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分析框架、突破路径及关键措施

2023-11-03刘艳云夏红雨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产教协同技能

刘艳云 夏红雨

(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 a.公共课部;b.管理艺术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1],这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等紧密相关。从国家重大会议、政策与文件来看,“产教融合”一词始于1991年第二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产教结合”,后来,“产教结合”一词被改为“产教融合”[2],并相继出现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十九大报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重大文件中。可以看出,产教融合的重要性早已被社会各界接受与认可。因此,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对提升新时代高职教育现代化水平,构建我国现代高职教育体系,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都具有重要意义。“产教深度融合”已明确成为我国现代高职教育“提质增效”发展新阶段的方向与目标。但从相关文献来看,目前国内对产教融合评价标准、内涵特征等方面的综合分析框架的研究几乎空白,以“产教融合分析框架”为关键词在知网上搜索,结果只显示4篇相关文献,还都是从某一个理论视角进行的单一分析。鉴于产教融合的重要作用以及当前综合分析的研究状况,产教融合的分析框架、提质增效理念、突破路径及关键措施的研究就显得尤为急迫,且非常必要。

1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分析框架体系的构建与解析

产教融合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的合作,而是一项相互交叉、复杂宏大的系统工程,很难用单一指标或从单一角度去全面立体地分析与评价。产教融合可以看作是一个立方体,每个面代表一个衡量产教融合的一个核心指标,两个对面代表一组对应指标、本人选取三组对应指标,即高度与深度、力度与温度、广度与进度,立体化衡量与评价产教融合的实际状况与具体效果。另外,产教融合的影响因素很多,根据课题组相关调研的归纳与分析,其核心的内涵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社会责任、协同合作、区域特征和信息共享。因此,产教融合分析框架图如图1所示。

图1 产教融合分析框架

1.1 产教融合核心评价指标的解析与构建

1.1.1高度与深度 产教融合的高度主要是指有关产教融合对社会经济发展重要性的认知高度,包括政府赋予它的战略高度、颁布政策文件的部门级别、市场主体对其的认知高度等。产教融合的深度主要是指产教融合实践过程中协同合作的程度与纵深发展的实效,共建、共育与共享的质量,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的相互融入与促进的程度,“高、精、尖”技术技能的创新与改进的先进程度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收益。

1.1.2力度与温度 产教融合的力度主要是指产教融合过程中相关主体所投入的资源,包括土地、劳动、资本、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的数量与质量,以及政府对产教融合的刚性需求与激励力度。产教融合的温度主要是指产教融合过程中各方的积极程度与相互之间的爱护、关心与体谅,包括相关主体利益的协调程度、相互的信任程度、关系的和谐程度、资源投入时的自愿与自觉程度等。

1.1.3进度与广度 产教融合的进度主要是指产教融合推进、增长与增强的速度,包括产教融合参与主体的增长速度、产业与教育之间的适应程度、企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的匹配精度以及技术技能培养与岗位技术技能需求之间的对接精度等。产教融合的广度主要是指产教融合的覆盖面,包括产业(行业)与教育参与相互融合的程度,企业与高校等社会主体参与产教融合的数量以及产教融合项目的数量等。

1.2 产教融合核心内涵特征的界定与解析

产教融合作为一项国家重大战略,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与改革、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职业教育提质与增效等都有着重大而全面的影响。近年来,国家相继颁布了推进与激励产教融合的重要政策与文件,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产教融合的现状与深度融合的预期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3]。厘清目前产教融合困境产生的原因,确定产教融合的主要矛盾与内涵特征是关键。综合企业调研与访谈的实际情况,将产教融合的核心内涵特征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社会责任、协同合作、区域特征与技能引领。

1.2.1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通常是指一个机构、组织或市场主体除超出法律与经济对自身所要求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外,为了社会发展与人民福祉而对社会额外承担的使命、责任与义务,对象通常是一些具有很强公益性与正外部性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或公共政策。产教融合对促进整个社会发展与提升人民的福祉来说,都具有很强的公益性与正外部性。但由于公共产品或公共政策所固有的“产权不清,权责不明”等缺陷,从而导致产教融合过程中出现“成本-收益”不对称、“政府—市场”职能错位等现象,仅靠市场的“无形之手”必然导致产教融合步入“公地悲剧”与“拖延症”的最终结局,产教融合最终只能流于形式而无法真正达到深度融合[4]。社会责任贯穿产教融合的全过程,从承担责任的道德伦理起点,到具体实践过程履责,再到履行责任的分析与评价,最后立足如何促进产教融合。因此,必须由政府出面,强调产教融合的社会责任,并通过道德约束、政策激励、文化宣传、信息披露、考核评价、督察诊改等方式唤起全体组织机构与市场主体愿意承担、勇于承担、积极承担该项社会责任的意识,激励或督促其主动将责任意识落实为具体行动。可以说,社会责任既是产教融合内在动力与考核评价的逻辑核心,又是其内涵实质。

1.2.2协同合作 协同合作是指为了实现共同目标[5],各参与主体之间相互协调与配合的体制机制,包括理念协同、利益协同、资源协同、制度协同、信息协同等,化“离散”为“融合”,以期创造出1+1>2的协同效应,进而更好地完成共同目标。产教融合涉及很多具体的参与主体,包括政府机构、行业组织、企业、高校、学生、家长等,而每个参与主体的思维理念、利益目标通常是不一样的。如果参与各方不能协调与统一思想,兼顾并平衡利益,促成各主体的精诚协作,那么在产教融合的实践过程中就会产生各种阻力,无法实现预期的共同目标。除了参与主体的理念协同与利益协同,产教融合还涉及具体不同的资源投入,例如,政策制度、课程资源、师资力量等,而且这些具体资源之间也应相互协同与匹配。这些资源具有异质性,在产教融合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以及发挥的作用各有不同。只有实现异质资源的最优配置,才能发挥协同合作的最大功能,同质资源的过量投入只会造成资源浪费,对整体效果并没有多大帮助。另外,产教融合具有很强的公共属性,仅靠市场的自发行为无法达到预期,需要政府的政策、制度的激励与协同。产教融合还需要信息的协同,以便产教融合相关资源及时互通有无、相互调配等。可以说,协同合作是产教融合体制机制与外在合力的逻辑核心与内涵实质。

1.2.3区域特征 区域特征是指产教融合需要根植于区域或本地,将服务重心聚焦本地或区域内的经济、产业、企业与职业教育的需求,而不是其他外部区域。只有等到产教深度融合,并很好地服务本地或区域后仍有余力,产教融合才能逐步辐射到其他区域。这不是提倡“地方保护主义”,而是产教融合特色发展与整体秩序优化的需要。产教融合具体表现为企业资源与学校资源的“共建共享”、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产品或服务创新发展的“共生共长”和“哺育与反哺”。从初心使命来看,产教融合可以帮助职业教育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为区域内企业优先提供优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从资源投入来看,产教融合的各类资源,例如,土地、场所、设施设备等,绝大多数来自本土,属于本地资源。从联系、沟通与协调的成本来看,相近或相邻的企业与学校相互了解的程度更深,文化与理念也更接近,相互补充与融合的难度更低。无论是初心使命,还是资源投入,抑或是成本支出,契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才是产教融合核心的本质要求。当前,产教融合的区域特征不明显,从而导致人才外流、资源浪费、技能低端、成本过高、进展缓慢等负面效应。可以说,区域特征是产教融合服务目标与特色发展的逻辑核心与内涵实质。

1.2.4技能引领 这里的技能是技术、技能与素养的统一。技能引领是指产教融合需要帮助教育提升人才质量,使其能够促进、示范与引领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创新发展。2022年10月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打造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技艺精湛、素质优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正成为中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发力点。”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要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努力培养更多大师、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以上两个重要文件,都突出了技术技能,尤其是高端技术技能的重要性,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核心技术攻坚战、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以及高技能人才队伍等的核心都在于高端技术技能。另外,从当前就业市场的表现来看,我国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关系结构性失衡与企业招工难问题并存,社会就业矛盾较为突出。从高精端设备来看,我国确实还有很多核心技术或先进设备等被国外“封锁”或“卡脖子”,例如,光刻机、微纳米芯片、发动机等。从产教融合的现状来看,“学校热、企业冷”、产教融合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以上问题都与产教融合紧密相关,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技术技能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匹配性、适应性、高端性与引领性等。可以说,技能引领既是产教融合具体内容与提质增效的逻辑核心,又是其内涵实质。

2 产教融合突破路径及关键措施

2.1 责任赋能

提升产教融合的共同认知高度,夯实主体责任,建立以“社会责任”为核心的一体化管理制度。为避免产教融合的“公地悲剧”,必须强化“责任赋能”理念。产教融合作为一项具有普惠意义的公共政策,公共物品属性较强,如果没有清晰的产权与权责的认定,必然导致“公地悲剧”,因此,必须强化政府这只有形之手的引导作用。政府应提升公众对产教融合的认知高度,夯实各方的主体责任,建立以“社会责任”为核心的一体化管理制度。关键措施如下:1)加大产教融合的宣传与激励力度,建立产教融合宣传、管理、协调与考核的专门机构或部门;2)厘清政府机构、行业组织、高职院校以及市场主体参与产教融合的社会责任;3)定期编制产教融合的责任清单与进度规划,制定产教融合的分析、评价、考核、督导与披露制度。

2.2 机制赋能

为避免信息孤岛、各自为政以及内部消耗,必须强化“机制赋能”理念。产教融合作为具有全国重大影响的国家战略,必须建设统一的数智化产教融合平台,以便充分掌握、应用与发挥信息要素作用。关键措施如下:1)建设全国统一的数智化产教融合平台,打通各参与主体有关产教融合信息的壁垒,帮助各级政府机构或决策层整体掌握产教融合的全面信息,例如,项目、进度、人员、资金等;2)根据产教融合分析框架,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充分发挥信息要素作用,构建产教融合的分析模型,帮助各方实时了解、考核与评价全国或各省市产教融合的整体情况;3)发挥行业组织在产教融合中的桥梁与枢纽作用,根据“理念→利益→资源→制度”的思路构建“四位一体”的协同机制,打造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

2.3 特色赋能

为避免大量重复、同质的建设而引发各项资源的浪费,产教融合必须秉持“特色赋能”理念。职教集团作为产教融合的一种手段,密切了企业与高职院校的联系,为产教融合的推进发挥了积极作用。服务区域经济是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因此,专业建设应与区域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提高职教集团本地企业参与率,凸显职业教育的区域化、本地化特色。关键措施如下:1)聘请本地政府规划局的专家参与专业发展规划的论证,提高高职专业建设规划与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的匹配度;2)加强与区域内企业的联系,增加本地企业加入职教集团的数量,优化职教集团参与主体的结构,强化“产、学、研、用”的区域一体化发展;3)通过“税收返还”方式适当给予或增加高职毕业生留在本地工作的绩效补贴,提高毕业生留在本地企业工作的比例。

2.4 技能赋能

当前职业教育仍存在一些痼疾,例如,社会地位不高、就业质量较低、职业教育的匹配度与适应性不高等,产教融合必须强化“高端技能赋能”理念,夯实职业素养,提升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发挥高端技术技能在企业创新与发展过程中的引领与示范作用。关键措施如下:1)加大课程思政的校企共建力度,实现传统优秀文化、职业素养、行业(企业)理念的融合,夯实并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2)加强与区域内“高尖精”企业的合作,加大专业课程资源与技术技能实训的更新力度,提升技术技能的高阶性与高端性,实现人才培养的高端性与独特性;3)加强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在考核、评价、就业、聘任等方面的“政园校企”协同合作,为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制定灵活的就业政策、薪酬制度、发展规划、晋升制度等,尊重与提升高端技术技能的边际效益,发挥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示范引领性作用。

3 结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职业教育领域的相关人士应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进行更为深入有效的研究。从研究现状来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研究仍缺乏科学合理的整体研究框架,其内涵特征的界定与分析也缺乏共同认可。本文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整体研究框架出发,界定与分析了当前阶段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核心内涵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产教融合的突破路径及关键措施,为后续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评价体系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同行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借鉴。

猜你喜欢

产教协同技能
高级技能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