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小说的叙事技巧
2023-11-05周娟
周娟
小说叙事技巧是近几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命题的热点。高考对此类题的考查有单一与综合两个角度。从近几年新高考命题趋势来看,试题大多是单一考查文本某一叙事技巧,如对叙述视角的考查等。同时,高考命题越来越注重考查考生的鉴赏评价能力。命题者一般先指出文本的叙事技巧,再要求考生分析其“作用”和“效果”。这种考查方式展现了高考命题越来越具体化、细致化的考查特点。
叙述,作为记叙性文章的主要表达方式,被作者用于展开情节、交代人物活动和事件经过。叙事技巧是指为使小说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而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法,它主要包含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前者是指作者叙述故事的技巧,包括叙述顺序、叙述人称、叙述视角等;后者是指作者在安排故事情节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技巧,如伏笔照应、线索串联、回忆与现实交织等。
叙述手法是指如何叙述故事的技巧,包括叙述顺序、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叙述节奏等。
1.叙述顺序
区别
(1)插叙和倒叙:插叙只是一个片段,被删除后不影响文章的表达;倒叙是整个文章的组成部分,被删除后影响文章的表达。
(2)插叙和补叙: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
2.叙述人称及视角
还有三种独特的叙述视角:
(1)儿童视角:借助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如鲁迅的《孔乙己》、萧红的《呼兰河传》等。其作用有:增添了童真童趣和诗意美;忠实地记录生活原生态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以儿童的视角去旁观成年人的生活,产生陌生化的效果,使读者产生好奇感,吸引读者阅读;有利于反映社会现状,增强小说的批判力度;用儿童天真善良的天性对比成人世界的复杂,审视人性,凸显主题。
(2)女性视角:让女性作为叙事主体,从女性的角度出发去观察世界,以此呈现女性的生命体验。其作用有:以女性敏锐的观察力来叙述,情感更加细腻,叙述更引人入胜;以其母性情感笔触来叙述,表达对弱者的同情、怜悯;以女性口吻表达对强权的反抗、对自由的渴望。
(3)动物视角:从动物的视角叙述故事。其作用有:以动物的眼光看世界,给读者一种崭新的阅读体验,更有趣味,也更客观、冷静、真实;反映其在生活中被漠视的程度之严重,引人深思。老舍的《狗之晨》、莫言的《生死疲劳》都是以动物的视角展开叙述,这种叙述方式显得新颖而奇特。
3.叙述节奏
叙述节奏就是讲述相关联的事件发生的快慢,简单地说,就是事件进程。叙事作品中的叙述是一种运动,读者能感觉它的速度变化,这种变化形成了叙述节奏。叙述节奏是构成叙述特征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因而成为小说阅读的一个重要研究环节。
延缓叙述节奏的手法有铺张叙述(情节延迟摇摆)、增加描写等;加快叙述节奏的手法有概括叙述、减少描写、利用对话或书信等方式(含现实与回忆交错)等。加速是“张”,是跳跃,是略写,一般用于次要情节,读者粗略品味即可 ;减速是“弛”,是慢行,是详写,需要读者细细品味。在加速与减速的交织中,小说情节张弛有度、跌宕起伏、一波三折。
/教材对接/
《祝福》在叙事谋篇上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
①采取了倒叙的手法。作者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急于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
②采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讲述故事。用“我”的所见所闻所感讲述,既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同时使得情节紧凑;
③现实与回忆交织。小说把祥林嫂死前穷困潦倒的现实状况与“我”对她大半生的回忆融合在一起,丰富了人物故事,突出了人物形象;
④对比。祥林嫂在年底祈福的热闹祝福声中悲惨死去,祝福与死亡、热闹与冷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小说主题;
⑤前后照应。小说开头和结尾都有对祝福情景的描写,这种描写前后照应,与祥林嫂悲惨的死形成对比,深化了小说主题。
/教材对接/
1.在小说《老人与海》中反复出现老人和鲨鱼搏斗的情节有何作用?
2.从以下课文中任选其一探究重复性叙述方式的表現效果。
(1)《百合花》 (2)《祝福》 (3)《边城》 (4)《阿Q正传》
/参考答案/
1.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小说中却详写了老人与鲨鱼搏斗的五个回合,近乎重复,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分析其作用:①(从环境看)通过反复手法突出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老人生存环境的艰难。②(从人物角度看)运用反复手法,才足以显现老人的顽强与坚韧,才更能体现老人永不服输的精神。③(从情节结构看)大篇幅重复与鲨鱼搏斗的情节,可以清晰地显示小说的叙事脉络。④(从主题看)反复用老人和鲨鱼搏斗悬殊的力量对比,表现“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主题。⑤(从读者角度看)反复手法把故事讲述得更充分生动,更有画面感,让读者如临其境;有意延缓故事情节,引发读者的好奇与追问。
2.“重复叙事”普遍存在于小说文本中,主要表现在叙述故事情节的重复、叙述的腔调回环往复、叙述的语境前后勾连。简单概括来说,小说叙事重复主要为事件和言语的重复。
在《百合花》中,①文章反复出现新媳妇的百合花被或小通讯员衣服上的破口子,细节处理形成了前后呼应的艺术效果;②在反复中编织人物关系,传递人物情感,细腻表现了军民之间那种纯洁美好的情感,表现了军民鱼水之情。
在《祝福》中,①作者多次描写祝福的场景,突出故事发生的背景,表现祥林嫂生存环境的恶劣。开头介绍时反复使用三个“如此”,强调了鲁镇的封建思想和礼教观念依旧,点出社会环境。②便于表现人物形象,如祥林嫂的“我真傻,真的”,突出了祥林嫂的悲剧色彩;鲁四老爷的三次皱眉强化了其封建卫道士的形象。
在《边城》中,①小说多次重复“大鱼咬你”,前后照应,使故事情节紧凑;②突出人物形象,表现了翠翠的敏感多情;③在看似简单的重复中推动情节发展,让翠翠的情感倾向更加明朗化;④表现民风民俗,文中反复出现对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借此展现边城淳朴的风土人情,呈现出诗意美及人情美。
在《阿Q正传》中,①通过对阿Q反复挨打场景的描写,揭露了阿Q心理变化的过程,通过寻找自我价值的肯定来弥补内心的不安和自卑感;②反复描写表现了阿Q深谙“精神胜利法”之道,表现他深受压迫却没有觉悟;③具有悲剧效果,更能凸显小说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桃花蝴蝶
⊙ 刘诗伟
祖母是在那个春天见到大姑奶奶的。上年秋,祖母嫁来时,知道家里除了祖父和曾祖母,还有两个小姑子:大的十七,小的八岁;但迎接祖母进家门的人群中没有大的那个,她在武昌念书。后来,一个晴朗的下午,祖母夹着一盆衣服,牵着春桃的手,去湾子前面的水潭洗衣。刚下台坡,对面站着一个短发、白净穿新式学生装的姑娘,两眼亮晶晶地冲她招呼:“你是嫂子吧!”祖母就见到了她的另一个姑子。
那是祖母来到兜斗湾的第一个春天。
春天带着新鲜的美好。洋学生大姑奶奶陪祖母去水潭边洗衣,她知道祖母怀孕了,自己端起衣服盆,只让祖母牵着小姑奶奶的手。水潭北岸有一片小树林,树林外花草蓬勃,一棵桃树立在树林和水潭之间,岸上和水中各有一树粉红的桃花。
洗完衣服,姑嫂三人站在桃树下说话。祖母喜欢看大姑奶奶,看着看着,忍不住说,春梅你真漂亮!大姑奶奶就笑,一口白净的糯米牙,指着桃树回应,看,嫂子才是“人面桃花相映红”咧。九岁的小姑奶奶受了冷落,攀一枝桃花贴在脸上,问,我呢?祖母说,你是一朵小桃花。大姑奶奶为她念出另外两句诗:“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之后,大姑奶奶让祖母和小姑奶奶在桃树前并肩站立,自己后退几步,双手搭起一个方框,在框里看她们。小姑奶奶问,姐姐你在做什么?大姑奶奶说,照相呀——这么好看, 留下来当纪念。大姑奶奶说,今天的照片记在我心里了。
那些天,大姑奶奶换上曾祖母的旧衣裳,穿着祖父的大脚鞋,每天帮忙做事,洗衣、做饭、捡柴、泥墙、扎篱笆、下地翻土、外出打猪草,样样抢先。看着大姑奶奶提着篮子出门,曾祖母笑她,大丫头是回来还债的。大姑奶奶也笑说,所以家里不能再让我背债了。当天晚上,大姑奶奶搂着曾祖母说,姆妈,对不起呀,家里那点儿积蓄都被我花光了,现在我已经毕业,回去后就有工作和薪水,您和哥不要再为我操心。曾祖母叹道,傻丫头,姆妈跟你说笑话咧。大姑奶奶用手给曾祖母梳头,不小心抽泣了。
大姑奶奶是对曾祖母撒了谎。次日,祖母带她和小姑奶奶去野外捡柴,半路上,她挥着拳头哼起“打倒列强、打倒军阀”。小姑奶奶问这是什么歌,她说是她工作时唱的歌。祖母转头看她,她调皮地一笑,把嘴送到祖母耳边说,我参加了革命,是共产党的人。祖母晓得革命危险,问为什么。她说,为了姆妈、哥嫂和妹妹,为了劳苦大众和下一代。祖母要她在外面要好好的,她点点头。那天,她一边捡柴一边讲:劳动人民为什么劳苦?因为这个制度不公平,恶人和剥削者当道。必须推翻它,重建新制度,让所有人平等自由,让社会进步文明……农村耕者有其田,城里人尽其才,女子不用裹脚,年轻人读书恋爱。她指向湾子南面的芦苇林说:“今后革命成功了,用机器耕种,那里就是一片良田。”但回家的路上,她再三叮嘱祖母和小姑奶奶:“不要把我说的话告诉姆妈。”小姑奶奶说:“我也要跟着你去干革命。”她说好啊,即刻哈哈大笑。
进家门时,小姑奶奶威胁大姑奶奶:“你不带我干革命,我就跟姆妈讲你在外面闹革命。”大姑奶奶反问:“那样,你长大了不是也干不成革命?”以后几天,大姑奶奶时常教小姑奶奶认字、背诗和作文。还帮她跟曾祖母吵了一架。曾祖母要小姑奶奶裹脚,小姑奶奶不干,大姑奶奶也反对。曾祖母喊:“我不能让两个丫头都大着脚满世界跑。”大姑奶奶说:“不跑世界哪来幸福呢?”曾祖母瞪大眼睛看大姑奶奶:“你是说我和你嫂子都在受罪?”转头寻求祖母支持,不料祖母讪讪地笑:“春梅说得有理。”曾祖母气得回到房里,扯上被子蒙头大睡,中午不吃饭,晚上也不吃。姑嫂三人端饭端菜站在床边轮番喊姆妈,曾祖母坐起来,让大姑奶奶喂她吃。之后不再提裹脚的事。
大姑奶奶走的那天上午,最后一次跟祖母和小姑奶奶去水塘边洗衣服。岸上的那一树桃花还没有谢。洗完衣服,三个人站在桃树前说话,可惜没有照相机。
在我七岁后,祖母主要做两件事:一是坐在桃树下打瞌睡,二是摸孙儿们的头顶和亲吻他们的额头。孙儿们依次长高,高过了她,她便摸他们的手和胳膊。
后来我们兄妹五人先后去外地读书、工作,祖母每天坐在桃树下等我们回来。我们一年只回去三四次,她大多数时候是在等待中。我们见到她,走到她的面前,让她牵手,仰起头来看。我们也看着她。她见到我们的第一句永远相同:我儿瘦了!可是怎么会呢?
祖母高寿。我的孩子六岁时去看她,我是提前做了培训的,但祖母摸他的头顶、亲吻他的额头,他木木地站着眨眼,不像是祖母的曾孙,像是别人家的一头小牛犊,很陌生。我就过去,接过祖母的手,放在两手间揉搓。好在孩子把他的手搭了上来……
祖母去世后,我在她的坟头栽下一棵小桃树,隔年便开出灿烂的花。
(选自《人民文学》2021年第4期,有删改)
本文叙事时间跨度大,但它却避免了拖沓之感,作者是如何做到这点的?
解答关于赏析小说的叙事技巧之类的题目,可以采用三步法:
第一步,判断叙事技巧。
根据题干信息判断叙述技巧,明确是单一型考查还是综合型考查。若为单一型考查,它一般会指出具体的叙述技巧,考生只需分析叙事效果即可;若为综合型考查,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清单对号入座,多角度思考,确定涉及的叙述技巧。
第二步,分析叙事效果。
确定叙事技巧后,就需细致分析叙事效果。分析时,我们既要结合具体叙述手法的自身效果进行分析,也要結合文本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切忌只循套路、干巴巴地作答。
第三步,分条梳理,规范作答。
组织答案时,叙述条理要清晰,要将每个角度的作用单列一条;同时,答案要点明确,并且要养成将要点前置、再结合文本具体分析的习惯。
/参考答案/
①以时间为线索叙述故事,如“上年秋,祖母嫁来时”“后来,一个晴朗的下午……祖母就见到了她的另一个姑子”“洗完衣服,姑嫂三人站在桃树下说话”“那些天,大姑奶奶换上曾祖母的旧衣裳……”等,叙述清晰明了,避免了拖沓之感。
②以空间为线索叙述故事,小说围绕“家”展开,故事发生场景集中,避免了拖沓之感。
③小说大量使用了对话的形式,使得情节紧凑集中;又配以必要的叙述,使得情节连贯完整。作者以叙述和对话的形式讲述,在每一个时间节点横向展开情节,给人简洁、清晰之感。
④详略得当。文中既有对姑嫂三人桃树下说话、小姑奶奶不裹脚想去干革命等情节的详写,也有对大姑奶奶走后事情的略写,详略结合,让小说十分洗练,毫无繁复拖沓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