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视域下竹桥古村保护路径研究
2023-11-05牛昕瑶
摘 要:竹桥古村历史悠久,环境优美,整个古村的格局和古建筑均保存较完好,并于2009年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为江西省第三批历史文化名村之一。为更好地保护竹桥古村,继承当地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需进一步探索适合抚州古村落发展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以传承竹桥古村文化内涵、民俗特色、建筑文化为目标,梳理现有的竹桥古村文化艺术及建筑特色,总结竹桥古村历史文化的典型代表,通过多模态传播渠道打造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促进传统文化生态名片的建立。
关键词:文化传承;竹桥古村;保护路径
基金项目:本文系抚州市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抚州古村落历史文化提炼与保护路径研究——以金溪县竹桥古村为例”(22SK54)、赣东学院院长基金项目“文化传承视野下特色小镇景观规划设计研究”(YZJJ202213)研究成果。
一、千年古村的人文风情
(一)古朴纯真的自然环境特色
竹桥古村选址于丘岗地带,其东面临山,背拥茂密的树林,西南部开阔,有状如腰带之溪环村而流。村落坐北朝南,负阴抱阳,是风水学中典型的风水宝地。竹桥古村地势较高,背山面畈,形似一柄巨扇,镶嵌在青山绿水怀抱之中。村前溪流水塘遍布,良田千顷,视野开阔,远山横黛,村后植被繁茂,种有杉、松、槠、樟等树种,树荫掩映,生机盎然,突显其细腻秀美的自然环境特色。村里古建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且以青砖灰瓦为主色调,与古村中的自然景观特色相呼应,形成一幅“青墙灰瓦封火墙,绿水青山蔚蓝天”的优美画卷。
(二)独具特色的“七星伴月”村落格局
距今已有650多年历史的竹桥古村仍留存着完整清晰的村落格局形态,其基于传统风水学进行的整体规划,形成了“七星伴月”的人工水体空间布局。古村内共散布八方水塘,它们相互连通,若将直街中间南边的一方视为月塘,则西边的七方水塘形似北斗七星,形成“七星伴月”之象,寓意子孙后代人才辈出。其寓意极具科学性和实用性,影响着古村格局的方方面面。村内没有自然水体,因此人工水体的营造就显得尤为重要。村落整体呈扇形展开,以一条东西向直街将村落分成南北两片,以村内池塘为中心,四周建筑环绕且大门基本朝向池塘,四座门楼也是如此。蓄在水塘里的水在着火时是重要的水源,除了蓄水防火与排水功能外,其平时也是居民的日常生活用水。通过与古村巷道的结合,水塘还可起到防卫作用。
(三)典型的赣中民居建筑形态
竹桥古村现存各类明清传统建筑众多,其中有明代民居8幢,明代祠堂1幢,建筑均为清一色的青砖黛瓦。高耸的马头墙朴实素雅,既有观赏价值,又有防火防盗的实用功能。民居建筑都是天井式民居形式,多为穿斗式木构架,少数为插梁式。民居规模不大,多为上下两堂,厅堂居中,左右为卧室,中间是一方天井,上方可以采光,下方可以排水。所有民居都简朴整洁,牢实紧靠。其中,有一幢明朝大屋,三个天井,四个堂心,粗柱方磉,粗犷大气,十分难得。清代房子的门楣及屋内门柱、窗棂、柱磉和墙壁等多有雕绘装饰。竹桥古村的建筑装饰和空间布局设计较罕见,其雕饰精湛的工艺具有特殊价值。
(四)浓郁的雕版印书文化遗韵
与其他南方古村镇相比,竹桥古村的独特性在于村内丰富的雕版印书业遗迹。“临川才子金溪书”是赣中地区的一句民谣,其和陕北的“米脂婆姨绥德汉”一样早已传遍全国。金溪正式出现雕版印书作坊始于明晚期,至康熙中后期,金溪浒湾印书业开始走向繁荣。在乾隆、嘉庆、道光百余年的时间里,金溪浒湾印书作坊林立。新版《金溪县志》里称,此地有作坊店铺六十余家,形成前后两条书铺街,从而进入了繁盛时期,成为江西的印书中心,以至“临川才子金溪书”的民谚不胫而走、传遍全国,也使之成为当时全国四大雕版印书中心之一。
金溪的雕版印书业以竹桥人开的“余大文堂”为最大、最早,竹桥古村中的养正山房就是一个刻印古籍的地方,其建筑形式带有作坊的布局特点。其上堂及后堂为印书之所,乾隆时期书板盈架。据记载,康熙时期竹桥就有人在全国做卖书生意,如余德昭在北京开书肆,余仰峰少时随父在外贩卖书籍,后来回乡自开印书房,可以说竹桥人开了金溪雕版印书的先河。
(五)耕读文化与商贾之风
竹桥余氏家族自古重视耕读文化,且更多体现在崇文尚儒上。在竹桥众多的明清建筑中,书院学堂以浓厚的文化气息而显得格外引人注目。镇川公祠两侧的大門上分别写有 “培兰”“植桂”,遒劲有力,意即培植人才。崇文尚儒的传统使竹桥自古以来文风鼎盛。
考究竹桥古建筑时,可以看出如此规模、数量的建筑群体并非完全出自农耕经济。自古以来竹桥人就以农为本,工商业并举,以商兴村,形成了浓厚的商贾之风。竹桥余氏族谱记载有众多余氏商贾人物,他们在外从事书商、布商、纸商等,衣锦还乡之后兴建住宅,捐建祠堂、学堂。这种崇商风气影响着竹桥的一代又一代人,并以仁义诚信经商理念推动他们事业的发展。
二、风貌原真型保护
(一)打造人文景观风貌
竹桥古村内具有价值的文物古迹需整理和保护,如镇川公祠、步云公祠、仲和公祠、谏草传芳门楼等,使之成为集中反映古村传统风貌的空间认知点。需对各历史地段内的构筑物进行保护和修复,在绿地景观和街巷空间中形成展现历史独特韵味的体系。
对于古村内的古树名木,应统一登记建档,在古树前设立标志,并对古树的生长状态定期检查和记录。需对总门楼前的品字三井进行保护,防止因各种自然和人工的因素造成破坏,古井周边不得新建建筑,严禁任何污水排放。古村外围的古道是古村对外联系的重要通道,严禁在古道两侧新建建筑,保持古道与池塘、田园等自然环境的关联性,同时保持古道现有的铺砌方式,对局部裸露的地段采用卵石、青石等自然石材进行修复,不破坏古道因年代久远形成的车辙痕迹。重点对村内的八方水塘进行保护,不能改变古塘的大小和形状,也不能新建有碍景观要求的建筑,整治水塘的水质,在水塘里种植睡莲、荷花等,便于村民和游客观赏游览。古村内比较完整的历史街巷有直街、八家弄、十家弄等16条,街巷小品(如路灯、路牌等)应具有地方特色,道路指示牌材质应为木质,颜色应古朴,醒目而不张扬。
(二)建筑保护与修缮
在建筑的维护和修缮工作中应保持其原真性,采用相同的材料和工艺,组织专门的古建修缮队伍加强日常维护。加强对木材和石材等古建材料保护技术的研究,重视木材的白蚁防治和石材表面的维护。木材应采用涂刷或喷涂剂、帐幕熏蒸、诱料诱杀、钻孔注射渗透、钻孔滴注渗透等方法进行预防处理,有效地控制损毁分化的速度和范围。由于水泥与古建筑原胶结材料的黏结力不一致,会使古建筑产生更严重的剥落和损坏现象,因此古建筑的维修要尽量少采用水泥。
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不得开展其他建设工程,如违规肆意挖掘和爆破等,如需进行建设整改,也应遵循不破坏文物历史风貌的原则,其形式、体量、高度、色彩也应当与文物保护单位相协调。维持原有建筑高度,严禁在核心保护区范围内有超过文物保护建筑的一般建筑。对于新村的发展,其建筑外观形态应靠近古村传统风貌,尽量采用传统建筑符号,且屋脊高度控制在10米以内,建筑以青、灰和木色为主色调,禁止使用不符合传统风貌的建筑外观装修材料。
三、文化重塑型传承
(一)开发特色旅游产业,打造品牌形象
竹桥古村设立了旅游指示牌,主要景点也有了简单的旅游导示,但缺乏特色主题产品,且旅游设施和配套服务并不完善。目前到古村的游客多为散客,主要是前往古村考察、写生、摄影等。另外,古村旅游基础薄弱,尚未形成完整的旅游服务体系,且景区知名度不高,宣传力度不足,影响了景区的宣传效果。
针对特色旅游产业的发展,应大力开发能体现书乡风情的文化展览馆和体验馆、体现乡土风情的民俗陈列馆和特色工艺品市场等。竹桥古村旅游的卖点是“梦回书乡”的文化体验,可在直街营造浓厚的书乡文化氛围,不仅仅是街道仿古和人物扮古,还可设置以书为形象的购物券兑换活动,购物券临时在直街流通,可用于购买专门体现书乡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和进行其他消费。游客以此能充分感觉回到了古代的书乡,所谓“梦里不知身是客,只身游走到直街”。同时,可配合推出定制雕版文集、参与雕版刻制、书籍竞赛等活动。直街还可以选取有小型后花园、绣楼、厢房的典型民居,通过布置相应场景,再现经典名著中的情节,亦可配合启蒙礼仪体验、才子祈福体验和才子登科体验推出。通过旅游开发与产品设计,努力塑造三大旅游品牌,即“临川文化第一村”“千年书乡第一坊”“七星伴月第一庄”,并在此基础上丰富现有的文化内涵,培育拳头产品,打造品牌产品,使竹桥古村成为“临川文化”“千年书乡”“风水村庄”的形象代表和品牌景区。
要大力改善村内各个景点间的交通条件,组织合理的旅游交通路线,同时改进旅游设施,提高旅游服务接待水平,同步发展食宿等服务行业。在此基础上,应加强对古村旅游业的组织与宣传工作,加大旅游宣传与形象宣传的力度,利用新媒体平台给游客提供详细的游览咨询服务,并研发旅游纪念品。结合景区内外景观设计和旅游项目配套手段提升景区品位,丰富景区内涵,同时挖掘周边及外围的潜在资源,开发新产品。
(二)延续生产生活方式,传承非遗文化
竹桥作为一个因手工业和商业兴盛的古村落,其文物资源特色比较突出。除对有形的物质形态资源的保护之外,还应该注重对非物质形态资源的保护。可以派专人挖掘、收集、整理竹桥古村有形的物质资源,如保存尚好的建筑材料和附件、书籍雕版、族谱文集奏疏等文献资料等,以及无形的资源,如散落、流传在当地民间的有关竹桥古村、余氏家族的传说故事等,恢复部分已失传的民俗民艺活动,合理布置展示竹桥古村历史传统风俗文化的场所。
第一,建立书乡文化体验区,打造“千古一书”中华书籍博览园,展出从竹简、帛书、雕版印刷、木活字印刷、铅字印刷到电子书籍等历史上不同形式的书籍,以铜铸仿造品替代实物,按顺序展览。第二,将现存书铺、晒书楼和前街改造成“书香一条街”,以全面展示古代雕版印书业及其工艺流程,再现当年的繁华;还可设置让游客体验雕版印刷手工艺的作坊,以及出售线装书籍和古旧书的书摊,开展雕版印书业务,即印各地新修族谱,使竹桥成为南方仿古籍印刷中心。第三,利用现存的祠堂、民居等场所,定期举办各种民俗文化活动,如“吃文会”、“吃清明”、八月迎神看戏、正月玩灯、冬至祠堂领蛋等。第四,在养正山房对面的空地建一个真正的民间戏台,作为竹桥古村的演出和活动场所,以此继承和发扬传统民俗文化,扩大对外宣传与交流,一方面为游客表演传统文化及工艺制作,另一方面为居民生产生活服务。结合居民生活习惯,在政府保护举措的加持下,游客能更好地体验当地风土民情,进而使古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得以延续。
(三)拓展文化传播方式
竹桥古村虽然文化底蕴深厚,但知名度还不是很高,尚处于“藏在深闺无人识”的阶段。作为文化遗产地和旅游目的地,其建设需有一个从资源到产品再到市場的过程。目前,古村的发展还只停留在资源层面,因此必须针对古村开展大量的宣传推广活动,提高其知名度,以进一步发挥文化的教化功能、育人功能和旅游的经济功能、富民功能。
首先,可以加大影视宣传的力度。影视宣传比较具有感染力,且效果显著,可拍摄旅游电视专题片,或拍摄以古村为背景的电视剧和电影等。其次,加强与媒体的合作。加强与旅游专业报刊企业的合作,采取专版或连载等形式在报刊上对竹桥古村进行宣传介绍;聘请文化学者撰文,在报刊上对古村进行大力推介;通过多模态传播渠道,如短视频、公众号、数字文创等,结合网络博主和公众号视频、文案等将文化品牌形象宣传出去;加强情感共鸣,通过一些电视节目的宣传,利用名人效应提高知名度,让更多的人愿意到此品味竹桥书乡文化。最后,可以创建“千年书乡网”,在互联网上对古村进行立体式动态宣传,将竹桥古村“千年书乡”与临川“才子之乡”进行捆绑式宣传,这样具有较强的市场招徕力。此外,可推出“临川才子金溪书,千年书乡竹桥村”口号,着力打造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促进抚州市传统文化生态名片的建立,带动文化消费。
四、结语
时代在发展,古村的保护路径同样需要创新,既要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要保留古村落的传统文化气息,这是当下古村落保护工作的当务之急。对此,要进一步发掘竹桥古村的历史、文化以及艺术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历史文化的传播方式,树立抚州文化城市形象,带动旅游产业发展,促使抚州古村落文化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延婷.徽州古村落保护和更新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9.
[2]林清霞,苏炫凤.探索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策略[J].智能城市,2018(10):28-29.
作者简介:
牛昕瑶,硕士,赣东学院人文与艺术系助教。研究方向: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