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高职院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索
——以扬州市职业大学为例

2023-11-04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2期
关键词:扬州市中华育人

郑 群 姜 静

(扬州市职业大学人文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中华民族向来有“以文化人”的传统,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会慢慢地影响乃至改变人们的精神气质,达到教化的效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课程思政”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其蕴含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意识、“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时至今日依然不失其魅力和光辉。一代代仁人志士为振兴中华而鞠躬尽瘁的事迹,是对学生进行“三观”教育的最好范本,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

一、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被重视的原因分析

(一)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以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为主,强调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很多高职院校实训课程占到50%以上,再加上高职学生一般只有三年学制,而不少专业(如护理)的实习期就长达一年。这样,除了几门社科公共基础课,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人文学科的课时一再被压缩或者挤占。

(二)教师宣讲文化的积极性不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主要特征是源远流长、含蓄蕴藉,要接受、理解、欣赏并传播它,需要一定的文化功底和鉴赏能力,这首先对任课教师的自身学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且文化的研习不像学科技能,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显而易见的成效,它难以被量化与考查,因此,教师参与优秀传统文化教科研的积极性并不高。

二、在高职院校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十八大以来,强调在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1],提出要“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2]。肯定“优秀传统文化是人们进行道德教育修养的好教材”[3]。一向沉寂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院校重新焕发了生机。其实,对于学生而言,不管接受的是哪一种类型的教育,不管处在学校教育的哪一个阶段,都不能忽略品德的培育、人格的塑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通俗一点说就是先做人,再做事。

扬州市职业大学坐落于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始终秉持“立德树人、知行合一”的校训,以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在高职院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

三、在高职院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学校主管部门在课程设置方面高度重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渊源悠久、积淀深厚,在高校传承中华文化,非一日之功,这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必须形成体系,2019 年,教育部曾发文要求“高等职业学校应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列为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4]有识之士也认为“应重新审视文化建设在育人中的作用,坚持文化立校,将文化育人纳入高职院校治理体系”。[5]

扬州市职业大学一直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为了贯彻教育部“尽快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全面融入各学科课程教材”[6]的指示,学校在文科和艺术学科增设了《扬州文化之旅》必修课;在校本教材《大学语文》里增设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板块,占十六个课时,并作为大一新生的必修课;在“扬州市职业大学人才培养方案”里,明确所有学生在第2—5 学期需从校公共基础任选课程中修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四史”类、“美育”类的规定学分;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了六十多门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教务处在各大教学平台精心筛选了一批文化类精品课程,提供给学生晚间选修,只要修满一定的课时,便可以折算成学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作选择,这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个性化需求。

学校主管部门不仅将优秀传统文化课纳入课程建设,配备一定的师资,还定期送相关教师出去培训,提升他们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并给以相应的激励机制。

(二)教师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下大力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包含很多德育元素,完全可以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的协同作用。但由于它涉及的知识面太广,有些经典比较晦涩,有些技艺濒临失传,学生没有感性的认识,这就给优秀传统文化课的讲授增加了难度。我们在调研中也了解到,学生不是对优秀传统文化不感兴趣,而是对枯燥乏味的讲解失望,所以我们在讲课时比较注重亲和力和针对性,探索更易被学生接受的授课方式。

(1)整合教材,形成主题教学。高职院校的文科课程,是优秀传统文化习得的主阵地,《大学语文》等教材,是教师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抓手,我们把散落在各门课程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点加以整合,形成专题教学。比如,扬州市职业大学目前使用的思政课教材中有“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一章,里面提及贯穿于中华伦理发展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和四大德目“忠、孝、节、义”,但只停留在定义上,学生不易理解,还容易想当然地认为这是封建糟粕。如果能和《大学语文》教材中的篇目结合起来讲解,那就生动形象得多。扬州市职业大学现通用的《大学语文》教材有《橘颂》《晋灵公不君》《宿五松山下荀媪家》等古文经典,屈原的忠、赵盾的仁、鉏麑的义、提弥明的智、灵辄的孝,再加上李白对下层民众悲天悯人的情怀,皆是对儒家传统价值观的生动诠释。把思政课和语文课结合,以“君子的德行”为专题,教学效果会好得多。“由文识人”至“以文化人”,学生发自内心地敬仰这些人物的品行,并将其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行动自觉,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走出课堂,提倡实践教学。教师是文化传播过程中最具能动性的部分。但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意蕴深刻,它不仅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知识体系,这对讲述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切忌照本宣科和满堂灌,教师本身必须具备相当的文化素养,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多安排一些实践课时,如《走进扬州文化》这门课里有“扬州园林”一章,介绍了扬州的何园,我们就安排学生实地参观游览。何园,作为古典建筑艺术,被誉为“晚清第一园”,值得教师关注的是,作为何园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的一篇文本《何氏家训》,这个家族百余年来英才辈出,出了祖孙翰林、兄弟博士、父女画家、姐弟院士等诸多人才,这都归功于何氏家族良好的家风和家教。我们改变文史课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让学生亲近自然,对何园的自然之美和人文之韵产生更为直观、感性的认识,通过对《何氏家训》中涉及“孝亲、择友、勤俭、读书”等家规的品读和讨论,让学生的身心在美好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得到浸润。

(3)与时俱进,拓展网络教学资源。现在的年轻人“人机不分离”,每天都在网络接收大量资讯,我们与时俱进,“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7],扬州市职业大学由宣传部负责,整合校内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资源,培育思想导向鲜明、运行模式健全、育人效果显著的新媒体矩阵,建有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微信公众平台,学校官微、官博粉丝累计近6 万,年浏览量突破500 万次,云端学习成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阵地,推送文化系列专辑,诵读有声古典文献、分享经典影视作品……以图文、音视频等形式带领师生“云探访”古园林建筑、“云体验”古人的生活习俗。我们还适时推送中华传统节日的来历和意蕴,展现各地民俗风情的特点,利用网络新媒体技术将音图文结合起来,给学生一个更加生动和直观的感受,从而增强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吸引力。

(三)教辅人员实行人性化管理,营造有情怀的校园人文环境

教育部号召全体教育工作者要“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就给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包括后勤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校的管理人员也要体现一些人文关怀,对学生实行人性化管理。

比如扬州市职业大学教学区辟有几间自修室,有值班人员通宵留守,为的是给用功苦读的学生留一盏长明灯;学校每年发福利,工会人员会细心为回族教师准备素油食品;食堂师傅专门设置了夜间窗口,给打工挣学费晚归的孩子留一口热饭……扬州市职业大学曾获得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高校文明食堂和江苏省高等学校后勤行业先进集体等多项称号。

良好的校园风气的形成,学生个人素养的提升,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种氛围。就像《诗经》里“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真正的君子气质,不是一天可以修炼的,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培育。

四、结语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岁月沧桑,依旧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人的精神气质。“文化兴则国运兴”,在“大德育观”的方针指导下,在扬州市职业大学360 度德育“大熔炉”的教育合力作用下,优秀传统文化,会如“春风化雨”一般滋润着莘莘学子,在提升我校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猜你喜欢

扬州市中华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扬州市深化危化领域精准执法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扬州市查处一起非法经营汽油案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扬州市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