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扎根理论的农村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影响因素研究
2023-11-03吴洪胜
吴洪胜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问题日益引起重视。本研究在对T市D嘎查15名老人进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运用程序化扎根理论三级编码技术,探究影响农村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因素,建构农村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影响因素模型,结果表明,影响农村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因素包括家庭、社会支持以及认知因素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不同影响因素的具体对策建议,以为农村老年人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提供参考,同时,也可以为养老政策的合理制定提供相关借鉴。扎根理论在探究养老方式选择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可以为农村老年人养老方式提供更加科合理的选择,但本研究只进行了初步探讨,缺乏对不同群体的分层分析,未来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扎根理论;农村老人;养老方式选择;影响因素
文章编号:1674-7437(2023)04-0110-05 中国图书分类号:D669.6;F323.89 文章标识码:A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诸多养老议题中,老年人的养老方式选择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是核心问题之一。养老方式的选择取决于诸多因素,如地域差异、伴侣状况、居住空间、子女条件以及政策导向等,这些因素从不同方面影响老年人的养老方式选择,且呈现出日益复杂化的态势。具体到我国农村地区,受尊老敬老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子女对老人的赡养为主要的养老方式,但这种传统意义上的养老方式暴露出单一性、社会支持不足等问题。因此,需要调适这些传统观念,发掘创新资源,以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养老需求。从规模层面来看,以往大家庭和多子女格局可以分散养老压力,但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家庭赡养负担增加。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运用程序化扎根理论,通过深入挖掘农村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机制,以期优化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养老服务体系,提升其生活质量。
1 研究方法及访谈过程
1.1 扎根理论的发展历程
在20世纪60年代,扎根理论作为与量化研究抗衡的重要研究方法在美国现世,是西方较为成熟的质性研究方法论。格雷斯和斯特劳斯共出版了四本有关扎根理论的经典论著,最初是在研究临终病人时使用。1967年,格雷斯和斯特劳斯在《发现扎根理论》中提出扎根理论。1978年,格雷斯在著作《理论敏感性》中强调建构理论是扎根理论的目的,对前人和资料中以及正在构建的理论保持警觉,从而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发现和发展理论。1987年,斯特劳斯在出版的《社会科学家的质性分析》中对扎根理论进行了更加详细和系统的阐述。1990年,斯特劳斯和科宾在《质性研究概要》中对应用扎根理论进行质性研究的步骤、手段、策略和技巧再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讲述说明[1]。随着时间的推移,该方法因其科学性、严谨性和灵活性被广泛运用于很多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中[2]。扎根理论是一种质性研究方法,适用于对某现象进行深入解析。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不能夹杂研究者主观臆想,优势在于无预设理论,通过访谈和实物资料分析提取本地概念,再根据这些概念建构理论。在我国学术界,扎根理论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3]。从发展角度看,扎根理论可以划分为经典、程序化以及建构主义扎根理论三个学派,代表人物分别为格雷斯与斯特劳斯、科宾以及查莫斯。这些学派各有特点,对社会科学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4]。陈向明(1999)[5]发表了《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是我国对扎根理论开展研究较早的科学家。李志刚和李兴旺(2006)[6]在扎根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著名企业蒙牛公司的快速成长模式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在管理学、教育学、新闻学和图书情报学等领域,国内一些学者也对扎根理论的应用现状进行深入探究分析。其中,王璐和高鹏(2010)[7]分析扎根理论在管理学领域的应用,指出该方法的应用误区和主要操作步骤,提出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发展方向。沈茜和卢立涛(2018)[2]则从研究内容与过程以及结论等方面分析扎根理论在教育学领域的应用现状,并反思该理论定位和使用的必要性与科学性问题。
1.2 研究方法与过程
为了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结果的代表性,本研究选择内蒙古自治区T市D嘎查的15名老年居民作为调研对象。D嘎查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地区,居民主要靠种植业为生,家庭经济收入较低,符合普通农村老年人的特征。在确定调研对象时,研究者综合考虑样本的代表性与全面性,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择对象。具体步骤是:首先根据年龄将60岁及以上老年人分为60-65岁、66-70岁和71岁以上3个年龄层;然后在每个年龄层中随机选择样本,又考虑到教育程度和经济收入情况的代表性,按照不同教育程度和收入情况再进行抽样。这样既保证了样本整体的代表性,又兼顾了样本的全面性。具体而言,被选择的老人中,有5名年龄在60-65岁,6名年龄在66-70岁,4名年龄在71岁以上;教育程度以小学及以下居多,有13名;月收入方面没有退休金收入的有15名。这种采样方式保证了不同年龄阶段、教育程度和经济收入的老年人都能够参与到研究中来,有助于后续建立解释广泛情况的模型和分析。
在访谈调查方面,研究者采用了深度访谈的定性研究方法。这种定性研究方法可以深入挖掘研究对象的观点、动机与内在经历,对于探索性研究具有独特优势。具体而言,研究者首先设计了开放性的访谈提纲,内容涉及个人信息、家庭结构、经济收入、目前的养老方式和是否愿意改变养老方式等问题。这些问题旨在让老人自由谈论自己的养老状态、看法和需求,而避免引导性提问。在实际访谈中,研究者鼓励老人根据自己的体验和看法自由表达对养老问题的想法,每个访谈控制在30分钟之内,避免老人因时间太长产生疲劳。同时研究者遵循扎根理论的要求,当发现新增访谈中没有新的信息出现时,即可判断样本达到理論饱和,此时可以停止新增访谈。这样既保证了访谈质量,又提高了研究效率。经过多次访谈后,研究者共获取了15份详细的访谈记录作为第一手研究资料。这些真实的访谈记录为后续概念模型的建立和对策制定奠定了基础。为了直观显示研究对象的特征,研究者列出了概况表(见表1),可以看出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的代表性,符合研究的需要。
通过采用程序化的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择代表性研究对象,并使用深度访谈技术获取第一手资料。研究严格遵循定性研究规范,获得符合研究需求的详细访谈记录,为后续概念模型建立和策略分析奠定基础。该研究方法可为其它农村养老方式选择研究提供借鉴,但样本量有限导致该研究存在一定局限,这需要进一步研究。
2 编码过程与模型建构
2.1 编码过程
2.1.1 开放性编码
开放性编码是扎根理论研究的第一步数据分析过程,其目的是发现和命名概念。具体而言,开放性编码是将原始的第一手访谈材料进行初步概念化和范畴化,将材料进行分解、比较、概念化和分类的过程。研究者在开放性编码中要保持开放的客观态度,不带有任何偏见地依据材料本身出现的概念进行编码[8]。
本研究的开放性编码过程是:首先,研究者反复阅读15份访谈记录,在编码的同时对材料中的信息进行概念化,产生许多初始概念;其次,对这些概念进行比较和分类,确定关系,归类为范畴。最后,形成19个开放性编码(初始概念化代码)。这19个开放性编码反映了研究对象的不同见解和经历,涵盖了影响农村老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各个方面,奠定了后续轴编码的基础。
2.1.2 主轴性编码
主轴性编码实际上是开放性编码的再次编组和提升。主轴性编码把开放性编码中的概念联系起来,探寻主要概念和次要概念之间的关系,通过这样的编码过程建构起主轴概念模型[8]。
本研究中,研究者在开放性编码的基础上,比较这19个概念之间的关联,将其组合归类,最终确定了“家庭因素”“社会支持因素”“认知因素”3个主轴性编码。这3个主轴性编码能够表达农村老人养老方式选择背后的主要影响维度。例如,开放性编码中“老伴的影响”“子女的影响”等都可归类到“家庭因素”,它们共同反映了家庭对老人选择养老方式的影响。
2.1.3 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实际上是将前两步编码进行再次提炼,确定一个核心编码类别。选择性编码包含汇总了对全部数据的分析,表达了研究主题的核心要点。
根据上述开放性编码和主轴性编码过程,本研究确定“农村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作为核心选择性编码。这个核心编码概括性地表示了本研究的主题,其下包含3个主轴编码以及对应的开放编码。这形成了一个层级分明的编码体系。
经过这三步编码,形成了如表2所示的编码结果表(见表2)。该表清晰展示了开放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编码的层级关系以及编码形成的过程,编码过程遵循了扎根理论的规范,显示了从原始数据到概念抽象的系统分析思路,为后续理论模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2 理论模型建构
基于程序化扎根理论的三级编码分析,建立了以“农村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影响因素”为核心,“家庭因素、社会支持、认知因素”为主范畴的理论模型,通过模型能更加直接地反映出各级编码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理论支持。
2.2.1 家庭因素
当前,我国老年人的数量和比例在逐步上升,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而仅仅依靠家庭养老已经很难满足老年人越来越多的养老需求。尽管如此,家庭因素还是影响老年人选择其它养老方式的最关键因素。
具体来说,一方面,由于中国有“故土难离”的传统观念,还有“孝道”文化塑造的“养儿防老”观念的影响,家庭养老仍然是老年人的首选,他们通常更倾向于把“家”作为养老的场所,不太容易接受其它像养老院这样的养老方式。另一方面,个人的行为选择也是基于理性计算的。对老年人来说,经济条件也会影响其养老方式的选择。研究发现,如果一个老人自己的收入可以支付得起养老费用,那么除满足温饱的基本需要之外,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享受。
2.2.2 社会支持因素
在影响农村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众多因素中,非正式的社会支持因素具有显著影响。农村老年人在选择养老方式时,往往倾向于家庭照顾型或其它以“养儿防老”为主的农村老年生活模式。这种现象背后有诸多原因,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老人、子女以及亲友、邻居对其它养老方式的认知不足,甚至存在一定的误解和担忧,进而影响了老年人的养老选择。另外,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老年人更愿意选择家庭养老方式,认为如果选择养老机构,会让子女背负上不孝顺的名声。
2.2.3 认知因素
认知问题也是影响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素。其中,文化水平是能够影响众人的价值观念、生活形式、行为抉择等方面的关键要素所在。而当地老年人因文化水平较低、接触的新鲜事物较少,思想处于滞后的状态,除对家庭养老以及大众普遍得知的敬老院养老之外,对于其它现代化的养老方式知之甚少。
2.3 理论饱和度检验
理论饱和度检验是扎根理论研究中的重要环节,目的是检验所构建理论模型是否已经充分丰富,是否能够准确解释研究数据。具体来说,研究者需要重新对已经获取的第一手访谈资料进行开放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编码的过程,与此前建立的编码进行比较。如果在编码过程中无法发现新的概念或范畴,说明之前构建的理论框架已经相对饱和,可以基本代表研究对象的观点;如果发现新的要点,则需要回过头对理论模型进行修正或补充,直到编码饱和。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重新对15份深度访谈记录进行了三级编码分析。经过仔细核对,发现重新编码后获得的概念均可归入之前建立的开放编码和主轴编码范畴,没有生成新的要点。这说明,本研究提炼的“家庭因素”“社会因素”“认知因素”等類别已经可以代表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没有遗漏重要信息。现有理论框架可以准确解释研究数据,无需进行大的修正。因此,本研究认为,通过理论饱和度检验,初步构建的影响农村老人养老方式选择的理论模型已经相对完整丰富,达到了较高的解释力和适用性。当然,如果扩大样本量,仍有可能发现新的情况,这需要后续研究进行验证。
3 提升与改变农村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意愿的对策建议
在对T市D嘎查的15位农村老年人进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运用严格的程序化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农村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应的编码分析,构建了农村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为如何促进农村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意愿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在现实中,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一步提升与改变农村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意愿。
3.1 推动转变老年人养老观念
要通过多渠道、多方式积极宣传以推动转变老年人传统养老观念。一是当地政府应当从现实境况出发,积极创新养老新模式,激发养老服务发展新动力,积极推动老年人改变传统养老观念。二是社区通过各种渠道,如电视、广播、社区活动、社交媒体等方式,向老年人传递现代化养老观念。三是鼓励老年人与子女进行更多的沟通,让子女了解老年人的想法和需求,同时也让子女向老年人传递新型养老观念。总的来说,转变老年人的传统养老观念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政府、社区、家庭、老年人自身等。
3.2 扩展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
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农村老年人在改变养老模式上的社会支持程度相对较弱。社会支持网络包括正式支持网络和非正式支持网络,两者都对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方式选择产生影响。首先,拓展正式支持网络,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养老选择。鼓励社会福利院、敬老院、老年公寓、颐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与社区老年中心等机构积极参与到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保障中来,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服务等专业养老服务。其次,拓展非正式支持网络。农村老年人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一般是来自亲戚、邻里、周围老人三方面,非正式支持系统的主要内容是为老人提供经济援助、情感慰籍、生活照管。通过对家庭成员、亲戚、朋友和邻居进行宣传教育,提升其对不同养老方式和服务的认知,让他们了解到除了家庭养老之外,还有其它更适合农村老人的养老方式,进而对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方式选择产生积极影响。
3.3 提高老年人养老认知水平
首先,加强养老认知教育,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养老认知教育活动,包括讲座、座谈会等,帮助老年人全面了解养老相关的知识,包括养老政策、健康管理等方面。其次,搭建交流平台,通过组织各种养老经验分享会,让老年人能够相互交流,从而提高他们的养老认知水平。再次,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可以组织专业的养老咨询师或相关领域的专家,为老年人提供咨询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身的养老需求及选择合适的养老方式。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提高老年人养老认知水平,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并且积极面对老龄生活。
4 结束语
扎根理论在老年人的养老方式选择调查中具有重要的應用价值。运用扎根理论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老年人的养老方式选择,并揭示其背后的内在动机和决策过程,能够为政策制定、服务提供、个体咨询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导,从而更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然而,在运用扎根理论时,也需要注意其存在的局限性,如主观性、数据来源的局限性和可迁移性问题。本研究运用扎根理论探究影响农村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因素,并在建构影响因素模型的基础上,提出针对不同影响因素的具体对策建议,促使农村老年人积极改变养老观念,选择合适的养老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也将不断发生变化,因此,需要不断关注和研究这些变化,并对扎根理论的应用进行持续的反思和改进。
参考文献:
[1]孙晓娥.扎根理论在深度访谈研究中的实例探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06):87-92.
[2]沈茜,卢立涛.扎根理论在我国教育研究中的应用与反思——基于文献和实证研究的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8,47(06):47-55.
[3]吴肃然,李名荟.扎根理论的历史与逻辑[J].社会学研究,2020,35(02):75-98+243.
[4]吴毅,吴刚,马颂歌.扎根理论的起源、流派与应用方法述评——基于工作场所学习的案例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6,35(03):32-41.
[5]陈向明.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04):58-63+73.
[6]李志刚,李兴旺.蒙牛公司快速成长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运用[J].管理科学,2006(03):2-7.
[7]王璐,高鹏.扎根理论及其在管理学研究中的应用问题探讨[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32(12):10-18.
[8]杜恒波,张同全,魏莹莹.城市老年人选择养老院养老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6(03):8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