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非遗保护与创新设计研究

2023-11-04吴晓晖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2期
关键词:文创遗传文化

吴晓晖

(无棣县文化馆,山东 滨州 251900)

一、乡村非遗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关系

(一)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了非遗文化传承

在新的时代环境下,人们已经认识到了乡村非遗文化的重要性以及独特的价值,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可以让人们以新的方式对非遗文化的价值进行探索和挖掘。将非遗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行融合,能够继续延续优秀的乡村文化,塑造具有乡土气息的文化品格,提升个人文化自信。文旅部针对非遗文化保护工作提出了相应的规划要求,需要充分利用乡村文化资源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此来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属于未来较长一段时间所需要遵循的战略,这也为乡村非遗的传承和开发提供了重要机遇。首先,通过乡村振兴可以促使村民形成保护非遗的认知。乡村振兴战略使农民以新的眼光和视角认识和了解非遗文化,深入挖掘非遗文化的价值,为乡村谋求新的发展道路。这不仅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新的活力,也为优秀非遗文化的传承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其次,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影响下广大企业纷纷投入到了农村建设中,招商引资规模扩大,使农业经济焕发新的活力。非遗文化可以转化成为各种不同类型的产品,也能够成为旅游或者文创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挖掘乡村非遗文化所具备的经济价值,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在这一过程中,村民对于非遗文化的认知也会有所增加,满足村民在精神方面的文化追求[1]。

(二)非遗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内在动力

非遗文化以乡土文化作为发展基础,和农民日常生产生活实践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不断地传承和发展过程中非遗文化已经成为了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要动力。第一,非遗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示了广大群众的审美意识,同时也是人民群众的精神寄托。利用非遗文化的文化价值可以营造和谐的乡村发展氛围,加快乡村文明体系建设,保证乡村形态的稳定性。非遗文化能够对乡村生活进行丰富,强化乡村文化的凝聚力以及感染力,对非文化资源进行合理转化,打造具有乡土气息的文化品牌,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打下文化基础。第二,非遗文化具有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在合适的乡村发展规划战略下文化资源可以转化成为生产力,加快文旅产业以及文创产业的发展速度,从而为当地农民提供就业岗位,拓展农民经济收入渠道,提高经济收入水平,构建良性发展机制。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非遗保护与创新设计面临的问题

当前乡村非遗文化开发利用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各个地区开始探索非遗文化的应用方式,并将非遗文化融入到乡村建设中,满足了农民精神文化追求,同时也拓展了经济发展渠道。但是在保护工作和创新设计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非遗文化发展面临危机,需要相关人员能够正确认识乡村非遗文化发展问题,以此来选择合适的策略对其进行开发利用。

(一)非遗传承人数量少

非遗传承人是保证非遗文化有效传承的关键要素,但是在目前非遗文化保护工作和创新工作中缺少优秀的非遗传承人,部分非遗项目甚至没有传承人,这会使很多非遗技艺或者工艺面临消失的危险。非遗传承人才存在严重的断层问题,在相关产业内缺少领军人物,难以针对非遗文化的应用模式进行创新,产业运营理念落后。在非遗传承人培养过程中受到了传统思维的制约,部分非遗文化只在家族内传授,或者会传授给徒弟,给非遗文化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也使得非遗文化传承人数量有所减少。非遗项目学习难度较大,所需要学习的时间较长,所产生的经济利润较少,很多青年人面对这些问题会出现望而却步的现象,学习兴趣较弱。

(二)乡村非遗时代特征不明显

非遗文化要想能够在新的时代环境下焕发活力,必须要重视和现代社会接轨,突出非遗文化的时代特征,让更多的年轻人可以接受非遗文化。但是目前乡村非遗文化在展示的过程中仍然是以现场展示为主,对于很多无法前往当地旅游的群众而言,难以更好地感受非遗文化的特色。在非遗文化产品开发过程中没有合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各个群体的需求进行分析,出现了产品定位泛化的现象,难以满足不同群体的个性化需求[2]。

(三)非遗创新应用形式单一

在对非遗文化进行创新应用时存在形式单一的问题,产业体系仍然有待完善。非遗文化项目虽然来源于乡村,但是和现阶段的乡村生活缺少紧密联系,难以真正地和乡村生产生活进行有机结合,使得很多非遗文化项目出现了边缘化的现象。在非遗文化创新应用过程中借助非遗文化这一噱头吸引了很多消费者或者游客,但是在后续发展过程中没有重视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品牌,非遗文化融入乡村产业时难以发挥自身的特色。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非遗保护与创新设计策略

(一)培养优秀乡村非遗传承人

相关部门需要重视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体系进行完善,增加非遗传承人数量,提高传承人的综合素质,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重要的人力支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培养领军人物,可以带动乡村非遗项目的发展,加快非遗项目产业化发展速度。首先,对现有非遗传承人进行培训,定期举办各类培训活动,强化非遗传承人的综合能力,将其作为领军人物的后续储备。非遗传承人熟练掌握各类非遗文化技艺,对于非遗文化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认知,对其拥有高度热爱。在培训的过程中重视对其讲解新的技术以及理念,并提出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非遗文化可以起到的作用,使其结合自身经验提出非遗文化项目产业建设的意见。同时重视提高其运营能力,通过合理的运营以及专业的技艺经验推动产业发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机制。

其次,推进非遗传承人进校园。高校是培养优质人才的主要阵地,高校可以和非遗传承人进行合作,尤其向高校学生进行授课讲解当地非遗文化的发展历史,调动高校学生学习非遗技艺的积极性,拓展非遗传承人的选拔渠道。高校学生普遍拥有较强的专业能力以及爱国意识,创新意识强,通过让高校学生传承非遗文化也能够为非遗传承文化传播以及非遗研究提供重要的资源保障。

(二)强化各个主体非遗保护意识

在非遗文化保护应用过程中涉及多个不同的主体,需要重视发挥各个主体的优势和内在动力,使其能够在日常生产实践中主动保护非遗项目。加强农民保护非遗文化的主观能动性。农民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主体地位,提高农民的个人主观能动性,能够进一步提高非遗文化保护效果。有关部门需要积极组织非遗文化项目下乡活动,要求民间艺人以及非遗传承人组织各类表演或者宣传类活动,让农民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和感受非遗文化所蕴含的魅力,使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保护和学习非遗文化。各类文化宫以及博物馆也可以结合自身优势利用新媒体平台向农民进行非遗文化宣传,不仅能够强化农民的主观能动性,也可以让社会大众对非遗文化有更加清晰的了解,在社会上营造良好的非遗文化保护氛围[3]。

(三)将乡村非遗和现代技术融合

在数字化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非遗项目传承和保护工作离不开数字化技术的支持,相关部门应当重视数字化技术的功能,将其和传承保护工作机制进行融合,顺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趋势。第一,打造沉浸式场景。在非遗传承保护过程中可以利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展示非遗实景,能够让人们和非遗项目有近距离地接触,让游客在参观景点时拥有更好的体验感以及参与感。VR 技术是最为常用的一种信息化技术,以此为基础可以形成互动投影、复原三维动画、复原真实场景的文物开发模式,利用AR 技术、VR 技术可以让游客和非遗项目进行线上交互,让游客形成沉浸式的体验。

第二,建立数据库。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都无法以实物的方式展览出来,为了避免非遗文化丢失,应当对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进行转化,将其以图片、视频、文字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将格式转化后的数据统一上传到数据库系统中,可以构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档案体系,让人们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可以拥有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会,将其以数字化的方式永久地保存下来。数据库的建立也可以为人们对中国文化发展的研究提供新的数据支持,将非遗项目数据量化,改变以往的非遗传承保护工作模式。

(四)利用乡村非遗发展乡村产业

文创产业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产业之一,体现了人们在精神文化领域的追求,可以对非遗文化进行创新性使用,以非遗文化为核心将其转化成为各种工艺品或者新型产品[4]。各个地区需要分析当地所包含的非遗文化项目优势以及特点,结合当地文化特色打造文创产品品牌,避免出现文创产品同质化的问题。以往在设计文创产品时通常会设计明信片、手工艺品等,缺少实用性,游客或者消费者在购买之后往往将其闲置。因此在设计文创产品时应当重视提高其实用性,在购买之后可以将其应用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进一步推动非遗文化传承。例如传统戏剧是非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将传统戏剧的人物形象以玩偶的形式展示出来,符合当代年轻人的购买需求。或者可以将各类曲艺表演过程中使用的乐器作为文创产品开发的重点,如鼓、筝等,以非遗文化作为品牌基础,利用现代工艺生产批量的乐器,可以满足各类不同群体对于艺术文化的追求,同时也能够将其应用到音乐创作中。在销售文创产品时需要对销售渠道进行拓展,部分文创产品只能在当地购买,这影响了文创产品的知名度。在销售时可以选择利用抖音直播的方式进行推广,能够让社会大众对文创产品有更多的了解,面向全国甚至世界传播优秀非遗文化。

(五)深入挖掘乡村非遗文化历史底蕴

在乡村非遗文化保护和创新设计过程中需要重视对其所蕴含的精神价值以及历史底蕴进行挖掘,充分发挥其文化价值,改变传统的非遗文化利用理念。非遗文化的形成离不开特定的时代条件,展示了这一时代下的历史变迁,相关人员需要重视非遗文化背后的历史故事,以历史故事为基础进行宣传和推广。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展现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现状,反映主流意识以及精神文明建设历程,具有文化价值、教育价值以及科研价值。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应当重视培养优秀乡村非遗传承人,强化各个主体非遗保护意识,将乡村非遗和现代技术融合,利用乡村非遗发展乡村产业,完善非遗保护政策,深入挖掘乡村非遗文化历史底蕴,让乡村非遗文化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焕发活力。在今后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过程中需要坚持在保护中利用的原则,尽可能地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以及开发提供重要基础保障,确保优秀文化得以传承。

猜你喜欢

文创遗传文化
非遗传承
陶溪川文创街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不落灰”的文创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铧芯文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