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共同富裕:区域差异与空间效应

2023-11-03吴玉锋张乃波聂建亮

关键词:均等化共同富裕省份

吴玉锋,张乃波,聂建亮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一、引 言

2021年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就如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作出了系统性论述,提出将“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六条基本路径之一[1];2022年1月10日,《“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出台,指明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2];同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要“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3]。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政府运用公共财政为全体居民提供水平大致相当的基本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是我国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共同富裕战略思想的基本路径。公共服务均等化对于缩小城乡、地区和人群贫富差距,夯实共同富裕的公共事业基础,激发共同富裕的公共分配效能具有重要意义[4]。

已有研究分别对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共同富裕问题进行了探讨,产出了诸多成果。一方面,学者们对公共服务均等化展开了定量测度、因素分析和趋势归纳。如武力超等采用系统动态GMM方法对金融生态环境如何影响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行了实证探讨[5];安体富等基于社会保障、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基础教育、基础设施、环境保护以及科学技术7个维度构建了测度基本公共服务的指标体系[6];李凡等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公共文化维度,构建了省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7];李华等在对中国各省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测度的基础上对其区域异质性进行了总结归纳[8]。另一方面,围绕共同富裕问题,学者们一是就其内涵特征、发展逻辑和战略目标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分析[9-10],并运用权力结构理论[11]、劳动过程理论[12]探究了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二是就共同富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探讨,如杨立雄等以北京为例分析了发达地区共同富裕的问题[13],石薇等运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互联网发展对促进居民家庭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作用[14],周广肃等则从代际流动视角实证探讨了数字金融发展对共同富裕的影响[15]。

从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分析共同富裕的研究较少,少数学者分析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共同富裕的逻辑关联,提出了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如,李实等分析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机制,提出降低基本公共服务享受权利与户籍的关联度,以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16];袁威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入手,探讨了共同富裕视角下持续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五维路径[17];范逢春从“人民性”“共享论”“元治理”维度出发,阐释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共同富裕的基本逻辑和作用机制,并提出调整基本公共服务空间布局、优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结构、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质量,以推动共同富裕等对策[18];祝毅采用数学算式对中国各省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共同富裕水平进行了测度和趋势归纳[19];袁志刚等从教育共享视角分析了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增强低收入者可行能力、提升人力资本进而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作用[20-21];张广厚则从交通运输视角阐述了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22]。

总体而言,学界从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实证分析共同富裕的研究不多。一是从研究方法来看,已有研究以定性分析为主,较为缺乏实证探讨,为数不多的实证研究聚焦于共同富裕的测量,但对共同富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不够,尤其缺乏使用空间计量模型定量分析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二是从研究视角来看,已有研究多聚焦交通运输或者教育共享等某一具体类型的基本公共服务探究其与共同富裕的关系,基于普遍化视角系统性分析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共同富裕的研究不多。三是从研究内容来看,大多研究都忽视了区域差异对于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共同富裕的调节性作用,难以回应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背景下公共服务均等化影响共同富裕的情境性和复杂性。有鉴于此,在构建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共同富裕多维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引入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检验共同富裕的空间溢出效应,探究区域差异对于公共服务均等化助推共同富裕的调节作用,以期更准确、更完整地审视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共同富裕的关系,从而有效发挥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践行“先富带动后富”的战略方针。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马克思的全面生产理论认为,人类社会是由物质生产、人的生产、社会关系生产和精神生产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23],四种生产的有机统一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科学方法。共同富裕作为全体国民总体“富裕程度”和全体人民共享富裕“共同程度”的一种均衡状态[24],其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在“人类社会生产”的基础上。具体而言,在生产目的上社会生产指向“所有的人都富裕”,在生产结果上则强调社会生产所创造的财富“由所有人共享”。这是我国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必须加以重视和深入研究的社会发展规律[25]。

公共服务均等化能够促进物质和人的生产,缩小社会成员收入差距,引领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富裕,有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第一,在物质和人的生产方面。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社会成员收入和致富能力特别是人力资本提升的重要前提,学有所教、病有所医、残有所助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可以有效提升社会成员的知识技能水平和健康资本,在助力个体全面发展的同时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有利于刺激经济增长、扩大社会财富总量,促进了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第二,在社会关系生产方面。列宁指出,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26]。可见,根据唯物主义的观点,生产关系是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中最根本、最本质的关系,进一步来说,在生产关系中人类的所有生产、交换、消费活动都受制于“分配关系”[25]。基于财政一般公共预算安排支出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对缩小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差距具有重要作用[27],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关键。政府是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来源于税收的公共财政是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资金渠道。在基本公共服务资金筹集方面,超额累进个人所得税使得高收入群体的缴纳贡献更大;在服务供给方面,“普惠”“均等”理念的遵循使得基本公共服务覆盖范围广泛但服务质量水平有限,因而低收入群体尤其是特殊困难群体对基本公共服务的享有程度更高,基本公共服务“以货代款”的效应更加显著[28]。与富裕群体相比,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质上变相增加了低收入人群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对于促进分配正义、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第三,在精神生产方面。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中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项目能够有效减少人民群众享有文化和体育服务的成本,丰富其精神生活,提高获得感与幸福感[29],根植于基本公共服务中的价值理念也有助于引领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富裕[16]。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助于促进共同富裕。

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具有区域差异性,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缩小收入差距、提升人力资本、促进精神文明繁荣推动共同富裕的作用因地而异。我国幅员辽阔,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自然、人文环境各异,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和社会政策的不均衡会影响公共服务均等化助力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第一,从自然地理环境来看,地形与海拔会显著影响地区内的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30-31],东部地区海拔较低且地势平坦,生产要素流动便利高效,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为公共服务均等化助力共同富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中西部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共同富裕的自然环境阻力较大。第二,从户籍和土地管理政策来看,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普遍施行较严格的人口准入政策和土地供给限制政策[32],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西部地区政策相对宽松,这会对区域内劳动力流动产生显著影响[33],造成区域间资源配置效率的差异,对公共服务均等化助推共同富裕产生影响。第三,从收入分配政策来看,东中部经济发达地区产业兴旺,地方政府财力雄厚,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总额较大,社会保障制度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较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西部地区会更加显著。此外,东中西部地区间税收优惠政策、税收负担、税收增长率等方面存在差异[34]。收入分配政策的差异会对地区间微观经济主体财富水平产生影响,造成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程度的差异。基于以上理论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区域差异会调节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

地理学第一定律表明,相邻近的地区普遍存在相互联系,共同富裕是一项在全国范围内协同推进的系统工程,区域协同推行中存在空间溢出效应。第一,从区域消费增长来看,行为经济学认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会受到心理和社会习惯等主观因素的影响,随着城市群集聚和区域一体化建设的不断加强,地理位置相临近的区域彼此间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邻近区域消费者的偏好和行为互相影响的程度不断增加[35]。区域模仿学习现象会刺激后富地区的社会消费,带动后富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第二,从政策扩散路径来看,地方政府的决策行为会受到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治理体制的影响[36],这种空间效应在地理位置相临近的地区更为显著。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考虑到各地区在推动共同富裕方面的基础和条件不尽相同,中共中央、国务院选取了浙江作为建设共同富裕的示范区,其在推动城乡全面发展、渐进富裕方面的“五位一体”“山海协作”[37]等政策选择容易产生“示范效应”,影响其他省份尤其是临近省份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决策。在此过程中,“榜样案例”省份共同富裕水平的上升通过政策扩散的路径间接促进了临近省份共同富裕水平的提高。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共同富裕具有空间溢出效应。

三、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共同富裕水平的测度

1.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测度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指出,基本公共服务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由政府主导提供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相适应,旨在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求的公共服务[38]。基本公共服务概念内涵丰富,学界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测算标准具有多样性。通过对公共服务均等化测度的文献分析发现,大部分学者构建的主体框架与《“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所列的“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文化服务有保障”公共服务内容高度契合,可见教育、文化服务和与养老、医疗、住房、社会救助等紧密联系的社会保障项目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所应反映的重要内容。

自十八大报告对推进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作出全面部署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一直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作为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载体,基础设施理应也是基本公共服务所要囊括的重要方面;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就哪些领域属于基本公共服务做出罗列,社会治安被明确包含在内。有鉴于此,构建了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文化和社会治安在内的7个维度的省际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标体系,并在考虑数据可得性的基础上确定了各维度的二级指标,以求从经济性和社会性两方面充分反映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表1)。

表1 公共服务均等化测度指标体系

2.共同富裕水平测度

共同富裕是全体国民在不断提升物质财富、精神生活和文化活动的基础上,收入分配均等化程度不断提升的过程,其实质是全体国民总体的“富裕程度”和全体人民共享富裕的“共同程度”的均衡状态[24]。可见,共同富裕的内涵可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总体富裕程度”,二是“发展成果共享程度”。一方面,提升全体国民总体“富裕程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好蛋糕”的前提还是要促进经济增长进而继续“做大蛋糕”,这里采用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反映“蛋糕做大”的绝对水平。同时,考虑劳动要素在经济社会中占比的重要性,又加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的比值来衡量国民富裕的相对水平。另一方面,提升全体人民共享富裕的“共同程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由于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城乡间、不同区域间的社会成员对社会发展成果的“共享程度”存在差异,同时考虑到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社会成员个体的收入与消费方面,还应包含其所处的客观环境差异。

有鉴于此,借鉴刘培林等[39]的做法,并结合数据的可得性,从富裕水平、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3个维度构建共同富裕的测度指标体系(表2)。

表2 共同富裕测度指标体系

3.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共同富裕的测度结果

本研究所用数据全部来自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社会统计年鉴》和《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如有缺失则从各省年鉴中加以补充。采用何种方法确定指标权重是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共同富裕度量的一个关键问题。与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其他赋权法相比,熵值法是一种客观的赋权方法,能够克服处理过程中受异常值干扰导致个别权重偏离正常区间的问题,避免了人为主观因素的干扰[40],能有效地反映可观测指标信息熵的效用价值,增强了指标权重的可信度[41]。本研究运用熵权法对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共同富裕指标体系进行测度分析,得到2010—2021年我国31省份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共同富裕水平(表3)。

表3 2010—2021年中国东、中、西部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共同富裕水平均值

表3对2010—2021年31个省份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和共同富裕水平分年份、分区域求均值的结果发现,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共同富裕总体水平不高。就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而言,东部省份水平最高,中部省份次之,西部省份水平最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呈现“东高西低”分布格局,这与学界的研究结论相符[8]。就共同富裕水平而言,东部省份均值远高于中西部省份,中部省份略优于西部省份,我国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

中西部地区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应重点关注的区域[42]。

研究还发现,中西部省份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和共同富裕水平的增速均快于东部省份。2010—2021年,中西部省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复合年增长率分别为2.10%和2.40%,东部省份为1.19%;中西部省份共同富裕水平的复合年增长率分别为1.07%和2.52%,而东部省份为-0.03%。对此可能的解释为:受边际生产率递减规律的影响,东部省份经济发展起步较早、水平较高,单位时间内基本公共服务和共同富裕水平的增量有限。在西部大开发、区域协调发展等战略的持续推进下,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事业蓬勃发展,整体共同富裕水平快速上升。

四、模型构建与控制变量选取

1.模型识别与验证

引入空间杜宾模型讨论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为进一步识别空间计量模型的最佳形式,首先进行LM检验来验证空间杜宾模型是否合适;随后采用LR检验和Wald检验验证所选空间杜宾模型的稳健性,即所选模型能否简化为空间滞后模型或空间误差模型;最后进行了豪斯曼检验以验证随机效应模型是否适合。具体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检验结果

检验结果表明,LM检验支持使用空间杜宾模型。Wald和LR检验的原假设均在1%水平上被拒绝,表明所选的空间杜宾模型十分稳健。鉴于豪斯曼检验拒绝随机效应模型,对时间固定效应、个体固定效应及时间个体双固定效应的选择进行检验,最终选择时间个体双固定的动态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其数学表达式为

Y=ρWY+Xβ1+WXβ2+e

(1)

式中:Y为各地区的共同富裕水平;X为影响各地区共同富裕水平的因素;W为区域之间的空间权重矩阵;e为随机扰动项,即没有包含在模型内的随机因素对地区共同富裕水平的影响;ρ为空间滞后系数,反映邻近地区共同富裕水平对本地区共同富裕的影响。

此外,对于运用该模型所需的权重矩阵,结合研究实际采用学界广泛应用的地理邻接矩阵,即以省份相对地理位置信息为基础,在构建空间矩阵时若两省份边界相邻,则将其构成的矩阵元素赋值为1,反之若二者省份边界不相邻则赋值为0。

2.控制变量选取

孙学涛等将信息化、居民消费、政府干预等控制变量引入模型,研究新型城镇化对于共同富裕的重要影响[40];张新月等在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共同富裕的研究中引入对外开放程度、政府干预、互联网基础设施等8项因素作为控制变量[43]。学界研究还发现,社会年龄结构[44]、能源消费[45]等因素同样会对共同富裕进程的推进产生重要影响。有鉴于此,将信息化、居民消费、城镇化、外商投资、老年抚养比、政府干预和能源消耗7个控制变量引入模型(表5)。

表5 中国省份面板数据统计描述

五、实证分析

1.空间相关性检验

检验数据是否存在空间相关性是进行空间计量模型估计的首要条件,较为普遍的做法是利用设定的空间权重矩阵计算全局 Moran’sI指数。若莫兰指数为正,则各变量间存在空间正相关,数值越大,则变量的空间相关性越强。表6给出了我国31省份共同富裕水平的全局莫兰指数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共同富裕的空间相关性检验显著为正,说明省份的共同富裕水平存在空间网络关系,这种空间网络关系表现为共同富裕在空间上的集聚,即共同富裕水平高(低)的地区与共同富裕水平高(低)的地区在空间上相邻。

表6 空间相关性检验

2.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

选取我国31个省份2010—2021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及共同富裕的空间溢出效应(表7)。

表7 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及其效应分解

首先,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显著为正。效应分解结果显示,直接效应和总效应中公共服务均等化影响共同富裕的系数显著为正,无论从短期影响还是长期效果来看,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提升都会提高共同富裕水平。假设1得到验证。此外,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间接效应不显著,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地方政府依托公共财政所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具有明显的地域根植性特征,脱离该区域的社会成员能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大幅减少,这弱化了基本公共服务的空间溢出效应,使得地方基本公共服务辐射作用范围有限,难以在促进邻近地区共同富裕上发挥明显的效果。

其次,共同富裕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被解释变量共同富裕的空间自回归系数rho为正,且在1%水平下显著。这表明,地方共同富裕水平的提升会作为“榜样案例”,在“学习效应”和“示范效应”的作用下促进邻近省份共同富裕水平的提升,这与前文理论分析相符。假设3得到验证。

最后,信息化、居民消费、城镇化水平、政府财政支出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均显著为正。实现共同富裕不仅需要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动,信息化、居民消费、城镇化、政府干预等因素也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3.区域差异视角下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

前文理论分析表明,区域差异调节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因此将地区虚拟变量引入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对相关假设进行验证。具体而言,将31个省份按照东、中、西进行分组,构建地区虚拟变量,将地区虚拟变量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交互项引入模型,以验证区域差异的调节作用(表8)。

表8 区域差异对公共服务均等化影响共同富裕的调节作用

如表8所示,东部地区(area2)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交乘项系数显著为正,西部地区(area3)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交乘项系数显著为负,这表明区域差异会显著影响公共服务均等化助力共同富裕的成效。具体而言,与中部省份相比,东部省份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大程度上助力了共同富裕的进程,西部省份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则会被削弱。实证分析结果验证了假设2。

六、稳健性检验

稳健性检验借鉴陈辉民的做法[46],通过重新构建空间权重矩阵的方法来检验模型的稳健性。表9中,模型(1)重新构建了反距离矩阵,结果显示,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了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正;模型(2)重新构建了经济距离矩阵,结果表明,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共同富裕的回归系数和空间自回归系数为正,且均在1%水平下显著,主要研究结论稳健。

表9 稳健性检验

七、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构建多维指标体系测算了我国2010—2021年31个省份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共同富裕水平,使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探讨了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主要研究发现:①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和共同富裕水平总体水平不高且区域差异明显,二者在绝对总量上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在相对增量上呈现出“西高东低”的边际生产率递减规律。②无论是从短期影响还是长期效果来看,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共同富裕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③区域差异调节了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与中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共同富裕的促进效应增强,西部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共同富裕的促进效应减弱。④共同富裕存在明显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各省份共同富裕水平受到邻近地区共同富裕水平的正向影响。研究结论表明,为更好地推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各级政府应进一步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因地制宜地挖掘政策潜力,充分发挥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强化对口帮扶,发挥共同富裕的邻里效应。

第一,多措并举,持续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首先,要优化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的空间配置,以机会公平和地域平衡为基本原则,合理布局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对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其次,要精准识别公众的公共服务需求,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对社会成员差异化、个性化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进行整合,精准识别公众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再次,要健全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的多元供给机制,发挥好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保障等方面的主体作用,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因势利导,鼓励企事业单位、公益性社会机构参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最后,要完善与基本公共服务相关的公共财政制度,通过持续深化税收征管改革,保障、充实公共服务体系项目建设资金,为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二,因地制宜挖掘政策潜力,发挥公共服务均等化对不同区域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一方面,针对人口结构老龄化和人口净流出的地区,地方政府可以增加公共就业服务和社会救助领域的政策供给,吸引高素质人才,积极承接外来劳动力,充分发挥劳动力在各类生产要素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另一方面,针对经济发展水平高、金融市场相对发达的地区,地方政府要灵活运用多种政策工具,适当增加混合型政策工具和自愿性政策工具,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完善各类主体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的竞争机制,引导社会资源投向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的服务领域,进一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第三,强化对口帮扶,发挥共同富裕的邻里效应。一方面,加强地区间基础设施建设,这是确保先富地区能够带动后富地区的基础条件,通过加强各地区间的交通运输、通信和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努力降低区域间要素交易成本;另一方面,积极推进东中西部地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这是先富带动后富的关键举措。通过加强对先富地区典型案例的学习,优化地方政府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决策;通过促进人口流动和产业转移来探索区域间要素的统筹利用,提高社会整体要素的配置效率;通过加强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的交流合作,提升欠发达地区社会成员的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带动落后地区综合福祉水平提升,践行“先富带动后富”的战略方针。

猜你喜欢

均等化共同富裕省份
共同富裕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Association of peripheral anterior synechia, intraocular pressure, and glaucomatous optic neuropathy in primary angle-closure diseases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谁说小龙虾不赚钱?跨越四省份,暴走万里路,只为寻找最会养虾的您
大力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建设
均等化服务试点一年间
当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因地制宜地稳妥推进留地安置——基于对10余省份留地安置的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