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石人嶂钨矿区角闪辉长岩地球化学、年代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2023-11-03秦锦华王登红赵如意刘士岩洪文亮
秦锦华,王登红,黄 凡**,赵如意,刘士岩,洪文亮,魏 东
(1 自然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037;2 东华理工大学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西南昌 330013;3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 100083;4 韶关石人嶂矿业有限公司,广东韶关 512026)
华南地区是中国乃至全球最为引人瞩目的花岗岩省之一(陈毓川等,1989;2014;毛景文等,2008)。由于该区发育酸性岩浆岩无论在数量还是体量上,均占据绝对的优势,且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因此获得了极大的关注。相比之下,华南地区的基性岩的出露面积相对局限(<10%),而且分布零星,因此获得的关注程度则相对较低(Zhou et al., 2006)。但是,基性岩浆岩作为地球深部物质沿构造通道侵入充填或喷溢地表的产物,其岩石类型组合和成分特征能够有效揭示地壳演化、深部岩浆作用过程、多金属成矿作用等多方面的地质信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Chen et al.,2008)。
前人研究表明,粤北地区中生代基性岩主要形成于华南白垩纪拉张的构造应力场下,与铀成矿作用关系极为密切(李献华等,1997;曹建劲等,2009;雷祝梁等,2019)。但是近年来,该区域陆续出现燕山早中期基性岩的相关报道。骆金诚等(2019)利用云母Ar-Ar 法在下庄铀矿田识别出了两期燕山早期的基性岩;毛伟等(2013)获得了大宝山矿区辉绿岩脉锆石U-Pb 年龄为(163.9±1.8)Ma;贺振宇等(2007)获得了粤北—赣南地区车步辉长岩的形成时代为(175.5±1.9)Ma,并认为其形成于侏罗世时期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消减作用。由于基性岩定年技术方法的限制,精确地获取其形成时代难度较大,这极大地限制了粤北地区区域构造背景的认识。
钨元素在地壳中具有明显的亲石性,因此能广泛富集于地壳浅变质岩石之中。同时,由于其自身的强不相容性,钨趋向于在岩浆演化晚期的熔流体之中富集,在幔源岩石中则相对亏损(刘英俊,1984;马东升,2009)。因此,与成钨相关的岩石往往为高演化的花岗岩类(Breiter, 2012; Jiang et al., 2018)。但是,华南地区,尤其是赣南—粤北地区,基性岩墙(脉)与钨矿空间共生现象十分普遍,如赣南淘锡坑钨矿区、白井钨矿区、盘古山矿区,赣北朱溪钨矿区、大湖塘钨矿区,湘东钨矿区(刘战庆等,2014;周瑶等,2015;鲁麟等,2017)。这种不同化学属性的地质体在同一空间域共存,但在时间域关系却非常复杂,厘清其成因联系对揭示区域成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但截至目前,两者之间的成因关系依然缺乏系统的认识。
石人嶂角闪辉长岩位于粤北地区石人嶂钨矿南部梧桐窝村,岩墙在空间上与含钨石英脉与脉紧密共生且产状近于一致。目前关于其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和地质年代学的工作尚未系统开展。本文针对其开展岩石地球化学以及锆石和磷灰石U-Pb年代学研究,揭示其岩浆性质、形成时代、成因和构造背景等信息,进而试图探讨其与钨成矿作用的关系。
1 区域地质概况
石人嶂钨矿位于钦杭结合带东南侧华夏板块的罗霄褶皱带中部,华南湘赣粤加里东隆起成矿带西南边缘的粤中海西坳陷带。该区域为华南地区古—中元古代发展起来的加里东褶皱区,主要包括元3个构造层:元古宙—早古生代基底、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盖层以及中-新生代陆相盆地沉积层。元古宙—早古生代基底构造层包括元古代浅海相、半深海相泥砂质复理石建造和早古生代类复理石建造;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盖层包括两套岩系,即晚古生代浅海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建造和早中生代的陆相-海陆交互相煤系建造,中-新生代则为一套红色碎屑岩沉积,分布于区域的裂陷盆地之中(陈毓川等,2007)。
区域为粤北“山”字形构造东侧内缘,构造岩浆作用频繁,断裂十分发育,主要包括NNW 向、NE向、NNE向断裂组,寒武系、奥陶系加里东运动中发生强烈褶曲和变形,并沿NE-SW 向形成一系列的复式背斜(图1a、b)。
图1 粤北地区区域地质简图(a,据Jiang et al.,2018)及石人嶂矿区地质图(b)Fig.1 Regional geological map of North Guangdong Province(a,from Jiang et al.,2018)and geological map of Shirenzhang deposit(b)
区域岩浆作用强烈,空间上,自北向南可划分出3条东西向的岩浆岩带(诸广山岩体→贵东岩体→佛冈岩体)(周新民,2003)。从时间分布来看,粤北地区岩浆岩从加里东旋回至燕山旋回均有发育,其中以加里东期和燕山期为主。加里东期花岗闪长岩、英安斑岩分布于梅子窝矿区,印支旋回的洞口山岩体、贵东岩体,燕山旋回岩浆岩主要包括大面积出露于北侧南雄盆地的九峰山岩体(诸广山岩体之南体)和南侧的贵东岩体(图1a)。此外,矿区深部还发育有燕山期的莲花山隐伏岩体,岩性包括黑云二长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和白云母花岗岩等(图1b)。
2 矿区地质
石人嶂钨矿位于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顿岗镇南约10 km 处,为诸广山岩体与贵东岩体挟持部位(图1a)。矿区出露地层从老至新包括:中上寒武统八村群(Є2-3bc)、下奥陶统(O1)、中上奥陶统(O2-3),中下泥盆统桂头群(D1-2gt),此外有第四系(Q)残坡积层。寒武统八村群(Є2-3bc)主要出露于矿区的南部,岩性主要为浅变质砂岩和砂质板岩。下奥陶统(O1)灰色-灰绿色条带状板岩主要出露于矿区南部,呈条带状与O2-3整合接触。中上奥陶统(O2-3)B包括石英砂岩,条带状板岩,灰色、浅灰色泥质板岩,砂质板岩和灰黑色板岩。寒武系和奥陶系变质岩层是矿区最主要的赋矿地层,大量的含钨石英脉沿着NNE 向裂隙穿插充填。泥盆系桂头群(D1-2gt)石英砂岩主要出露于矿区外侧(北部),与下奥陶纪为不整合接触。
矿区经多期构造运动,形成了复杂的构造格局。矿区构造型式包括褶皱和多向断裂,在加里东期形成的褶皱构造又被印支、燕山期运动的构造运动叠加作用,形成了一系列褶皱构造,同时形成了许多断裂构造。褶皱构造轴向为NNW向或近NS向,为倒转线状褶皱,发育包括琯坑-莲花山倒转背斜、火烧山倒转向斜、下琯坑倒转向斜等在内的复式褶皱体系。矿区内断裂按照形迹方向可划分为NW向、NE向、NNE向主断裂和NNW向微断裂系4组。NW向断裂为梧桐窝断裂和洞口山断裂构成的主干断裂,为张性、张扭性;NNW 向微断裂系为NW 向主干断裂的次级裂隙,呈羽状分布,延伸较远,是矿区主要的含矿裂隙。NE向和NNE向断裂以斜冲断层为主,为成矿后构造,呈压性、压扭性左行平移,并破坏矿体。
矿区内岩浆活动强烈,主要包括印支期洞口山石英斑岩、燕山期莲花山岩体花岗岩和角闪辉长岩墙。印支期洞口山石英斑岩呈岩钟状,分布在矿区北部,出露面积约为4.3 km2,岩性为石英斑岩;莲花山隐伏花岗岩体呈岩株状,标高在550 m以下,隐伏于矿区寒武系浅变质岩之下,为石英脉型黑钨矿主要的成矿和赋矿地质体。岩体形态呈似椭圆状,岩性复杂,具有多期次活动的特点。空间上,岩体向西和向南倾伏角度较缓,向北东倾伏角度较陡,岩体内部和接触面发育强弱不一云英岩化带;角闪辉长岩岩墙出露于矿区南部梧桐窝地区,沿着EW-NW向的梧桐窝断裂展布,延伸可达2 km,均厚度可达35 m,出露岩性为角闪辉长岩,钻孔可见其侵入于寒武系浅变质砂岩和斑岩之中,又被隐伏莲花山花岗岩侵入(图2)。
图2 石人嶂矿区梧桐窝地区钻孔勘探线联合剖面图Fig.2 Representative prospecting line sections of the Wutongwo area in Shirenzhang deposit
出露于梧桐窝一带的角闪辉长岩风化作用十分剧烈,发育较强的褐铁矿化,风化面呈褐色,松散土状,难以辨识其矿物组分和结构特征(图3a),其新鲜样品与梧桐窝地区施工钻孔中见角闪辉长岩一致(图3b)。从钻孔揭示的现象来看,角闪辉长岩主要呈NW向展布,倾向SW,倾角60°~70°,上部产状较陡,下部产状平缓。岩墙顺层产出或者切穿寒武系地层,沿着接触带两侧围岩强烈破碎,两侧的浅变质砂岩、板岩发生热变质,并发育角岩化,形成斑点状板岩。角闪辉长岩被大量石英脉切穿,脉体内部发育绿柱石、黑钨矿、白钨矿、毒砂、黄铜矿、磁黄铁矿、黄铁矿、萤石等,脉壁两侧岩石明显发生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电气石化、黄玉化等。
岩石新鲜面呈青灰色,为辉长结构,致密块状构造(图3c~f),部分区域可见角闪石和斜长石晶体聚集而形成的堆晶结构。岩石普遍发育轻微的绿泥石化、黑云母化、电气石化蚀变。主要矿物包括斜长石(~45%)、角闪石(~25%);辉石(~20%)、石英(~5%)、黑云母(~5%);副矿物为金红石、磁铁矿、钛铁矿、磷灰石等。显微镜下,斜长石呈自形-半自形板状,无色,正低突起,最高干涉色为Ⅰ级灰白,可见聚片双晶,具有明显的环带构造,粒径为0.3~2.8 mm。斜长石具有弱绿泥石化、弱绢云母化蚀变作用。辉石呈半自形-他形结构,粒径为0.2~0.5 mm,发育典型的辉石式解理,Ⅰ级灰至Ⅰ级黄白干涉色,普遍发生角闪石化,绿泥石化。角闪石呈自形-半自形长柱状,具有绿色-浅黄褐色的多色性,正中突起,最高干涉色为Ⅱ级黄绿,有双晶,粒径为0.05~1.00 mm。辉石为自形柱状,正高突起,最高干涉色为Ⅱ级绿,可见双晶结构,粒径为0.1~0.5 mm。石英呈他形粒状,部分有规律的镶嵌在斜长石晶体中形成显微文象结构,正低突起,最高干涉色为Ⅰ级黄白,粒径为0.1~0.8 mm。黑云母具有褐色-浅黄褐色的多色性,正中突起,最高干涉色为Ⅱ级紫红,粒径为0.03~0.10 mm(图3)。
3 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
为尽量避免风化作用和热液蚀变对测试结果的影响,本次研究针对石人嶂矿区南部梧桐窝地区的钻孔进行了重点采集,共采集了12 件新鲜(弱蚀变)样品,并进行全岩地球化学成分分析(ZK2-1:211 m处、348 m 处、350 m 处;ZK4-1:90 m 处;ZK8-2:312 m 处、313 m 处、321 m 处;ZK10-1:269 m 处、289 m处;ZK10-2:248 m 处、272 m 处、375 m 处);采集了ZK10-2 中272~375 m 处样品进行锆石和磷灰石UPb年代学分析,具体采集样品情况见表1。
表1 石人嶂角闪辉长岩采样表Table 1 Sample list of hornblende gabbro in Shirenzhang deposit
3.1 岩石地球化学分析
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含稀土元素)测试由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完成。
主量元素采用GB/T14506.28-2010 方法、X 射线荧光光谱仪测定,分析精度优于2%。微量元素(含稀土元素)采用DZG20-1方法、X Serise2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对绝大多数微量元素的重复性测试相对标准偏差(RSD)优于5%。
3.2 磷灰石U-Pb定年和微量元素分析
磷灰石单矿物的分选工作在廊坊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调查研究所完成。首先将样品破碎进行磷灰石单矿物挑选分离,再对磷灰石样品进行LA-MC-ICPMS U-Pb同位素定年的制靶:将磷灰石样品粘在载玻片上,放上PVC环,再把环氧树脂和固化剂混合充分注入PVC 环中,等树脂固化后把样品靶从载玻片取出,进行抛光(宋彪等,2002)。对制好的靶进行清洗和镀金,进行透反射和阴极发光(CL)图像观察和拍摄。
本次磷灰石微区U-Pb 定年分析在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自然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完成。所用仪器为Resolution S-155型193 nm 准分子激光和Thermo Fisher 的Element XR。在正式剥蚀前先进行2 s 的预剥蚀来清除样品表面的污染。每个测试点采集20 s 的空白信号和40 s 的样品信号。磷灰石测试过程中采用NIST614玻璃标准和磷灰石标准NW-1进行同位素分馏校正,每测定8 个样品点分析2 次NIST614 和NW-1,NIST614 校正207Pb/206Pb 比值,NW-1 对206Pb/238U 比值进行校准(Roberts et al.,2011;Li et al.,2012)。分析时的激光束斑为50 μm,频率为6 Hz,能量密度为5 J/cm2。本次测试的样品普通Pb 含量较高,采用Tera-Wasserburg 谐和图解法,固定上交点207Pb/206Pb比值为0.85,下交点近似代表样品的形成年龄(Tera et al.,1972)。
3.3 锆石U-Pb定年和微量元素分析
锆石单矿物的分选、制靶、图像观察和拍摄工作与锆石相似,在廊坊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调查研究所进行,详细流程见3.2。
锆石U-Pb 同位素年龄测试分析是在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自然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完成,利用仪器为Finnigan Naptune 型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MC-ICPMS)。样品测试的方式为激光剥蚀,激光斑束直径为30 μm。采用TEMORA 和GJ-1 作为外部锆石年龄标准进行U、Pb 同位素分馏校正。样品剥蚀点的分析采用ICP MS DataCal 程序(Liu et al.,2010),每10个点,分析2次GJ-1和1次Plesovioe。年龄的计算采用软件ICPMSDataCal v4.6完成,锆石年龄和谐和图以及锆石年龄分布频率直方图由Isoplot(3.0版本)处理得到,实验室详细的仪器配置和实验操作流程参见李怀坤等(2010)和侯可军(2009)。
4 分析结果
4.1 磷灰石稀土元素特征和U-Pb定年结果
角闪辉长岩中的磷灰石晶型为浅棕色-无色透明的自形晶,晶体呈柱状和板柱状,粒径为50×100 μm。磷灰石内部较为干净,基本不包含子矿物的包裹体,部分样品内部发育有少量的微裂隙(图4a)。CL图像(图4b)上,磷灰石普遍具有均匀发光的特征,发育宽缓平行的震荡环带,代表其未经历继承核多期生长。沿着部分晶体的裂隙和边部,有轻微流体溶蚀的痕迹。磷灰石LA-MC-ICP-MS U-Pb 定年结果见表2。本次样品SRZ 共测试29 个点,分析点位的所有测试点的w(U)为90.95×10-6~375.24×10-6),w(Th)为46.00×10-6~367.88×10-6,Th/U比值介于1.74~6.55。测试得到的206Pb/238U 比值介于1.67±0.03 261~8.31±0.42 265,206Pb/207Pb 比值介于0.67±0.022 402~0.81±0.014 778,207Pb/235U 比值介于0.12±0.006 119~0.60±0.011 713 5,利用Tera-Wasserburg法得到磷灰石的下交年龄为(171±14)Ma(MSWD=1.12)。
表2 石人嶂矿区角闪辉长岩磷灰石LA-MC-ICP-MS U-Pb 同位素分析结果Table 2 LA-MC-ICP-MS U-Pb isotope analytical result of apatite of hornblende gabbros in the Shirenzhang deposit
图4 石人嶂矿区角闪辉长岩磷灰石U-Pb同位素年龄T-W图(a)和阴极发光图像(b)Fig.4 U-Pb Tera-Wasserburg diagrams(a)and CL images(b)of apatite of hornblende gabbro in Shirenzhang deposit
本次测试得到的微量元素列于表3,总体上,磷灰石以富集w(ΣREE)(9012.72×10-6~32884.57×10-6)、w(Y)(168.26×10-6~611.58×10-6)、w(U)(90.95×10-6~375.24×10-6)、w(Th)(46×10-6~367.88×10-6)、w(Pb)(6.16×10-6~24.16×10-6)、w(Lu)(964.47×10-6~3947.71×10-6)、w(Ce)(428.28×10-6~3029.10×10-6)、w(Nd)(19.19×10-6~2489.5×10-6)等为特征。球粒陨石标准化图解(图5)中,所有样品体现出右倾的“M”型中稀土元素富集型的配分型式,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并具有显著的Eu 负异常。LREE/HREE 比值介于1.51~2.08,平均为1.67;(La/Yb)N=3.60~7.90,平均为4.40;Eu/Eu*=0.53~0.70,平均值为0.65,Ce/Ce*=0.99~1.07。
表3 石人嶂矿区角闪辉长岩磷灰石和锆石稀土元素分析结果(w(B)/10-6)Table 3 Rare earth elements analytical result(w(B)/10-6)of apatite and zircon of hornblende gabbro in Shirenzhang deposit
图5 石人嶂矿区角闪辉长岩磷灰石样品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图(球粒陨石标准化值引自Sun et al.,1989)Fig.5 Chondrites-normalized rare earth element patterns of apatite of hornblende gabbro in Shirenzhang deposit(normalized values are from Sun et al.,1989)
4.2 锆石微量元素特征及其U-Pb定年结果
锆石CL 图像(图4b)显示,锆石明显具有多群组的特点,偏浅色群组锆石呈长柱状-短柱状,粒径大小集中于100~150 μm,发育细密的震荡环带,部分颗粒边部颜色较中部深;深色群组锆石颗粒粒径大小不一,介于50~100 μm,主要为短柱状,震荡环带清晰,且内部可见明显的继承核。
本文对不同群组锆石开展微量元素和LA-ICPMS 锆石U-Pb 年代学测试,结果见于表3 和表4。浅色群组锆石中w(U)为564.8×10-6~914.5×10-6,w(Th)为457.8×10-6~796.3×10-6,w(Pb)为404.5×10-6~647.2×10-6,Th/U 比值为0.89~1.46。5 个分析点位获得206Pb/238U 年龄为(210.11±5.96)Ma~(237.59±7.29)Ma,通过谐和得到的年龄为(219.10±2.53)Ma(MSWD=2.6),5 个点的加权平均年龄为(219.12±2.53)Ma(n=5,MSWD=3.71)。深色锆石组年龄的w(U)为127.2×10-6~1826.7×10-6,w(Th)为92.0×10-6~10403.5×10-6,w(Pb)为169.7×10-6~19470.6×10-6,Th/U 比值变化较大,为0.17~20.85。 获得的锆石206Pb/238U 年龄在T-W 图解(图6a~d)中集中于2个区域:(725.57±22.04)Ma~(926.38±32.34)Ma、(2512.36±44.03)Ma。因此,角闪辉长岩中的锆石可能记录了华南古元古代以来多期次的岩浆活动。
表4 石人嶂矿区角闪辉长岩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分析结果Table 4 LA-ICP-MS U-Pb chronology analytical result of zircon in hornblende gabbros from the Shirenzhang deposit
图6 石人嶂矿区角闪辉长岩典型锆石阴极发光图(a)、锆石U-Pb年龄T-W图(b)、浅色组锆石U-Pb年龄谐和图(c)和浅色组锆石加权平均年龄分布图(d)Fig.6 CL images of typical zircons(a),U-Pb Tera-Wasserburg diagram of zircon(b),zircon U-Pb age concordance of the light-colored group(c)and weighted average age distribution of the light-colored zircons(d)of hornblende gabbro in Shirenzhang deposit
锆石的中各微量元素的含量变化范围较大,w(Nb)为2.24×10-6~70×10-6(集中于2.24×10-6~33.60×10-6),w(Sr)为0.61×10-6~14.73×10-6(集中于0.61×10-6~4.21×10-6),w(Ti)为2.12×10-6~238.79×10-6(集中于2.12×10-6~48.22×10-6),但主体范围与Hoskin 等(2003)提出的岩浆锆石范围接近(w(Nb)可达62×10-6;w(Sr)≤3×10-6;w(Ti)可达75×10-6)。球粒陨石标准化的配分图(图7)中均显示出左倾的重稀土元素富集模式,为典型的岩浆锆石分布趋势。总稀土元素w(ΣREE)为278.09×10-6~2411.43×10-6,LREE / HREE=0.002~0.024,δEu=0.04~0.45,δCe=1.98~30.67;(Sm/La)N=3.24~321.05。
图7 石人嶂矿区角闪辉长岩锆石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图解(标准化值据Sun et al.,1989)Fig.7 Chondrites-normalized rare earth element patterns of zircon of hornblende gabbro in Shirenzhang deposit(standardized values are from Sun et al.,1989)
4.3 地球化学特征
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见表5。12 件样品分析结果显示,角闪辉长岩明显具有低w(SiO2)(43.75%~50.08%)、w(K2O)(43.75%~50.08%)、w(MnO)(0.18%~0.31%),高w(CaO)(7.12%~10.32%)、w(TFe2O3)(14.90%~18.69 %)、w(MgO)(3.4%~5.44 %)、w(Na2O)(1.19%~3.56%) 、w(TiO2)(3.13%~4.46%)的特征。全碱含量(w(Na2O+K2O))为3.4%~4.23%,K2O/Na2O的值为0.17~1.70,TFe2O3/MgO 比值为3.15~4.38,Mg#值(100Mg2+/(Mg2++Fe2+))为17~24。在TAS图解(图8a)中,样品主体落入亚碱性辉长岩范围内。在Zr/TiO2-Nb/Y图解(图8b)中,样品均落入亚碱性的玄武岩区域。利用FeOT/MgO-SiO2和K2O-SiO2图解(图8c、d)判别显示,石人嶂角闪辉长岩为低钾拉斑质岩石。
表5 石人嶂角闪辉长岩主量元素(w(B)/%)和微量元素(w(B)/10-6)分析结果Table 5 Major(w(B)/%)and micro(w(B)/10-6)element of hornblende gabbros in Shirenzhang deposit
图8 石人嶂矿区角闪辉长岩的TAS图解(a)、Zr/TiO2-Nb/Y图解(b)、FeOT/MgO-SiO2 图解(c)和K2O-SiO2图解(d)Fig.8 TAS diagram of hornblende gabbros in Shirenzhang deposit(a),Zr/TiO2-Nb/Ydiagram(b),FeOT/MgO versus SiO2 diagram(c)and K2O-SiO2 diagram(d)
石人嶂角闪辉长岩富集中基性元素组合:w(V)(380.47×10-6~522.56×10-6)、w(Cr)(17.51×10-6~31.86×10-6)、w(Co)(30.64×10-6~48.53×10-6)、w(Ni)(17.33×10-6~25.03×10-6)和成矿元素组合:w(Cu)(34.41×10-6~118.14×10-6)、w(Zn)(149.81×10-6~231.06×10-6)、w(As)(6.27×10-6~91.09×10-6)、w(W)(1.93×10-6~246.90×10-6)、w(Sn)(5.16×10-6~134.26×10-6),而w(Be)(1.49 × 10-6~29.28 × 10-6)、w(Rb)(61.52 × 10-6~321.89 × 10-6)、w(Cs)(51.81 × 10-6~234.43×10-6)、w(U)(0.40×10-6~0.67×10-6)、w(Th)(1.28×10-6~2.42×10-6)等则较低。在原始地幔标准化的微量元素蛛网图(图9a)中,样品总体表现为富集Rb、Ta、Zr、Ti,亏损Ba、Nb、Sr、Hf 等。La/Nb 比值介于0.77~1.05,Zr/Nb 比值介于12.27~15.64,Nb/Ta比值介于13.96~15.23,Nb/Y 比值介于0.36~0.41,Zr/Hf 比值介于42.84~46.08。Rb/Sr 比值介于0.11~0.59。在稀土元素配分图(图9b)中,石人嶂角闪辉长岩样品表现为右倾的轻稀土元素富集型,稀土元素总量为426.90×10-6~540.47×10-6)。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LREE/HREE=1.36~1.52,平均1.42;(La/Yb)N=2.68~3.07,平均2.81;Eu/Eu*=1.06~1.14,平均1.10,大于1,有轻微Eu 正异常;Ce 表现为轻微的负异常,Ce/Ce*=0.92~0.95。
图9 石人嶂矿区角闪辉长岩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蜘蛛网图(a)和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图(b)(标准化值,E-MORB,NMORB,OIB值据Sun et al.,1989)Fig.9 Rare earth element patterns(a)and trace element spider diagrams(b)of hornblende gabbros in the Shirenzhang deposit(normalized values,E-MORB,N-MORB,OIB values according to Sun et al.,1989)
5 讨 论
5.1 角闪辉长岩的形成时代
通常情况下,偏基性岩类中硅往往难以达到饱和,因此难以像中酸性岩类一样晶出大量的岩浆锆石,这导致在利用锆石U-Pb 定年精确厘定偏基性岩类的年代学面临重重困难。磷灰石作为岩浆热液系统中广泛存在的富U-Th-Pb 副矿物,其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能存在于较大温压范围内,并且可以有效的抵抗风化、变质和水-岩等作用,是许多地质过程的重要见证矿物之一(Comodi et al.,2000),其U-Pb 体系热年代学分析技术最早由Aldrich 等(1955)和Tilton 等(1955)开展,至今已取得巨大的进展(周红英等,2012),尤其是近年来在精确厘定基性岩形成时代的研究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Pochon et al.,2016)。
石人嶂辉长闪长岩中的磷灰石作为矿物包体包含于辉石、斜长石、角闪石和石英等矿物中,或者独立产出于斜长石和角闪石之间的晶体间隙中。晶体自形程度较高,表面干净,未见明显的大量矿物子晶包裹体和流体溶蚀孔洞的存在,该特征与中镁铁质岩体中岩浆磷灰石的产出特征一致(Pochon et al.,2016;邢凯等,2021)。同时,磷灰石是稀土元素完全配分型矿物,其与寄主岩石往往具有相似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石人嶂角闪辉长岩中的磷灰石表现为右倾的重稀土元素亏损型,与寄主岩石具有相似的趋势,表明其是由该岩浆结晶形成。石人嶂角闪辉长岩主要呈岩墙和岩脉形式产出,经历快速结晶过程,因此其磷灰石的U-Pb 年龄能准确地反映角闪辉长岩的结晶年龄。本文测试的磷灰石的w(U)为1.91×10-6~7.88×10-6,w(Pb)为1.14×10-6~4.47×10-6。普通Pb 的含量较低,表明其可形成较高分析精度的结果(李琳琳,2019)。因此,本文获得的磷灰石的年龄即为辉长闪长岩的侵位年龄(171±14)Ma。
关于粤北地区及其周缘基性岩的研究,尤其是白垩纪基性岩研究,前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李献华等,1997;沈渭洲等,2006;胡瑞忠等,2007)。李献华等(1997)对诸广山中部和东南部基性岩划分出3 个主要阶段,分别为142.6~138.6 Ma;110.0~106.7 Ma 和103~88 Ma。谢桂青(2003)通过全岩K-Ar 的方法,测得了江西的8 处基性岩,年龄在126~97 Ma。朱捌(2010)认为诸广山南部大量发育的基性岩和煌斑岩为燕山晚期的产物。但是,近年来,区域上陆续出现燕山早期的报道。毛伟等(2013)获得大宝山多金属矿区基性岩脉形成于163 Ma;骆金诚等(2019)对下庄铀矿基性岩脉开展了研究获得其形成时代为200~190 Ma;李杰等(2021)获得鹿井铀矿辉绿岩脉的Ar-Ar年龄为171.7~169.1 Ma,并厘定出5 个基性岩行成峰期:200 Ma、170 Ma、140 Ma、105 Ma、90 Ma,并对应5 个阶段的岩石圈伸展。笔者首次获得的石人嶂角闪辉长岩形成时代,为(171±14)Ma,与粤北地区燕山早期岩浆活动相吻合,为区域燕山早期岩石圈伸展作用的响应。
5.2 辉长闪长岩的成因
基性岩在风化过程中,Zr、Hf、Th、Nb、Ta、Ti、Fe等元素趋向于富集于稳定的矿物中,因此不易发生迁移。稀土元素只有在极端风化条件下才会从寄主矿物中释放出来,而且轻稀土元素的活动性远远低于重稀土元素(La 最不易迁移)(Mongelli,1997;Patino et al.,2003;Ma et al.,2007)。而且,在岩浆岩的部分熔融和分离结晶过程中,部分元素具有相似的分配系数而具有稳定的比值(如Th/Sm、Th/Nd、Nb/Ta、Nb/U 等)。因此,这些比值可以有效的识别岩浆源区壳幔混合和同化混染过程(Maier et al., 2000;Kurtz et al.,2000;Meng et al.,2012)。石人嶂角闪辉长岩的Rb/Nb比值为2.21~13.81,明显远高于不同类型的地幔组分,甚至高于陆壳(4.7)。这是由于角闪辉长岩发生不同程度的黑云母化和绿泥石化现象导致,Rb 作为极易迁移的碱金属元素,轻微的风化蚀变即可较大程度地影响其化学参数的有效性。La/Nb 比值为0.89~1.05,Zr/Nb 比值为12.27~15.40、Ba/Nb 比值为4.79~11.11、Th/La 比值为0.11~0.13、Th/Nb比值为0.09~0.12、Ba/Th比值为41.47~124.42、Ba/La 比值为5.02~14.44。这些参数与原始地幔和部分OIB 极为相似(Weaver,1991)(表6)。并且,在Zr/YNb/Y、Zr/Nb-Ce/Y、Nb/Yb-Th/Yb 判别图解(图10a~c)中,样品均落入E-MORB 区域和OIB 区域之间靠近E-MORB 区域,而远离N-MORB 区域(图11a~b)。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图解(图9a)和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图解(图9b)显示,石人嶂角闪辉长岩介于E-MORB 和OIB,较OIB 具有更低的LREE 和LILE 含量,但整体趋势与E-MORB 基本保持一致,这表明,石人嶂角闪辉长岩源区具有EMORB型富集地幔的特征。
表6 不同源区玄武岩微量元素比值特征Table 6 Ratios characteristics of trace elements in basalt from different source areas
图10 石人嶂角闪辉长岩Nb/Y-Zr/Nb图解(a,据Condie,2005)、Th/Yb-Nb/Yb图解(b,据Pearce et al.,1995)和Ce/Y-Zr/Nb图解(c,据Göncüoglu et al.,2010)Fig.10 Nb/Y-Zr/Nb diagrams(a,after Condie,2005),Th/Yb-Nb/Yb diagrams(b,after Pearce et al.,1995)and Ce/Y-Zr/Nb diagrams(c,after Göncüoglu et al.,2010)of hornblende gabbros in Shirenzhang deposit
图11 石人嶂角闪辉长岩Th/Sm-Th/Nb图解(a)和Ta/La-Th/La图解(b)Fig.11 Th/Sm-Th/Nb diagrams(a)and Ta/La-Th/La diagrams(b)of hornblende gabbros in Shirenzhang deposit
石人嶂角闪辉长岩Nb/Ta 比值为13.96~15.23,Nb/U 比值为28.61~40.34,均显著高于地壳平均值(Nb/Ta=12.4;Nb/U=6.15;Rudnick et al., 2003)而接近地幔的平均值(Nb/Ta=17.39;Nb/U=33.95;Sun et al.,1989)。同时,其Th/Sm 比值为0.24~0.30,Th/Nb比值为0.09~0.12。Th/Sm 比值和Th/Nb 比值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pearson=0.96),表明其可能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同化混染作用(图10a)。但利用Th/La-Ta/La 判别图解(图11b)显示,样品点落入地幔端员熔体演化趋势线上(5%),表明角闪辉长岩为幔源源区的部分熔融,同化混染影响可以忽略不计(Loubet et al.,1988)。
一般来说,幔源岩浆直接结晶分异形成的闪长岩有较高的Ni、Cr,并且含有较低的w(TiO2)(小于0.5%),石人嶂角闪辉长岩中的w(Cr)为17.51×10-6~425.85×10-6,w(Ni)为17.33×10-6~425.03×10-6,远远低于原始地幔的组分(w(Cr)为300×10-6~500×10-6;w(Ni)为300×10-6~400×10-6;Hess, 2013),而具有较高的w(Ti)(24 344.72×10-6~31 795.80×10-6),且几乎所有样品均表现为轻微、不显著的Eu 异常,表明幔源岩浆中造岩矿物的分离结晶并非岩浆的主要演化过程(Yang et al., 2018; Qin et al., 2020)。利用岩浆演化过程中难迁移的稀土元素(La、Sm、Yb 等)比值也可揭示玄武岩浆的源区信息和部分熔融的程度(Aldanmaz et al.,2000;Zhao et al.,2008)。随着尖晶石二辉橄榄岩源区的部分熔融,Sm/Yb 比值几乎保持不变,而La 和La/Sm 比值逐渐减小。但当这一过程发生于石榴子石二辉橄榄岩源区时,Sm/Yb 的比值将明显更高(Johnson, 1994; Aldanmaz et al.,2000)。在La/Sm 和La/Yb-Sm/Yb、Sm-Sm/Yb、Lu/Hf 判别图解(图12a~c)中,石人嶂角闪辉长岩落于石榴子石二辉橄榄岩与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地幔部分熔融区。同时岩石具有低的La/Nb 比值和高的Zr/Ba 比值,这与孟立丰(2012)对华南地区190~160 Ma期间的基性岩研究获得的结论一致,这表明角闪辉长岩可能来源于软流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地壳混染可以忽略不计(Thompson et al.,1988)。
图12 石人嶂矿区角闪辉长岩Sm/Yb-La/Sm图解(a)、Lu/Hf-La/Sm图解(b)和Sm/Yb-Sm图解(c)(底图据Aldanmaz et al.,2000)Fig.12 Sm/Yb-La/Sm diagrams(a),Lu/Hf-La/Sm diagrams(b)and Sm/Yb-Sm diagram(c)of hornblende gabbros in Shirenzhang deposit(base map after Aldanmaz et al.,2000)
5.3 成岩构造背景
基性岩类通常具有来源较深、携带热量大、快速运移就位等特点,因此其能捕获和携带围岩的锆石,这些捕获锆石的存在为研究区域地壳演化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对角闪辉长岩中不同群组的锆石开展了LA-ICP-MS U-Pb 年代学分析,获得3 组年龄。其中,角闪辉长岩的第一组锆石形成于古元古代((2512.36±44.03)Ma),该组年龄在粤北地区同样可见于大宝山地区金鸡组砂岩中的碎屑锆石中,该时期的年龄记录了新太古代—古元古代陆核增生事件,大量的镁铁质岩石和古老的陆壳发生了强烈的混合作用(郑建平等,2008);第二组锆石年龄为新元古代中晚期((926.38±32.34)Ma~(725.57±22.04)Ma),该时期,扬子地块和华夏古陆沿着江山—绍兴深大断裂带发生闭合,沿着德兴—东乡,诸暨—丽水—武夷—梅溪一线发育了多处的蛇绿岩,镁铁质火山岩和I型花岗岩。新元古代晚期,受制于全球超大陆的裂解事件的影响,沿早先的古缝合带发生伸展和坳陷,形成了南华陆内裂谷盆地和3 大构造带(武夷、云开、南岭)(Ye et al.,2007;舒良树等,2012;王孝磊等,2017;Zhou et al.,2018);第三组锆石谐和年龄为(219.12±2.53)Ma,记录了在早-中三叠世古特提斯洋闭合的背景下华南板块强烈的构造岩浆事件。该时期,北侧的华北板块和华南地块沿着大别山一带发生强烈的碰撞,形成了秦岭—大别超高压变质带和EW 向的前陆盆地。在中晚三叠世,碰撞造山的主幕结束,区域为后碰撞的环境,加之紧随挤压背景下局部伸展导致的镁铁质岩浆底侵(王岳军等,2003)。该时期伴随有大量过铝质壳源性质的花岗岩类,沿东西向分布形成的带状分布格局。这些岩石的形成时代主要分布于234~205 Ma,与角闪辉长岩中捕获的第3 组年龄极为一致(Zhou, 2006)。同样的现象见于大宝山中侏罗世的辉绿玢岩中,其内部有1 组较好的捕获锆石年龄((210.4±1.4)Ma;毛伟等,2013)。
燕山期以来,在伊佐那奇洋板块向大陆呈NW向斜向俯冲的构造体制下,该区域出现强烈的陆壳变形和增厚,并使得该区域从古特提斯洋构造域转换为古太平洋构造域。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期间,俯冲板片发生了裂解和拆沉,从而诱发了软流圈物质的上涌,并发生广泛的陆壳重熔和壳幔混合。沿着NE 向和NW 向的深大断裂,区域发育了大规模的岩浆活动(Li et al.,2019)。镁铁质岩石作为与区域地质构造事件的产物,与岩石圈的伸展具有明显耦合关系。大量的研究数据表明,华南地区的中生代基性岩类的分布具有多旋回的特征。谢桂青(2003)结合基性岩的产出时代,识别出了6 个期次的伸展(180~165 Ma、140 Ma、110~100 Ma、90 Ma、60~50 Ma),Wang 等(2003)和Meng 等(2012)认为华南镁铁质岩石主要发育有3 个阶段分别为190~160 Ma、160~110 Ma、70~90 Ma。马晓雄等(2013)认为,海南万宁地区在中生代早期便发育有镁铁质岩石(240~234Ma),而且,整个中生代华南地区发育有6期镁铁质岩石成岩作用(245~230 Ma、180~175 Ma、165~1421 Ma、130~1151 Ma、110~101 Ma、95~85 Ma),记录了中生代以来岩石圈的多阶段伸展。本文研究的石人嶂角闪辉长岩形成于(171±14)Ma,为燕山早期的产物,该时期华南内陆发育多处镁铁质火山岩和侵入岩,例如,湖南宁远太阳山、保安圩、道县虎子岩、江永回龙圩等地发育的具有OIB 属性的幔源碱性玄武岩,赣南地区的煌斑岩,车步、程龙辉长岩,东江—临坑、白面石的拉斑玄武质岩墙等等。这些镁铁质岩石类型、成分和地球化学性质复杂,且分布体现出东西向展布的趋势,并与东西向的地堑断陷盆地共存(马晓雄等,2013)。在Th/Yb-Ta/Yb(图13a)和Th/Hf-Ta/Hf判别图(图13b)中,石人嶂样品点分别落入TH(板内拉斑玄武岩)区域和大洋板内玄武岩(Ⅲ)和陆内裂谷拉斑玄武岩(Ⅳ)之间的区域,代表石人嶂角闪辉长岩形成于板内裂谷的伸展环境之中。
图13 石人嶂角闪辉长岩的构造环境判别图解a.Th/Yb-Ta/Yb图解(据Pearce,1983);b.Th/Hf-Ta/Hf图解(据汪云亮等,2001)Ⅰ—板块发散边缘N-MORB区;Ⅱ—板块汇聚边缘;Ⅱ1—大洋岛弧玄武岩区,Ⅱ2—陆缘岛弧及陆缘火山弧玄武岩区;Ⅲ—大洋板内洋岛、海山玄武岩区;Ⅳ—大陆板内;Ⅳ1—陆内裂谷及陆缘裂谷拉斑玄武岩区WPB—板内玄武岩;TH—板内拉斑玄武岩;TR—过渡玄武岩Fig.13 Tectonic discrimination diagram of hornblende gabbro in Shirenzhang deposit a.Th/Yb-Ta/Yb diagram(after Pearce,1983);b.Th/Hf-Ta/Hf diagram(after Wang et al.,2001)Ⅰ—The N-MORB region at the discrete margin of the plate;Ⅱ—The convergence margin of plate;Ⅱ1—The basalt area of ocean island arc,Ⅱ2—The basalt area of continental island arc and continental volcanic arc;Ⅲ—The oceanic island and seamount basalt area in the ocean plate;Ⅳ1—The tholeiitic basalt area of intra-continental rift and marginal rift WPB—Within plate basalt;TH—Tholeiitic basalt;TR—Transitional basalt
5.4 与钨成矿作用的关系
粤北地区大量的研究显示,基性岩脉与多金属矿床时空关系十分复杂,例如,凡口铅锌多金属矿田发育成矿过程中同期的辉绿岩脉(祝新友,2013);粤北诸广山东南部和中部、贵东岩体内发育的基性岩墙与铀矿的成矿关系密切(朱捌等,2008;骆金诚等,2019;李杰等,2021)。基性岩脉与钨锡矿在空间上共生在赣南、湘南、赣东北等地十分普遍,在粤北地区则较为罕见,主要见于石人嶂矿区和大宝山等部分矿区。
从野外特征来看,石人嶂梧桐窝地区含钨石英脉与角闪辉长岩岩墙的产状相似,均为走向NNWNW 向,倾向SW,倾角60°~80°。石人嶂矿区大量的含钨石英脉穿切进入角闪辉长岩岩墙之中,沿着石英脉的边部有明显的蚀变和多金属矿化。从成岩成矿年代学来看,石人嶂钨矿的形成年龄为164~157.2 Ma(付建明,2008;Jiang et al.,2018),本文获得的角闪辉长岩形成时代为171 Ma,显著早于成矿,这与野外现象基本一致。岩浆岩的氧化还原状态对成矿元素的富集具有重要意义(Ishihara, 1977; Thompson et al.,1999),且随着氧逸度的递增,元素的富集遵循着Sn→W→Mo→Cu(Mo)→Cu(Au)的变化趋势。对铁含量的依赖度遵循Mo→Sn→W→Cu→Cu(Au)递增的变化趋势。大量研究表明,变价元素Ga、Eu、Ce 等,在高氧逸度条件下,其往往呈Ga3+、Eu3+、Ce4+形式存在,而低价态Ga2+、Eu2+、Ce3+则更加容易进入磷灰石晶格,同时,Mn2+、REE 等也倾向替代Ca2+进入磷灰石晶格,因此这些元素的相对含量可以用于评估岩浆体系的氧化还原状态(Belousova et al., 2002; Cao et al., 2012; Miles et al., 2014; Xing et al., 2020)。但是,最近的研究显示,磷灰石中Eu异常容易受到岩浆体系长石的分离结晶作用的影响,氧化还原体系内Ce异常值较小以及其在磷灰石中分配系数较低,而Mn含量的变化主要受制于岩浆的聚合度而非氧化还原状态。导致其在判别源岩氧化还原条件时可能并不能准确反映其真实形成条件(Stokes et al.,2019;邢凯等,2021;Xing et al.,2021)。相较之下,Ce和Eu异常的协变关系能够有效消除岩浆分离结晶过程中元素含量变化对氧逸度估算的影响,对指示成岩氧逸度具有显著意义。利用δCe-δEu图解(图14)判别显示,石人嶂角闪辉长岩样品与湖南十杭带成钨锡矿样品区域较远,而更加靠近该带成铜铅锌矿岩体和中国典型斑岩铜矿成矿岩体(普朗铜矿)区域,根据Ce 和Eu 异常的异常特征及其氧逸度变化趋势,表明石人嶂角闪辉长岩具有较高的氧逸度(Ding et al.,2015;邢凯等,2018)。在较高的氧逸度条件下,W 元素一般以W6+的形式存在,易于与6 次配位的Ti4+发生类质同象进入金红石、黑云母等富Ti 矿物之中(Fe2+作为电价平衡),从而使得残余熔体中贫化成矿元素(Rice et al.,1998),不利于W元素的富集。
图14 石人嶂角闪辉长岩磷灰石的δCe-δEu图解(数据来源于邢凯等,2018;2021;Ding et al.,2015)Fig.14 δCe-δEu diagram of apatite from hornblende gabbro in Shirenzhang deposit(date from Xing et al.,2018;2021;Ding et al.,2015)
实际上,对于华南地区来说,与钨矿伴生的辉绿岩脉的形成时代与成矿时代关系显著更为复杂。湘南、赣南地区的钨锡矿中,钨成矿与基性岩近于同时或略早于基性岩脉(表7)。柿竹园钨锡矿的形成时代为151 Ma,但其内部发育的基性岩脉形成于141.2 Ma,盘古山钨矿成矿时代为159~157 Ma,中-基性岩形成于156.8~76.93 Ma(周瑶等,2017);淘锡坑的成矿时代为158~154 Ma,而闪辉正煌岩的形成时代为159~158 Ma(鲁麟等,2017);白井钨矿与其矿区发育的闪斜煌斑岩均形成于145~140 Ma(龙细友和饶小鹏,2020);会昌岩背锡矿成矿发生于133~128 Ma,而矿区的闪长玢岩脉形成于109~108 Ma(彭琳琳,2017;Liu et al.,2018);赣东北、粤北地区的基性岩除大宝山矿以外(大宝山:(163.9±1.8)Ma~(164.0±2.5)Ma;王磊等,2012;毛伟等;2013),形成时代则明显要早于钨矿化(朱溪:160.3 Ma>140 Ma;刘战庆等;2014;石人嶂:171 Ma>164.0~157.2 Ma;付建明,2008;张广辉,2013;Jiang et al., 2018)。较大的时间跨度以及较低的W 含量表明这些基性岩脉与钨锡成矿母岩可能具有显著的成因和来源差异。但是,作为同一构造旋回和成岩期次中形成的不同类型岩石组合,基性岩脉的出现揭示了区域伸展的构造体制,在此体制下,深部不同性质的幔源组分能为区域地壳富W 源区部分熔融提供足够的热量。大量的实际钻孔资料证实,石人嶂矿区梧桐窝地区含钨石英脉的分布与角闪辉长岩紧密共生,产状相似,并分布于其内部及其两侧30 m 的范围内。且在钻孔ZK10-2(369.0 m)、ZK2-2(346.5 m)中发育于角闪辉长岩内的石英脉两侧发生强烈的泥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长石、辉石、角闪石蚀变分解现象十分普遍,长石内部形成大量绢云母和高岭土(图15a、b),辉石和角闪石则被交代为绿泥石,且沿着石英脉边部出现粗粒的白钨矿、黑钨矿等,部分甚至形成于角闪辉长岩基性矿物颗粒之间(图15c、d)。这可能指示在后期流体改造过程中,角闪辉长岩中的钙质斜长石和镁铁质矿物极易发生蚀变分解,并释放Ca、Fe 等元素与成矿元素结合形成矿石矿物(黑钨矿、白钨矿)。
表7 南岭钨锡矿床及其基性岩形成时代Table 7 Formation ages of W,Sn deposits and mafic rocks of Naling area
图15 石人嶂角闪辉长岩中的钨矿化a.绿泥石化角闪辉长岩;b.绢云母化角闪辉长岩;c、d.角闪辉长岩中的钨矿化Am—角闪石;Chl—绿泥石;Ser—绢云母;Sch—白钨矿;Wf—黑钨矿Fig.15 Tungsten mineralization of hornblende gabbro in Shirenzhang deposit a.Chlorite hornblende gabbro;b.Sericite hornblende gabbro;c,d.W mineralization in hornblende gabbro Am—Amphibole;Chl—Chlorite;Ser—Sericite;Sch—Scheelite;Wf—Wolframite
6 结 论
(1)石人嶂角闪辉长岩磷灰石U-Pb测年结果显示其形成于(171±14)Ma,为燕山早期晚阶段的产物;形成于早侏罗世晚期阶段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背景下的岩石圈伸展环境,其内部的捕获锆石记录了该区域古元古代陆核增生,新元古代古华南板块的聚合和裂解,早中生代华南板块与华北板块以及印支地块聚合的后造山伸展等多起构造事件。
(2)石人嶂角闪辉长岩明显具有低Si、K、Mn,高Ca、Fe、M、Na、Ti的特征,富集基Rb、Ta、Zr、Ti等,亏损Ba、Nb、Sr、Hf、Be、Cs、U、Th 等,表明其源区具有E-MORB型富集地幔的属性。角闪辉长岩的形成主要受控于软流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后期的分离结晶和同化混染过程对其影响不大。
(3)石人嶂角闪辉长岩具有高氧逸度的特征,且形成时代明显早于钨矿,但是角闪辉长岩的侵位极有可能为后期的钨矿化的叠加提供成矿元素,并为富矿流体的运移提供通道。
致 谢野外调查工作过程中得到了石人嶂矿业有限公司戴慕军工程师,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江彪副研究员、研究生李鑫、郭志强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室内测试分析过程中得到了陈云飞、王倩的帮助,谨致谢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