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文化”视域下高校艺术美育的衍生与发展
——以“河海大学”民族管弦乐团为例
2023-11-04王宇轩
王宇轩
(河海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7)
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南京文化依江而生,伴江而兴,为六朝古都积淀下了厚重的“家底”[1]。河海大学民族管弦乐团作为南京高校中一支有力团队。热烈响应,积极推进“长江文化”在高校艺术美育工作中的推动性作用。高校民族管弦乐团是传统音乐的结晶,也是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产物,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高校民族管弦乐团在发展中面临诸多问题,需要高校能依据艺术美育工作的需求,在“长江文化”视域下开展有关此方面的美育建设工作,推动高校民族管弦乐团的建设与发展,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优秀接班人与建设者。
一、高校美育工作的现状
(一)美育工作开展困难,考核系统难确定
高校美育工作虽然受到重视,但要改变美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仍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美育工作开展中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师资力量不足、设备配置缺乏、考核机制不完善等。在师资力量上而言,高校中的教师专业素养参差不齐,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美育工作的质量与推进;设备层面上,由于艺术美育工作的开展与其他学科教学工作的不同性质,不仅包含了理论知识学习,还涵盖了实践能力提升,要让理论知识实践化,仍需要基础教学设备的应用。在考核层面上,美育考核工作情况相对复杂,学分和评分的标准因老师间审美差异很难得到一个明确的统一,成绩无法为学生带来真正的专业反馈,致使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提升。
(二)乐团编制不齐全,学生排练时间不足
现阶段高校民族管弦乐团工作体现出美育教学中存在的几点困难。其一,是乐团的编制不齐全。民族管弦乐团包含了诸多民族乐器,乐队作品的演奏需要不同乐器的配合,倘若缺少了乐团编制,则无法完整地呈现作品[2]。然而在实际上,一方面,高校民族管弦乐团在建立中出现声部空缺的现象较为常见。如竖琴、低音笙、中音唢呐等缺失,都会导致演奏的作品不够丰满,缺少完整性。在民族管弦乐团中只有进行民族乐器的练习,才能提高学生的乐器使用能力。另一方面,民族管弦乐团乐器不充足情况,会使学生无法练习,为工作的开展带来了阻碍。
其二,高校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新生入团,学生们需要大量时间训练才能正式成为乐团中的一部分,对于工科一类学校,学生文化课成绩出类拔萃,怀抱着热情投入民乐团,但学生专业课时间与精力的耽误,直接造成时间安排与分配上存在困难。此为后期高校团学组织与各学院各学科间亟须解决的问题,也是乐团美育教育的正本澄源。
二、高校民族管弦乐团发展中的阻碍
(一)民族管弦乐器学习难度大,无法短期呈效
民族管弦乐器有着较高的音色辨识度,在发展过程中相关的乐器演奏方法也在不断进步。西洋乐器与新时代乐器崛起,让民族管弦乐在发展中面临着诸多困难,部分乐器的传承人逐渐变少,而学生在学习乐器时,一些乐器已经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范围,致使学生在学习中遇到诸多的困难。加之专业的师资力量缺乏,让乐器的学习充满着艰辛。
中国民族乐器具有多样化的特色,多数乐器在演奏上都具有较高的难度,对于刚入门的学生而言更是存在严重的阻力,需要学生掌握乐器方法与技能技巧外,还需要增强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3]。尤其是对于一些学习起来较为抽象的知识点而言,如吹管、拉弦、打击等技术,需要教师增强对学生的指导,借此来增强学生的演奏力与领悟力,使其能进一步掌握作品的精髓。但在实践过程中,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掌握作品的技法所在。
(二)高校乐团内部制度需完善
高校乐团内部制度建设作为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高校乐团建设工作的逐渐推进,对制度建设也发起了挑战。高校乐团制度建设在发展中存在着等级不明确的问题,制约了工作的顺利开展,且层级不明确之下,还会影响到乐团重大问题的处理与解决,而明确层级制度的建设能有效提高高校工作的效率,推动乐团建设的持续发展。
(三)缺少专业排练场与乐器,跨城区跨校区排练增大排练难度
现阶段,高校在为民族管弦乐团提供训练的场所通常是教学大课室。进行乐队排练的同时还要进行其他课程的教学活动,也是其他社团活动的集中区域。不同乐团排练无法兼容,制约了民族管弦乐团日常活动的顺利实施[4]。加之乐团成员多数需要自行准备乐器,部分学生缺少购买乐器的能力,制约了民族管弦乐团的发展。加之由于跨城区、跨校区的排练,直接加剧了排练难度。如学生排练时间如何统一、场地如何安排、搭建乐器如何搬运、不同校区间指导老师如何安排教学,成为目前亟须解决的难题。
三、“长江文化”视域下高校民族管弦乐团美育衍生与发展策略
(一)加大相关部门的支持工作
要增强对高校艺术美育教育工作中民族管弦乐团建设工作[5]。例如,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高校民族管弦乐团工作的开展,通解决民族管弦乐团发展中所普遍存在的问题,使其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开展,为“长江文化”的传播提供可靠厂房。
除此之外,针对高校民族管弦乐团基础设施较少的情况,需要完善相关的基础设施。具体而言,高校可以确立起完善的民族管弦乐团场地,同时对原有大课间教室进行分配,让不同的声部能在不同时间进行练习。例如,高校减轻民族管弦乐团的经济方面压力,使乐团成员能毫无压力地投入到训练中,提高成员的基本功与专业素养,为其全面发展助力。
(二)引进高质量人才队伍
高校缺乏优秀民族管弦乐的师资队伍,此为阻碍民族管弦乐与美育发展相融的原因之一。因此,高校要引进高质量的优秀人才,以此来对民族管弦乐团的成员学生实施专项指导,使学生能掌握更多的民族管弦乐知识,快速融入到乐团排练中。同时,还要引领专业指导教师,加强对民族管弦乐团中各声部练习的指导[6]。例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校可以整合各方资源,强化与社会的合作,寻求专业高校形成协同发展的关系,并依据学校实际发展情况,外聘一些优秀的艺术教师指导民族管弦乐团的活动或是美育课程活动的开展。同时,还可以建立艺术实践室,引导教师能参与到高校艺术美育工作的建设中,为民族管弦乐团的发展构建出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促使教师能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通过采用此形式,能让教师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民族乐器训练,使学生演奏效果能得以提升,实现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也能促使学生形成认识美育欣赏美的能力。
(三)深化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功能
高校民族管弦乐团作为美育与艺术实践的重要基地,也承担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音乐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长江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现代民族管弦乐团的创作灵感与素材多来源于传统音乐。因此,可以在发展中将长江文化融入过其中,如滇藏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江淮文化等。借助丰富的文化元素融入民族管弦乐团中,创作“长江文化”为基因的新时代民族管弦乐团作品,使其能符合时代新声发展的要求,也能够让学生能真正地走进民族音乐,热爱民族音乐与传承民族音乐。例如,可以将文人音乐的创作素材《高山流水》《茉莉花》等民间音乐素材融入其中,实现以美育人的效果。
同时,还可以通过开设乐团公开课形式,实现对学生民族音乐的培养。多数学生对民族音乐了解较少,并未具备专业的知识储备,不认识乐团声部编制的乐器名称,也无法分辨其音色及在乐团中所扮演的角色。对此,可以开设观摩课形式,让学生能真正走入现场进行排练,使学生能进一步接受艺术教育[7]。通过现场观摩能让学生认识与了解乐器,在触摸乐器与教师的讲解中,进一步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艺术内涵,借此形式让学生能全方位地了解民族管弦乐。
此外,还可将民族管弦乐与国际化接轨,学习与吸收优秀经验,让民族管弦乐能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如,苏州民族管弦乐团所创作的“江河湖海颂”就是基于长江文化、大运河文化基础上所进行创造的。因此,在发展民族管弦乐团时,可以结合国际优秀经验与我国优秀传统的长江文化实现再创造,借此形式不仅能保留中国气质,还更具有国际风范,实现对学生良好审美素养的培育。
(四)改善教学模式强化实践
首先,需要改变传统的管弦乐教学理念。以往的管弦乐教学多为采取理论式教学,制约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无法体会到民族管弦乐的乐趣所在。因此,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正确认识到舞蹈实践对民族管弦乐团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实践环节,使学生能在参与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各方面能力。另外,还可以采用一对一此种较为灵活与自由的教学模式,并依据管弦乐演奏形式适当性地改变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其次,要丰富管弦乐的教学内容。需要丰富以往的教学内容,例如,以长江文化为例,在教学管弦乐知识时,可以深入挖掘“长江文化”中的美育元素,将丰富的文化融入其中,实现对学生各方面的熏陶,借此来展现出长江文化中所承载的家国情怀、奋斗精神、美育精神等。并将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转化成能真实接触与感知的材料,借此来打造耳濡目染的实境课堂,实现对学生美育的培养。
此外,还要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的效率。传统本科高校多为四年制,学生加入社团到离开社团的时间并未超过三年,依据以往教学模式展开教学,学生可能刚掌握民族乐器的使用方式,就面临着离开乐团的情况。甚至可能还没有掌握乐器的演奏技艺,就已经离开了乐团,直接影响了学生参与民族管弦乐团的体验感。鉴于此,要缩短以往的教学时间,例如,在教学中将演奏技法与不同曲目相融合,不仅能增强学生对演奏技法的了解,还能助力学生建立起成就感,推进学生掌握更多民族管弦乐的演奏技法。
四、结语
综上所述,“长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将其融入高校美育民族管弦乐团的教学中,能实现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具备良好的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新时代所需要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