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黔地民族文化 增强学生民族自信
——贵阳市民族中学少数民族特色艺术团芦笙队教学实例

2023-11-04吴辉林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2期
关键词:芦笙民族民间民族

吴辉林

(贵阳市民族中学,贵州 贵阳 550025)

一、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实施背景及情况

民族民间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中最基本、最生动、最丰富的组成部分,它是中华文化最丰厚的土壤。尽管厚植文化的土壤肥沃,由于近些年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结构的变动,民族民间文艺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环境也在改变[1],许多民间艺术、民间技艺的生存空间受到压缩,遭遇“边缘化”危机,甚至一些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随着老一代传承人的相继离去而失传。

2002 年10 月,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下发了《关于在我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执行《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响应,因地、因校制宜,努力挖掘当地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教育活动,有效地传承和保护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实施近20 年来,在实施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工作缺乏规范化和系统化,缺乏长远发展整体规划,缺少能代表本地、适合民族民间文化项目的地方教材、校本教材;二是经费短缺,无专项的发展资金,仅靠学校无力支撑,尤其是缺乏购置民间手工艺制作材料、民间乐器、设施设备及支付民间艺人的教学费用等经费,制约了项目活动的常态性开展;三是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人才紧缺。学校师资力量匮乏,亦或教师难免超负荷工作,教学质量和效果难以保障;四是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没有形成一套长效的督导及考核、评价机制,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没有列入工作业绩和成绩总分,来激励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五是各学校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主要形式还是以临时或季节性的活动为主,系统化的课程很少,教学形式单一,职能部门和学校对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师资、教学场地和教学设备得不到保障等。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牵制和制约着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有序地正常开展。

二、乐团学情分析及实施路径

贵阳市民族中学作为贵州省民委和贵州省教育厅评选的23 所“民族民间文化教育项目学校”之一,从2000 年就组建的贵阳市民族中学芦笙队一直是该项目的中坚力量,由于缺少持久和长效的保障,该队的教学开展也一直不稳定,而且更多是以兴趣活动的形式开展。

2017 年9 月,学校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安排招收第一届珍珠班(精准扶贫班),该班学生生源均来自贵阳市三县一市偏远山区少数民族村寨,由于学校离家较远,交通及其不便,父母常年出省务工,很多学生每个学期只能回家一次,春节才能与父母团聚,故周末及节假日均在学校留宿。鉴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丰富学生周末文化生活,学校组织这些孩子学习贵州少数民族特色乐器——芦笙。虽然这些来自偏远少数民族村寨的学生文化底子薄,但是从小受到当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浸润,加之少数民族与生俱来的淳朴、坚韧、谦逊的品质,学习芦笙的进度也非常快,指导教师凝练、总结其他民族学校开展民族艺术进校园的经验,优化教学模式,研发新型乐器,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对芦笙演奏、芦笙文化的学习激情和兴趣,五年来师生通过“集中教学+比赛”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首先音乐教师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和传统艺术苗族芦笙文化的现今发展状况来构建《芦笙文化艺术》校本课程目标;然后组织学生查文献资料,参观、看演出,访问民族艺术团,采风、总结心得;接下来请艺术高校民特学生、民间艺人、民族民间文化专家和校内音乐教师指导开展艺术实践活动;最后通过学校艺术展演、社区艺术展演、苗族地区艺术交流、各类比赛及文化艺术展演等活动来呈现学生展示,从而达成让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感受自我成长,学会与人合作,体会团队协作意义,学会传统艺术,关注传承传统艺术的目标。我们在开发《芦笙文化艺术》校本课程过程中始终体现苗族芦笙文化的艺术特点及其人文价值,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确定上,我们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教师是探究活动的直接引导者,学校要为学生的活动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与周围的环境(比如民族村寨,文艺团体等)积极地相互作用,主动地去开展活动,教师也要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学习、梳理、总结,最后形成自己的苗族芦笙文化教学体系。二是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本学习方式,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每个小组在进行传统艺术——苗族芦笙文化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要在“做”中学,进行探索和解决问题。三是在学习过程中,不封闭在教室里、局限在书本上,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更广阔背景中创造出更多、更好、更适宜的艺术学习实践方式。

5 年来学生从零基础实现了华丽转身,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屡创佳绩。学生在参与芦笙艺术实践活动后变得更加阳光、自信,有效的促进德育、智育、美育的同步发展和提升。

在苗族芦笙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中,为学生体验、理解和创造音乐提供广阔的空间,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2]。通过参与民族民间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使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共处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芦笙文化的艺术特点,增进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学生更好的了解苗族等少数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文化的高尚情操;促进学生全面的、有个性的发展。

三、教具的研发和教学模式探索

(一)教具的研发及融合

在科学分析、鉴别和梳理前人的经验基础上,根据乐团编制需要,提出设计理念,依托河北省涿州市赵家笙乐器科技有限公司赵宏亮先生制作技术共同研发了低音系列芦笙,经过低音系列芦笙演绎的乐曲更富艺术感染力,填补了芦笙这一少数民族特色乐器无倍低音的空白,在业内获得认可;乐队使用的一管多音芒筒,也是基于贵州民间传统1 管1 音芒筒的发音原理、保持民间特色的理念,依托河北省涿州市赵家笙乐器科技有限公司赵宏亮先生制作技成功研发的,一管多音芒筒既可以吹奏单音,也可以吹奏两个八度的和音,发音较民间传统芒筒更加丰富、丰厚。两种改良乐器的表现力更丰富,学生学习兴趣的也变得更浓厚,同时乐队还在民族民族民间乐器的融合上作了有益的尝试,如乐团加入铜鼓、木鼓、长号等等,音响效果独具特色,取得了成功。

(二)师资队伍及教学模式探索

推动芦笙文化的现代化转化,首先要创新传统师徒承袭模式,我校芦笙师资队伍主要是采用2+N 的模式构成,即校内2 位专职教师加外聘非遗传承人、大学教授、文艺团体演奏家、高校民特专业学生等构成,采用以教助演,以演促教,校内校外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激发队员的学习兴趣。

(三)活动化向课程化转变

芦笙不仅是苗族一件特色的乐器,同时它集词、舞等于一体,是苗族的一个特色文化载体,为此,我们在做好芦笙演奏技艺传承的同时,还通过编教材梳文化、建作坊感文化,“三位一体”全面传承芦笙文化艺术。2017 年以前,学校芦笙队都停留在活动层面,没有系统的教材,为此,作者以乐团的教学为研究对象,2019年申报并成功立项了贵阳市市级教育规划课题,以研促教,作者出版发行专著《贵州苗族芦笙文化概览》和《改良芦笙演奏基础教程》,为乐团的常规教学课程提供了教学教材资源,真正的使该队由活动化提升到课程化,要求学生不仅会演奏芦笙,而且还要了解芦笙文化内涵;同时,建立芦笙制作体验坊,让学生参与体验芦笙制作工艺,建立芦笙文化展厅,收集形制不一的芦笙作为展品,使制作、吹奏、文化的教学贯通融合,让学生多维度、全方位的了解芦笙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为艺考生量身定制教学

有了教材,学校把芦笙文化艺术课程列入校本课程课表,每周安排两节,面向高一、高二年级开设选修,实现了课程的常态化和规范化管理;同时为部分有意向考芦笙专业的艺考生有针对性的安排专业教学,2020年和2021 贵州省艺考联考中,第一批成员4 人参加少数民族特色(芦笙)专业测试,第二批4 人参加少数民族特色(芦笙)专业测试,均在全省排名中靠前,为少数民族学生开辟更多的成才之路。

四、取得效果及影响

(一)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屡获佳绩

该队作为贵州唯一器乐代表队参加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现场展演荣获二等奖,获省、市第六届、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器乐类一等奖,贵州省第十届学生乐团展演二等奖,贵州省第十四届“贵青杯”器乐交流活二等奖,2018、2019、2020 年度贵阳市中小学乐团大赛一等奖等。

(二)素质教育与文化教育相互促进

以珍珠班学生为主体的队员,文化底子薄,进校时在年级500 多人中文化成绩均排名垫底,但通过在学习芦笙艺术文化、表演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了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逐渐裉去进校时的不自信和羞涩,变得更阳光,也促进了他们对文化知识的学习欲望和学习激情,文化学业成绩大幅提升,有的已经跻身年级前列。第一、二届珍珠班队员在文化起点低的情况下,通过三年的努力,全员考上大学,取得了“低进高出”喜人教学成果。

(三)为民族教育培根

每次的民族音乐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因势利导,引导队员及时总结参与各次活动的得失(表演、管理等方面),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增进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少数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文化的高尚情操;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使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共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发展。坚持对芦笙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的原则,积极探索芦笙文化教育与“五个认同”教育相融合的途径,力图通过“芦笙文化植根于课程文化,芦笙文化融入生活文化,芦笙文化应用活动文化,芦笙文化展示于环境文化,芦笙文化体现于管理文化”这“五大途径”,实现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精神的弘扬、民族情结的升华、民族习俗的尊重、民族和谐的构建”这“五大目标”。

(四)教学模式辐射引领

作为贵州省“双百工程”民族教育名教师培养对象的芦笙队指导老师吴辉林,从2018 年末,开始将其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教学理念向其工作室成员校长顺县民族高级中学、花溪民族中学、白云区都溪小学等推广,结合成员学校所在地域民族实际,帮助成立学校特色艺术社团,对其教学组织、师资等给予指导,几年来取得了 喜人的成绩,丰富了这些学校学生的文化生活,彰显了这些学校的办学特色。

五、民族特色乐团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民族地区民族高中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要从地方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个案中汲取养分,关注、开发校本课程,坚持传统与创新一脉相承的原则,积极探索新时代背景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新路径,达成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精神的弘扬、民族情结的升华、民族习俗的尊重、民族和谐的构建”的目标,这是作为一名民族音乐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猜你喜欢

芦笙民族民间民族
我们的民族
民族民间音乐之于民族声乐演唱及教学
岜沙芦笙节
冬奥背景下我国民族民间冰雪运动传承研究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信息技术视域下小学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改革
你好,芦笙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次仁罗布小说的民族民间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