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中国青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研究
2023-11-04周子壹
周子壹
(中共朝阳市双塔区委党校,辽宁 朝阳 122000)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蕴含着整体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体系及育人的生活智慧、丰富的文化资源等,历经千年沉淀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标准,对当今时代我国青年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当今新时代背景下,必然需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以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青年的思想、素质进行滋养,提升当代青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内涵
对于国家、民族来说,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及精神文化的总称,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主要是在青年脑中、心中渗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凝聚青年的共识,从而形成当今时代青年的精神支撑、价值标尺,促使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成为当代青年的价值标准与追求。而当代青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则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分别为认知、情感和实践的认同。其中认知认同是文化认同的前提,情感认同则作为基础,实践认同则作为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落脚点,三者之间存在联系和相互融合的关系,同时也存在相互独立的关系。而当今新时代背景下青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则需要在认知、情感、实践三方面的认同兼而有之。
二、新时代背景下青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必要性
在当今时代中,利益诉求的多元化特征,文化的多样化特征明显影响了当今时代青年的价值取向和理想信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造就了无数道德榜样、典范事例,同时在其中蕴含着数千年沉淀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于当今时代青年人来说,是增强青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的重要途径,对当今时代青年的成长、成才都有着重要的价值,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与弘扬的巨大推动。
三、新时代背景下青年对优秀传统文化认同路径
(一)引导青年做弘扬、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行者
在新时代背景下,引导青年做弘扬、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行者,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教育活动,向青年传递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内涵。可以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制作有趣、生动的优秀传统文化宣传片、微电影等,吸引青年的注意力。同时,可以举办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讲座、展览等活动,提高青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要创造良好的学习和实践环境。建立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研究机构,为青年提供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和资源。可以设立优秀传统文化专业或选修课程,开设优秀传统文化讲座和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指导和讲解。同时,要鼓励青年参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如书法、绘画、剪纸、戏曲等艺术表演,让他们亲身体验和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要加强对青年的引导和激励。有关部门、学校、社会组织等各方面要共同努力,为青年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让他们展示自己在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才华和能力。可以设立优秀传统文化奖项,鼓励和表彰在优秀传统文化领域有突出贡献的青年。同时,要加强对青年的培训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能力,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和创新思路。要注重与现代社会的结合。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但也要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青年的需求和兴趣。可以通过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与时俱进地推陈出新。比如,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音乐、电影、游戏等中,吸引更多青年的关注和喜爱。
(二)强化高校在培养青年优秀传统文化认同中的作用
高校在培养青年优秀传统文化认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根基,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规范。通过让青年了解、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他们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人文精神,对于培养青年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著作、古代文化符号和传统艺术形式,都是青年学习和思考的重要资源。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青年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对于青年的品德修养和行为规范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青年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通过让青年学习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孝顺、诚信等价值观念,可以加强他们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有担当、有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了强化高校在培养青年优秀传统文化认同中的作用,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高校应该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在思政教育的课程中,应该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追求。同时,高校可以组织一些优秀传统文化讲座、展览和比赛等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和体验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他们的认同感和兴趣。高校可以创设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氛围和生活场景。可以在校园中建设优秀传统文化园区,设置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区,让学生在校园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可以组织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如传统音乐会、书法比赛等,为学生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多渠道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邀请专家学者给学生讲解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优秀传统文化遗址和博物馆,让学生亲身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参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和传承,设立奖学金和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热情。
(三)发挥网络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网络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虽然网络文化中存在着真假难辨、良莠不齐的问题,对青年产生了负面影响,但网络也为青年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积极影响。随着互联网及相关技术的普及,青年使用网络的时间不断增加,网络成为他们交流、通信、接触外界的重要渠道,也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网络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全新的教育方式。在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平台的更新、观念革新、内容形象化等手段,形成了全新的教育方式,提升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价值观念以及相关故事进行形象化展示,吸引青年的注意力,增加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网络可以帮助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突破时空限制。优秀传统文化往往受限于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而网络的普及使得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跨越时空,被更多的人所接触和了解。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传统技艺、传统节日等内容传播到全球各地,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网络平台为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创造了条件。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社交媒体等形式,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以更加生动、多样的方式呈现给年轻人。例如,通过直播展示传统技艺的过程,让年轻人亲眼见到传统技艺的精湛和魅力,增加他们的兴趣和认同。同时,通过短视频和社交媒体的传播,可以将传统节日和习俗的内容呈现给更多的人,让年轻人了解和参与其中。
网络平台可以创造出新的形式和内容,使优秀传统文化更贴近青年的生活和兴趣。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底蕴,但在年轻人的眼中可能显得过于古老和陈旧。通过网络,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新的形式和内容,使之更具吸引力。例如,通过音乐、舞蹈、时尚等元素的融合,将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出时尚、活力的一面,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然而,网络文化中也存在着一些消极影响,因此,全面强化网络文化的管理至关重要。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严禁传播不良信息。同时,明确网络文化的底线和规范,保护青年免受不良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需要加强网络文化教育,提高青年的网络素养和判断能力。网络文化教育应该成为教育体系的一部分,通过开展网络安全教育、网络素养培训等活动,提高青年对网络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增强他们的辨别真假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正确对待网络文化的态度和行为。
(四)在文化活动及实践中,强化青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主要是针对当今时代青年参与文化系统中所开展的实践类活动,也是当今新时代背景下,青年经历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优秀传统最为直接且最为有效的方式。如此说来,如若只是单纯地依靠教师在教学中的讲授,引导学生对课本中静态、枯燥的知识进行学习,抑或是通过课堂学习、死记硬背将知识点进行固化,则很难促使青年深入地了解、认同优秀传统文化。如恩格斯曾经明确指出:“理论是发展中的理论,并非死记硬背并机械式的重复所形成的教条,而更多的则由自身经验对其进行检验,则会更为深入人心。”如此说来,如若想要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在青年的心灵中根植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对当代青年教育并内化为其行动,单纯地依靠知识点的灌输、积累则远远不够,必然需要青年通过文化和实践活动对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感悟、践行。例如,引导青年通过参加“品经典诗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之类的活动,以活动形式培养青年阅读经典的习惯,促使青年通过参加活动,可以在古代经典诗文作品中体悟出更多的人文精神、传统美德。另外,也可以通过开展重要的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促进当代青年践行家国情怀。以新时代为背景,辅以传统节日新的内涵,积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在浓郁的节日气氛中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熏陶青年思想、净化青年心灵。
四、结语
综上所述,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青年必须在当今时代成长为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一代新人,国家和民族才有希望与前途。当今时代青年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建设者,肩负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创新的重任。在本文研究中,综合二十大精神,提出当今时代背景下,青年对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提升的措施建议,从文化活动、高校教育、网络助推等多方面构建新时代青年对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提升的措施,以期可以为提升我国青年对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加强青年文化自信提供些许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