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一带一路”的新工科人才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培养研究*

2023-11-03潘维东庞丽东陈德飞

南方农机 2023年22期
关键词:特质胜任工科

潘维东 , 庞丽东 , 陈德飞

(1.井冈山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9;2.井冈山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9)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促进全球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提供了新的框架思路[1]。“一带一路”建设,急需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而这类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阻碍我国深化国际化发展的主要瓶颈,培养国际化人才队伍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之计。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力军,承担着重要作用。2016年教育部制定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指出高等学校要立足自身发展战略和本地区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规划,重点做好探索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等各项工作的协同发展,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人才支撑[2]。同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要让学生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世界发展动态,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等[3]。上述要求都与当前新工科背景下人才胜任力的培养要求高度契合。因此,高校需要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导下,形成系统的新工科人才胜任力培养方案,并将其落实到人才培养工作当中。

新工科是对工科注入新的内涵以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也是对国际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做出的本土化回应。新工科是当前社会产业升级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国家未来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的现实需求。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工程教育,但是我国工程教育仍存在诸多缺陷,新时代的发展对传统的工程教育发起了挑战,新时代对人才提出的新的目标定位与需求为新工科建设提供了契机,新时代的发展呼唤着“新工科”[4]。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明确提出立足国际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前沿,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需要培育出具有国际视野的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技术人才,为我国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5-6]。因此,胜任力已经成为新工科背景下人才不可或缺的素质特征,加强胜任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新工科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所必需的要求。基于此,在新工科背景下,人们必须紧跟国家形势与战略布局,寻求新工科人才胜任力培养途径,满足“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才需求。

1 新工科人才胜任力模型的初步构建

本研究通过中国制造企业前50强招聘需求、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专家深入访谈等,参照《新工科建设指南》,并结合文献研究,初步定义新工科人才胜任力模型框架。在此基础上,对初步模型进行德尔菲(Delphi)法[7]专家小组咨询。本研究选取富有经验的人力资源负责人8人(16.0%),人力资源工作人员14人(28.0%),高校管理者7人(14.0%),高校教师14人(28.0%),优秀毕业生7人(14.0%)共50名专家参与本次咨询调查。并请专家根据胜任力指标重要程度进行评分,采取李克特6级量表,重要性的评价从完全不重要(1分)到非常重要(6分)。得出胜任力指标定量评价结果后,再经过专家的定性分析意见,对胜任力模型进行调整和修改后,确定最终的胜任力模型,如表1所示,素养特质平均重要度值得分最高,能力特质得分居中,知识特质得分最低。

表1 新工科人才胜任力模型及权重

根据各项胜任力重要性评分结果,经过专家进行充分分析讨论后一致决定:只有“适应能力”重要度值为3.83,低于4.0,将其在胜任力指标中删除掉,其它12项胜任力指标平均重要度值达到4.88,均予以保留,这也说明了专家意见一致性较好。结合专家提出的其他意见和建议,将“沟通交流能力”修改为“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意在提高深层次的思维方式能力,理解并尊重多元化文化内核与价值观念。

2 基于洋葱模型视角的新工科人才胜任力模型

胜任力模型是指在某特定的工作岗位上所必须具备的胜任力总和。洋葱模型由内到外分为三层:外显层为知识与技能等;中间层为态度与价值观等;最里面的核心层为动机与特质等[8],由内向外地展示了胜任力构成的核心要素。洋葱模型更加突出潜在特质与显性特质的层次关系,更能说明特质之间的逻辑关系。

对照本研究情况,将提出的知识、能力、素养三个特质定义为洋葱模型由外到里的三层。其中外显层的知识特质是外显的,也是最容易通过后天培养、学习而得到提升的。中间层的能力特质是人才所需具备的各种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要难于知识的获取,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能力特质会影响知识的应用效果。核心层的素养特质是最稳定且评价难度更高的,是胜任力最核心的特质,也最难通过后天培养而得到提升;素养特质会影响到知识和能力的形成和发挥。

该胜任力模型反映了知识、能力、素养三个特质之间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协同发展的关系。知识是能力和素养的基础,人才必须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将其能力和素养发挥出来。能力是将知识应用在实践中的实现,它是在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只有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再通过不断培养和实践,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真正地实现知识的价值。素养是人才个体内隐的特质,素养的提高需要长期积累和不断修炼。能力和素养的提高又会反过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应用。因此,新工科人才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理论和知识,还需要具备各种熟练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具备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才能更好地应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挑战。

3 新工科背景下高素质人才胜任力培养途径

我国在新工科人才培养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在培养目标定位上不清晰,在培养层次和需求结构上不协调,存在重教育轻实践倾向,实践能力比较薄弱,通识教育与工程教育、实践教育的关系与区别存在模糊认识,忽视创新能力培养,缺乏个性和创造力,工程教育与行业企业实际脱节,缺少全球视野、全球思维的教育与实践,忽略沟通协作、价值取向等隐形素养的提升[9-10]。

新工科人才胜任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基于一个不断完善和优化的培养模式,课题组认为,我国新工科人才胜任力的培养框架必须在把握人才基本特征与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前提下,建立以政府为指导、企业为辅助、高校为主体的政产学联合方式,最终才能共同培养出具有广阔国际视野和较高胜任力的人才队伍。针对我国新工科人才胜任力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课题组面向“一带一路”背景的新工科人才胜任力培养分别从政府、企业、高校和个人的角度提出如下建议。

3.1 完善政府人才规划,健全人才管理政策

政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布局:一是完善人才培养规划。加强人才培训和支持计划,实施人才发展专项计划,增加对新工科人才的支持,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二是健全人才管理政策。加大人才发展资金投入力度,设立各种奖励机制,保障人才发展重大项目的实施,鼓励和支持人才的创新和发展;为各领域的人才提供创新平台和交流机会,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和跨界合作能力。三是优化人才配置,更好地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3.2 加强企业管理体制,完善人才保障制度

企业可以从人才培养体制、人才保障制度两个方面提升人才胜任力。

首先,注重构建人才培养体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要打造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团队、学习型员工,要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潜意识的学习以及终身学习,把学习和工作系统地、持续地结合起来,把学习看作是一个持续的、一生的过程。二是加大培训力度,充分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完善的培训体系,尝试利用行业交流、学习深造、产学研合作教育等方式开展人才培训,培养和拓展其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素养。三是要重点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营造创新文化,激发创新热情,培育创新精神,开发创新能力。四是搭建人才发展平台,为人才制定好职业规划,为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空间,为人才提供一系列支持,有效帮助人才快速成长。

其次,要完善人才保障制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要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制定合理规章制度,落实奖励措施,按照人才工作能力与对企业的贡献来合理分配利益,激励人才自由发挥创造力,鼓励员工成才,为人才创造施展才华的用武之地,这样才能吸引和稳定人才。二是营造和谐发展的企业环境,积极拓宽服务渠道,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合适的工作岗位以及合理的薪资待遇,解决好人才的生活问题,努力构筑留才的良好氛围。

3.3 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环境

高校是培养新工科人才的重要场所和阵地,在人才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将上述新工科人才胜任力模型转化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养塑造”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并将其贯穿于人才胜任力培养全过程。

3.3.1 优化课程内容

高校应建好核心课程、核心教材、核心师资、核心实践项目,以“四个核心”为有效载体提高新工科人才胜任力培养目标的达成效度。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一是课程设置要具有综合性、多元性及互补性,通过课程内容的有效整合,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二是构建新技术课程内容,形成以先进技术为依据的课程内容体系,深度融合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和大数据等,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三是引进国内外优质课程资源,联合国外高校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开展联合教学活动。将国际主流工程标准融入课程教学中,使学生充分掌握国际通用规则。采取双语及全外语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国际交流能力。四是开设文化类课程,新形势下的国际型人才必须对各国文化具有深刻的理解,熟悉并掌握各国的基本国情和历史文化,才能在工作中做出正确的判断,提高国际文化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3.3.2 完善实践教学模式

高校应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基本实践技能和自主研学为抓手,构建分层次、模块化、递进式的工程能力提升实践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实践内容模块上,实现“基础型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型实验—创新性实验”逐层递进,体现在实践内容深度的递进,自主实践程度的递进,实践技能层次的递进,应用技术水平的递进,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不同实践环节、不同设计方案和不同应用技术的实践教学需要,提高实践教学效能与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二是实践内容层次上,实现“基础层—认知层—拓展层—创新层”逐层递进,体现在实践教学目标的递进,实践教学要求和方法的递进,实践技能获得的递进,满足不同能力的学生、不同教学方法的实践教学需要。

3.3.3 打造高水平国际化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教师要强化全球教育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开展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国际交流合作,包括两种形式:一是鼓励教师出国学习交流,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和师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际学术前沿和多元文化,更好地掌握语言技能,提高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国际化的学习和工作环境。二是积极开展专题研讨、国际会议、全球议题讲座、业务培训、科研合作等,使教师学习到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开拓国际视野。

3.3.4 革新教育理念

高校需要坚定不移地将教育国际化作为重要抓手,应当树立国际化、全球化的教育理念,真正使学生的思维走向世界,学习国际知识和国际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理解能力,培养其多元文化素养和全球化视野,从而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3.3.5 加强思政教育

高校需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道德观念等精神文化方面的素养,进而促进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和发挥,有助于培养新时期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思政教育能够唤醒个人心底的意念,引起情感共鸣,通过“传道授业解惑”向个人内心深处宣传正面、积极的能量,用情感和情怀感染人,增强自信心,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思政教育有助于增强个人的政治素质,强化个人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3.3.6 改进教学方式

积极践行CDIO、OBE、PBL、BOPPPS、ADDIE等工程教育新模式,积极采用案例式、情景模拟式、项目式、讨论式、角色扮演式等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

3.3.7 开展多维合作培养

高校需要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积极开展各种交流合作。

首先,新工科人才胜任力的培养应与行业需求密切联系,强调开放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一是高校应该从学科导向转为行业导向,深化“校企合作、产学研创、协同育人”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的目标,提升学生工作岗位胜任力。二是邀请行业和企业参与制定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参与实习实践等全过程。将前沿成果融入核心课程、核心教材、核心实践等人才培养环节,用高水平科研来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以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三是通过合作拓展学生综合素质,避免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加深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融合,提升产学研一体化程度,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的目标。为学生提供更高层次的发展平台,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共赢。

其次,通过与国外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双学位、国家公派、交换生、国际交流及特训营等项目,支持帮助学生进行国外学习和交流。培养人文素养、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相互融合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

3.3.8 开拓视野,提升眼界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技能竞赛、社会服务项目,培养学生兴趣,推进学与用的紧密结合,开阔创新思维,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实践创新能力。二是举办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的学术报告、学术会议等,及时了解、掌握国际学术前沿进展,开拓学术视野,激发学术科研氛围,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和质量。三是举办各种主题讲座、文化节等活动,介绍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全面了解各国的民俗、礼仪、宗教、禁忌等,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精通各国文化的人才。

3.4 强化自我提升意识,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高素质人才要有主动学习意识,必须能够持续自我提升,具备终身学习能力,时刻提醒自己提高胜任力。终身学习已成为高素质人才个人发展和人生价值实现的坚定信念,要对学习和事业保持忠诚,要对个人成长和未来成功保持强烈的愿望;要有进取精神,对能力提升有孜孜不倦的主动性和持续性;要有依靠自身努力追求实现职业生涯满足的坚定信念;要能够准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取长补短,用唯物辩证的观点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要能够经常地进行自我反省,学会自我调控;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意识品质,时刻保持清醒。

猜你喜欢

特质胜任工科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新形势下如何增强会计从业人员职业胜任性
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抓住特质,教出说明文的个性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