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取经三险

2023-11-03未明小精灵

大学生 2023年10期
关键词:哲学系办公室学术

文/未明小精灵

考进北大的第一天,我就知道园子里有一个神奇的专业——宗教学,在诸专业中如雷贯耳,响彻云霄。我暗暗许愿一定要去宗教学专业一探究竟,看看宗教学到底是什么专业,难道是一群“道士”在做法吗?

研究生三年一晃而过,对我而言,在北大取经之路还是比较顺利的,但我突然想起还有一愿未了,一定要去听一堂正宗的宗教学课程。第一步:打开主页搜索北大哲学系宗教学系;第二步:点击教授页面查看课程等相关事宜;第三步:锁定课程开始一探究竟。可是,事情并没有我想象得那么顺利。哎,我开始有些辗转反侧了。

第一险之见“世面”

听闻,披袈裟的又或是穿道袍的高人都会不经意间莅临宗教学课堂,他们低调得让你有些不知所措,那种淡然超脱顿时会让你甘拜下风。据我的一位哲学系的朋友转述,有一次一位教授在讲论佛法的时候,突然身后传来一声怒斥。一位高僧拍案而起,怒喝教授没有讲授出佛教之精髓,而后拂袖而去。

“到底是不是真的?”我拽着她的胳膊追问。

“我也不知道,不如你自己去看看。”

传闻再玄,也不如亲自去见见世面。摩拳擦掌,我最终锁定了《宗教学专题》这门课。令我汗颜的是前一天晚上我竟然失眠了。因为我听说授课的老师夏天长发飘飘,冬日里头顶却“晶莹透顶”。第二天为了配合该课程,我特意换了一身纯黑色的裙子,装模作样佩戴了一款纯黑色的簪子,假装自己“仙风道骨”试图融入那个魔幻又令我有些“警惕”的神秘世界。

屏住呼吸,我有些紧张地望了一下第一教学楼214房间,里面坐着很多同学。深吸一口气我假装若无其事地走了进去。不对劲,大家怎么都用异样的眼神打量我,甚至有一个同学用胳膊肘怼了怼她的同桌示意其看我。

这一套操作完全属于“宗教风”,怎么就格格不入呢?

我找到一个座位迅速坐了下来,暗中巡视了一圈我身边的人,都是极其普通的同学,甚至还有一位我认识的中文系的朋友。当我再次怀疑是不是走错了屋,教室门突然被推开。

大咖来了!

传闻中的高人夏天老师走进来的时候,我大失所望。他不过就是一位普通的中年男性,没有僧侣衣钵也没有袈裟。而我,一个格格不入的“道姑”却把刚进门的老师微微吓了一跳。他很有礼貌地冲我点了点头。

很好,一堂课下来,老师讲了外国宗教的相关内容,除了老师的思路,其他我一概听不明白。而且并没有传言中那样神秘,只不过课堂上有了我,却一下子变得有些“奇怪”起来。这门课主要以奥古斯丁为研究对象进行拓展,其中老师还讲到了宗教与迷信的区别。嗯,整体上我是听不懂的,但我唯一明了的是我以前一直把宗教学理解成迷信,但是通过老师的耐心讲解后,我明白了两者的不同。

我按照老师的思路重新整理了我艺术方面的论文,豁然开朗。没想到迷迷糊糊乱入“宗教学”竟然真学到了一点本事。

第二险之求“法”

课堂上老师的一句话令我记忆犹新:“研究一个人(这里指的是哲学家)首要是研究他研究的思路,也就是他是如何思考的。例如,只有你知道康德是怎么思考的,你才能更清晰地研究他的理论,才能更理性地看到思维的局限性。”不得不说,北大的课堂就是妙,老师这一句我似乎就醍醐灌顶了:其实任何学科都是一样的,也就是所谓的“触类旁通”。

我决定继续旁听老师的课程,并且找到了他的E-mial准备去问问研究思路的相关问题。我非常恭敬地给夏天老师发了邮件,并且极其期待。但三天后仍无音讯让我有点怀疑人生。我不气馁又连续发了几封,但都无疾而终。课堂上也总是逮不到他(因为每次下课老师身边都围满了同学要咨询问题)。这可怎么办?

我狠了狠心决定去哲学系一探究竟,但找遍了整个哲学系都没有发现夏天老师的办公室。我甚至问了保安,可是保安都有些含含糊糊无法确切地指明老师到底在哪儿办公。这勾起了我更大的好奇心,这位身在“世外桃源”的教授到底“栖息”何处?

不死心,我又去转了一圈,只有一间办公室门上写着日文字体,以排除法推算,只有这一间最有可能是老师的办公室了。不敢轻举妄动,我从包里掏出了一张小纸条。

“您好,请问这是夏天老师的办公室吗?”

我把小纸条塞进了门缝,然后狂敲了几下门躲了起来。我听到了开门声,然后有人出来四处张望了一下又关上了门,关门正是夏天老师。

“老师我想问您一个问题,您的办公室为什么不写您的名字?”

“是你?”老师若有所思地看了我一眼。

“是的老师,我是来求法的。”我突然大笑出来,就像一个胜利者宣示着自己的“成功”。

第三险之学本领

我后来才知道老师平时不用任何电子设备,每天伏案在办公室里认真学习。至于他办公室的门牌,其实是他的学生改的。老师是一位极其和善的人,跟很多学生都打成了一片。我说明了来意,也说明了我的困惑。老师非常开心然后开始认认真真地跟我分享起他的学术感悟。老师跟我说做学问的确是触类旁通的,他还专门给我讲授了写论文的技巧:

第一步,论述问题的来源或者问题的渊源与出发点(俗话说:介绍研究什么问题)。

第二步,追溯问题(概念)从什么地方来(俗话说:问题的历史是什么)。追溯概念囊括了别人对我怎么理解“问题(概念)”的,追溯概念的历史是概括别人的,之后要给出我怎么看。(注意:既要研究的现状追溯,更要有原始文献的追述,还要与之相关联)并逐渐展开对于概念的研究。

第三步,问题(概念)谁用过的问题。问题(概念)下定义的时候,例如,给戏剧与影视演员的“声音”做定义的时候,一定有很多内部与外部的因素。

第四步,研究围绕的这些因素,每一个因素做成一个章节。且围绕该概念展开讨论。如要下定义的话,就把若干因素展开,即可以知道因素之间有内在关联,这就是展开的逻辑。所以每一个章节之间就有关系了。注意要有(内在关联)概念的内在关联。

最后一步,要有收束(收回的过程)。

我非常感动,因为我在学习过程中的确出现了很多困惑,而老师没有因为学科的隔膜而拒绝我,反而用他的心得感悟来与我分享,帮助我提升。

回去后我按照老师的思路重新整理了我艺术方面的论文,豁然开朗。没想到迷迷糊糊乱入“宗教学”竟然真学到了一点本事。夏天老师还送给了我他的专著,告诉我随时都可以找他询问学术问题。

其实,宗教学专业并不是我想象中那样神秘,而是一群热爱学术敬爱学术的学究们的研究“圣地”。如果说他们特别的地方,我觉得就在于他们对于学术的那种朝圣之心,令人触动。而老师也真正地做到了:传道授业解惑。

猜你喜欢

哲学系办公室学术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丸子的朋友圈
彰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魅力
——记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欧阳康
哲学系要办得越来越像哲学系
迎新年
学术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