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货品牌建设走了弯路

2023-11-03李倩

销售与市场·管理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李佳琦国货主播

不久前,李佳琦因为直播言论不当,舆论一度把他逼得在线哭着向广大网友道歉。

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有人说李佳琦钱赚够了不想上班开始摆烂,有人说李佳琦只是一句无心的话不至于遭到网暴,还有人开始教李佳琦如何维护个人IP。

我有个不太一样的看法:在这件事里,李佳琦根本不是重点。作为一个主播,他个人翻车是早晚的事,不是这次口误,也会是下次其他幺蛾子。而这次他的失误,背后其实是整个直播带货体系呈现出的矛盾第一次被摆到桌面上。

这个矛盾是什么呢?是不断增长的产品成本(原材料、利润要求、主播佣金提成)和持续低价的顾客期待(直播带货就应该便宜)之间的矛盾。而这些矛盾大部分发生在知名国货产品上。

李佳琦,其实只是这个矛盾后面的一个小导火索。

知名国货销量和利润的困境

直播带货刚刚兴起的时候,我脑子里一直有一个挥之不去的疑问:为什么李佳琦等头部主播可以做到那么便宜的价格,甚至可以做到全网最低价?为此,大量消费者不惜蹲守直播间就为等待超低价。他们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后来发现,他们的协议里有“锁定独家低价”这个说法。也就是说,头部主播拿到最低的价格,反过来又用最低的价格壮大了头部主播的影响力,而被带的货也可以创造惊人的销售业绩(去库存),双方都很开心。不!其实是三方都很开心,消费者也很开心,毕竟买到了便宜货。

最开心的当然还是主播,毕竟“坑位费+提成+独家最低价”三道金光加持,东西又好卖又好赚,只需要很“努力”地去选货和吆喝就行了。难怪看到一则新闻说,李佳琦日赚500万元,全年净利润超过90%的A股上市公司。

故事如果只讲到这里,人人皆大欢喜,沉浸在美梦一般的商业生态中。

可是,慢慢地国货发现,自己对直播电商开始依赖甚至上瘾了。过去几年,传统的经销商、渠道商已经被荒废得所剩无几(不是喊了好几年去中间商吗?),直播电商越来越上头,合作吧,肉疼,品牌方根本赚不到什么钱;不合作吧,头疼,库存和销量怎么办?尤其是一些知名国货,这方面的依赖甚至比白牌产品还要严重。为什么呢?因为利润更低,更没法建设自己的销售渠道。知名国货陷入了尴尬,一方面是要投入大量的营销预算打造名气和外包装,另一方面还要给直播提成和低价,两面夹击,利润何来?

幸好!资本一开始只看销量不看利潤。

可是,慢慢地资本也开始反应过来了,冤冤相报何时了,这样下去,这货什么时候给我真正赚钱?原本以为销量上去了知名度就上去了,知名度上去了品牌就有了,品牌有了复购就有了,复购有了利润就有了。结果呢?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投资人开始领悟到品牌里的重要一课:销量只是品牌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利润和溢价才是核心。

于是,资本开始要求利润。

这一下,国货有点焦虑,往左挤压直播电商渠道吧,一压人家不跟我们玩了,销量不保;往右挤压消费者涨价吧,自己的消费者买低价买惯了,一涨价就走人。于是,国货就只能拼命出新品、换外包装搞升级。借着出新品的名义涨价,要么主动压缩生产成本,生产一个个垃圾产品出来。可这也不是长久之计,夹在中间好难受。于是,就出现了消费者嫌贵,李佳琦嫌弃,品牌方受损这一幕。

所以,我们究竟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知名国货就是国货品牌了吗?

有人说这几年国货销量崛起,直播体系功不可没,我认同。

也有人说这几年国产品牌纷纷涌现,直播体系功不可没,我反对。

在打造国产品牌的道路上,我们一直走的是大干快上的路子,销量就是一切。在国货之光的热情宣传下,消费者纷纷开启了国货的种草拔草之旅。然而,这里的草,原因不一而足,有的是兜售爱国情怀,有的是价格相当低廉,也有的是营销投入非常大。总之,这几年货卖得很不错,也涌现出来不少知名的国货。

然而,知名的国货就一定是国货品牌了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邀请你一起回忆几个非常知名的国货品牌:秦池古酒(中央电视台标王)、脑白金、汇仁肾宝片……

论知名度,它们至今仍在。但你觉得它们是品牌吗?判断一个商品是不是一个品牌,有两个试纸,一个是溢价,另一个是复购。

看人家对你的利润有什么反应,看人家是不是还会继续复购。好的品牌,消费者不怕你赚他的钱,因为你赚了钱还得养公司,还得研发更多更好的产品,谁开公司不是为了赚钱呢?只有赚钱的生意才是持久的、可控的、稳定的生意。

利润从哪里来呢?要么从创新中来,要么从精益的生产管理中来,要么两者都能来。而目前很多国货,采用的是ODM加工模式(品牌方基本只负责销售,工厂全面负责研发、生产等),生产的大多数都是没有壁垒的产品,即使是电子类产品,40—60天也可以复制出来。复制品一模一样,价格还更低,怎么办?这时候,销售平台采用的则是轰轰烈烈的赛马机制,渠道效率好提高,而且不会有太大的财务风险,一个个高喊着“活下去才是王道”的新品牌,相继走上了牺牲利润卖货的道路。

复购是检测产品是否有竞争力的试纸。一个所谓的好产品,既要产品好,又要渠道好,还要价格好、营销好,并且还要长年累月稳定才行。千万别小瞧这种不动声色的力量,这是企业的真功夫,比如洽洽、白象、农夫山泉、各大白酒品牌。

经过千锤百炼,还有长流水一样的复购。这中间的竞争力,都是在毫厘之间的,举个例子,我买过一些新国货产品,说实话,在收到快递的那一瞬间,我的直觉就告诉我不对头:充满噱头的外包装、冗杂的填充物、昂贵的物流成本、郑重其事但是毫无必要的包装盒、没有明显优势的产品性能……不能说再也不会买,但基本上复购的动力也不大。

直播带货,催生的往往是“货”,而不是“牌”。直播在这里的价值其实只是“经销商”,很多人说,直播也有内容价值呀,难道直播不算媒介吗?要知道,直播现在有的这些“媒介”价值,过去传统经销商和门店经销商都有,它们的导购也不是啥都不干的。但本质上仍然是渠道价值。

不一样的是这个渠道太强了。目前这样的“价值链分布”,决定了企业没有太大的空间去做针对品牌的沉淀、研究等投入。只能拼命压缩成本,生产品质更差的东西。不信大家可以去看看新国货的真正研发投入占比,和渠道投入的占比对比一下。

销量很高的“货”不是“牌”,“货”最大的风险是一旦撤掉渠道,销量就会大幅下滑。

国货品牌真正的路线是什么?

国货肯定会做出自己的品牌,这是早晚的事。真正的品牌留香持久,造血能力充足,价值链分布健康合理。

眼下国货品牌在激进的“唯销量论、唯增长论”下,走了一些弯路,专注卖“货”而不是卖“牌”。很多企业都被裹挟其中动弹不得,这个过程真的有点卷。高喊着“去中间化”的互联网这几年专注做起了中间商的生意。

那么,国货想要真的拥有品牌,真正的路线是什么呢?调整出合理的价值链。

说白了,品牌方端哪碗饭赚哪份钱自己要想清楚,要明明白白地端起来。品牌在研发生产上真正投入的时间、金钱、团队,品牌在品牌主张、品牌内容、品牌标准上下的功夫、费的心思、花的钱,品牌在供应链精益管理上的投入和产出,都要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不能把GMV(商品交易总额)当作品牌方价值的全部,不能把跟渠道的合作当作品牌方能力的全部。该自己吃的那碗饭,真做到了,端饭碗就别含糊。

大环境虽然不好,但老老实实端自己饭碗的人其实过得都不错。前不久我去一家特别佛系低调的烘焙品牌的工厂参观,其生产、出货井然有序,电商、品牌稳中有升,日子过得十分踏实。其实回想起来,道理特别简单:别老想着当弱者,抱大腿,走捷径。真正的强者都在雕琢自己的本事,稳稳地龟速前进,假以时日,终成大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李倩说品牌)

猜你喜欢

李佳琦国货主播
消费者这次不买账
千年国货奶茶店
九千七等
路上那些记忆中的国货老物件
细节
第一次做小主播
在你胸口比划一个李佳琦
国货之光
我是小主播
我是小主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