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六次产业理论的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路径探讨
——以湖南省江背镇和福建省浦南镇为例

2023-11-03杨纪翔彭宇川李双双欧雅欣

湖北畜牧兽医 2023年7期
关键词:组团融合文化

杨纪翔,刘 沛,邹 宇,彭宇川,李双双,欧雅欣

(湖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设计学院,长沙 410128)

2022 年是中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振兴的基石是产业兴旺[1,2],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对打好乡村振兴攻坚战具有重要作用。对于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研究理论,较多研究者认同日本学者今村奈良臣[3]提出的第六产业概念框架,强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念,将培育多元经营主体作为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的有效手段,取得了显著效果[3-7];中国学者张来武[7-9]在日本第六产业基础上提出了六次产业理论,其核心是跨界融合、系统决策、二次经营,最终实现价值增值,推进全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整合,进一步打通和拓展产业链条,注重产业多元化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以湖南省长沙市江背镇和福建省漳州市浦南镇为例,运用SWOT 分析法对其地理区位、资源分布、城市发展战略等情况进行分析;基于六次产业理论,初步探索适合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产业组团式”发展模式,为实现全镇域乡村产业振兴目标提供参考依据。

1 江背镇和浦南镇情况分析

1.1 江背镇与浦南镇概况

江背镇位于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东南部偏东,东邻浏阳河,南邻浏阳市,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地形以丘陵为主,总面积174.52 km2,下辖4 个社区、9个行政村。该镇地处长沙、株洲、浏阳金三角地带,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毗邻长永高速公路、319国道,距离长沙黄花国际机场仅10 km,交通便利,基础设施齐全,机械制造、汽车配件两大传统产业起步早、发展稳,2021 年获评湖南省特色产业小镇——机械制造小镇。

浦南镇,位于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东北部,九龙江北溪下游,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以平原为主,西北边境为丘陵山区;总面积65.26 km2,下辖3个居委会、19 个行政村、1 个果林场。该镇地处漳州市中心城区、九龙生态经济区及金峰开发区三大区域的交汇点,交通干道浦南大桥连接线、联六线、省道漳华路以及县道石天线,漳龙高速、厦成高速贯穿全镇,为其打开了连接中心城区以及周边城市的快捷通道。随着交通条件不断完善,未来将成为漳州市中心城区西北部的重要交通枢纽。

1.2 江背镇和浦南镇产业情况分析

江背镇和浦南镇紧紧依托历史文化资源、自然生态资源以及传统风土人情习俗乡村肌理,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运用SWOT 分析法对其产业发展情况分析如下(表1)。

表1 江背镇与浦南镇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1.2.1 优势分析 江背镇气候宜人、雨量充沛,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各项基础设施完善,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工业在其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同时也是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乡,历史文化气息浓厚。浦南镇不仅地理区位良好,在生态、文化、农业、工业等方面亦拥有着丰富的资源和潜力,其九龙江北溪生态景观段环境优越、农业资源丰富,还拥有中国最早的书院、开漳圣王陈元光墓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傩等,文化底蕴深厚。

1.2.2 劣势分析 江背镇工业起步早,但相对偏传统,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各项业态发展不平衡。浦南镇在种植、采摘等方面生产方式趋于传统,传统产业布局零碎分散,不能很好地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且产能不均衡,导致该镇总体经济效益较低。

1.2.3 机遇分析 江背镇坚持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全面构筑以文化为核心的多模式、多层次乡村文化旅游新业态;其在2021 年获评省级特色小镇“机械制造小镇”称号,以促进该镇县域经济和城乡融合发展。浦南镇在漳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空间外拓、城乡融合发展格局突出,城郊核心区位优势日益明显,因周边乡村旅游市场相对空白,该镇游客多,消费能力强,打造的城郊型乡村旅游、农业、康养行业备受欢迎,发展前景广阔。

1.2.4 威胁分析 江背镇正处在传统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型的过渡时期,但产业联动机制不足,第二、第三产业相对独立。浦南镇第二、第三产业相对空白,其产业整体配套弱,钢铁、文旅产业急待挖掘发展潜能,乡村经济升级转型、农业高质量发展及产业融合联动迫在眉睫。

2 基于六次产业理论的乡村产业发展路径初探

2.1 六次产业理论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启示

六次产业理论结构见图1。以第一产业的农业为基础,综合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基础的第二产业和销售服务的第三产业,形成产业一体化链条,进一步通过规模经济提升其综合价值。六次产业理论的核心点在于产业融合和系统经营。第六产业是产业结构的最高形态,其最典型的特点是在发展一二三产业基础上,经第四产业互联网及第五产业创意产业促成融合,实现系统经营,形成第六产业[10]。

图1 六次产业理论结构

该理论在实际运用中,通过延伸第一产业农业产业链,以达到“接二产连三产”的产业融合效应,第四产业互联网信息产业和第五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在一二三产业的基础上,促成融合,推进全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整合,提升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实现系统经营,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江背镇(表2)和浦南镇(表3)凭借自身地理优势,充分挖掘浏阳河和九龙江北溪沿线的优势资源,三产融合联动式发展,以“互联网+”为引领,打造特色文化IP形象,在全域产业布局中推广特色村庄文化品牌,不断实现相关产业组团的系统经营,联动不同思路同步发展,推进江背镇和浦南镇的全镇域乡村振兴产业融合之路。

表2 湖南省江背镇特色村庄优势资源及产业组团发展思路

表3 福建省浦南镇特色村庄优势资源及产业组团发展思路

2.2 江背镇“乡村产业组团联动”建设思路

湖南省长沙市江背镇坚持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立足“金三角地带”区位优势,利用镇域资源优势,传承红色基因,全面构筑以文化为核心的“文化+旅游+乡村振兴”发展模式,结合乡村地理区位优势及特色村庄相关产业特点,提出伟人故居文旅组团、创意农业文旅组团、天玺印山工业组团、水库林下生态组团四大产业组团。

在伟人故居文旅组团,以徐特立故居为核心,充分挖掘其红色文化底蕴,推进故居扩建,打造参观、党建一体的红旅小镇。在创意农业文旅组团,利用五福村超过1 000 hm2的农田资源,根据气候不同分春季油菜花和秋季水稻,创意打造巨型农田画,吸引近郊游客群,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农家乐和民宿,打造集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农旅小镇。在天玺印山工业组团,以“水泥之乡”印山村为核心,利用早期乡镇工业,继续做优水泥产业,延伸产业链;同时利用天玺湖自然景观及糯米黄酒酿造技艺等非物质文化,全面实现工业参观、文化交流、主题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功能定位,打造中部产业融合聚集区。在水库林下生态组团,以乌川水库周边森林等生态资源为核心,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打造集温泉、养心、养身于一体的康养小镇。

2.3 浦南镇“乡村产业组团联动”建设思路

福建省漳州市浦南镇以“资源+产业+文化”发展理念为引导,推进全镇域乡村振兴产业组团式发展。以乡村特色文化创意为基础,推动镇域乡村产业融合、多元化发展,具体结合乡村地理区位优势及特色村庄相关产业特点,规划打造金沙温泉产业组团、钢铁新城产业组团、松洲书院文旅组团、圣王文化产业组团和半岛休闲农业组团五大产业组团。

在金沙温泉产业组团,利用天然温泉资源为核心,背靠天宝大山丰富的林地、山地,进一步结合中药采摘、香卉种植等养生产业,打造集温泉、养心、养身于一体的康养小镇。在钢铁新城产业组团,利用布坑村的福建三宝钢铁有限公司为核心,背靠天宝山丰富的土地资源,毗邻厦蓉高速公路和省道漳华路为优势,利用发展领先的钢铁行业,结合热门的透明工厂观光科普体验,打造集科普、观光、休闲、体验于一体的钢铁小镇。在松洲书院文旅组团,以松洲村中国最早的书院松洲书院为主线,依托书院文化资源,融合周边古厝,在修旧如旧基础上,发展书院主题文化IP 乡村特色民宿,打造集文化、旅游、社区为一体的文旅小镇,打造中部文化旅游核心聚集区。在圣王文化产业组团,以开漳文化、闽台文化为主线,利用园坑村陈元光墓及配套公园,发扬开漳精神信仰和两岸民俗文化,挖掘畲族民俗节庆等特色文化资源,以“互联网+”为推力,打造开漳圣王文化城、闽台两岸民俗数字文化交流中心。在半岛休闲农业组团,全面整合农田资源,以渡东村的荔枝和溪园村的甘蔗、苦瓜等特色农产品为主,引进设施农业、高效农业,带动农业规模化发展,打造高效集约、生态环保的现代农业;同时进一步培育新业态,融入第二、第三产业,实现三产融合,进而打造浦南“文化上有说头、景观上有看头、休闲上有玩头、经济上有赚头”的乡村休闲农业绿岛。

3 小结

第六产业是产业结构的最高形态,其核心点在于产业融合和系统经营。本研究基于张来武学者“六次产业理论”的启示,探讨分析了江背镇和浦南镇利用自身自然禀赋、历史文化资源等优势,提出以特色村庄为龙头的“产业组团式”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地打造江背镇“文化+旅游+乡村振兴”和浦南镇“集康养度假、观光体验、文化研学于一体”的多元乡村振兴新型产业综合体、诗情画意的乡村文化旅游目的地,以期促进江背镇和浦南镇生产、生活、自然与经济协调发展,探索符合区域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路径,更好地发挥江背镇和浦南镇全镇域乡村振兴的示范引领作用。

猜你喜欢

组团融合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快递阿姨”组团送快递
喜欢组团捕猎的恐爪龙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谁远谁近?
兵器组团“打雪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