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 的国内外数字乡村研究进展
2023-11-03张紫燕
张紫燕,苏 飞
(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杭州 310018)
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乡村振兴的推动下,乡村已经向数字化转型升级。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乡村建设,2018 年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要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弥合城乡数字鸿沟。2019 年5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指出数字技术在乡村的应用是乡村发展的重要一环,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方面。数字乡村建设在全国掀起浪潮,有关数字乡村的研究迅速增加,学者也针对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的路径探索、发展困境等展开研究。数字乡村研究方兴未艾,但缺乏关于数字乡村主题的系统性回顾,学者基于CiteSpace 软件分析国内数字乡村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态势,但缺少关于国外数字乡村主题的系统研究。基于此,本研究基于2010—2022 年中国知网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 核心集数据库的文献,利用CiteSpace 软件对数字乡村主题文献进行梳理,以了解国内外关于数字乡村的研究情况和发展脉络,对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1 数据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中文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以数字乡村为主题词进行主题检索,时间段为2010—2022 年,检索时间为2023 年1 月10日,文献类型为期刊,包括SCI 来源期刊、北大核心、CSSCI 和CSCD,经过人工筛选,得到有效文献399篇。外文研究数据来源于Web of Science(以下简称WOS)核心数据库,其由美国科技信息所(Institution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ISI)基于web 开发的大型综合、多学科交叉的核心期刊引文索引数据库。文献检索方式为TS=(digital rural OR digital village),检索时间段为2010—2022 年,检索时间为2023 年1 月10 日,语言为英语,文献类型为article 和review,文献信息包括作者、标题、来源出版物、摘要和引用的参考文献。通过人工筛选和文献去重,得到有效文献675 篇。
CiteSpace 是由Java 编程语言开发的一款文献计量可视化软件,结合了共引分析理论、寻径网络算法、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通过知识图谱能较好地揭示特定知识领域的发展动态和演变趋势等。本研究借助CiteSpace 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作者、机构和关键词的知识图谱,以期反映数字乡村主题的发展脉络、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2 结果与分析
2.1 国内外发文量时序分析
根据WOS 数据库和CNKI 数据库关于数字乡村的年发文数量统计,绘制出年发文量趋势,如图1 所示,总体来看,国内外有关数字乡村的研究呈增长态势,国外在前期发文量高于国内,但在后期的发文量和发展后劲不如国内。中文文献发文趋势可分为2个阶段,2010—2017 年为基础阶段,有关数字乡村的研究很少,关注度不高。2018—2022 年为快速增长阶段,随着国家对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视和相关政策的推出,国内有关数字乡村主题的发文量迅速增加,数字乡村研究成为一大热点。外文文献发文趋势也大致划分为2 个阶段,2010—2017 年为基础阶段,有一定量关于数字乡村的研究,但总体较少,以探索和积累为主。2018—2022 年为增长阶段,国外对数字乡村的研究重视度提高,发文量迅速增加。
图1 2010—2022 年数字乡村研究的国内外发文量
2.2 核心作者与机构分析
本研究将发文量在3 篇以上的作者认为是核心作者,核心作者在研究领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中文文献的发文作者总计有145 位,核心作者有10位,发文数量靠前的学者依次为沈费伟(11 篇)、苏岚岚(6 篇)、崔凯(5 篇)、彭艳玲((5 篇)等。根据CiteSpace 生成的作者网络共现图谱(图2),有58 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5 6,其中连线代表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表明作者之间的合作并不显著,多偏向于独立研究。外文文献的发文作者总计有363 位,核心作者有6 位,比国内少,依次为Khorshed 和John均累计发表4 篇,Wilfried、Teresa、Mark 和Claire 均累计发表3 篇,连线有280 条,但网络密度仅为0.004 3,说明国外作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合作关系,但总体的合作较分散。
图2 作者网络共现图谱
根据文献机构合作图谱(图3)的结果,共有132个中文文献机构参与了数字乡村主题的研究,发文量较多的机构依据发文量从多到少依次为杭州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12 篇)、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9 篇)、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7 篇)、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7 篇)、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6 篇)。发文机构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研究所,以社会学、管理学和经济学为方向的高校更是发文的主力军,各机构之间的连线仅有42 条,网络密度为0.004 9,说明机构之间的合作较少。参与数字乡村研究的外文文献机构有355 个,发文量较多的机构依据发文量从多到少依次为为阿伯丁大学(16 篇)、北京大学(11 篇)和中国科学院(7 篇),主要研究力量也为各高校和研究所,从研究机构的合作网络来看,有263 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4 7,可见各机构之间虽然存在一定的合作关系,但合作并不紧密,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关系。
图3 文献机构合作共现图谱
2.3 高被引文献分析
中文被引频次较高的文献如表1 所示,主要来源于农业、政策、社会学等领域,研究方向大多聚焦于乡村数字化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索,可见数字乡村建设是中国的研究热点。引用频次最高的文献是夏显力等[1]发表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数字赋能与实现路径》,研究发现,在数字技术依托下的数字乡村能为农业发展提供新动力,优化产业结构。外文高被引的文献主要来源于信息科学、电信通信、农业政策、经济和环境科学等类型期刊,研究领域广阔,研究方向主要为数字鸿沟、信息和电信技术在农村地区的应用等方面,外文高被引文献排名前5 的结果如表2 所示,引用频次最高的文献是关于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探究。
表1 国内数字乡村研究高被引文献
2.4 国内外数字乡村研究热点分析
2.4.1 国内数字乡村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是对论文研究主题的重点提炼,可以很好地反映论文的主要研究方向。对关键词的分析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该领域的研究前沿、研究热点和研究技术等。在CiteSpace 运用寻径网络算法和修剪关键词网络,得到中文文献关键词共现图谱,结果显示,共有243 个节点、375 条节点连线,其中网络密度为0.012 8,聚类平均轮廓值达0.751 8,聚类模块值达0.926 6,即Q值与S值均能满足聚类要求,表明聚类效果良好、可信度较高。
从关键词频次来看,共有14 个关键词的频次高于10,其中数字乡村频数最高,达181 次,为最核心的关键词,其他高频关键词降序排序,位于前10 的依次为数字乡村(181 次)、乡村振兴(156 次)、乡村治理(39 次)、数字经济(35 次)、数字普惠金融(24次)、数字技术(24 次)、数字乡村建设(22 次)、数字赋能(18 次)、数字治理(17 次)、数字农业(10 次)。可见,随着相关政策的推出,学者对数字乡村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数字乡村研究成为一大重点,随着研究的加深,数字主题类的研究也相继涌现,对数字乡村的建设内容不断细化拓展[2],数字技术在乡村的各领域得到应用实践。
在关键词共线的基础上,采用对数似然算法(LLR)绘制数字乡村研究的关键词聚类(图4),从关键词聚类结果来看,共有12 个聚类,从大到小依次为数字乡村、乡村治理、乡村振兴、数字经济、数字技术、数字农业、数字普惠金融、乡村振兴战略、数字传播、信息规避行为、乡村权力关系、乡村旅游。最大的聚类标签为“数字乡村”(聚类0),该聚类下主要关注数字技术在乡村各方面的应用推广,如农村电商、数字治理、数字金融、数字农业等。“乡村治理”(聚类1)囊括内容也较多,主要涉及“互联网+”时代下乡村的治理模式、乡村智治、公共服务等问题。“乡村振兴”(聚类2)涵盖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三农”等议题。总体而言,国内对数字乡村的研究丰富多样,研究重点随着政策导向而转变,相关衍生范围逐步扩大,研究内容不断深入。
图4 中文文献关键词聚类
关键词突现是指关键词在某段时间其频次变化剧烈,对其分析有助于了解该领域各时间段内备受关注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3]。运用CiteSpace 软件的“Burstness”功能进行突现词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服务模式”和“农村信息化”的突现时间段为2014—2020 年,随着乡村逐渐受到数字化浪潮影响,乡村服务问题受到关注,农村信息化使乡村传统服务模式发生改变,出现新型乡村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现时间段为2018—2020 年,主要受到政策的影响,数字乡村研究热点因而发生转变。“数字传播”“新媒介赋权”和“农业”的突现时间集中于2019 年,数字乡村的研究范围逐渐拓展。随着互联网技术对传播结构的影响深入,在新媒介赋能下,乡村地区的传播方式逐渐向多层次、多面向转变。农业也是当时的研究前沿,数字农业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农村地区数字农业的应用推广和高质量发展是研究焦点。“公共服务”和“互联网+”的突现时间段为2019—2020 年,“互联网+”模式在乡村的推广,有助于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公共服务的现代高效。“乡村文化”“农家书屋”和“数字媒体艺术”的突现时间段为2020—2022 年,可见数字乡村不仅是乡村经济、治理体系的数字化,更是包含乡村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重构[4],这涉及乡村经济、文化的各方面,在社会信息化、智能化不断加快的背景下,以数字媒体和数字技术推动乡村文化建设,是推动乡村文化繁荣的重要抓手。
表3 国内数字乡村研究突现词
2.4.2 国外数字乡村研究热点分析 外文文献的关键词聚类显示,总计有394 个节点、1 182 条节点连线,其中网络密度为0.015 3,聚类平均轮廓值达0.514 7,聚类模块值达0.787 0,表明聚类效果良好,解释度高。
从国外数字乡村高频关键词统计(表4)来看,总计有19 个关键词的频次高于20,较高的关键词依次为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科技(technology)、互联网(internet)、影响(impact)、接入(access)、信息(information)等。大致可以判断国外对数字乡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数字鸿沟、农村科技、互联网的接入以及带给农村的一系列影响等,有关数字乡村的研究领域较广,研究题材丰富多样。
表4 国外数字乡村高频关键词统计
从外文文献关键词的聚类结果(图5)来看,共有10 个聚类,依次包括digital divide、rural area、digital financial inclusion、rural China、digital technologies、urban-rural income gap、digital exclusion、new landscape、rural India、mobile phone use。最大的聚类为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主要囊括智慧乡村、智慧城市、不平等、数字乡村建设、可持续发展、实施和政策等主题。其次为乡村地区(rural area),包含信息与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数字经济、数字地理、电子商务、系统、管理等内容。数字乡村主要围绕乡村建设展开,随着研究的深入,数字乡村的实践内容在乡村得到具体应用研究,包括乡村经济、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第三大聚类为数字普惠金融(digital financial inclusion),包含数字金融、发展不平等、经济发展、脱贫等议题,针对数字普惠金融给乡村建设发展带来的影响展开分析。其他聚类的研究内容也较丰富,包括数字技术应用下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转变,数字普惠金融带给不同群体的影响[5]等。
图5 外文文献关键词聚类
从国外数字乡村研究突现词结果(表5)来看,“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的突现时间段为2010—2015 年,学术界对数字鸿沟的关注时间较早,研究时间也较长,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包括对不同地区、不同视角展开下的数字鸿沟研究以及相关人员、技术[6]等的投入对减轻数字鸿沟现象的探索等。“性别”(gender)的突现时间段为2012—2014 年,主要研究群体为女性,研究内容涉及数字技术在农村的应用推广后对农村女性带来的相关影响,如提到随着技术在农村地区的传播,帮助妇女参与农业家庭生产,数字赋予她们在工作上的权力和价值[7]。“普遍服务”(universal service)的突 现时间段为2012—2013 年,主要偏向信息通信技术在农村地区的应用给当地带来的便利服务。“发展中国家”(developing country)的突现时间段为2014—2019 年,学术界对此的关注度较高,关注时间也较长,研究重点偏向数字鸿沟、数字乡村建设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影响探究。“社交媒体”(social media)、“网络”(network)、“传播”(diffusion)和“移动电话”(mobile phone)的突现时间自2016 年开始,主要偏向社交媒体等一系列数字技术的应用对农村群体日常生活行为的分析。2018 年的突现关键词转向“智慧城市”(smart city)和“介入”(intervention),通过对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的探究,分析乡村地区智能化、数字化的可行性和实施策略。“信息与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的突现时间段为2019—2020 年,主要是关于ICT 在农村地区应用推广的阻碍因素以及ICT 带给农村地区的影响[8]。2020 年的突现关键词主要为“宽带”(broad band)和“年轻群体”(young people),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数字资源给农村年轻群体带来较大好处,具体体现在身心健康[9]、数字素质培养和就业方面。“网络”(online)的突现时间段为2021—2022 年,针对互联网技术普及给农村居民生活上带来的改变,主要包括社交、医疗和教育。
表5 国外数字乡村研究突现词
3 国内外数字乡村研究主题对比分析
根据前文的分析,可知国内有关数字乡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政治、经济等领域,研究视角丰富,研究层次深入。其中主要关注数字乡村建设,探讨了数字乡村建设的理论机制、现实困境、实施路径、与其他领域的耦合协调发展以及数字乡村建设的影响因素。有大到国与国之间的对比分析[10],也有小到聚焦地方个案[11]的分析。与其他领域的协调发展主要聚焦于经济、农业、金融、流通业、旅游业[12]和农村电商等乡村各产业。关于数字乡村建设带来的影响,学术界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究,有定性分析也有定量分析,包括对农村家庭消费[13]、新型职业选择[14]、农村居民网购[15]、产业发展[16]、农业资源配置[17]、农产品价格[18]和粮食体系韧性[19]等,也有针对不同人群的研究,包括中老年人[20]和青年等。
数字乡村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学者从数字乡村建设的具体领域分析其与乡村振兴的关系,主要研究数字经济、数字农业、数字普惠金融和数字文旅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以及所带来的影响评估。杨玉敬[21]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及时空演化规律。何雷华等[22]基于中国30 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测算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和乡村振兴指数,就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的驱动效应、作用机制和异质性特征进行了实证检验。
关于数字乡村,学者主要研究治理、文化、服务具体的乡村场景。关于乡村治理,学者对其内在机制、现实困境、优化路径展开研究,并从村民和政府等治理角色入手,提到要改革传统乡村管理模式,进行数字赋能,将具体的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情境结合,充分发挥治理主体的能动性。对乡村文化的研究,主要结合数字传播视角,充分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提高乡村文化传播广度,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关于服务则主要集中于模式的探索,以数字赋能为手段,以人为中心,真正推进乡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
国外对数字乡村的研究比国内所涉及的领域更丰富,不仅涉及政治、经济,还包含医疗、教育、通信等,在国内对数字乡村研究的基础上更多关于数字鸿沟、数字医疗、农村居民身心健康等主题的探讨。关于数字鸿沟,国外学术界重点关注数字鸿沟现象在城乡数字不平等背景下的具体表现形式,造成数字鸿沟的相关因素,如何消除或减轻数字鸿沟现象以及数字鸿沟所带来的影响。部分学者研究中国省市数字发展指数,发现影响数字鸿沟的主要因素为居民收入、教育毛入学率等[23]。也有学者提倡通过实施家庭代际教育的项目以减轻数字鸿沟对农村老年人的影响[24]。Prieger[25]探讨了移动宽带所造成的数字鸿沟,发现虽然农村地区移动宽带的普及率不如城市,但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大大惠及农村。Morris 等[26]研究了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背景下的数字鸿沟对中小企业运营能力的影响。信息通信技术则主要聚焦于其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应用研究。关于医疗领域,主要关注远程医疗、数字护理等由数字技术介入带给农村传统医疗行业的转变以及对农村居民身心健康的影响。
4 小结
本研究选取中国知网和WOS 数据库中有关数字乡村主题的文献,并运用CiteSpace 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以下结果。
1)从年发文量来看,国内外对数字乡村的研究自2018 年以来快速增长,学术界对此的关注度逐渐提升。
2)通过对作者和机构的共现网络分析,发现国内外的作者合作较少,偏向于独立研究。国内外的研究机构主要集中于高校和研究所,但它们之间的合作并不紧密。
3)通过对高被引文献的分析,可知国内研究方向主要为农业、政策、社会学,国外研究偏向信息科学、电信通信、农业政策、经济、环境科学领域。
4)通过关键词聚类分析,可知国内研究重点为数字乡村、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国外的研究热点主要为数字鸿沟、信息与通信技术和乡村地区等领域。
5)根据国内外数字乡村研究主题对比分析,国内的研究主题聚焦于政治、经济领域,而国外的研究主题较国内更丰富,包括医疗、通信和教育等方向。
本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文献数据的获取存在偏差,研究成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国内外的全部研究特征。因此在后续研究中应注意数据的获取方式,以期更科学、准确地揭示国内外数字乡村的整体特征,为数字乡村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