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学理化建构的几个问题
2023-11-03戴木才
戴木才
(清华大学,北京 100084)
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2023年2月7日,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1],并明确提出我国已初步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系统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是当前我国理论界、学术界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和理论任务。
一、需深入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
从实质上讲,现代化的发展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问题。西方式现代化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制度基础上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的现代化,两者有着社会制度的根本不同,也有着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和普遍共性。系统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既需要学习借鉴西方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积极成果,更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及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成果为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关于东方社会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自然发展的历史过程,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现代化的问题上,马克思辩证地看到了西方式现代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和消极意义,并没有把西方式现代化等同于所有现代化,而恰恰是反对将西方式现代化等同于所有现代化,认为各个民族、国家或地区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在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现代社会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完全具有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在科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马克思鲜明地提出了“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的重要论断。近现代以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创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群体主观意志决定的结果,而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结果、历史选择的结果,是民心所向。
(二)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探索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以及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是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毛泽东思想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艰辛探索。邓小平理论深刻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制定了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开创了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科学发展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我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到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尤其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进行了持续探索,党的十九大报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党的二十大报告等,对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深入系统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提供了理论指导、理论基础和理论支撑。
二、需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基本构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2]22在2023年2月7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进一步系统深入地阐发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他说:“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1]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走的是一条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其理论体系的基本构成不同于西方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基本构成。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
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2]22。这一重要论断,明确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性质和政治内涵,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性质是不同于西方式现代化——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现代化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而不是像西方式现代化那样,是现代化与资本主义制度相结合。我们只有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才能进一步把握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其他规定性。例如,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否则就会偏离航向、丧失灵魂,甚至犯颠覆性错误。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遵循
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同时也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成果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对新时代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认识不断深化,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直接指导意义。
(三)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鲜明中国特色
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2]22,并从五个方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作出了明确概括——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2]22-23。这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集中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其他国家现代化的本国特色。这既是理论概括,也是实践要求。
(四)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展现了现代化发展的另一幅图景——不同于西方式现代化的新图景,代表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神话。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九个方面的本质要求,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2]23-24。这九个方面的本质要求,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属性,科学诠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核心要义和系统要求。
(五)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安排
实现现代化,是新中国建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目标。为此,我国曾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三步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等奋斗目标。党的二十大沿用了十九大作出的“战略安排”,再次明确指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24党的二十大报告还进一步从八个方面对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目标作出了全面而明晰的规定,为中国式现代化未来15年乃至30年的发展指明了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
(六)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
全面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当今世界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中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仍然面临着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党的二十大首次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的五项重大原则,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和重要遵循,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2]26-27。
(七)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关系
全面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包括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既有经济建设的要求,也有政治建设的要求,还有文化建设的要求;既有人与社会关系上的要求,也有人与自然关系上的要求;既有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要求,也有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要求,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为此,2023年2月7日,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明确提出,必须正确处理好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包括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1],为全面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
(八)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观念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践智慧的结晶,又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理论思维和理论创新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精神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1]独特的世界观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独特的价值观体现着人民至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独特的历史观体现着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性与特殊规律性的有机统一,独特的文明观体现着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必然性与世界文明多样性的辩证法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独特的民主观体现着人民当家作主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民主新形态,独特的生态观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理念。
三、需深刻回答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几个基本问题
系统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应该以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遇的挑战与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为背景,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和历史谱系、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相统一的理论谱系的重大创新、中国式现代化要素结构的重大创新、超越西方式现代化路径谱系的重大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原创性贡献、中国式现代化不可逆转的光明前景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等为主题内容,从发展历程、实践逻辑、结构要素、理论范式、路径谱系、指标体系、国际对比、原创贡献、光明前景、重大意义等方面,多层次、全方位、系统化地研究和阐发中国式现代化,系统深入总结中国式现代化在实践进程中对西方式现代化的创造性超越,及时推进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创建,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掌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问题研究和理论研究的话语权主动权,对外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走向现代化贡献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世界现代化理论发展作出中国贡献。
(一)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背景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是在中国与世界、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纵横交错中——世界历史发展和世界交往联动中进行的一项伟大变革。因此,中国与世界、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张力问题,始终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不得不面对的重大问题。可以说,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就一直伴随着中国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到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性质论战、中西文化论战、本土化与西方化论战,乃至到改革开放以来的“黄土文明”与“海洋文明”论战、新自由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儒家文化复兴论思潮等。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虽然曾有过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和简单全盘复归中国传统文化的失误和偏激,也曾有过“全盘西化论”和完全排斥西方文化的极端论调,表现为对民族性与世界性、中国化与西方化、传统性与现代性的辩证认识不足,但是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功开创和全面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在全球化和弘扬中华文明的交叉背景之下重新审视和思考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把传统与现代化有机结合起来,论证真实的现代化既不是对传统的简单复归也不是对传统的完全排斥。全面理解现代化必须以传统为基础同时又超越传统,既继承传统也改造传统,这样的现代化既是地方的也是全球的。[3]只有通过系统分析近代中华民族遭遇的挑战与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主体,系统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和历史谱系,才能科学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形成的深层历史背景、社会背景和发展轨迹。这是科学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前提。
(二)中国式现代化如何体现世界现代化的普遍性特征
人类社会进入现代化的发展阶段,首先是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的。近代中国是在被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情况下被迫打开国门,以落后挨打的被动姿态,被迫卷入世界现代化浪潮之中,在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下开始探索走向现代化。现代化作为人类社会进入到近现代社会的一种发展趋势和世界潮流,具有世界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和普遍共性。近现代以来,实现从传统自然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转型,似乎是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无法摆脱的一种历史普遍意志,只不过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因为各自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和现实条件不同,而存在时间上的先后、主导上的有别、模式上的不同等差异。一般而言,所谓现代化,是指以人的解放和思想启蒙为先导,以科技创新和工业革命为推动力,以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为依托,以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民主化、理性化、法治化、绿色化、个体化(个性化)为标志[4],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和人的现代化等方面,全方位发展进步的社会进化过程。从发展规律上看,中国式现代化虽然是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特殊事物,但同时也应该而且可能首先应该具有世界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和普遍共性。我们只有通过系统分析中国式现代化如何体现世界现代化的普遍性特征,系统研究中国式现代化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一般发展规律,才能科学揭示中国式现代化也是世界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现代化形态的复杂性、多样性的重要体现,是把中国式现代化有效融入世界现代化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支撑。
(三)中国式现代化如何超越西方式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走出了一条与西方式现代化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不仅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而且将对西方式现代化构成颠覆性挑战,从根本上改写人类社会关于现代化的已有理论建构和实践路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基础上,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性地建构了以人民至上、共建共享、自觉推动、和平发展、命运与共、合作共赢等为丰富内涵的路径谱系,全面超越了以资本本位、逐利本性、自发生成、丛林法则、全面扩张、唯我独霸等为主要内容的西方式现代化路径谱系,没有重蹈盎格鲁撒克逊模式、莱茵模式、北欧模式、东亚模式等现代化发展的老路。因此,我们只有通过系统分析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式现代化的创造性超越,才能科学揭示中国式现代化为什么能够创造一种既能实现社会稳定发展,又能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发展乃至国与国之间和平发展的新型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科学回答中国式现代化的优越性和先进性所在,科学回答为什么说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5]8。
(四)中国式现代化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联系
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开创和不断推进,是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需要解决的两大历史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和进行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根本目的就在于首先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然后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换言之,也就是通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习近平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6]477党的二十大报告郑重宣告,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21。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要论断,深刻表达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研究对象的三个层次:一是中国式现代化,二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三是中国式现代化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联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国式现代化这两个概念,既相联系又有区别,既具有一致性又具有差异性。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看,自近代以来,我国就开始了对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的研究和探索,而且始终是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主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说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主题,那么实现民族的现代化则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为了实现发展进步的历史基调。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形成过程,而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形成过程也就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两者是一个内在统一、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这一发展历程,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不可能是对西方式现代化的简单模仿过程,没有也不可能全盘照搬西方式现代化,而是让现代化基本要求与我国历史文化和基本国情相适应,把现代化普遍特征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相结合,把借鉴现代化理论与创新现代化理论相统一,实现了对已有现代化理论的重大超越。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轨迹、丰富内涵、理论形态及其结构要素,不仅能及时回答和解决新时代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的现实问题,解答实践之需,而且能够回答时代之问、回应人民关切、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并进,形成理论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良性循环。“研究这个课题,正是今天马克思主义学术界的一个重要任务。”[7]
(五)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原创性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大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走出来的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鲜明地体现出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主义制度性质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是一条史无前例、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之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独创的一条人间正道。实践表明,用已有的一切现代化理论和现代性理论,都无法科学、有效地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及其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颠覆了西方式现代化的普世性和唯一性神话,改写了所谓的内发型和外发型理论、原发型和后发型理论、现代化(狭义)理论和依附理论、人的现代化理论和现代化评价标准、现代性等现代化理论,将从概念、范畴、基本原理、理论范式、要素结构、路径谱系、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构建一套全新的现代化理论体系和现代文明理论体系。著名现代化理论专家罗荣渠曾感叹:“中国搞了一百多年的现代化运动却没有自己的现代化理论,备尝‘摸着石头过河’的艰辛。”[8]这一被动局面,将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形成而告终。只有通过系统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原创性贡献,系统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背景、价值愿景、实践逻辑、主要内容、核心要义、路径谱系、表现形态、国际对比、发展前景和重大意义等重大理论问题,才能科学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独特性创造,科学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化理论体系,科学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作出的原创性贡献,为世界现代化理论作出的创造性贡献,才能体现中国式现代化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发展。
(六)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6]483无论是对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而言,还是对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今世界而言,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形成,都具有无与伦比的实践意义、历史意义和世界意义。“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发展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成功经验、展现了光明前景,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强大力量,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5]729。从实践上看,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式现代化的创造性超越,不仅使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而且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意味着一个拥有十四亿多人口、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正在共同富裕起来,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正在再一次强大起来。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不可逆转的光明前景,它宣告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无数志士仁人梦寐以求的现代化正在从梦想变为现实,也以铁的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也完全可以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通过系统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重大意义,将有利于科学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重要价值、历史地位和世界意义。其研究结构框架,可以用模型表示如下: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研究思路框架结构图
四、需运用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过程,既是一个对西方式原发性现代化学习、借鉴和吸收的“洋为中用”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结合时代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发展,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的“古为今用”的发展过程,更是一个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进行独特性创造的发展过程。可以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是一种吸纳了古今中外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一切有益成果的综合创新。要科学揭示这一综合创新及其形成的理论体系,必须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一)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
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是系统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首要方法。历史的方法,就是事实认识的方法,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通过实事求是的叙述和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现象,在揭示事物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再现事物发展历史的规律性和历史的完整情景;逻辑的方法,就是理论思维的方法,以概念、判断、命题、推理等思维形式构成理论体系,从纯粹的、抽象的形态上去把握事物发展进程的必然性,在揭示事物整体的规律性、本质性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再现事物的发展历史进程。历史与逻辑的有机统一,要求在系统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时,要把对事物历史过程的考察与对事物内部逻辑的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逻辑分析应以历史考察为基础,历史考察应以逻辑分析为依据,以达到客观、全面、科学地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本质规定、存在形态及其发展趋势、重大意义的目的,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的历史根基。
(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是系统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根本方法。研究历史的目的是为现实服务,这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和分析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也是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重要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必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服务、必须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服务。一方面,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立场,将理论分析与实际需要相结合,做到真正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统一的要求。另一方面,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关于东方社会的发展理论作为科学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关于“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理论和马克思晚年创立的东方社会理论,在对东方封建社会和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双重批判中,找到了打开东方国家走向现代化发展的钥匙,为落后地区和国家独立自主地进行现代化建设、赶超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和理论遵循。同时,还必须紧密结合新时代新要求,体现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科学认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统一、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要求相统一、与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趋势和时代潮流相一致。坚持这一方法,必须批判在对待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研究上的各种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思想,反对各种各样的“西方化”“飞来峰”“普世性”现代化理论,科学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普遍性、特殊性、原创性及其对西方式现代化的创造性超越之所在。
(三)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是系统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重要方法。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也是一项正在进行的伟大事业,而且是一项未竟的伟大事业,必须坚持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既要从学理上深入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轨迹、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存在形态,有针对性地廓清理论研究中的种种疑惑,直面理论争论,也要做到联系实际,突出问题意识,剖析中国式现代化所面临的各种质疑和挑战,通过对现实问题和案例的具体分析探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所谓规范研究,是指在我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和独特的社会条件下,依据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从理论上演绎推导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认识和科学结论;所谓实证研究,是指从社会调查、实例或个案分析中获取的样本数据和资料中,发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本原性、普遍性和一般性规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科学认识和科学结论。一般而言,规范研究的目的在于回答和解决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应该是怎样”的问题,给出“应该怎样”“怎样才具有合理性”的解说,旨在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是与非”“好与坏”给出一定的价值指向、行为准则和检验标准,做出一定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是针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与战略目标提出目的性规范,诸如体现社会主义性质、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共同富裕、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等。规范研究侧重从理论上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逻辑思辨和理论演绎,做出合理与否的认知判断。实证研究则强调科学结论必须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基础之上,通过经验观察的数据和实验研究的手段来揭示一般性的科学认识和科学结论,突出客观性和普遍性的研究原则。由于中国式现代化面对的是人口众多、地域广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现实状况,因此其理论体系研究必须广泛收集观察资料和实证资料,为提出或检验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关理论假设、得出的科学认识和科学结论提供直接的经验依据。实证研究主要是研究和回答事物“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一般运用概括和归纳的分析方法。显然,系统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应该充分结合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两种方法。
(四)文献分析方法
文献分析方法是系统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基本方法。文献分析的方法,就是搜集、鉴别、整理现代化理论研究的有关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文献分析法是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一项经济且有效的方法。在全面搜集与研究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获取对研究有用的信息资料,并依据对过去和现在研究成果的深入分析,指出目前的研究水平、动态、应当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依据有关理论、研究条件和实际需要等提出自己的观点、概念、范畴、原理、意见和建议等。现代化是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共同主题,国际上对现代化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现代化理论,资料众多,观点纷呈,流派林立,对各种各样现代化理论的文献分析,是系统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基础。对现代化理论的文献分析,要求做到搜集文献应当客观全面,材料与评论要协调一致,文献材料针对性要强,提纲挈领,突出重点等。大致而言,这些资料文献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关于西方国家实现现代化的理论和学说;二是近代以来我国历史上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论述;三是西方国家学术界关于资本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各种理论和学说;四是国内学者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成果。通过广泛查阅收集、考察分析这些文献资料,从中梳理出有价值的信息,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
(五)比较研究方法
比较研究方法是系统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具体方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的进步事业,也是世界范围内具有开创性、创新性的进步事业,需要从纵横两方面开展研究。一是纵向比较,把中国式现代化放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进程中、放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180多年的抗争史中、放在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奋斗史中、放在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发展史中来考察分析,尤其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历程的各个历史阶段进行比较,在纵向比较中凸显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和重大意义。二是横向比较,把中国式现代化放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与西方式现代化相比较,分析中国式现代化在价值愿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理论范式、路径选择、存在形态、评价标准、指标体系等方面的独特内容和鲜明特征,在横向对比中凸显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和优势。
(六)多学科研究法
多学科研究法也是系统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具体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是一项跨学科性、交叉性、综合性的理论创新研究,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法学等多个学科和专业领域,需要借助多学科专业知识,既注重从各专业观点深入探析,又注重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形成、发展、运行的内在逻辑,在内涵与外延上完整地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理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意义和内容要求,完整地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愿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理论范式、路径选择、指标体系、存在形态、国际对比,完整地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和重大意义等,形成多层次、系统化、立体化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