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利沙坦酯治疗老年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效果和安全性
2023-11-04余谧
余谧
作者单位:430100 武汉市蔡甸区中医医院
高血压是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压力持续偏高的疾病,属于临床常见慢性疾病,也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1]。在高血压患者中,以老年人群占比较高[2]。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临床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主要方法是使用降压药物。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具有良好的降压作用,在临床中应用范围较广[3]。本文观察阿利沙坦酯治疗老年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效果和安全性,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20年10月—2022年2月武汉市蔡甸区中医医院收治的老年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62~77(68.23±5.00)岁;体质指数(BMI)19.69~28.97(24.69±3.20)kg/m2。对照组男33例,女27例;年龄63~79(68.25±5.05)岁;BMI 19.37~ 28.62(24.67±3.22)kg/m2。2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及家属对研究内容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患者临床确诊为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2)年龄≥60岁;(3)治疗依从性良好。排除标准:(1)对研究用药存在禁忌证者;(2)继发性高血压患者;(3)发生靶器官损害者;(4)肝肾功能不全者;(5)精神疾病或意识障碍者。
1.3 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阿利沙坦酯片(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240 mg早8点空腹服用,每天1次。对照组采用缬沙坦胶囊[天大药业(珠海)有限公司生产]80 mg早8点空腹服用,每天1次,连续治疗4周后血压若未达标,可将剂量加倍。2组均治疗12周。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监测时将便携式24 h血压监测仪佩戴在患者的右侧上肢。比较2组患者24 h收缩压(SBP)、24 h舒张压(DBP)、白天SBP、夜间SBP、白天DBP、夜间DBP,计算SBP负荷和DBP负荷。血压负荷=超过正常值次数/总测量次数×100%。在不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健康人的血压负荷为0。计算SBP夜间下降率和DBP夜间下降率。血压夜间下降率=(白天血压-夜间血压)/白天血压×100%。夜间血压下降率正常值为10%~20%。服药后第2~8小时,记录最大降低血压值,并将临近该值2 h内的平均降压值作为峰值,取下次服药前2 h清醒安静状态下的平均降压值作为谷值,计算SBP和DBP药物谷峰比值(T/P),T/P正常值>50%。计算SBP和DBP的平滑指数(SI),SI为血压变异系数的倒数,血压变异系数为每小时血压下降值标准差/24 h平均降压值,SI越高表示降压作用越平稳。
2 结 果
2.1 24 h动态血压监测的SBP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的24 hSBP、白天SBP、夜间SBP、SBP负荷、SBP夜间下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2组患者的24 hSBP、白天SBP、夜间SBP、SBP负荷、SBP夜间下降率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24 hSBP、白天SBP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12周后,2组患者夜间SBP、SBP负荷、SBP夜间下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24 h动态血压监测的SBP比较
2.2 24 h动态血压监测的DBP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的24 hDBP、白天DBP、夜间DBP、DBP负荷、DBP夜间下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2组患者的24 hDBP、白天DBP、夜间DBP、DBP负荷、DBP夜间下降率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24 hDBP、夜间DBP、DBP负荷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12周后,2组患者的白天DBP、DBP夜间下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24 h动态血压监测的DBP比较
2.3 SBP及DBP的T/P和SI比较 2组患者SBP及DBP的T/P和S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SBP及DBP的T/P和SI比较
2.4 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0.00%,低于对照组的30.00%(χ2=7.500,P=0.006),见表4。
表4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 [例(%)]
3 讨 论
血管紧张素Ⅱ是血管紧张素Ⅰ经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催化而成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关键性产物,在高血压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4]。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常用药物,包括缬沙坦、厄贝沙坦、坎地沙坦酯、依普沙坦、依贝沙坦、替米沙坦等[5-6]。阿利沙坦酯也是一种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经酯酶代谢后的产物与血管紧张素Ⅱ的1型受体选择性结合,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的生理作用[7]。
本研究旨在观察阿利沙坦酯治疗老年轻中度高血压的效果,结果显示,治疗后2组患者的24 hSBP、白天SBP、24 hDBP、夜间DBP、DBP负荷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说明与缬沙坦相比,阿利沙坦酯的降压效果更好。血压负荷是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时常用评价指标,对初发高血压的诊断和用药选择具有重要意义[8]。若血压负荷值≥33.3%,则需用药治疗,若<33.3%,可继续观察,通过用药或其他方式调节血压[9]。本研究中,2组患者的SBP负荷和DBP负荷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的DBP负荷低于对照组。说明阿利沙坦酯和缬沙坦治疗老年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均可获得良好的疗效,且阿利沙坦酯疗效更好。血压的夜间下降率是反映血压昼夜节律的指标。健康人血压的夜间血压下降率10%~20%,为杓型血压[10]。大部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与健康人一样为杓型,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不易发生肾损害等并发症[11]。本研究中,虽治疗后2组患者的SBP和DBP夜间下降率均较治疗前降低,但治疗后的SBP和DBP夜间下降率均处于正常范围内。T/P通常用于评价降压药物的效果,T/P>50%的药物能避免峰效应过强而产生的不良影响[12]。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2组的T/P均在70%~80%,可见阿利沙坦酯和缬沙坦均为长效的良好药物,不仅能控制好服药当天的血压,还能较好控制第2天晨起的血压高峰。SI是反映降压药物是否能平稳降压的重要指标,SI越高表示药物的降压作用越平稳[13]。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的SI均在1.2~1.6,证实阿利沙坦酯和缬沙坦均可减少血压的变异性,使血压趋于平稳,对靶器官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阿利沙坦酯的代谢途径简单,不影响其他激素受体或心血管中重要的离子通道功能,不会产生过多的与降压疗效无关的代谢产物,因此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一般较轻微且短暂,通常可自行缓解或对症处理后快速缓解[14-15]。
综上所述,阿利沙坦酯治疗老年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效果和安全性均较高。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