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熟水面

2023-11-04张延伟

资源导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汤水芫荽汤面

张延伟

早上,单位餐厅打饭窗口旁的白板上赫然写着“今日午餐:熟水面”。来自农村的餐厅师傅故弄玄虚地问我:“咋样儿,吃过没?”

对此,我笑而不答——与其他年轻同事陌生新奇的感觉不同,我心里充满一种久违的熟稔和期待。

熟水面是早些年禹州市农村流行的一种特色面食,俗称“起熟水”。相较于臊子面、炸酱面、炝锅

面、汤面、捞面等其他四季皆宜的面食,熟水面多在农忙时才会露面。

在幼时的记忆里,夏季收麦打场、秋季掰玉米、霜降收红薯是农村一年中最为忙碌的3个时段。每逢这时候,学校都要放假,孩子们除了到地里帮大人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儿,还要千方百计完成学校布置的“小副收儿”任务。当时,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庄稼活从种到收全凭自己做主。正所谓人勤地不懒,一年到头能产多少粮食与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成正比,人们一个个争先恐后,干劲十足。

逢着收麦季,白天几乎就没见父母歇过手。为了趁凉快多干活儿,天蒙蒙亮,他们就带着镰刀去地里割麦。等到烈日当空时,差不多已经割了两大架子车麦子。中午,要先装一车拉回来。趁父亲在麦场卸车,母亲一路小跑儿赶回家做饭,顺路还要绕到自家菜园里薅几棵小葱、芫荽,掐一把青菜带回去。

母亲到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把封着的煤火捅开,再把大铁锅放在灶上添满水,嘱咐我帮着把小葱、芫荽、青菜择洗干净,她则赶紧洗手和面。只一会儿工夫,柔软的面团就被母亲用擀面杖擀成薄薄的面皮,再折成几折,用刀切成韭菜叶般粗细的面条。为了防止粘连,要撒上几捏儿面粉,再用手抓着抖擞几下。接着把小葱、芫荽切碎,放在一个搪瓷盆里,加入食盐、辣椒面、花椒粉等,倒入适量的老陈醋,再滴几滴无比珍贵的小磨香油。这时,锅里的水也烧开了,母亲舀两三瓢滚水沏进搪瓷盆里,顿时盆里氤氲弥漫,一股沁人心肺的清香扑鼻而来。褐红色的汤水上漂浮着一层绿莹莹的葱花芫荽末儿,看着很是养眼。

母亲在锅里续上一瓢水,等水重新沸腾起来时把面条下到锅里,面条将熟时加入青菜叶。此时,从麦场回来的父亲已经洗漱完毕,而我们弟兄仨也早在一旁等得猴儿急,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母亲麻利地用笊篱将热面条一股脑儿捞进盛着汤水的搪瓷盆里,用筷子使劲搅动几下,说声“好了”,然后连汤带面盛好几碗,依次递给父亲和我们弟兄几个。

热面条与已经放凉的汤水搅拌均匀后温度适中,正好入口。吃口面条喝口汤,清爽利口,棒极了。于是,我

们跟着父亲或蹲或站在屋外的树荫下,酣畅淋漓地伴着“哧溜哧溜”的吸食声大快朵颐,吃完一碗再去盛第二碗。父亲吃完饭把碗一撂,就又心急火燎地到地里忙活去了。

據说,熟水面的产生与汉光武帝刘秀有些渊源。当年,刘秀为躲避追杀,长途奔逃,过午时分来到阳关(今禹州西北)崆峒山下一个小村子,人困马乏的他硬着头皮走进一个柴门小院找吃的。小院的主人是位老太太,原本刚刚洗刷完毕,见刘秀可怜,赶紧抓把柴草塞进尚有余温的灶台里。她让刘秀帮着烧火,自己则手脚麻利地忙活,很快做成一锅出锅即食的面条。刘秀饱餐一顿后意犹未尽,临行前询问面的名字,老太太则随口应了声“熟水面”。

当然,这只是个传说罢了。不过,熟水面的确有它的特别之处:说它是汤面却不似汤面那样稠腻,而且汤面也不像它那样出锅即食。可是说它是捞面吧,明明又有汤水在里面,更省去了相对复杂的制卤过程。醋、葱和芫荽等都是人们俗称的“透物”,具有消食开胃、缓解疲劳、抑毒杀菌的作用,对劳乏且出汗多的人大有益处。虽然它配料容易、做法简单,却能满足人们味蕾的美好享受。特别是可以省下不少时间和精力去多干农活而深受青睐,算是勤劳智慧的人们在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的一种创意或发明。

这些年,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色美味佳肴充斥一日三餐。农业生产从耕种到收获实现了机械化,人们即便是处在那种过去所谓的“焦麦炸豆”时节里也一身轻松,熟水面自然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一种停留在味蕾上的记忆。(作者单位:禹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猜你喜欢

汤水芫荽汤面
“资深配角”芫荽
浓情一碗咸汤面
浓情一碗咸汤面
芫荽种植技术
春日芫荽防感冒
芫荽果化学成分的研究
补阳还五汤水提工艺的优化
汤之食养:煲炖在汤水里的爱
异国的清汤面
冬日里,汤水最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