。”村民陈桂芳说,平时乡村书房还会举行少儿读书会、“四点半课堂”、诗歌朗诵会等,活动很是丰富。

北塘河边的数字跑道,是村民王官方最爱去的地方,“原先这里荒草丛生,现在成了健身好去处。”人脸识别后,跑多远、消耗多少卡路里,智能设备会自动记录,实时显示在屏幕上。

“数字乡村建设聚焦医疗、教育、休闲等民生需求,通过科技赋能,让乡亲们就地过上现代化生活。”孔高敏说。

数字化改善民生,也助力乡村善治。依托“沥家园”数字基层治理体系,梅林村在线上打造“大邻里中心”——“民呼我为”板块实现村民全程监管村务、村里及时反馈;“公益+”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公益事业;“文e家”让村民文化生活“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沥家园”挂钩村规民约,实行积分制管理,充分调动了村民参与乡村建设、治理的积极性。

“小积分”撬动“社会大治理”。“邻里帮”频道,最近有村民用1000积分发布通告:需要两个熟练工帮忙给油菜籽拍籽、扬清。不一会儿,就有村民帮忙。“现在,邻里之间互帮互助蔚然成风,村里发布的志愿活动招募,经常要靠‘抢’的。”村民缪文孝说。

“接下來,我们要为乡亲们提供更多精准便捷的数字化服务,下更大力气建设共富乡村。”孔高敏说。

借助“千万工程”的东风,梅林村不断更新乡村生活“打开方式”,一幅“美丽乡村+数字乡村+共富乡村”的乡村全面振兴图景徐徐铺展。

(来源:人民日报2023-06-19)

以宏阔的文化视野,展大国复兴故事

⊙ 任仲平

这是宏阔的文化视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昭示“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气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展现“以百姓心为心”的品格;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折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奋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行动,蕴藏“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沃土,深刻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内在贯通,使历史中国的深厚底蕴与现实中国的崭新气象深相融通,形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最新表达和理论上的最新概括。

这是复兴的文化气象。指出“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联系起来,将中华文化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融入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中。高度的文化自觉、深沉的文化自信、勇毅的文化担当,把中华文化发展推向新阶段,激励着亿万人民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文化如水,浸润无声;文明如潮,浩荡弦歌。

新时代新征程上,一个重大论断引发强烈共鸣——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以文化之光铸时代之魂,以文化之风扬强国之帆,我们必将在中华文化发展繁荣的进程中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来源:人民日报2023-06-04,原题《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有删改)

讲好汉语字词语的中国故事

⊙ 王建莉(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强调,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笔者在多年的国际中文教育实践中深切感受到,讲好中文的字、词、语故事,讲述语言本身的概念内涵及相关文化历史,就是在讲好中国故事,能够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讲好汉字故事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浩如烟海的中国传世典籍以及出土文献,以书面语记载与延续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与中华文明。文字是垒筑书面语的根基。因此,讲述汉字故事,既要讲清楚文化内涵与历史演变、讲清楚审美取向与精神追求,还要讲得精彩、讲得打动人心。

比如,“福”是中国人最喜爱的文字之一。在春联、服装、建筑、日用品等事物上,处处能见到它的身影。但是,网络上的一些讲述“福”字故事的文章,鱼龙混杂,正误参半。甚至有人“望文生义”,提出“福”字右边的“畐”字包括“一、口、田”三个部件,“一”表示万物之始,“口”表示“人所以言食也”,“田”指耕地、打猎。这种不准确的说法不免误导读者。其实,“福”字由偏旁“畐”孳乳而来。“畐”字见于甲骨文中,最初可能表示瓿形酒器,大腹小口。“畐”与“酉”是两个不同的字。西周早期,“畐”增加偏旁“示”而造出“福”字。“畐”有富足义,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贮存大量的酒就是“富”。金文中经常见到祈求“多福”。春秋时人们对获福的途径认识逐渐发生转变,由祈求神灵转为修德行、敬人事。福文化,由最初的贮存美酒,到富贵寿考、康健安宁、吉庆如意、全备圆满,最终泛化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们需要筛选并整理一批重点汉字,将其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梳理出来,并用简明易懂、清新活泼的故事讲述出来,更好地向世界展示和传播中华语言文化。

讲好词汇故事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中文学习者实现交流交往的基础。中文词汇博大精深,中文学习者不仅要知道词语的字面义,还要明白其隐含义和其中的文化内涵。比如,“玉”本指一种美石,晶莹温润,十分珍贵,象征美好义。清俞樾《群经平议·尔雅二》:“古人之词,凡所美者则以玉言之。《尚书》之‘玉食’、《礼记》之‘玉女’、《仪礼》之‘玉锦’皆是也。”“玉”由美好义产生珍重、珍爱义,又常用作敬辞,显示出很强的构词能力,如玉林、玉竹、玉叶、玉盘、玉枝、玉颜、玉言、玉瓶、玉碎、玉体、玉兔等等。

除了教材中的词汇,来华留学生和中文爱好者还会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中,接触到当地的方言词、口语词。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文化资源,其实是中文学习者了解中国地方文化的“引子”,具有非常强的文化吸引力。比如,陕西关中地区有一种面食叫biánɡ-biánɡ面,即手工擀成的又长又宽的面条。因为在做这种面时会发出biánɡ-biánɡ的声音,由此得名。这种面食被列入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陕西高校曾组织留学生讲解这一传统美食的来历、技艺等,并观摩非遗传承人的制作过程,产生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事实上,各地方言词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气息,可以同时满足中文学习者的语言学习和民俗学习需求。

讲好语汇故事

我国的语汇资源非常丰富,几乎每一个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都是一个精彩的故事。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用恰当而简明的词句讲清楚语汇的意义、形成背景、意蕴变化、思想内涵等,会大幅提升中文学习者的语言水平。

近些年,我们搜集编写了成语、谚语、歇后语词典,还编译成各种形式的故事书、短视频,将“铁杵磨成针”“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传统成语、典故,以现代汉语改编成故事,讲述它们的发展起源、文化语义、历史背景,受到留学生的欢迎。在讲述语汇故事的同时,一些深刻的中华思想文化也展示出来。比如,“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民为邦本”的治理思想,“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等,正通过国际中文教育得到越来越多来华留学生的理解与认同。

当然,讲解语汇故事,不能抱故纸堆,要赋予新时代价值,展示中文的语言魅力、文化魅力。我们进一步从主题分类的角度,使短语的语义系统化,同一主题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讲好当下故事。比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创新的民族,关于创新的历代谚语,可谓精彩纷呈。“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原刻写在商汤王的澡盆上,意思是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这本来是说洗澡的问题,由此引申,劝谏人们及时反省和不断革新。“学尽百禽语,终无自己声”,原本讲文学创作要锐意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现常用来说明凡事切不可人云亦云,跟从模仿,要有创新的勇气,表达自己的独立思想与见解。“国弈不废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这里以下棋执谱与医病据方为喻,说明凡事要在继承前人积累经验与成果的基础上去开拓创新。在全球追求创新的语境下,语汇故事表达了中华民族对创新的理解与思考,也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生动讲述,方能叩动心扉。在国际中文教育中讲好字、词、语的故事,既简单明了又意蕴深厚,既传承文化传统又弘扬当代价值。这不仅是构建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具体实践,更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有效举措。

(来源:光明日报2023-07-02)

彰显中国故事丰富的文化内涵

⊙ 黄雯

神州大地上,有无比丰富的文化矿藏等待文艺创作者深入开掘。电视剧《装台》中的秦腔、《都挺好》中的苏州评弹,展现了中国戏曲、曲艺、音乐文化的丰富多元;《情满四合院》中的北京胡同、《梦华录》中北宋东京的矾楼,反映了中国建筑的独特审美……文艺作品对特色文化元素的集中展示,让更多人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多样的自然环境孕育出多彩的文化风貌与风土人情。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共同组成了中国丰富的文化景观。电视剧在展现地域文化方面有着独特优势,不少作品都以此为切入点,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展现各地文化魅力;通过特色文化背景讲述多样故事、反映多彩人生。地域文化为中国电视剧增添了一抹亮色,也为文艺创作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打开了新的空间。

展现大美中国的山川气韵

各地风土人情的多重意蕴与独特魅力赋予电视剧以文化价值和审美意蕴,它们不仅是对社会和文化的生动反映,也是对历史和人文精神的传承。今年年初播出的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在云南大理取景拍摄,讲述一群都市年轻人来云南“有风小院”歇脚的故事。剧中对云南风土人情的呈现令人眼前一亮,比如特色小吃、小众景点和服饰、建筑、刺绣、扎染、木雕等非遗项目。云南的自然景观、民俗文化都有着独特的人文情致和艺术魅力,它们既为这部慢节奏的电视剧带来意境之美,又在无形中显示出淳朴的民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观众在田园山水和轻松惬意的氛围中品味生活的滋味、感受生命的意义。此前热播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幸福到万家》,讲述安徽农村姑娘何幸福成长蜕变的故事。故事的发生地万家庄,取景于安徽黄山盐铺村。粉墙黛瓦马头墙,小桥流水老街巷,整个村庄山环水绕,田、园、塘、宅错落有致,典型的皖南田园风光和浓厚的风土民情成为该剧吸引观众的一大亮点。网络剧《最食人间烟火色》讲述了一段都市白领与乡村工匠的感人爱情故事,男主角景琛成长的地方璟园是一座古民居博物馆,非遗元素自然地融入剧情,观众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质感。各地风土人情为电视剧讲述中国故事铺就了意蕴深厚、意味深长的文化底色,也让人们感受着生动多彩的山川气韵,领略大美中国的绚丽画卷。

反映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变迁

电视剧作品的空间叙事,不是仅仅依靠简单的方言、景观、服饰等表层特征就能做到的,想要真正体现出各地文化特色,必须立足历史方位和时代语境,深入展示社会风貌与人文精神。电视剧《山海情》在脱贫攻坚大背景下,以宁夏西海固的贫困村庄为典型,讲述20世纪90年代东部支援西部的故事。作品表现了西海固这片土地的历史变迁,尤其是在福建省帮扶之下,当地干部群众克服种种困难,用勤劳和智慧将这片荒漠戈壁建设成塞上江南的艰辛历程,真实感人。电视剧《大江大河》讲述小雷家村集体企业的逐步发展壮大,从微观视角诠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业化道路与经验。故事所展现出的不仅是一部个人奋斗史、企业发展史,也折射出身处改革开放大潮的中国农民的生活变迁。同样是在改革开放时代背景下,电视剧《人世间》以东北一户周姓人家为视角,通过周家人辗转半个世纪的命运起伏,勾勒出历史的轨迹,串联起三线建设、恢复高考、国企改革等时代关键词,折射出时代巨变中工人群体的生活镜像。通过贯穿历史的故事线,观众见证着时代变迁带来的当地经济、文化以及人物的生活、情感等多方面变化,进而对中国式现代化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和感知。通过讲述许许多多这样的生动故事,电视剧创作镌刻着当代中国人的奋斗足迹。这些作品牢牢扎根中国大地,展现了优秀电视剧创作的百姓视角和对家国情怀的艺术表达。

彰显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化塑造着人们的性格爱好、生活习俗和价值观念,共同熔铸中国人丰富的精神世界。在不少电视剧作品中,地域文化要素对塑造典型人物起到关键作用。由路遥经典小说《人生》改编的电视剧《人生之路》,展现了一群陕北农村青年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中努力实现人生价值的奋斗历程。剧中农村知识青年高加林曾因失去大学录取名额和工作机会而几度浮沉,却始终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文学理想;刘巧珍虽然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却始终自强自立,在经历了诸多人生坎坷后,在大城市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事业,站稳了脚跟。《人生之路》所刻画的青年人,质朴、坚韧、勇敢、乐观,不甘平庸、拼搏进取,让人过目难忘。电视剧《风吹半夏》主人公许半夏是江浙女企业家的代表。在创业之路上,她凭借独到眼光和过人胆识把握机会、寻找商机,闯出一片天地。在许半夏身上,既能看到敢想敢闯不怕苦的创业精神,也能看到当代中国女性的创新意识。电视剧《我们的日子》背景设定为20世纪80年代的东北,聚焦机械厂家属院里3个普通家庭两代人的生活故事,展示了这片黑土地上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温暖,让观众与之共鸣共情。“东北一家人”的故事既是普通东北家庭的生活缩影,也是中国人朴素家国情怀的映射。在电视剧作品中,我们能看到对不同地域群体的形象塑造,他们的性格特征、价值观念,既有地域文化特征,也反映了当代中国人的共同价值追求。这些人物的生活细节汇集成长河,彰显了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

作为一种文艺形式,电视剧记录、反映现实生活,承担着重要的文化功能。丰富的地域元素融入电视剧,不仅充实了电视剧的视觉呈现,也为电视剧的现实质感增加了厚度,提升了观众的文化素养与认知水平。同时,地域文化借助电视剧这一大众媒介,也得到更有力的传播。通过自觉开掘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不断尝试新的叙事方式和艺术手段,电视剧创作将进一步彰显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魅力,让中国形象在世界艺术舞台绽放光彩。

(来源:人民日报2023-06-02)

猜你喜欢

高铁文化
高铁时代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中秋节:62万人坐着高铁游云南
高铁会飞吗
谁远谁近?
人地百米建高铁
第一次坐高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