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游相兰亭“九江本”石刻考略

2023-11-04王伟

收藏家 2023年8期

王伟

关键词:游相兰亭 九江本 定武兰亭 兰亭石刻

《兰亭序》,又名《临河序》《兰亭诗序》《兰亭叙》《兰亭记》《褉帖》等,为东晋王羲之书法名作,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原作相传被殉葬于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内,之后传世多为临摹墨本。宋时因皇室的推崇及金石考据的兴起,临摹、刻拓之风盛行,到南宋时达到士大夫家藏一本的程度。据史料记载,唐至宋《兰亭序》版本竟达千种之多,收藏甚丰者,多为皇家、重臣及金石学者。杭州孔庙碑林旧藏中有清重刻《兰亭序》石刻多种,其中有九江本残石一石,笔者对此整理并初步考述如下。

一、石刻概况

石刻(图1)原为一组两石,现仅存一石,为杭州孔庙碑林旧藏。石刻纵32.5厘米,横78.5厘米,厚11厘米,右上角断裂,现已拼合,其余保存基本完整。石刻表面存在部分风化、磨损情况,并有少量划痕。石刻字口清晰,按内容分为正文、题跋及落款、印章三类。正文有界行,为《兰亭序》“观宇宙之大”至“有感于斯文”字段,存刻221字,计20行,均字径2厘米。正文后为题跋,共2行,计21字,行楷,均字径1.2厘米,内容为“右九江本,绍定壬辰归涂所得,与辛帙第三本殊不同”。石刻左下角为刻者落款,共1行,计6字,楷书,均字径0.5厘米,内容为“江阴孔省吾刻”。正文及题跋之间现存摹刻印章14方。

孔省吾,名宪三,字省吾,江苏宜兴人,为江南著名刻工孔千秋之孙、孔昭孔长子,主要活动于清嘉庆至道光年间。1由此可知,石刻镌刻时间当在清代。

二、泐痕特征及原帖收藏编号

除刻文外,石刻表面正文部分存在两组泐痕。第一组是在“品类之盛”(《兰亭序》全文第九行末)处,有一条斜痕接前文,并损“之盛”二字。第二组是在“况修短随化”(《兰亭序》全文第十九行中下)至“后之视今”字段(《兰亭序》全文第二十四行末)存在“人字形”裂痕,在“尽古”(《兰亭序》全文第二十行中上)处分叉,并损“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揽”“不临文”“死生”“视今”18字。从保存情况看,此泐痕非后期所致,而是刻工有意凿刻而成,应是原帖中所有。可见,原帖在拓印时,所拓刻石已有断裂。

从石刻题跋可知,九江本《兰亭序》至少有两个版本,其中之一为“辛帙第三本”,且非该石刻所对应版本。九江本《兰亭序》的历史记录较少,主要见于宋时《兰亭》研究专著及其他传世本的清至民国文人的题跋中,后多被收录于碑帖收藏家的个人年谱、日记和文集中。其中,对九江本《兰亭序》的特征与相关版本考证较为详细的当为清初宋荦(1634~1713)《跋宋搨兰亭三种》,现跋文全录如下:

《兰亭》拓本始自开皇,唐文皇见拓本而求真迹,命廷臣临摹,选逼真者,得欧阳本,刻置禁中,即宋世所谓“定武本”也。自唐至南宋翻刻不下千种,宋理宗内府所藏百十七种,贾秋壑所藏八百种。此卷三种,一为九江本,签题“辛之三”,后题“右九江本,绍定壬辰归涂所得,与辛帙第三本殊不同”。一为唐安本,签题“壬之三”,郭明复于淳熙间用正观旧本刻石,自有跋,后题“右唐安本,得之于王同年震举泽之”。一为家藏石本,签题“癸之三”,后无题字。又蔡君谟诸人跋范太师本,签题“癸之六”,后无题字。盖南宋丞相游似所藏百种之四也。范本今失去,仅存跋,国初世庙以赐先文康。又有“定武”一本,今亦不存。按胡菊潭相国《褉帖综闻》载:“游丞相《兰亭》以天干编处,自甲之一至甲之十,每本横表,折摺作册,末题所自得自出,乙癸九干皆然。钤记凡五种,或用名,或用‘景仁’其字,或用‘克斋’别号,或用‘游氏图书’,或用‘旌德堂章’,有单用者,有兼用者。前后装池用蓝笺,钤前池有‘珍秘’小章,后池有‘赵孟林印’,不知何许人。”明归晋藩,前后皆钤记,相传宣庙时进内府,以鼎革散布人间。菊潭所得十八册,同理宗者仅“定武”阔行、鼎州、唐人双钩、蜀刘泾四种。今此三种,独九江本与理宗所收者同。以此类推,宋世好事者摹刻最多,虽肥瘦不一,皆有一种晋代风流,耐人寻味,独“定武”如明河珠斗耳。宋豫章京堂云:“前贤笔迹真者当祖之,临者当孙之,定武《兰亭》去昭陵所得殆曾孙行耶。”余谓《兰亭考》纷纭聚讼,要当以黄鲁直“存之以心,会其妙处”为此中三昧语,正不必过为辨别,反堕云雾也。九江本有“喜闻过堂”印,唐安本有“主忠信河东郡图书”,余与菊潭所记同者不具录。又卞令之中丞《书考》载:“赵孟林为游丞相装潢人”,未识何所據,附记以广异闻。康熙乙亥四月二十九日,绵津山人宋荦跋。

从以上记载可知,宋荦收藏的三件(实际为四件)《兰亭》均为“游相兰亭”,其中九江本与宋理宗内府所藏相同,且有“喜闻过堂”印章。游似(?~1252),字景仁,号克斋,四川南充人,宋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进士,宋理宗淳祐五年(1245)拜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杨慎誉为“蜀中四贤相”之一。游似收藏《兰亭序》拓本共计百本,被后世称为“游相兰亭”。宋荦收藏的九江本所录跋文与杭州孔庙碑林所藏石刻一致,但所录题签为“辛之三”,应是讹误。南宋桑世昌《兰亭考》之《传刻》中著录有“九江一本,自第五行首至第九行末有大裂文”。3元末明初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著录,南宋理宗收藏一百十七《兰亭》,装为十册,其中辛集十四刻中有“九江陶氏”本。4近现代学者容庚《兰亭五记》之《游似藏百种》中有如下记载:

九江本 壬之八 第五行“湍”字至第九行“盛”字斜断一道。第十九行纵断一道,泐“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十字。第二十一行“揽”字至二十四行“视今”二字斜断一道。游氏跋云:“右九江本,绍定壬辰归涂所得,与辛帙第三本殊不同。

从现存的“喜闻过堂”印章及泐痕特征看,石刻对应版本与宋荦、容庚所指的九江本特征相吻合。上海博物馆收藏有清刻宋游相藏《兰亭》拓片十种,6其中有“壬之八 九江本”(图2)。将石刻与该拓片影像相对比,发现在正文第九行及之后,无论刻文、印章还是泐痕,二者均相同,仅后池一方“张晴岚收藏印”或因碑面磨损而无法辨识。由此可见,杭州孔庙碑林收藏的九江本《兰亭》石刻所对应的原帖应为南宋游似所藏《兰亭》之九江本,收藏编号为“壬之八”,为“游相兰亭”百本之第八十八种,上海博物馆所藏清刻拓片的原石即为此石刻。

三、《兰亭》版本基本特征及所属体系

现存石刻缺题签、前池印章及正文第一至八行。参照全本拓片影像,对该九江本《兰亭序》的正文进行逐行分析,其文本有如下基本特征:

全文共28行,原计324字。第一行行末缺“会”字;第四行“峻”字右侧行间补“崇山”二字,中间无裂痕;第五行“湍”字损,“带”字不损;第六行“列坐其”三字损;第七行“咏亦”二字损;第八行“也”“清惠风和”五字损;第九行“之盛”二字损;第十行“听”字左边旁为“耳”;第十三行“因”字为改字,外框较肥厚;第十五行行末“足不”二字右侧行间增“僧”字;第十七行“向之”二字为改字,较肥厚;第十八行“之”字损,右下角缺口若倒斜“V”形;第十九行“况修短随化终”六字损;第二十行“期于尽古”四字损;第二十一行“揽”字损;第二十二行“不临文”三字损;第二十三行“死”字损,“生”字缺;第二十四行“视今”二字损;第二十五行“昔”“悲”之间空缺处保留长框形涂改痕迹,框周边留有残笔;“夫”字在“也”字上改写而来;第二十八行行末“文”字为改字,较肥厚。

由上可知,此本《兰亭序》缺2字,增1字,改5字,损33字,字间空缺处保留原迹中的涂改痕迹。结合文本中界格、增字、缺字及损字,领字不从山等情况,此石刻所对应的九江本《兰亭序》原帖应归属于定武体系。从改字痕迹及部分字的写法上看,原帖中书法特征大部分保留了王羲之《兰亭序》行书原貌,应是定武系列中较早的版本。对比泐痕,此“壬之八”九江本《兰亭序》较桑世昌《兰亭考》中著录的要多出“人字形”裂纹。由此推断,游似所藏的九江本拓印时间应晚于桑世昌所录时间,且在拓印时其原石又有断裂。

四、印章释文及原帖递藏经历

对比原帖全本影像可知,杭州孔庙碑林所藏石刻摹刻印章共计34方,其中拓本前池19方,后池15方,反映了其先后由游似、朱棢7、宋荦8、汪由敦9、张若霭10、陈淮11、陆沅12、汪楏13等鉴藏。参照上海图书馆藏收藏的《兰亭三种附陆柬之兰亭诗(游似藏本)》用印形式(图3),将鉴藏者及用印情况整理如下(表1)。

五、石刻摹刻信息

“壬之八”九江本《兰亭序》的墨本及所刻祖石已无法考证,游似所藏的刻本原帖现亦下落不明。从原墨本至此石刻,至少经历了两次摹刻传拓,对此,笔者作如下简析。

(一)游似所藏刻本原帖的原石摹刻及传拓

第十五行增字为“僧”,后世考其为南朝梁国宫廷鉴书人徐僧权的押署,14可见,原帖所对应的墨本經过了梁国宫廷所藏,且通过了徐僧权的鉴定,其摹刻时间上限可至南朝梁国(502~557)。游似在跋文中指出此拓本得于绍定壬辰年,即宋理宗时绍定五年(1232),在游似任丞相之前。可见,此原石摹刻的下限应为南宋绍定五年(1232)。此外,桑世昌《兰亭考》之《传刻》中,录有九江本的泐痕特征与此本前半部分相同,但未录后半部分,可见,在桑世昌见到所录刻本时,其原石后半部分还未裂开,而游似收藏时已有“人字形”裂纹,则其最早拓印时间应是在桑世昌所见之后,最晚拓印在南宋游相收录之时或之前。

(二)清中晚期的石刻摹刻及传拓

杭州孔庙碑林所藏的九江本《兰亭序》石刻为旧藏,来源无记录。上海博物馆所藏的拓片著录于近现代学者顾廷龙《宋游相藏兰亭述略》15、宇野雪村《游相本兰亭考》16中提及的摹刻本“《宋游相藏〈兰亭〉首种之十》海昌蒋生沐摹刻,止园居士秘藏”之中。蒋生沐(1813~1860),名光煦,字日甫、爱荀,号雅山、生沐、放庵居士,海宁硖石人,为清代著名藏书家,辑刻有《别下斋丛书》《涉闻梓旧》。石刻左下角刻有“江阴孔省吾刻”,对此,容庚《丛帖目》中著录的《游氏兰亭叙帖十一卷》亦有记载。从所录跋文看,顾廷龙、宇野雪村著录的“游相兰亭”,与容庚所录实为同种,容庚根据其中唐仲冕(1753~1827)观款推测其镌刻年代在嘉庆二十三年(1818)之后。而嘉庆二十三年(1818),蒋光煦才六岁,不可能对此进行摹刻,若以其志学之年(15岁)推测,则该石刻最早摹刻时间应为道光七年(1827),而以其卒年推测,最晚摹刻时间为咸丰十年(1860)。由此可见,该九江本《兰亭序》的石刻摹刻时间是在清道光、咸丰年间。

六、总结

综上所述,杭州孔庙碑林旧藏的九江本《兰亭序》石刻是在清道光七年(1827)至咸丰十年(1860)之间由藏书家蒋光煦、刻工孔省吾摹刻而成。其原帖为“游相兰亭”百种之第八十八种,收藏编号为“壬之八”,属于传世《兰亭》版本中的定武体系,且为“定武兰亭”的早期刻本,先后由游似、朱棢、宋荦、汪由敦、张若霭、陈淮、陆沅、汪楏等所藏,并著录于桑世昌《兰亭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宋荦《西陂类稿》等中。以此石刻为原石,所拓传的拓本现由上海博物馆等机构收藏,并著录于容庚《丛帖目》、顾廷龙《宋游相藏兰亭述略》、宇野雪村《游相本兰亭考》等研究专著及文章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