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六子”与“八卦相错”:帛书《周易》形态谱系新探
2023-11-04于茀
于 茀
(哈尔滨师范大学 文学院,哈尔滨 150025)
帛书《周易》经传的形态与传世王弼注本《周易》不同,其谱系源流如何,帛书《周易》出土以来,由于受到文献材料限制,其间一些学者的观点存在问题,认为帛书《周易》经文六十四卦分为八组的文本结构是汉代人的发明,甚至有人认为是京房八宫卦体系。关于《易传》,宋代开始就有学者提出不是孔子所作,到了当代否定孔子作《易传》甚至成为学界主流观点,于是又有一些学者另辟蹊径提出易传道家主干说,从帛书《易传》来看,这样的观点是难以成立的。基于此,本文拟对帛书《周易》经传的形态与谱系做出新的探讨,以期推进帛书《周易》及相关问题的学术研究。
一、帛书《六十四卦》的文本形态
帛书《周易》,1973年12月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本篇帛书与其他帛书放置于“东边箱的57号长方形漆奁的下层”[1]42-43。
“马王堆三号墓的发现,使我们第一次获知古代帛书的样式,因而是极为可贵的。马王堆帛书的高度有两种:一种48厘米左右,一种24厘米左右,即分别用整幅和半幅的帛横放直写。出土时,整幅的折叠成长方形,半幅的卷在二、三厘米宽的竹、木条上,同放在一个漆盒内。书写之前,有的先在帛上用朱砂或墨画好宽七、八毫米的界格,整幅的每行六七十字,半幅的每行三十余字。这和简册的制度实际是一致的。”[2]48因为《周易》是经,所以“用整幅的帛书写”[2]50。
马王堆帛书《周易》写本由经和传两部分组成。经的部分是六十四卦,每卦由卦画、卦名、卦辞、爻辞构成;传的部分包括《系辞》和《二三子问》《衷》《要》《缪和》《昭力》五篇佚书。 经的部分未发现篇题,于豪亮、张政烺都以《六十四卦》作为篇名。(1)参见于豪亮《帛书〈周易〉》,《文物》,1984年第3期,第15页;张政烺《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校读》,中华书局,2008年版。本篇写本,实际上就是《周易》经的部分,经的部分一共有九十三行(1—93行),各卦卦画抄写在帛书的最顶端,向下依次抄写卦名、卦辞、爻题、爻辞。马王堆帛书《周易》为六画卦,其卦画由阳爻和阳爻两种符号构成,卦画书写时,构成六画卦的两个三画卦之间有意留有明显的空隙。
不难看出,马王堆帛书《周易》六十四卦的卦序与传世王弼注本《周易》的卦序不同。马王堆帛书《周易》六十四卦分为八组,上卦的次序是乾、艮、坎、震、坤、兑、离、巽,下卦的次序是乾、坤、艮、兑、坎、离、震、巽。上卦前四卦的次序是乾父领艮、坎、震三子,后四卦的次序是坤母领兑、离、巽三女。下卦的次序则是乾、坤父母领艮、兑、坎、离、震、巽六子,可以看出,马王堆帛书《周易》这种卦序排列方式与《说卦传》的“父母六子”之说有一定渊源关系,但是不同的是,《说卦传》“六子”的次序是长、中、少,而这里“六子”的次序是少、中、长,关于这一点将在下文详细论述。新近刊布的清华简有七支被整理者命名为《别卦》的文献[3]130,清华简《别卦》的每支竹简上书写八个易卦,这八个易卦的下卦次序与马王堆帛书《周易》是一样的。马王堆帛书《周易》出土以后,一直有人认为马王堆帛书《周易》的卦序是汉代人的排列,但是,从清华简《别卦》来看,这种卦序早在先秦就已经出现了。
帛书《周易》经的部分就文本总体形态来看,也是由六十四卦构成,每卦也是由卦画、卦名、卦辞、爻题、爻辞构成。就每一卦的结构构成来看,与楚简《周易》是一致的。但是,就全篇来看,帛书《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以及由此而构成的文本结构与楚简《周易》完全不同。帛书《周易》六十四卦的文本结构是“父母六子”结构,全篇分为八个部分,也就是把六十四卦分为八组,每组八卦。这是一种与楚简《周易》及传世本《周易》不同的文本形态,是独立于楚简《周易》之外的另一个易学系统。《周易》的这一文本系统也有一个形成、发展的轨迹与过程,并形成独立的文本谱系,我们将在下面对其展开讨论。
二、帛书《六十四卦》的文本谱系
帛书《六十四卦》的文本结构及易学体系与先秦古易学说相对应,在先秦就已经成形,在汉代又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在其后作为一个独立的易学文本体系及文体体系在中国易学史中流传。
(一)《说卦传》与帛书《六十四卦》的文本结构
《说卦传》是传世本《易传》七种十篇中的一篇,其来源学界说法不一。最传统的说法是司马迁的说法,认为是孔子所作。今人金景芳先生认为是古易遗说。
金景芳说:“我一向认为,《说卦传》首章旧《易》遗说。”“我认为从‘天地定位’到‘坤以藏之’是《归藏》的遗说。‘坤以藏之’的‘藏’字,与下文‘万物之所归也’的‘归’字,透露出‘归藏’一名的痕迹,所以说这一段是《归藏》遗文。从‘帝出乎震’到‘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我认为是《连山》遗说。这段话强调‘艮’,说‘艮’是‘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而《连山》首艮,因此可以断定是《连山》遗说。”(2)参见金景芳《〈周易·系辞传〉新编详解》后语,金景芳:《周易通解》,长春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196页。对于古易遗说为什么会在《说卦传》中,金景芳先生做了进一步解释:“我认为《说卦传》是孔子为《周易》作传时,有意识地保留下来的《连山》、《归藏》二易遗说。”(3)参见金景芳《〈周易·系辞传〉新编详解》附录二,金景芳:《周易通解》,长春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202页。“帝出乎震”章为《连山》遗说的观点历史上就有。干宝《周礼注》引“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这段话时说:“此《连山》之易也。”[4]25罗泌《路史·发挥》也持同样看法(4)参见罗泌《路史》,四部备要本,第236页。,马国瀚的辑本《连山》亦辑入了相关文字[4]25。
之所以会出现《说卦传》为《连山》《归藏》古易遗说的看法,是因为《说卦传》中提出了与《系辞传》不同的易学理论。我们知道,《系辞传》提出了“天地纟因缊万物化生”的世界生成模式,而《说卦传》中提出的是“父母六子”世界生成变化模式。
《说卦传》云:“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5]所谓“父母六子”,就是乾、坤为父母,震、巽、坎、离、艮、兑为六子。其中,震、坎、艮为长、中、少三子,巽、离、兑为长、中、少三女。
从帛书《周易》的抄写情况来看,六十四卦是按照八组排列的:
第一组:键(乾)、妇(否)、掾(遯)、礼(履)、讼、同人、无孟(妄)、狗(姤)
第二组:根(艮)、泰(大)蓄(畜)、剥、损、蒙、蘩(贲)、颐、箇(蛊)
第四组:辰(震)、泰(大)壮、余(豫)、少(小)过、归妹、解、丰、恒
第五组:川(坤)、泰、嗛(谦)、林(临)、师、明夷、复、登(升)、
第六组:夺(兑)、夬、卒(萃)、钦(咸)、困、勒(革)、隋(随)、泰(大)过
第七组:罗(离)、大有、溍(晋)、旅、乖(睽)、未济、筮(噬)嗑、鼎
以上八组卦每组的第一卦分别是:乾、艮、坎、震、坤、兑、离、巽。其中,艮、坎、震为少中长三子,兑、离、巽为少中长三女。因此,这八组卦又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前四卦,由乾父领艮、坎、震三子组成,第二部分为后四卦,由坤母领兑、离、巽三女组成。
上揭《说卦传》“父母六子”的排列顺序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其中,乾父领三子的顺序是震、坎、艮,三子顺序是按照长、中、少的顺序排列的;坤母领三女的顺序是巽、离、兑,三女顺序也是按照长、中、少的顺序排列的。
帛书《周易》三子三女排列顺序是少、中、长,与上述《说卦传》文字所说的排列顺序正好相反。尽管如此,帛书《周易》六十四卦的文本结构与《说卦传》“父母六子”说之间的联系还是明显的。
(二)清华简《别卦》与帛书《六十四卦》的文本结构
清华简《别卦》也是八组卦,上卦的八个卦应该分别是乾、艮、坎、震、坤、兑、离、巽,下卦应该分别都是乾、坤、艮、兑、坎、离、震、巽,所以每组卦的第一卦应该分别是乾、艮、坎、震、坤、兑、离、巽。就是说,清华简《别卦》也是父母六子的次序,并且三子三女的顺序也是少、中、长,次序与马王堆帛书《周易》六十四卦是一致的。
马王堆帛书《周易》抄写时间为汉文帝初年,在公元前180年—公元前170年之间。[7]4所以,过去有一种观点认为,马王堆帛书《周易》六十四卦的文本结构应该是汉代人的发明。但是,现在从清华简《别卦》来看,马王堆帛书《周易》六十四卦的卦序结构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了。清华简《别卦》的卦序排列方式与传世文献《说卦传》父母六子之说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至于《说卦传》父母六子之说与清华简《别卦》及马王堆帛书《周易》六十四卦的卦序排列孰先孰后,还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话题。
(三)帛书《六十四卦》的文本结构与汉代京房的“八宫卦”
帛书《周易》出土以后,有些学者认为帛书《周易》六十四卦分为八组的文本结构,是汉代人的发明,甚至有些人认为与京房八宫卦是一个体系,这样的看法实际上是无法成立的。通过清华简《别卦》,我们可以确认,帛书《周易》六十四卦分为八组的文本结构,不仅不是汉代人的发明,而且在先秦就已经存在了。帛书《六十四卦》的文本结构与汉代京房的“八宫卦”究竟是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京房(公元前77年—公元前37年),西汉人,本姓李,字君明,推律自定为京氏,师从焦延寿,着有《京氏易传》(5)参见《四库全书总目·京氏易传提要》。。
《京氏易传》创立了“八宫卦”学说。京房在《京氏易传》中把六十四卦按照乾、姤、遯、否、观、剥、晋、大有、震、豫、解、恒、升、井、大过、随、坎、节、屯、既济、革、丰、明夷、师、艮、贲、大畜、损、睽、履、中孚、渐、坤、复、临、泰、大壮、夬、需、比、巽、小畜、家人、益、无妄、噬嗑、颐、蛊、离、旅、鼎、未济、蒙、涣、讼、同人、兑、困、萃、咸、蹇、谦、小过、归妹的顺序排列,每八卦一宫,共为八宫。每宫第一卦分别是乾、震、坎、艮、坤、巽、离、兑,这实际上就是乾父领三子,坤母领三女。三子三女顺序是长、中、少,与《说卦传》顺序相同,而与清华简《别卦》及马王堆帛书《周易》的顺序不同。(6)参见《京氏易传》,四本丛刊本。
京房“八宫卦”的创立,总体上应该受到《说卦传》“父母六子”说的影响。从时间上看,马王堆帛书《周易》抄写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80年—公元前170年之间[7]4,时间在京房出生一百年前。京房作为一代易学大家,应该能够见到马王堆帛书《周易》易学体系的相应文本。因此,“八宫卦”的创立还应该受到马王堆帛书《周易》文本体系的影响。不过,京房的“八宫卦”与马王堆帛书《周易》的体系貌似相似,实则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京房“八宫卦”每宫第一卦与清华简《别卦》及马王堆帛书《周易》六十四卦八组卦每组第一卦的排列方式都来源于《说卦传》的“父母六子”说,表面上看,其差别只是三子三女顺序不同。实则不然,京房“八宫卦”每宫第一卦(以下简称为纯卦)之后的七卦(以下简称为“七别卦”)与马王堆帛书《周易》六十四卦每组第一卦之后的七卦相比是不同的。看上去二者有同有异,实则完全不同,因为二者产生的方式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
首先我们探讨一下清华简《别卦》及马王堆帛书《周易》六十四卦每组卦中的“七别卦”的产生方式。 为称引方便,我们把马王堆帛书《周易》六十四卦每组卦中的纯卦及“七别卦”迻录如下(采用宽式释文,使用通行卦名):
第一组:乾、否、遯、履、讼、同人、无妄、姤
第二组:艮、大畜、剥、损、蒙、贲、颐、蛊
第三组:坎、需、比、蹇、节、既济、屯、井
第四组:震、大壮、豫、小过、归妹、解、丰、恒
第五组:坤、泰、谦、临、师、明夷、复、升
第六组:兑、夬、萃、咸、困、革、随、大过
第七组:离、大有、晋、旅、睽、未济、噬嗑、鼎
第八组:巽、小畜、观、渐、中孚、涣、家人、益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每组卦的上卦分别是乾、艮、坎、震、坤、兑、离、巽,这来源于《说卦传》“父母六子”说,我们不再赘述。
我们来看看每组卦的下卦。第一组卦的下卦是乾、坤、艮、兑、坎、离、震、巽;第二组卦的下卦是艮、乾、坤、兑、坎、离、震、巽;第三组卦的下卦是坎、乾、坤、艮、兑、离、震、巽;第四组卦的下卦是震、乾、坤、艮、兑、坎、离、巽;第五组卦的下卦是坤、乾、艮、兑、坎、离、震、巽;第六组卦的下卦是兑、乾、坤、艮、坎、离、震、巽;第七组卦的下卦是离、乾、坤、艮、兑、坎、震、巽;第八组卦的下卦是巽、乾、坤、艮、兑、坎、离、震。这八组卦的下卦实际上都分别是乾、坤、艮、兑、坎、离、震、巽,其中的变化在于,当与上卦乾、艮、坎、震、坤、兑、离、巽八纯卦组合时,把下卦中与纯卦相同的卦与纯卦组合,其余下卦七卦再分别与上卦组合,并生成所在组的“七别卦”。
这样一种生成“七别卦”的方式,实际上也来源于《说卦传》。
《说卦传》云:“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这段话八卦排列顺序是乾、坤、艮、兑、震、巽、坎、离。
这样一种生成“七别卦”的方式,就是《说卦传》所说的“八卦相错”。“八卦相错”,就是按照上卦为乾、艮、坎、震、坤、兑、离、巽的顺序,下卦为乾、坤、艮、兑、坎、离、震、巽的顺序,两两组合,从而生成六十四卦。
为了便于比较及称引方便,现将京房“八宫卦”分宫迻录如下:
(1)乾、姤、遯、否、观、剥、晋、大有
(2)震、豫、解、恒、升、井、大过、随
(3)坎、节、屯、既济、革、丰、明夷、师
(4)艮、贲、大畜、损、睽、履、中孚、渐
(5)坤、复、临、泰、大壮、夬、需、比
(6)巽、小畜、家人、益、无妄、噬嗑、颐、蛊
(7)离、旅、鼎、未济、蒙、涣、讼、同人
(8)兑、困、萃、咸、蹇、谦、小过、归妹
通过观察,我们同样可以发现,京房“八宫卦”每组卦的上卦并不像帛书《周易》一样都分别是乾、震、坎、艮、坤、巽、离、兑。
乾宫每卦的上卦分别是乾、乾、乾、乾、巽、艮、离、离;震宫每卦的上卦分别是震、震、震、震、坤、坎、兑、兑;坎宫每卦的上卦分别是坎、坎、坎、坎、兑、震、坤、坤;艮宫每卦的上卦分别是艮、艮、艮、艮、离、乾、巽、巽;坤宫每卦的上卦分别是坤、坤、坤、坤、震、兑、坎、坎;巽宫每卦的上卦分别是巽、巽、巽、巽、乾、离、艮、艮;离宫每卦的上卦分别是离、离、离、离、艮、巽、乾、乾;兑宫每卦的上卦分别是兑、兑、兑、兑、坎、坤、震、震。
我们再来看看每宫卦的下卦。京房“八宫卦”每组卦的下卦也不像帛书《周易》一样都分别是乾、坤、艮、兑、坎、离、震、巽。
乾宫每卦的下卦分别是乾、巽、艮、坤、坤、坤、坤、乾;震宫每卦的下卦分别是震、坤、坎、巽、巽、巽、巽、震;坎宫每卦的下卦分别是坎、兑、震、离、离、离、离、坎;艮宫每卦的下卦分别是艮、离、乾、乾、乾、乾、兑、艮;坤宫每卦的下卦分别是坤、震、兑、乾、乾、乾、乾、坤;巽宫每卦的下卦分别是巽、乾、离、震、震、震、震、巽;离宫每卦的下卦分别是离、艮、巽、坎、坎、坎、坎、离;兑宫每卦的下卦分别是兑、坎、坤、艮、艮、艮、艮、兑。
京房“八宫卦”中的八个纯卦,即每宫首卦乾、震、坎、艮、坤、巽、离、兑之序取自《说卦传》“父母六子”说,而每宫中的“七别卦”则是按照京房创制的一种特殊卦变方法来生成的。
《四库全书总目·京氏易传提要》云:“以八卦分八宫,每宫一纯卦统七变卦,而注其世应、飞伏、游魂、归魂诸例。”[8]1436
《京房易传》卷下云:“孔子云:‘易有四易,一世二世为地易,三世四世为人易,五世六世为天易,游魂归魂为鬼易。’”(7)参见[汉]京房撰,[吴]陆绩注《京氏易传》,四部丛刊本。
京房假托孔子之名来说明他的八宫卦的生成变化规则。具体规则如下:每宫以一个纯卦为统领,其他七卦都是从这个纯卦变化而来。从纯卦的初爻开始变化,变初爻生成一世卦,变至二爻,生成二世卦,变至三爻,生成四世卦,变至五爻生成五世卦。变至五爻不再向上变了,而是返回来再变化第四爻,生成游魂卦,然后再把以下三爻、二爻和初爻全变回归本宫,生成归魂卦。六世卦也称为上世卦,就是把本宫纯卦六爻皆变而生成的。比如,乾宫纯卦是乾,初爻变,生成一世卦姤,变至二爻,生成二世卦遯,变至三爻,生成三世卦否,变至四爻,生成四世卦观,变至五爻,生成五世卦剥,返回再变四爻,生成游魂卦晋,再变以下三爻,生成归魂卦大有。本宫乾卦六爻皆变,生成六世卦坤。京房把其中的坤与剥称为天易,把姤与遯称为地易,把否与观称为人易,把晋与大有称为鬼易。
综上,京房“八宫卦”的文本结构与马王堆帛书《周易》六十四卦的文本结构实际上是根本不同的。不仅如此,二者在功能上也是不同的。从马王堆帛书《周易》六十四卦的文本结构来源于《说卦传》来看,其文本功能并非完全用于筮占,而是有明确的易理蕴含。京房“八宫卦”的文本功能则主要用于筮占。京房把“八宫卦”与纳甲、二十四气候等结合起来用于筮占,对后世卜筮影响深远。其已完全远离文王、周公及孔子开创的新易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陆德明《经典释文》乃于《周易》六十四卦之下悉注某宫一世、二世、三世、四世、游魂、归魂诸名,引而附合于经义,误之甚矣。”[8]1436这一批评是公允的。
三、帛书《易传》的文本形态与谱系
帛书《易传》一共有六篇,大部分不在今本《易传》七种十篇之中。这些《易传》是何时产生的,其基本文本形态如何,其流变谱系如何,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认识先秦易学史具有重要意义。
(一)帛书《易传》的文本形态
帛书《易传》1973年12月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本篇写本与其他帛书放置于“东边箱的57号长方形漆奁的下层”[1]42-43。
马王堆帛书易传写本一共有六篇,这六篇易传写本分别是《二三子问》《系辞》《衷》《要》《缪和》《昭力》。《二三子问》篇原无篇题,现篇题《二三子问》为整理者所加,本篇写本与六十四卦抄写在同一卷帛书上,《系辞》《衷》《要》《缪和》《昭力》五篇写本抄写在一卷帛书上,其中,《系辞》篇的篇题残泐,《衷》《要》《缪和》《昭力》四篇写本的篇题都是原有篇题。不过,马王堆帛书的原整理者整理时没有发现《衷》的篇题,整理者命名为《易之义》,但后来发现本篇帛书原有篇题为《衷》,现已改称为《衷》。
《二三子问》接抄在六十四卦后面,一共抄写三十六行(94—129行)。现篇题《二三子问》为整理者据写本内容拟定,这篇帛书易传的文本体式是对话体,是孔子与弟子关于《周易》的问答,通观本篇易传,孔子与弟子之间的问答,涉及乾、坤、谦、豫、恒、蹇、艮、丰等卦。
目前,帛书《系辞》有陈松长、张政烺、于豪亮、廖名春等四家释文,各家释文存在一定差别,其中最大的一个差别是于豪亮的释文把《易之义》作为《系辞》的一部分合编在《系辞》的后面。(8)参见于豪亮《帛书〈周易〉》,《文物》1984年第3期。又,《于豪亮著作二种·马王堆帛书〈周易〉释文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2月第1版。帛书《系辞》与传世本相比差别不大,只是比传世本少了一部分内容。 《衷》(旧题《易之义》)接抄在《系辞》后面,其一部分内容见于传世本《说卦》传及《系辞》传,本篇易传突出阴阳、刚柔等易学范畴和思想。马王堆帛书易传《衷》的一部分内容与传世本《说卦》前三章的内容大致相合,但是二者存在一定的区别,其中,最大的同时也是最主要的区别有两个:一个是传世本《说卦传》“水火不相射”一句,马王堆帛书易传《衷》作“火水相射”;另一个是所谓先天八卦的次序不同,传世本《说卦传》所讲的先天八卦的次序是乾、坤、艮、兑、震、巽、坎、离,马王堆帛书易传《衷》所讲的先天八卦次序是乾、坤、艮、兑、坎、离、震、巽。值得注意的是,马王堆帛书易传《衷》所讲的先天八卦次序恰好与帛书《周易》六十四卦下卦次序相合。
马王堆帛书易传《要》篇的篇题题写在该篇写本的篇尾,篇尾还记有该篇写本的字数是1 648字。马王堆帛书写本易传《要》的一部分内容见于今本《系辞传》,但还有一些内容不见于传世文献,其中最重要当属孔子解释自己为何老而好易这一部分内容了。 马王堆帛书易传《缪和》篇的文本体式属于对话体,所记为缪和与先生的问答,缪和与先生问答的主要内容是阐释《周易》的《涣》《困》《谦》《丰》《屯》《蒙》《中孚》《归妹》《复》《讼》《恒》《坤》《比》《益》《睽》《明夷》《观》等卦的卦爻辞。 马王堆帛书易传《昭力》篇的文本体式也是对话体,所记为昭力与先生的问答。昭力与先生问答的主要内容是阐释《周易》的《师》《大畜》《比》《泰》《乾》等卦的卦爻辞。 马王堆帛书《缪和》和《昭力》两篇易传写本,分别记缪和、昭力与先生的对话,缪和、昭力提问,但是,我们看到,在两篇易传中回答的并不是“先生”,而是以“子曰”领起。关于篇中的“先生”为何人,目前学术界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有的意见认为文中的“先生”是传易的经师,有的意见认为文中的“先生”就是孔子。 马王堆帛书《周易》的出土对于思想史、易学史及书籍史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从易学史来看,马王堆帛书《周易》对于《周易》经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从《周易》经的文本研究方面来看,《周礼》讲到《连山》《归藏》《周易》三易。但是,《连山》《归藏》早已亡佚,仅有少量辑佚文字,因此,在马王堆帛书《周易》写本出土前,世人从来没有见到一个与传世王弼注本有很大区别的《周易》文本,汉代京房的八宫卦卦序、孟喜卦气卦序等卦序排列方式,虽然与传世王弼注本《周易》不同,但是,这种用于筮占的卦序,实际上并不是易学史的主流卦序,传世王弼注本《周易》的卦序一直是易学史的主流卦序。然而,马王堆帛书《周易》的六十四卦排列方式,不仅与传世王弼注本《周易》的卦序不同,而且与京房的八宫卦卦序也不同,而这种卦序却来源于传世文献《说卦传》。因此,马王堆帛书《周易》的出土,对于我们研究《周易》经的文本形态及源流谱系提供了新的材料。
其次,从《周易》传的研究来看,传世王弼注本《周易》存有先秦易传,一共是七种十篇。由于这十篇易传来自于先秦,而且又与孔子关系密切,相传为孔子所作,因此,汉代以后,这十篇易传甚至逐步获得与经同等的地位。汉代司马迁云:“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9]3296在这段话里,司马迁为自己提出的使命任务有“正《易传》,继《春秋》”。“继《春秋》”应该是指他写作《史记》,但是“正易传”指的是什么呢?后世几乎无人问津。马王堆帛书《周易》的出土,为我们探究司马迁的“正易传”提供了新契机。马王堆帛书《周易》写本不仅有与传世王弼注本《周易》不同的经文,而且还有多篇与传世《易传》不同的易传写本,这些易传写本包括《二三子问》《系辞》《衷》《要》《缪和》《昭力》六篇佚书。其中,《缪和》和《昭力》两篇易传写本的内容全部不见于传世文献中,《系辞》虽然见于传世本《系辞传》,但有很多不同,《衷》篇写本易传的部分内容见于传世本《说卦传》和传世本《系辞传》,帛书《要》篇写本易传的部分内容见于传世本《系辞传》。我们仔细观察马王堆帛书《周易》的这六篇易传,就会发现,其中《系辞》及《衷》《要》三篇写本易传的内容较为杂乱,由此可以看出,在汉代,易传文本确实较为混乱,司马迁的“正易传”应该与这种情况有关,“正易传”应该是指“正易传之乱”。
其三,从一些专题易学问题研究来看,马王堆帛书《周易》当然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比如,传世本易传七种十篇的作者问题,从汉代开始一直被认为是孔子作的,但到了宋代,开始有人怀疑,欧阳修就曾提出反对意见,现在,易传非孔子作,几乎成了学术界的主流观点。然而,马王堆帛书《周易》的出土,为我们研究孔子与易传的关系提供了新材料。马王堆帛书易传的《二三子问》《要》等篇多记孔子与弟子关于《周易》的问答,《缪和》和《昭力》两篇以“子曰”回答学生关于《周易》的提问,《要》篇写本易传甚至明确记载了孔子解释自己为何老而好易,并且进一步说明自己的易学与史巫之间的区别。通过这些新材料,我们不难发现孔子与易传之间的紧密关系。如果我们把马王堆帛书易传中孔子的易学思想与传世本七种十篇易传中相关思想进行对比,就会发现二者大多是相合或相近的,这无疑为孔子作易传之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最后,从易学的传播来看,马王堆帛书《周易》出土于楚国旧地,不难看出,易学在楚国的兴盛与发达,同时也说明楚国在易学承传中的重要地位。
从文体上来看,帛书《二三子问》《系辞》《衷》《要》《缪和》《昭力》六篇易传,都属于刘勰所说的论体中的经传体。从各篇易传来看,每篇之间在文体上又有个体差异。其中《二三子问》《缪和》《昭力》三篇为问答体,《系辞》《衷》《要》三篇为论述体,其间多引孔子的话。问答体易传不见于今本易传,论述体易传与今本《系辞》《说卦》文体相似,并且有一些内容与今本《系辞》《说卦》相同。通过《二三子问》《缪和》《昭力》三篇易传,我们看到了先秦易传在文体上的多样性,通过《系辞》《衷》《要》三篇易传,我们看到了先秦易传文本的丰富性。这些为我们探讨易传的文本谱系提供了新的材料。
(二)帛书《易传》的文本谱系
关于易传的源流谱系问题,学界一直存在争议。对于司马迁所说的孔子作易传之说,宋代开始就有学者开始怀疑,到了当代否定孔子作易传的观点业已成为学界主流观点,甚至又有一些学者提出易传道家主干说。随着帛书《易传》等易学材料的出土,孔子及儒家与易传源流谱系之间的关系是不能回避与否定的。
传世先秦文献里,除了《易传》七种十篇,论《易》的文献并不是很多。因此,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易传只有七种十篇,而且对于今本七种十篇《易传》的作者及创作年代又存有很大争议。因此,易传的谱系研究一直很难有突破性进展。地不爱宝,如今包括马王堆帛书《周易》在内的出土材料不断涌现,这为我们重新审视易传形成及发展谱系提供了新的契机。
从传世先秦文献里,我们可以看到诸家论《易》的情况。《管子》不谈《易》,《韩非子》也不谈《易》。《庄子》两次出现《易》:《庄子·天运》“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10]173《庄子·天下篇》:“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10]391
《荀子》三次出现《易》:《荀子·非相篇》“凡言不合先王,不顺礼义,谓之奸言;虽辩,君子不听。法先王,顺礼义,党学者,然而不好言,不乐言,则必非诚士也。故君子之于言也,志好之,行安之,乐言之,故君子必辩。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为甚。故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故君子之于言无厌。鄙夫反是:好其实不恤其文,是以终身不免埤污佣俗。故易曰:‘括囊无咎无誉。’腐儒之谓也。”[11]117-119《荀子·大略篇》“下臣事君以货,中臣事君以身,上臣事君以人。易曰:‘复自道,何其咎?’春秋贤穆公,以为能变也”[12]136。《荀子·大略篇》“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言。故《春秋》善胥命,而《诗》非屡盟,其心一也。善为《诗》者不说,善为《易》者不占,善为《礼》者不相,其心同也”[12]150。
《礼记》引《易》一共八次,论《易》两次。引《易》:《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豪氂,谬以千里。’此之谓也。”[13]5《礼记·坊记》“子云:‘敬则用祭器。故君子不以菲废礼,不以美没礼。故食礼:主人亲馈,则客祭;主人不亲馈,则客不祭。故君子苟无礼,虽美不食焉。《易》曰:“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以此示民,民犹争利而忘义。’”[13]32-33《礼记·坊记》:“子云:‘礼之先币帛也,欲民之先事而后禄也。先财而后礼,则民利;无辞而行情,则民争。故君子于有馈者,弗能见则不视其馈。《易》曰:“不耕获,不灾畬,凶。”以此坊民,民犹贵禄而贱行。’”[13]36《礼记·表记》:“子曰:‘无辞不相接也,无礼不相见也;欲民之毋相亵也。《易》曰:“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13]70-71《礼记·表记》:子曰:“事君大言入则望大利,小言入则望小利;故君子不以小言受大禄,不以大言受小禄。《易》曰:‘不家食,吉。’”[13]82《礼记·表记》:“子曰:‘事君,军旅不辟难,朝廷不辞贱;处其位而不履其事则乱也。故君使其臣得志,则慎虑而从之;否,则孰虑而从之。终事而退,臣之厚也。《易》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13]84《礼记·深衣》:“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袂圜以应规,曲夾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应平。故规者,行举手以为容,负绳、抱方者,以直其政,方其义也。故《易》曰:‘坤,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下齐如权、衡者,以安志而平心也。五法已施,故圣人服之。故规、矩取其无私,绳取其直,权、衡取其平,故先王贵之。故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摈、相,可以治军旅。完且弗费,善衣之次也。”[13]129-130可见,《荀子》和《礼记》都对《易》有引用,引用实际上也是一种阐释,引用是把《易》看作包含义理的文本,否则是不能引用的。
《礼记》论《易》两次(含一次既引又论):《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絜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13]1-2《礼记·缁衣》: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为卜筮。”古之遗言与?龟筮犹不能知也,而况于人乎?诗云:“我龟既厌,不我告犹。”《兑命》曰:“爵无及恶德,民立而正事。”“纯而祭祀,是为不敬;事烦则乱,事神则难。”《易》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恒其德,贞,妇人吉,夫子凶。”[13]101-102
《论语》中出现两次:《论语·述而》:“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14]25《论语·子路》:“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14]136-137
《孔子家语》中记载孔子论《易》一共四次:《孔子家语·好生》:“孔子常自筮其卦,得《贲》焉,愀然有不平之状。子张进曰:‘师闻卜者得贲卦,吉也,而夫子之色有不平,何也?’孔子对曰:‘以其离耶!在《周易》,山下有火谓之《贲》,非正色之卦也。夫质也,黑白宜正焉,今得贲,非吾兆也。吾闻丹漆不文,白玉不雕,何也?质有余不受饰故也。’”[15]137《孔子家语·六本》:“孔子读《易》至于《损》《益》,喟然而叹。子夏避席问曰:‘夫子何叹焉?’孔子曰:‘夫自损者必有益之,自益者必有决之,吾是以叹也。’子曰:‘然则学者不可以益乎?’子曰:‘非道益之谓也。道弥益而身弥损,夫学者损其自多,以虚受人,故能成其满博哉。天道成而必变,凡持满而能久者,未尝有也。故曰:“自贤者,天下之善言不得闻于耳矣。”昔尧治天下之位,犹允恭以持之,克让以接下,是以千岁而益盛,迄今而逾彰;夏桀昆吾,自满而极,亢意而不节,斩刈黎民如草芥焉,天下讨之,如诛匹夫,是以千载而恶著,迄今而不灭。观此,如行则让长,不疾先,如在舆遇三人则下之,遇二人则式之,调其盈虚,不令自满,所以能久也。’子夏曰:‘商请志之,而终身奉行焉。’”[15]175-176《孔子家语·问玉》:“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15]285《孔子家语·本姓解》:“齐太史子与适鲁,见孔子,孔子与之言道。……遂退而谓南宫敬叔曰:‘今孔子先圣之嗣,自弗父何以来,世有德让,天所祚也。成汤以武德王天下,其配在文,殷宗以下,未始有也。孔子生于衰周,先王典籍,错乱无纪,而乃论百家之遗记,考证其义,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删《诗》述《书》,定《礼》理《乐》,制作《春秋》,赞明《易》道,垂训后嗣,以为法式,其文德著矣。’”[15]311-312
从比较中可以看到,先秦诸子百家,谈论《易》最多的是儒家,儒家之中,最多的是孔子。这说明了一个基本事实,《易传》与儒家关系密切,儒家之中又与孔子关系最为密切。因此,《易传》的谱系溯源可以上溯到孔子及其弟子。另外,从上述统计可以看出,道家与易的关系并不紧密,仅从传世文献来看,易传道家主干说也是难以成立的。
《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16]1937按照司马迁的讲法,今本《易传》七种十篇为孔子所作,宋代以后,多有人怀疑司马迁的说法。但是,帛书易传的出土,关于孔子与《周易》的关系却要重新审视。
马王堆帛书六篇易传的内容都与孔子有关。《二三子问》篇记载的是孔子与几个弟子关于《易》的问答。由孔子弟子们针对《周易》一些卦的卦爻辞提出问题,孔子作出解答。涉及乾、坤、谦、豫、恒、蹇、艮、丰等卦,从孔子的阐述来看,更注重义理,而不是象数。孔子对以上各卦卦爻辞的解释,与今本易传的相关解释非常接近。帛书《系辞》与今本大致相同,多次引用孔子的话,在此就不做更多分析了。《衷》的部分内容见于今本《说卦》和《系辞》我们也不做分析了。
《要》部分内容见于今本《系辞》。还有一些内容不见于今本易传,但却非常重要,因为这部分内容是孔子解释自己为何老而好易,以及他的易学与史巫易学的根本区别的。 《缪和》篇是缪和与先生的问对,由缪和向先生提问,却以子曰对答。主要内容是阐释卦爻辞,涉及《涣》《困》《谦》《丰》《屯》《蒙》《中孚》《归妹》《复》《讼》《恒》《坤》《比》《益》《睽》《明夷》《观》诸卦。 《昭力》篇是昭力与先生的问对,由昭力向先生提问,也是以子曰对答,主要内容也是阐释卦爻辞,涉及《师》《大畜》《比》《泰》《乾》诸卦。 《缪和》和《昭力》两篇中先生的回答都是以“子曰”领起,可见这两篇文献与孔子的关联。
马王堆汉墓的六篇帛书《易传》与今本易传是什么关系,其源头又在哪里呢?
我们先来看一看六篇帛书《易传》与今本易传的关系。
先看《二三子问》。我们认为《二三子问》是孔子易学传授的记录,在某个时候由孔子弟子汇编成书,性质与《论语》相似。
《缪和》和《昭力》两篇则是孔子一脉易学传承人的作品,应该是再传弟子甚至是再传弟子的弟子的作品。《缪和》和《昭力》篇中由缪和和昭力向先生提问,但却以子曰作答。帛书《易传》出土后,学界对此提出不同解读。有人认为篇中的先生就是孔子,有人认为不是孔子而是经师,也有人认为无法断定先生为何人。我们认为,篇中的先生肯定不是孔子,而是孔子一脉易学传承人,他对学生的提问肯定也有自己的回答,同时还用孔子的话来回答。估计已经距离孔子几代了,他的回答已经不是很经典了,所以并没有得到记录,而只是记录了孔子的话。《缪和》和《昭力》两篇著作应该是由这两个人编辑写定。从《缪和》和《昭力》篇中的“先生”还掌握那么多孔子论易的资料来看,应该不是入汉以后的人,而应该是战国中后期的人。
我们再看看《系辞》《衷》《要》三篇帛书易传。 帛书《系辞》与今本基本相同,区别比较小,只是比今本少了一部分内容。《衷》抄写在《系辞》之后,其一部分内容见于今本《说卦》和《系辞》,其中见于今本《说卦》前三章的内容,与今本有异文。上文已经讲到,此不赘述。《要》篇的一部分内容见于今本《系辞》,此外,还有孔子解释自己为何老而好易、自己的易学与巫史易学的区别等内容不见于今本易传。
如何看待这三篇帛书易传与今本易传的关系呢?我们认为,这三篇帛书易传与今本《系辞》《说卦》互有异同,应该是易传在汉代的不同传本。在汉代,易传不仅有不同的传本,而且还比较混乱。因此,司马迁才发誓要“正《易传》”。 司马迁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9]3296在这段话来,司马迁立志要“正《易传》”。司马迁为什么要“正易传”?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在司马迁的时代,《易传》应该有较多传本,并且文本较为混乱。过去,受史料限制,我们不知司马迁所云“正《易传》”所指为何,现在从帛书《系辞》《衷》《要》的文本情况来看,我们对司马迁立志要正《易传》应该有新的认识了。
综上,今本易传与帛书易传都可以上溯到孔子,这是不争的事实。通过帛书《易传》,可以肯定地说,孔子一定作过易传,但这并不是说今本《易传》及帛书《易传》每个字都出自孔子,而是说其来自孔子及孔门易学。孔子所作易传主要是在授徒讲学中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出来,孔子去世后,弟子及再传弟子再以同样方式传播孔子所作易传,在某个时候,由某个弟子或再传弟子写定成书,这就是余嘉锡先生在《古书通例》中所说的“古书不皆手著”。从孔子是不是还可以向前追溯呢?我们认为,诗书礼乐都可以上溯到西周官学,但是从文献记载来看,按照《周礼》所记,三易掌于太卜,西周官学并不包括易学。孔子的易学应该是孔子独自创建的,但也有学者认为《说卦》为连山、归藏二易遗说,孔子易学的创建当然会受到连山、归藏二易遗说的影响。
本文对帛书《周易》经传的形态与谱系做出一点儿新的探讨,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