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守服务宗旨 深化改革创新 努力把甘肃供销社“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2023-11-03刘鹏飞徐麟

发展 2023年3期
关键词:金字招牌供销社供销

刘鹏飞 徐麟

供销合作社作为党领导下的为农服务的综合性合作经济组织,有着悠久的历史、光荣的传统,是党和政府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载体。从甘肃省来讲,在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迫切需要发展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为农服务组织来支撑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而供销系统长期扎根农村、贴近农民,具有相对完整的组织体系、健全的经营网络、完备的服务功能,在发展现代农业产业、推动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城乡经济繁荣中完全能够挑起大梁、实现更大作为。

一、回首过往,甘肃省供销社是块厚重的“金字招牌”

从陕甘宁边区的陇东分区时期算起,甘肃合作社事业迄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发展史。

(一)早期萌芽(1928年——1949年)。甘肃合作社始于1928年,当时随着西方合作思想传人甘肃,一些有识之士怀着“改造社会”的善良愿望,在皋兰、靖远、陇西、榆中等地兴办了一批消费、生产合作社。1936年,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陇东解放区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组建合作社的号召,在华池、环县开始建立消费合作社,从此揭开了共产党领导甘肃合作社运动的序幕。1947年,国民党进攻陕甘宁边区,陇东分区合作社采取集中领导、分散经营的办法供应军民必需品,为保卫延安和支援解放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至1949年,全省有陇东分区合作总社、8个县联社和19个区社。

(二)初创探索(1949年—1957年)。新中国成立后,甘肃供销合作社事业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指引下,得以快速发展和壮大。从初期的由上而下整顿老社、改造旧社,到自下而上渐次有重点的组建新社,至1954年省供销合作社成立时,已成遍地开花之势,全省县以下供销社网络已具雏形,基本确立了在农村商品流通中的主渠道地位。在此期间,分别于1954年、1956年召开第一、二届社员代表大会,制定了供销合作社章程。至1957年,全省供销合作社发展到600个,职工2.3万人,入社社员占到农村人口的18%,从网络体系和组织架构上已基本普及全省农村。

(三)蹉跎岁月(1958年—1978年)。从1958年开始,受“左”的错误思想影响,供销合作社走过了长达20年之久的曲折发展道路。这一阶段,供销合作社与国营商业系统“三合三分”,合作社管理体制、所有制性质、人员和资本构成等反复变更,对供销合作社系统影响巨大。但由于执行统购统销政策形成“卖方”市场,加之供销合作社和农民群众固有的经济联结关系,以及广大农村供销社社员排除干扰坚守岗位,甘肃省供销合作社在历史波动中仍然有所发展。至1978年,全省供销系统基层供销社达1161个,职工3.9万人。

(四)辉煌十年(1978年—198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甘肃省供销系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陆续在社有企业人事、业务、财务、物价四方面扩大了自主权,特别是随着1983年省供销社改为经济实体,人、财、物权收归“社有”,经营权下放企业,基层社落实社员股金、股权,社有企业活力显著增强。至1988年,全省建立了92个县级以上供销合作社联合社、962个基层社,拥有1.6万个服务网点,入社农民1551万人、占农业人口87%以上,全系统职工达到6万多人,实现利润7175万元,购、销、利、税均创历史最高水平,成为繁荣城乡经济和活跃農村商品流通的骨干力量。

(五)低谷徘徊(1989年—2014年)。这一阶段,是甘肃省供销合作社发展最困难的时期。由于大环境的改变,给供销社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比如在经营业务上,逐步取消了化肥、棉花等重要商品“专营”,但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供销系统自身转型不及时,无法适应市场竞争,导致经营业务萎缩,阵地相继丢失,企业接连亏损,职工大量下岗,供销系统逐步走向边缘化,在服务“三农”工作中的作用和效果急剧下降。从1992年开始,甘肃省供销系统进入长达十二年的持续亏损休克阶段,其中,1998年全系统亏损高达3亿元(直属企业亏损1.8亿元),银行债务累积达20亿元,此后多年始终在低谷中徘徊。

二、检视当下,甘肃省供销综合改革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2015年,针对长期以来供销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与农民合作关系不够紧密、综合服务实力不强、层级联系比较松散、体制没有完全理顺等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重点从4方面对改革作了安排部署。一是拓展经营服务领域。以形成综合性、规模化、可持续的为农服务体系为目标,将供销社的服务领域向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全方位城乡社区服务拓展,同时加强提升农产品流通服务水平,开展农村合作金融服务。二是推进基层社改造。主要是突出基层社合作经济组织属性,通过加大对基层社的扶持力度,因地制宜推进基层社改造,在此基础上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三是创新联合社治理机制。一方面,深化供销社体制机制改革,理顺社企关系,密切层级联系,构建联合社机关主导行业指导体系和社有企业支撑经营服务的双线运行机制;另一方面,创新联合社治理结构,在选人用人上参考企业化管理机制。四是加强对综合改革工作的领导。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落实领导责任,加大对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支持力度,抓紧落实处理供销社历史遗留问题等。

根据中央改革要求,结合甘肃发展实际,2016年甘肃省研究出台了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全力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突破,于2020年按期完成阶段性改革目标任务,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经营领域得到拓展,服务范围明显扩大。农资保供主力军地位进一步巩固,近年来供销社化肥供应量占全社会供应量的70%以上。促进农产品流通服务向仓储物流、网上交易、终端配送一体化经营转变,2015-2021年农产品销售额年均增幅超过15%,占全省比重由2014年的10.1%提高到2021年的17.7%。农业社会化服务规模逐步扩大,县乡村三级惠农服务延伸到代耕代种、统防统治、收储加工等产供销各环节。2021年,全系统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达到563万亩次,土地托管服务面积153万亩。

(二)基层组织得到完善,服务基础逐步夯实。积极实施培育壮大工程,采取项目扶持、自建联建、合作加盟等方式,进一步加快基层组织恢复建设步伐,新建和改造乡镇基层社155个,总数达到1011个,乡镇覆盖率由2014年的68%提高到82%,农民社员发展到16.5万人;新发展村级综合服务社640个,总数达到8937个,行政村覆盖率由2014年的40%提高到55%;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716个,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296个。

(三)社有企业得到壮大,服务实力日益增强。省社组建省级供销集团,促进优质资源向骨干企业集中,通过实施亚行贷款甘肃省农业互联网服务体系建设等一批重点项目,推动“一企一策”转型发展。2021年,全系统实现销售总额756.3亿元,比2014年增加372.3亿元,年均增长12.6%;省级供销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1.6亿元,同比增长12.7%;全省有13个市、83个县组建社有企业,市县两级社有企业发展到744户,在册职工1.8万人,资产总额97.3亿元。

(四)体制机制得到优化,服务能力显著提高。联合社治理体系基本健全,填补供销社“空白”县3个,全面恢复三级联合社理事会、监事会;省市县三级联合社自上而下建立了完整的工作考核机制,省级、93%的市级、69%的县级社成立了社资委,进一步强化了社有资产监管。“三位一体”综合合作试点稳步推进,临洮县、甘州区试点成果得到全国供销总社肯定。

随着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甘肃省供销系统为农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也应清醒认识到,甘肃省供销系统发展整体上处于较低水平,尤其是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社有企业普遍偏弱。以省供销集团为例,去年仅实现营业收入11.6亿元、利润41.3万元,资产规模37.8亿元,不仅与沿海发达地区动辄千亿级的省级供销集团相比差距甚大,而且与周边的陕西、新疆等兄弟省份的供销集团相比差距也很大。同时市、县社有企业发展滞后,个别市、县尚未组建起自身能够管控的社有企业。二是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由于发展基础较差,加之过去对大多数社有企业和基层组织“一卖了之”,乡镇基层社和村级综合服务社小而散、功能单的问题比较突出,部分基层组织处于“挂名”或“空壳”状态,承担为农服务任务的能力较弱。三是主营业务规模不大。除化肥供应占全省70%左右外,农膜、种子、农产品销售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方面,供销阵地所占市场份额不高,服务领域不宽,没有真正拿得出手的特色服务品牌。四是工作协调难度较大。行业指导方面,由于供销社人、财、物实行分级所有、分级管理,对下级社管控缺乏必要手段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部门协调方面,在项目资金争取、利用涉农服务资源上缺乏有效机制,通过承接部门项目、拓展经营服务领域、推动规模化服务方面成效不够明显。五是队伍素质有待提高。供销社历史遗留问题多、企业经营效益差,人才队伍建设欠账比较大,“不出来”“留不住”问题并存。

三、放眼全国,一些地方改革经验值得认真学习借鉴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研究梳理国内一些地区供销社综合改革的成功经验做法,其中很多值得我们在今后工作中学习借鉴。

(1)江苏苏合集团破解“集而不团”难题。江苏苏合投资运营集团公司是江苏省供销合作社全资企业,主要承担对社有企业“融、投、管、运”等职责。为破解集团与成员企业之间“集而不团”的难题,该公司严格制度管控,厘清权责边界,认真落实集团总部是管控中心、一级专业化公司是经营中心、二级及以下生产经营企业是业务和利润中心的定位,突出总部“定战略、抓队伍、配资源、控风险”等核心职能,推动形成了权责法定、权责透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治理机制,有力确保了社有资产保值增值、社有企业发展壮大。

(2)浙江“三位一体”改革。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政浙江期间亲自部署和推动的一项重要农村改革,其核心就是依托供销社系统搭建为农服务的载体平台“农合联”。在组织架构设计上,农合联成立董事会、监事会,建立以本级供销社业务部门为主体的执行委员会。在为农服务方面,农合联成立了不同特色的为农服务中心和“线上线下”农产品销售网络,创办了全国供销社系统首家农信担保中心和全国最大的农民资金互助社,为会员提供生产、供销、信用等全程综合服务,走出了一条发展为农服务、推进乡村振兴、带领农民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子。

(3)山东“土地股份合作+全程托管服务”。围绕破解“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的问题,山东省供销系统在全国首创“土地股份合作+全程托管服務”模式,在不流转土地经营权的前提下,引导农民自愿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整合土地成方连片后,由山东省社直属企业山东供发集团提供全程托管服务,推行“三化五统十服务”运营机制(“三化”即企业化运营、规范化管理、标准化服务;“五统”即统一运作方式、统一农资供应、统一耕作标准、统一销售加工、统一融资保险;“十服务”即种肥供应、深耕深松、机种机收、划片管理、统防统治、节水灌溉、秸秆利用、粮食烘干、产销对接、技术培训等10项重点服务),促进了农业生产规模化、现代化。

(4)新疆供销打造“现代综合性企业集团”。新疆供销集团成立于2013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供销合作社的社有独资公司,注册资本6.9亿元、总资产144亿元。近年来,新疆供销集团充分发挥系统集合优势,积极推进综合改革,经营服务网络覆盖面不断扩大,为农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经济实力稳步提升。旗下现有新疆农资、新疆果业、家佳乐连锁超市、金天路物流、合兴进出口贸易、新合融资担保、供销电子商务等多家子公司,经营网络遍布全疆和内地主要城市,已成为集贸易、实业、金融、投资于一体,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现代综合性企业集团。2021年,实现销售总额723亿元,全资及控股企业资产总额达到500亿元。

(5)扬州“社村共建”模式。扬州市供销合作社立足各地产业特色、农业特点和规模种养现状,围绕“共建农民合作社、共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共建经营服务体系、共建消费信用合作体系、共建干部队伍”等内容,因地制宜与村“两委”加强合作,共建农机、植保等各类服务型农民合作社,强化供销合作社与农民在组织和利益上的联结,带动63个村村均年增加集体经营性收入6万元以上、5000多户社员降本增收,实现了农民增收、村集体收入增长、供销社为农服务能力提升三方共赢。

(6)哈尔滨“供销社生鲜超市”。近年来,为拓展供销合作社经营服务领域,提升农产品流通服务水平,哈尔滨市供销社通过创办“供销社生鲜超市”,将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出的优质蔬菜、瓜果、粮油等农产品直接运送到城市,实现农超对接,保证了新鲜程度,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进货与销售成本,平抑了商品价格,让社区居民足不出院就可以享受到平价、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当地百姓纷纷称赞“比早市还便宜的‘供销社’回来了”。

四、展望未来,甘肃省供销系统需要自我加压破茧成蝶

当前,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乡村全面振兴正在如火如荼开展,为供销社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下一步,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供销合作社要加快成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综合平台,成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纽带”的指示要求,聚焦实体企业,大力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创新,加快推动供销社社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在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集中力量做大省供销集团这个龙头。省供销集团是省供销联社直属企业,代表供销联社履行出资人职责,管理全资和控股子公司16家,其中,改制企业5家、未改制企业7家、新成立公司制企业4家,主要涉及农资供应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产品经营、电子商务、资产租赁、仓储物流、地产开发、物业管理、汽车租赁、酒类经营及再生资源回收等业务。现阶段供销集团的规模体量还偏小,整体创效能力还较弱,引领行业发展的龙头效应发挥不足,但作为省属国有企业,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和政策优势,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做大做强。

一是减负。省供销联社直属企业曾多达36户,职工超过1万多人,虽历经多次改革,但企业历史包袱过重的问题仍然存在。比如,省供销集团现有在册职工1510人(在岗753人、待岗离岗757人),离退休人员3084人(离休26人、退休3058人),未改制企业7家,同时还有大量历史遗留问题没有解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省供销集团只有轻装上阵,才能实现凤凰涅槃。应专题就减轻省供销集团历史包袱问题进行研究,多部门协调联动,拿出切实可行的举措辦法,帮助集团减轻负担,解决遗留问题,让其轻装上阵参与市场竞争。

二是挖潜。目前,省供销集团所属企业拥有土地资产约2700多亩,仓储和经营性资产总面积约40万平方米,但这些资产分属多个企业,经营管理效益不高,比如,集团旗下供销合作储运公司、兰山商业贸易公司、供销果菜茶副食品公司、供销工业公司等企业,日常经营几乎都是以资产租赁为主,创新发展能力不足。省供销集团应加快社有资产整合重组和优化布局,加大对“三无”企业和“僵尸”企业注销清理力度,将相关联业务、资产、人员进行分类整合,推动优质资源向骨干企业集中,提高经营效率,实现资产效益最大化。在此基础上,运用市场思维,加大对集团旗下有效资产的整体包装和运营,进一步提高供销集团信用评级,增强融资造血功能,提升为农服务金融保障能力。

三是增效。农资化肥供应和农产品销售是省供销集团的主营业务,但整体销售规模不大,产品利润率比较低。下一步,应创新运营模式,完善服务功能,推动农资供应服务从供应大化肥向新特高专用肥转变,从传统购销方式向在线诊断、技术指导、配方施肥、统防统治、现代配送等综合服务转变,实现农资供应与技术服务相结合,形成系列化、全产业链农资服务新模式;围绕“牛羊菜果薯药”特色产业,选定主打营销品类,兼顾其他初级农产品和深加工产品,明确市场定位,发展产业化、规模化农产品经营,推广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新零售运营模式,打造产供销一体的农产品全产业链,唱响“甘肃供销农产品”品牌。省供销集团应采取联合、加盟、自设等方式,在兰州、天水、庆阳等省内城市及北京、上海、深圳等全国主要城市布局建设一批甘肃供销“生鲜超市”和“生鲜专柜”,延伸服务触角,增强甘肃供销产品影响力。加强相关行政事业单位、学校食堂原材料的配送服务,在一些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县(市、区)探索建设“中央厨房”,为机关、企事业单位、院校和群众提供便捷安全的配餐服务,逐步把供销“中央厨房”打造成上联生产、下联消费、新型高效的城乡生活服务供应链平台。

四是扩面。为农服务是供销合作社的主业,在整合资产租赁、地产开发、物业管理、汽车租赁等业务,减少关联企业数量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扩大为农服务业务,拓展经营收入。仓储物流方面,全省供销系统有274户农产品经营企业、173户电商企业、89个农批市场、3920个收购网点,发展仓储物流产业具备条件。应整合省供销集团旗下各类物流产业资源,组建全省性的供销仓储物流公司,积极开展冷链仓储、物流配送、政策粮收储、市场粮代储等业务,布点建设一批区域性物流配送枢纽中心,助推甘肃省农产品出村出省、走向全国;大力加强与邮政、快递、物流等主体的市场化合作,积极参与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物流网点布局,打通农村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瓶颈,加快构建环节少、成本低、分布合理、畅通高效、绿色安全的农产品现代流通网络。农产品加工方面,省供销集团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旗下绿原茶业有限公司的销售规模非常小,去年销售额只有357.15万元。省供销集团应立足产业源头和经营网络优势,加强市场调研,选定若干具有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通过外引内培、强强合作等方式,布局建设一批甘肃供销农产品加工产业园或基地,打造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促进农产品优质高产、高效流通、农民增收。三产融合方面,应大力推进供销服务与创意农业、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着力建设生态采摘园、展示观光园、乡村记忆馆、民宿等现代农业新业态和乡村生产生活体验新模式,探索具有供销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服务,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供销为农服务新品牌。可考虑在兰州市附近选点,以打造供销记忆馆为切入点,通过全景复原七八十年代供销商店场景,再现昔日供销为农服务的光荣历史,打造成为兰州旅游新的“网红”打卡地和文化建设新地标,吸引各地游客前来体验穿越历史,寻找童年记忆。

(二)加快完善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这个体系。中央《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明确要求“推动供销合作社由流通服务向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延伸,加快形成综合性、规模化、可持续的为农服务体系”。对全省供销系统来讲,必须立足服务农业生产全过程,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方式,促进农业产业上、中、下游有机链接,着力构建农业全产业链服务体系。一是生产环节。应发挥供销系统农资供应业务优势和各级“庄稼医院”的服务终端优势,通过农资业务联合、项目资金扶持、市场信息共享等手段,联通省、县、乡各级庄稼医院农资经营服务,强化农资调运配送、直供直销服务力度,提升重要物资储备调运、农资保价供应服务能力,发挥好农资供应“主渠道”作用。应以农资供应、农技服务为切入点,通过多种方式扩大土地托管、农机作业范围,强化耕、种、管、收、烘等农业生产全程服务,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二是加工环节。在提高农业生产性服务的基础上,应加强与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共建农产品基地、产地收集市场、田头冷库、农产品初加工设施等服务平台,为小农户、家庭农场等提供收购、加工等服务。三是物流环节。应抢抓国家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机遇,加快构建县有集采集配中心、乡镇有综合超市、村有综合服务社的商贸流通体系,推动日用品经营、农产品购销、农资供应、废旧物资回收、电商快递、物流配送等业务融合发展,促进形成“一网多用、双向流通、线上线下融合”的具有供销特色的县域流通服务格局,带动全系统流通服务网络全面升级。四是销售环节。应积极引导社有企业主体向下对接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订单农业,收购加工农产品,向上对接大型商超、批发商、零售商,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创新开展直播带货、网上购销对接、场景体验等形式,畅通农产品经营销售渠道。

(三)强化联合合作着力夯实基层网点这个基础。推动甘肃省供销社高质量发展,既要有顶天立地的龙头企业,更要有铺天盖地的基层社有企业。甘肃省供销系統曾经历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困难时期,大部分县社、乡镇和村级网点在上一轮“两个置换”改革中,出售给社会经营主体,用于安置职工,尽管在供销社综合改革中逐步恢复、提升改造了一批乡村网点,但总体上数量还不足,经营比较困难。应聚焦基层网点建设,强化合作理念,夯实基层基础,充分发挥基层网点的堡垒作用。一是加快基层社经营服务网点的恢复重建。采取“社村共建”模式,因地制宜推进基层社改造,由供销合作社和“村两委”联合组建新型基层社,共同出资领办、创办各类服务型农民合作社,密切农民与供销社之间的利益联结,使基层社能够履行为农服务职能。通过基层社领办创办一批产权制度清晰、管理制度规范、服务形式多样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联社,使农民在参与过程中真实受益,从而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入合作社,不断扩大供销社的群众基础。二是深化推进“三位一体”综合合作。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是在更高层次推进体制、组织、业态创新,开创供销合作事业新局面的重要抓手,甘肃省临洮、甘州等地的试点成果得到了全国供销总社的认可,应持续加大推广力度,扩大“三位一体”综合合作覆盖面。同时,拓宽“三位一体”综合合作的外延,加强同农产品加工企业联合、农产品流通市场对接,以及乡村文化建设、乡村生活服务融合,实现资源配置效应的最大化,为农民增收致富不断注入能量。三是创新扩展基层网点服务功能。基层网点贴近农民,处于为农服务的最前沿,应根据农户生产生活需求,扩展服务项目,创新服务功能。在村一级,以基层社为基础建立小型便利店,打造集农业生产性服务、日用品供应、农药废弃物回收、快递收发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为农服务点;在乡镇一级,建设农产品收购及仓储中心,有条件的可发展物流配送中心;在县一级,由县级供销社牵头组建惠农服务运营中心,统一提供农资配送、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等综合服务;在市一级,重点布局建设连锁超市和大型批发市场,同时依托互联网技术促进线上线下经营服务融合发展。

(四)加大改革创新持续优化体制机制这个保障。改革增动力,创新添活力。面对新时代新任务,供销事业应突出改革创新为要,切实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原动力”。一是优化政府支持机制。计划经济年代,供销社依靠统购统销政策包揽了中国几亿农民的买与卖,“金字招牌”无人不晓。新时代,加快供销社高质量发展,也需要政府倾斜支持。建议农业农村、水利、发改、商务等部门与省供销联社建立联席对接机制,在项目谋划、资金安排等方面给予一定倾斜,大力支持社有企业承接相关为农服务项目和政府购买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多方助力推动供销社加快发展。二是优化企业管理机制。学习借鉴江苏等地供销企业先进经验,优化双线运行机制,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减少不必要的管理层级,提高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带动力和抗风险能力。特别是应树立效益优先、多劳多得的导向,通过绩效考核、选人用人等方式,激发全系统对标先进、比学赶超的精气神,营造充满活力、竞争高效的企业氛围。三是优化人才支撑机制。大力解放思想,创新选用人才方法,打破供销系统相对封闭的用人体系,广泛吸纳农村能人、龙头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等各类实用性人才加入供销系统,培养造就一支懂市场、会管理、善经营的优秀企业家队伍。以乡情为纽带,吸引大学生、农村青年等回乡领办创办供销社,为供销社发展注入新活力。探索建立供销系统专家资源库,汇集农业、机械、信息、管理等各类专家,通过举办培训讲座、供销大讲堂等方式,提升职工队伍素质,打造一支对农民群众有感情、对合作事业有热情、对干事创业有激情的高素质供销队伍。

猜你喜欢

金字招牌供销社供销
温存记忆的供销社
供销社里攫取黑金的蛀虫
湖南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库存化肥51万吨
中纺院品牌周擦亮金字招牌
2020金字招牌
新奔腾:一汽的新金字招牌
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我国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
供销合作社:精准施策发力“十三五”
统计信息
统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