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吡唑醚菌酯·戊菌唑悬浮剂防治菊花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
2023-11-04李梦荷范永胜朱红彩郭战备
任 帅,马 飞,李梦荷,范永胜,朱红彩,朱 坤,郭战备
(1. 新乡市农业科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2;2. 辉县市农业农村局,河南 辉县 453600)
菊花除了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外,还具有药用价值。当菊花植株染上白粉病之时会使菊花失去最初的价值并且不开花或者枯黄死亡[1]。感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浅黄色小斑点,以叶片正面为多,在温度、湿度适宜时病斑迅速扩大[2],并布满白色粉霉状物,严重影响菊花的品质和观赏价值[3]。病情严重的叶片扭曲变形或枯黄脱落,病株发育不良,矮化。
吡唑醚菌酯·戊菌唑抑菌活性强,具有较强的抑制病菌孢子萌发能力,对子囊菌类、担子菌类、半知菌类及卵菌类等植物病原菌有显著的抗菌活性,且具有潜在的治疗活性,可用于防治多种作物真菌性病害[4]。吡唑醚菌酯在植物体内的传导活性较强,可改善作物生理机能,增强作物抗逆性[5]。研究不同质量浓度的吡唑醚菌酯·戊菌唑悬浮剂对菊花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对菊花的安全性,为菊花白粉病的田间防治提供参考。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作物及病害
供试作物为菊花,试验病害为菊花白粉病(Erysiphe cichoracearumDC.)。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选在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站,面积360 m2,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质褐色,肥力中等,有机质含量12.0 g/kg,pH 值7.1。
1.3 供试药剂及处理
供试药剂:20%吡唑醚菌酯·戊菌唑悬浮剂(西安北农化农作物保护有限公司)、250 g/L 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巴斯夫欧洲公司)、20%戊菌唑水乳剂(海利尔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试验共设6 个处理(表1),分别为20%吡唑醚菌酯·戊菌唑悬浮剂2 300 倍液、1 993 倍液、1 700 倍液,250g/L 吡唑醚菌酯悬浮剂2 000 倍液,20%戊菌唑水乳剂4 500 倍液,以清水为空白对照。
表1 供试药剂处理
小区面积为12 m2(4 m×3 m),重复4 次,随机区组排列。按处理要求,对水675 L/hm2喷雾。使用利农HD-400 型手动背负式喷雾器于菊花白粉病发病初期施药,2022 年8 月20 日下午第1 次施药,8 月28日第2 次施药。施药当天天气情况见表2。
表2 施药当天天气情况
1.4 防治效果的计算
因为试验在菊花白粉病发病初期进行,当时菊花白粉病发病不均匀,施药前没有调查病情基数,施药后14 d 调查一次。调查时每小区对角线取5 点,每点2 株,共10 株。每株调查2 个枝的叶片。
分级标准(参照秦韧等[2]对菊花白粉病分级标准):0 级,无病斑;1 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3 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5%;5 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6%~25%;7 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40%;9 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41%以上。
依据《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药效计算公式如下:
病情指数(DI)=∑(各级病叶数×相应病级数)/(调查总叶数×最高病级数)×100;
防治效果=(空白对照区施药后病情指数-药剂处理区施药后病情指数)/空白对照区施药后病情指数×100%。
2 结果与分析
药后3、7 d 调查结果表明,使用20%吡唑醚菌酯·戊菌唑和对照药剂(50 g/L 吡唑醚菌酯悬浮剂、20%戊菌唑水乳剂)喷施后,菊花叶片均没有受到伤害,说明试验药剂对菊花正常生长均无不良影响。
由表3 可以看出,施药后14 d,处理3 的病情指数最低,为1.05,防效最高,为87.82%,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处理2 次之,为80.78%,显著高于处理1 和对照药剂处理4 和处理5,极显著高于处理1 和处理4;处理1 的防效最低,为73.65%,病情指数为2.28。处理1与处理5 间防效差异显著但未达极显著水平。
表3 20% 吡唑醚菌酯·戊菌唑悬浮剂防治菊花白粉病效果
3 结论与讨论
本试验结果表明,20%吡唑醚菌酯·戊菌唑悬浮剂可以有效地防治菊花白粉病,其中以20%吡唑醚菌酯·戊菌唑悬浮剂114.70 mg/L 防治效果最好,生产推广上可以采用此质量浓度。同时白粉病作为菊花的多发病之一,在每年种植菊花的过程中都会出现,菊花的幼株最易受到白粉病的伤害,因此,幼芽时期就应该做好防蚜的工作,秉承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绿色控害,减药增效[6]。病菌一般会在染病植株或者土壤里残留或潜伏,等到温度、湿度适宜时出现并且迅速形成病菌感染层。因此,在发病前要通过加强栽培管理,如合理水肥、及时修剪、改善通风透光等,创造一个不利于白粉病发生发展的环境[7]。持续用单一药剂,白粉病菌很容易产生抗性[8],所以可以同时使用2~3 种药剂。在白粉病发生时,除喷药外还可结合调控好温度、湿度、创造通风透光条件等来缓解病害的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