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

2023-11-04

环境 2023年8期
关键词:文明绿色生态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在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等等,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

同时,我国古代很早就把关于自然生态的观念上升为国家管理制度,专门设立掌管山林川泽的机构,制定政策法令。《周礼》记载,设立“山虞掌山林之政令,物为之厉而为之守禁”,“林衡掌巡林麓之禁令,而平其守”。秦汉时期,虞衡制度分为林官、湖官、陂官、苑官、畴官等。虞衡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我国不少朝代都有保护自然的律令并对违令者重惩,比如,周文王颁布的《伐崇令》规定:“毋坏室,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这些都为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治国理政提供了有益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生态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化的核心是一种行为准则、一种价值理念。衡量生态文化是否在全社会扎根,就是要看这种行为准则和价值理念是否自觉体现在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要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倡导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绿色价值观念,培养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生态意识,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让天蓝地绿水清深入人心,让生态文化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理念。

在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生态文明的伟大实践中,涌现了许多先进事迹,形成了许多具有时代特色、为生态文明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要弘扬焦裕禄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奋斗精神,弘扬右玉沙地造林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奋斗精神,弘扬八步沙林场“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弘扬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代接着一代干,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文明的真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同时奢侈浪费之风也开始起来了,特别是“土豪”式的生活方式,一掷千金,醉生梦死,纵欲而无节制。唐代诗人白居易说过:“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以有时有限奉无极之欲,而法制不生其间,则必物暴殄而财乏用矣。”对这种奢侈炫耀、浪费无度的消费行为必须进行制约。

要充分认识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把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观,树立节能就是增加资源、减少污染、造福人类的理念,推动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拒绝奢华和浪费,形成文明生活风尚。

绿色生活方式涉及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用游,要引导绿色低碳消費,鼓励绿色出行,开展绿色低碳社会行动示范创建。推广环境标志产品、有机产品等绿色产品,积极引导消费者购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能效家电、节水型器具等节能环保低碳产品,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建立绿色消费激励机制,推进绿色产品认证、标识体系建设,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鼓励推行绿色衣着消费。提倡绿色居住,节约用水用电,树立节约用水就是保护生态、保护水源就是保护家园的意识,消除水龙头上的浪费。大力推广绿色低碳出行,鼓励自行车、步行等绿色出行。有序引导文化和旅游领域绿色消费。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绿色电力消费潜力。大力推进公共机构消费绿色转型。

坚决制止餐桌上的浪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国在粮食生产、流通、加工、消费环节存在大量浪费现象,餐桌上的浪费尤为惊人,这主要与社会上存在的讲面子、讲排场的陋习有关。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创新基层社会治理都有着重要意义。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要加强引导、因地制宜、持续推进,把工作做细做实,持之以恒抓下去。开展广泛的教育引导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实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有效的督促引导,让更多人行动起来,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加强考核评价,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党政军机关以及学校、医院等公共机构要率先实施垃圾分类制度。增强文明素质教育,把垃圾分类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幼儿园抓起,培养全社会良好习惯。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系统性设施建设,各地在编制市县空间规划中,要对垃圾焚烧厂提早布局、明确厂址,破解“邻避”困局。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

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谁也不能只说不做、置身事外。要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培育生态道德和行为准则,开展全民绿色行动,动员全社会都以实际行动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为生态环境保护作出贡献。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进工厂、进机关,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组织好世界地球日、六五环境日、世界森林日、世界水日、世界海洋日和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树立理性、积极的舆论导向,加强生态环境国情宣传,普及生态文明法律法规、科学知识等,加大生态环境公益广告宣传力度。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将生态文化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挖掘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思想和资源,创作一批文化作品,创建一批教育基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文化的需求。通过典型示范、展览展示、岗位创建等形式,广泛动员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

引导公众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人人都应该做践行者、推动者。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机制政策,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及时准确披露各类环境信息,扩大公开范围,保障公众知情权,维护公众环境权益。健全举报、听证、舆论和公众监督等制度,完善公众监督和举报反馈机制,畅通环保监督渠道。加强舆论监督,鼓励新闻媒体对各类破坏生态环境问题、突发环境事件、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曝光。引导具备资格的环保组织依法开展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等活动。

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要按照系统推进、广泛参与、突出重点、分类施策的原则,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创建行动,建立完善绿色生活的相关政策和管理制度,推动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发展。公共机构尤其是党政机关带头使用节能环保产品,推行绿色办公,创建节约型机关。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要积极动员广大职工、青年、妇女参与环境治理。行业协会、商会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行业自律。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和指导,积极推进能力建设,大力发挥环保志愿者作用,推动环保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规范健康发展。(本文选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一书)

猜你喜欢

文明绿色生态
绿色低碳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