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中的传统民居活化研究与设计
——以上海浮星小筑为例

2023-11-04QUZhang邹海燕ZOUHaiyan

住宅科技 2023年10期
关键词:小筑民居活化

■ 屈 张 QU Zhang 邹海燕 ZOU Haiyan

1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传统民居活化

1.1 乡村振兴背景与星光村创建路线

在《上海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2018—2022 年)》指导下,上海市开展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推动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项总体要求,并形成一批特色显著的示范村。作为示范村的申报候选,浦东新区祝桥镇星光村努力提升特色产业、提升环境风貌、发掘乡村文化[1]。

基于乡村振兴指导方针,星光村的乡村振兴主要包括以下3 个方面:一是扩大特色农业生产规模,打造特色农业示范基地;二是提升环境品质,整治田、水、路、宅、林,打造景观亮点;三是完善公共服务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村民文化活动。调研发现,目前星光村老年人口占比较高,居民活动需求主要为日常聚会、手工娱乐、定期问诊等,而村中现有的闲置用房和睦邻点无法满足村民集中活动需求。因此,村民希望在村中寻找一处合适的选址,建设公共服务设施。

1.2 乡村传统民居活化的意义

对乡村传统民居进行活化,并改造为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具有以下两方面意义。

(1)体现乡村风貌特色。上海乡村地区民居多依河道而建,具有典型的江南民居特色,这些民居与本地气候环境相适应,粉墙黛瓦的建筑风格也与江南水乡风貌相协调;同时,传统民居的结构形式、建筑形式、装饰构件等,保留着大量的历史信息。然而,由于部分乡村经济发展较好,许多村民拆掉了原有的老宅,盖起了多层住宅,贴上彩色的瓷砖,原有的村落肌理和整体风貌被破坏。因此,活化这些老宅并加以利用,可以动态地保护历史信息和风貌,也有助于宣传和推广传统民居活化理念。

(2)方便村民自治管理。浦东新区农业委员会的调研指出,近年虽然很多乡村环境得到一定改善,但村民仍缺少对村庄的归属感。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在于没有从根本上调动村民的自主性,村民对乡村公共事务的参与度不高,交往的减少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社会组织离散。因此,选取传统民居进行活化再利用能够有促进周边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以老宅为“根”,汇聚村中的活动,有助于更好地实现乡风文明的建设[2-3]。

1.3 乡村传统民居的活化路径

传统民居的活化需要考虑原有建筑的保护级别、周边环境、空间特征等因素,寻找合适的业态置入,进而确定合理的活化路径和类型。结合调研,乡村传统建筑活化路径一般而言可分为4 种类型。

(1)传统民居活化作为参观景点。该方式是目前最为常见的一种活化路径,适用于历史悠久、保存完善且具有较强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的传统民居。例如,湖州南浔小莲庄,原为清代私家园林,建筑、荷塘、曲廊、水榭体现出江南传统建筑的艺术特色,活化后成为南浔古镇主要景点(图1a)。

图1 乡村传统民居的活化路径

(2)传统民居活化仍作为日常居住使用。一些街道或村落整体风貌保存完整,而且有较多的原住居民,可以通过对民居的整体修复来恢复传统风貌,改善生活环境。例如,上海新场古镇,水网街巷纵横,传统民居绵延铺展,活化后仍呈现着上海传统城镇演变的独特生活形态[4](图1b)。

(3)传统民居活化作为非物质文化活动载体。该活化路径一般将传统民居与戏曲、书画、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结合,创造文化的叠加融合效应。例如,苏州昆曲传习所,通过建筑保护与改造,在后花园实景演出昆曲《牡丹亭》,成就昆曲与苏州园林的情景交融(图1c)。

(4)传统民居活化作为公共设施。通过传统民居的活化与设施的配置,为社区增加图书馆、活动中心、社区公园等公共设施,完善居民基本生活所需的各项功能。例如,苏州五峰园,原为明代私家园林,修缮改造后开放给社区,作为社区居民日常活动的场所(图1d)。本文案例项目浮星小筑属于活化作为公共设施这一类型。

2 浮星小筑建筑特色及修缮改造工作要点

2.1 星光村浮星小筑概况

2.1.1 区位概况

星光村地处上海市浦东新区祝桥镇西侧,区域面积2.7 km2,总人口8 000 余人,主要产业以农业为主,共有耕地近1.2 km2。案例项目浮星小筑位于星光村,西临祝惠路,南临祝景路,紧邻区域巴士站点,交通便利;东侧靠近竹林与河流,自然景观环境优美;南侧现有一处三角形绿地,也在本次改造设计与风貌提升范围中(图2)。

2.1.2 建筑概况

浮星小筑建于20 世纪40 年代,为典型的江南民居建筑风格,院落坐北朝南,建筑包括一栋两层的正房和两侧一层的厢房,建筑与入口门楼围合出方形天井[5]。建筑保存较好,目前被村集体租用,为闲置状态。

建筑室内空间中,地板和隔墙保留完整,除正厅外的其他房间均缺少家具布置,缺少厨卫和照明设施(图3);室外空间中,无景观绿化,全部为水泥硬质地面。以上问题都需要在改造中予以解决,另外,空间如何合理分配也是设计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2.2 建筑特色

浮星小筑具有鲜明的建筑特色,但因为年代久远和家族迁徙,缺失建筑档案记录。在本次改造活化过程中,尝试搜集、补充建筑资料,将历史文化转变成直观美丽的文化景色。

2.2.1 建筑风格

上海浦东地区与浦西地区由于近代发展轨迹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曹永康教授在《浦东传统民居研究》一书中提出,19 世纪中期,浦西地区由于人口大量迁入,用地紧张,当时的外国开发商融合西式联排住宅组合形式和中式立帖结构,混合出新的建筑形式,即石库门民居,大量的石库门民居形成了里坊制的住区模式;而浦东地区人口以原住居民为主,以及少量江浙一带迁入的人群,居住用地比较宽裕,且多以家族形式聚居,因此建筑多为院落形式,内院较大,一些民居采用“绞圈房”的形式,提高了内部的联系性和使用率(图4)[6]。

图4 石库门民居(左)与绞圈房(右)建筑形式对比

浮星小筑的建筑形式与石库门民居、绞圈房这两类建筑形式均有一定的差异。研究通过溯源家谱,在历史信息中寻找到一些线索。《续修星光:严氏家谱》中提到,严姓后裔集居地为上海市浦东新区祝桥镇星光村及川沙镇新浜村,严氏始祖越宾公迁至此地时,还是茫茫东海之滩,遍野芦苇,但此地远离战乱,便于此定居生息。越宾公祖籍苏州甪直,是江南历史古镇,因此后人修筑浮星小筑时,也参考了苏式建筑式样。浮星小筑院落空间为三合院布局形式,由外向内依次布置门楼、天井、正房,两侧厢房,布局规整、对称,主落居中,轴线明确。

2.2.2 山墙与门楼

由于乡村民居相对分散,因此并不需要设置封火墙,山墙更多是装饰效果。浮星小筑的厢房山墙为观音兜形式,将高出的墙顶端做成圆弧状,两角有明显的上翘。相较于厢房,正房则朴素很多,为硬山式屋顶,铺小青瓦屋面。

浮星小筑在两个观音兜山墙中间嵌有一石雕门楼,是苏式民居的一个典型特征。门楼雕刻精致,手法富于变化,有线雕、浮雕等,飞檐翘角,非常华丽,正上方有“浮星小筑”四字横额,取星光村地名,传承家族传统文化。值得一提的是,浦东地区不采用高门头墙,因此门楼直接设置于外墙并高于外墙,类似于网师园“藻耀高翔”门楼,显得精致且富有层次(图5)。

图5 网师园“藻耀高翔”门楼(左)与浮星小筑门楼(右)

2.2.3 建筑结构与材料

浮星小筑的主体结构是立帖式木构架,这种建造方式节省材料,在民居中比较常见。立帖式木构架使用柱距较密、柱径较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条,不用大梁,檩条上固定椽子,椽子上铺望砖和小青瓦,中间用石灰砂浆和碎料填充,屋面防水性能良好。与多数民居不同,浮星小筑的檐口有滴水瓦,显得精致典雅[7],屋脊的做法则较为简单,采用石灰浆封正脊,上面堆放瓦片[6](图6)。

图6 浮星小筑立面图

2.3 修缮改造工作原则

浮星小筑的修缮改造工作主要遵循以下2 个原则。

(1)最小化干预原则。以保护性修复为主,不改变建筑原有结构、格局和历史特征。保留并利用木构架中完好的构件,损坏的构件则采用同材质或同材料,按原工艺进行维修或更换;保障结构安全性,对有一定的倾斜的外墙进行加固。

(2)最大化保持原有建筑风格原则。立面处理上,保持朴实简洁的苏式建筑风格,保留原有观音兜和门楼;平面布局上,注重内外呼应,庭院恢复青砖铺地,天井采用八角砖铺地;家具布置上,采用中式风格家具和软装饰为主,与建筑风格保持协调一致。

3 传统民居活化设计策略

3.1 活与用:非物质文化的物质承载

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乡土文明,也是集体记忆的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于展品,很难通过图片和物品来展示,而需要置入物质载体之中。因此,在乡村振兴项目中,可将建筑活化与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活动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公共设施作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

星光村中医文化历史悠久,拥有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张氏风科,另外还有本地严氏中医为村民看病开方。浮星小筑的传统建筑风格与中医文化契合,因此将一层的书房作为中医定期坐诊的场所,方便村民问诊(图7、8)。除定期问诊之外,村民日常也会组织丰富的活动。其中,祝桥镇妇联在村里设立的“巾邻小院”,成为村民日常学习手工制作、参与文化活动的场所。由于现有的“巾邻小院”是村民志愿者提供的自家场地,空间有限,浮星小筑的活化利用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一层书房、二层会客厅与中厅、庭院空间未来可以作为健身舞蹈、图书阅览、文化沙龙、美食制作等场地,并提供相应的配套设施(图9、10)。

图7 一层书房改造设计方案

图8 修缮改造后的一层书房

图9 浮星小筑改造设计平面图

图10 修缮改造后的二层中厅

为了方便公共服务设施使用,设计团队对浮星小筑的厨房进行了改造。厨房原有传统三眼灶,保存完好,可以正常使用(图11)。白色的灶壁上,墨色的灶花清晰可见,这种灶花是在灶头砌好后,趁灶壁泥灰未干时,使用锅灶灰在灶壁上绘制吉祥图案,随着开灶烘烤,灶花逐渐固色,这种将材料、工艺、文化结合的做法是值得记录传承的。因此,虽然浮星小筑的厨房不大,设计团队还是决定保留传统灶头,作为其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并在空余区域,新增橱柜、水槽、煤气灶台和抽油烟机,满足日常使用需求(图12、13)。

图11 厨房原有传统三眼灶

图12 厨房改造示意图

图13 改造后的厨房

3.2 院与园:江南传统院落空间的传承

庭院和景观改造是此次浮星小筑活化的内容之一,目的是将村民公共活动由室内延伸向室外。江南传统建筑讲求宅、院、园一体,院与园是入户前的缓冲,也是自然环境向住宅的引入。浮星小筑建筑单体保存完好,但整体空间缺少层次。因此在本次改造中,重新铺设庭院青砖地面,沿建筑外墙设置花坛,西侧庭院尽头设置叠水景观,并设置外摆座椅,为村民和游客提供更多的休憩场所(图14、15)。

图14 改造后的南侧庭院

图15 改造后的西侧庭院

改造针对庭院室外照明和建筑照明进行了设计,让传统民居焕发新的活力。景观照明方面,主要通过LED景观地灯、地埋灯和水池景观灯组,为庭院景观提供氛围光。建筑照明方面,建筑屋面下采用LED 双向照射壁灯,使檐部、立柱更加立体;山墙面沿屋顶举折嵌入LED 线条灯作山墙面泛光照明;西侧庭院还设有一处投影灯,在举行活动时可以将文字投影至建筑西面山墙(图16)。

图16 改造后的庭院夜景

此外,本次改造还对场地周边闲置场地进行整体风貌提升。①在浮星小筑南侧,原有的三角形绿地空间较为单调,且活动设施单一,使用率较低,因此将其改造成为儿童活动场地。设计将原有的水泥地面更换为蓝色塑胶地面,通过颜色和图案的变化形成水池的意向,中间旱地喷泉定时开放,侧方安装儿童滑梯。改造后的场地增添了空间活力,成为了受村中儿童喜爱的游戏场地(图17)。②浮星小筑东侧河道,结合本次改造也进行了驳岸治理,增加木质平台,更好地串联起“历史建筑—民宿—公园”等公共建筑及活动空间(图18)。

图17 儿童活动场地改造前后

图18 东侧亲水平台改造设计方案

3.3 治与享:乡村公共资源自治共享

村民自治是乡村公共服务能够延续的保证,将浮星小筑改造为公共服务设施,便于村民使用和管理方便。通过走访调研了解到,很多本村居民都有意愿参与服务工作,既能充实日常生活,又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报酬。通过村民自治,真正让村民成为乡村振兴建设的主体,成为治理农村的主力和直接受益者。

祝桥镇靠近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浦东机场和未来的上海东站,结合乡村风貌提升,一些村民将自家宅院改造成民宿,民宿功能可以和浮星小筑的公共服务功能共享。民宿为游客提供本地特色餐饮和住宿、娱乐设施;浮星小筑成为古建参观、阅读品茶、文化沙龙等活动场地;星光村水果种植基地则在各个季节提供特色采摘活动。公共服务设施、旅游服务设施之间的共享,以乡村性和本土性吸引游客,让游客“有得吃、有的住、有的看、有的玩”,留住游客并创造价值。设计团队在浮星小筑修缮改造完成半年后进行回访,浮星小筑由村集体租赁给一户村民进行管理,并带动村民参与服务工作,既为游客提供餐饮服务,也为村里提供议事交流的场所,使老宅真正“活起来”。

4 小结

上海以及其他大都市郊区的乡村,是聚合政策力和市场力的重要区域,需要采取必要的适应性措施,优化乡村资源品质,并探索土地资源、建设用地供给等方面的创新机制与措施,营造更好的发展氛围,以适应外部要素持续进入乡村发展的需求。与此同时,在乡村振兴工作中,也越来越强调对乡村地区的风貌引导、对乡土特色和地域特点的保护、对传统元素的挖掘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传承,体现出发展与保护、物质环境建设与精神文化传承相协调的价值观。

传统民居是地区建造技术和文化习俗的重要载体,重视对传统民居的保护和再利用,是传承乡村历史文化、提高闲置资源利用率、激发乡村发展活力的重要方式。本文以上海市祝桥镇星光村的传统民居浮星小筑为例,探索了传统民居“活与用”“院与园”“治与享”三个方面的活化设计策略,总结以下4 个方面经验建议。

(1)修缮改造方案要与乡村整体风貌相协调,并注重对周边环境的保护。对传统民居的修缮改造要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既要保留建筑本身的特色要素,还要保护建筑与其周边环境的关系、乡村肌理,并注重与乡村自然环境和整体风貌的协调。

(2)充分重视村民意愿,加强建设运营的机制建设。在传统民居的改造前应与业主进行充分沟通,还要重视乡村规划、村规民约等上位规划和自治体系的约束与建议,尤其是对建筑周边环境和场地的改造可能会损害其他村民的利益时,或民居改造用于公共服务时,更要加强与村集体和村民的沟通,包括建筑形式、场地利用、功能配置、运营管理等方面,并建立起合理的分配机制,才能保障建设的有序推进和后期的顺利运营[8]。

(3)对传统民居等乡村闲置资源的再利用方式应符合政策要求和乡村发展需求。当前,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将乡村闲置用地、用房或设施用于农业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休闲旅游、康养及创意产业等领域。在设计工作中,应在保留闲置资源本身特色的基础上,根据乡村发展需求植入创新功能,实现资源的有效再利用。

(4)注重前期策划与运营需求,以保障改造和使用效率。上海市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地区的环境风貌、设施建设、产业和文化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部分乡村的公共设施也存在因缺乏前期策划和运营考虑而导致的空置情况。因此,需要加强改造工作前期的策划研究,在与运营团队进行充分沟通的前提下提出改造与建设方案,保障建筑形式、功能满足使用需求,提升后期使用效果。

猜你喜欢

小筑民居活化
无Sn-Pd活化法制备PANI/Cu导电织物
杨云中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生姜对亚硝胺合成及体内代谢活化的抑制作用
小学生活化写作教学思考
读豆荚小筑悼文有感
新华1949里的现代诗意小筑
奇趣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