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炼作文语言,关注语文学习的内在价值
2023-11-03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 娜|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欧 权|重庆市第七中学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能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可见,在高中阶段,对学生作文语言表达的要求指向个性、美感和创意。一线语文教师在对课堂写作教学的成效研究中往往会发现,学生作文中的语言表达多浮于回应命题要求,而缺乏美感以及对语言的锤炼。达到命题作文考试合格线只应是师生追求的底线,在这个底线上力求有个性、有美感、有创意的表达,才是语文学习者应该追求的写作境界。有个性、有美感、有创意的表达并非标新立异,也不是矫揉造作,而是关注语言和思维本身,让学生在追求“回归生活的本真”这一语文学习的内在价值中,用精彩的语言开出深邃的思想花朵。
一、锤炼语言的三种方向
(一)独特的语言定位:有个性
语文的本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去解决基本生存和生活问题是工具性的体现,而人文性则具有丰富的个人特性和文化内涵,它从个人生活入,从个人精神出。学生是具有鲜明个性的独特生命个体。每个人的语言表达都具有自己的言语个性。有的字里行间有潺潺流水,有的是大浪滔天;有的是春花秋月,有的是针砭时弊;有的低吟浅唱,有的引吭高歌……同时,世界上没有两条完全相同的小溪,没有一模一样的高山大川,更没有一成不变的枝头春杏和一如既往的人间世事。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不同的语言表达风格没有好坏之分,把自己擅长且热爱的语言表达方式运用得游刃有余,写出来的便有可能是好文章,且是具有自身独特个性的好文章。
正如鲁迅语言的冷峻。散文诗集《野草·题辞》中写道:“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其中的尖峭犀利深深刺痛现实,干净利落,让人刻骨铭心。其对意象的描述简洁却富有深意。泥是“生命的泥”、草是“野草”,生命的泥沼挣而不脱,多让人无奈绝望啊,荒原的野草可有春日的绿意生机?几个短句,铿锵有力。亦如郑愁予语言的委婉。《错误》中:“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江南风情,欲语还休,容颜如花开花落,情思如等待春季的江南,丝丝入人心。作者善用修辞,意象优美,描写雅致,委婉动人。
学生如何找到自己的言语位置是形成个人独特风格的基础。教师要引导其发挥自己的语言组织长处,即展示自己的语言个性,进而找寻自己的语言位置。比如:性格温柔的人,语言可能偏向细腻柔美;性格豪爽的人,语言大多直率大气;幽默风趣的人,语言多为诙谐有趣;等等。但性格也不一定与语言风格同调,也有不少语言风格与性格完全相反的。总而言之,这些都是属于他们自己的语言风格,柔美的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柔美,豪爽的也不一定是同样的豪爽,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语言是带着个性的,自然也是独特的。教师还要让学生明白,在写作训练中要有意识地发展自己擅长和喜欢的语言风格,并在此风格上加以语言表达技巧等的训练,充分施展自己的言语个性。
(二)形象的语言表达:有美感
作文语言的基本要求是准确,准确是说话、写作的最低层次要求。词语准确,不犯逻辑错误,语序严密,没有病句和错别字,这些要求经过小学和初中的训练,大多数学生已经基本达到。如何在此基础上将语言变得生动形象、具有美感,是高中生作文语言锤炼不可或缺的部分。下面,笔者结合教学中的两个片段进行说明。
【教学片段一】
师:比较下面两段文字。
(1)责任,不仅仅是一个字眼,它有的是冷峻。一个人真正成为社会一分子的时候,责任已不知不觉地落在他的肩上。它需要你时时地呵护,而它给予你的,往往只是痛苦。我们为什么要背负它们呢?因为它最终带给你的是人格的伟大。
(2)责任,不是一个甜美的字眼,它有的是岩石般的冷峻。一个人真正成为社会一分子的时候,责任作为一份成年礼物已不知不觉地落在他的肩上。它是一个你时时不得不付出一切去呵护的孩子,而它给予你的,往往只是灵魂与身体上感知到的痛苦。这样的一个“十字架”,我们为什么要背负呢?因为它最终带给你的是人类的珍宝——人格的伟大。
比较上面两段文字可以看出,形象的语言使文章更加富有文采,有美感。第二段文字在不改变原来表达意思的基础上,从遣词造句方面对描写对象进行了一定的修饰,读来更能让人产生共情。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达的,因此,生动形象的语言更容易进入人的思维,从而引起情感共鸣。
笔者适时引导学生作出小结:形象的语言表达,一要善用比喻、拟人、修饰性限制性词语,二要多用短句,少用长句。然后要求学生做相关练习。
【教学片段二】
师:请将下面这段文字改得更加形象。
诗人说:鸟语,是生动的音符。森林离人们远了,鸟语离人们也远了。在某个夜晚,我的双耳荡起了鸟语。坏心情,掠过春意,心灵,乡思,与鸟儿有着关联。
(学生思考、交流、探讨,教师总结学生回答并给出参考文段)
诗人说:鸟语是森林上的叶子,是大自然结在绿色交响曲上一个灿烂而生动的音符。森林离人们越来越远,鸟语离人们也越来越远了。在某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我被噪声灌腻的双耳,幻觉似的荡起三三两两鸟语。坏透了的心情,蓦然掠上浓浓的春意,我心灵的小舟,泊在老家门外的绿荫中,不轻的乡思总是与栖落树丫的鸟儿有着关联。
以上两段文字中,第一段文字表达已有生动的画面感,只是多用短句,以叙述口吻,堆叠意象形成画面,而第二段文字则将各种意象展开细致生动的描写,让意象之间产生连贯而完整的画面美感,更加引人入胜。回到写作要求上来说,稍加修饰的文字不仅能让作文更富有文采,也能把作文写得更长更丰满。在运用语言文字方面,扩展修饰能够打开学生的思维,学生由一个画面联想到另一个画面,脑海里画面多了,素材就有了,再加以润色,形成文字,这便形成了由心到口的输出,输出的文字是从脑海构思的,是打心底喜欢的,是具有美感的。这正是训练学生写作的原初目的之一。
从古至今,文人们就重视对“遣词造句”和“炼字”的研究。贾岛“推敲”这一典故便是例证,其亦是古人对待作文语言锤炼的执着精神的体现。如若词句不精,文章必将是“文不逮意”。精练的“文”或“言”能够起到对“意”的充分表达,并且深厚的“一字之工”往往能够以一当十,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令人回味悠长。如此,语言文字的美感和表现力便能体现得淋漓尽致。感人的文字往往是富有无穷美感,值得反复揣摩品味的,锤炼语言表达,是学习语文应有的努力和追求。
(三)诗化的语言创造:有创意
形象的表达能赋予文字美感和表现力,诗意的表达能加深文字的思想深度,而诗化的语言创造能体现个人运用语言文字的独特创意。因此,让学生学会有创意地表达既符合《课程标准》和高考写作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有力措施之一。作文的语言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学生的语文水平,透露出学生的个人语言风格、思想追求等。下面是笔者开展的相关教学的片段。
【教学片段三】
师:请欣赏以下短诗,思考其语言表达的特点。
《算命瞎子》(余光中):凄凉的胡琴拉长了下午/偏街小巷不见个主顾/他又抱胡琴向黄昏诉苦/空走一天只赚到孤独//他能把别人的命运说得分明/他自己的命运却让人牵引/一个女孩伴他将残年度过/一根拐杖尝尽他世路的坎坷
《岸》(北岛):陪伴着现在和以往/岸,举着一根高高的芦苇/四下眺望/是你/守护着每一个波浪/守护着迷人的泡沫和星星/当呜咽的月亮/吹起古老的船歌/多么忧伤//我是岸/我是渔港/我伸展着手臂/等待着穷孩子的小船/载回一盏盏灯光
师:思考后请阅读下面这句泰戈尔的话。
(泰戈尔)花儿为什么谢了呢?我的热烈的爱把它压在我的心上,因而花儿谢了。琴弦为什么断了呢?我强弹了一个它力不能胜的音节,因此琴弦断了。
师:从这句话思考写作立意,组织一段文字。
(学生作答,教师总结学生回答并给出参考)
当我们认真地去对待某件事情时,我们便有可能取得成功。但当我们过分强求某件事情时,也许成功便会成为我们的累赘。
师:请用诗化的语言改写这段话。
(学生作答,教师总结学生回答并给出参考)
当你欣喜而虔诚地凝视着你的花儿时,花儿便开了;当你为了占有花儿而几乎放弃整个世界时,花儿便谢了。
笔者引导学生作出小结:诗化的语言表达,一要把握意象的本质特点,加以联想,二要“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接下来要求学生做相关练习。
【教学片段四】
师:请参照下面两个例子,以“橡皮”“锚”“新月”或“伞”为题目,写一句意味隽永的话。
(1)陨石,把光芒全部撒播在征途上/给自己留下一个幽黑的沉思
(2)梅,你太孤傲了吧/连一片树叶也不肯和你们做伴
余光中的《算命瞎子》一诗中,“胡琴”如何拉长下午呢?“拉长”一词形象而贴切,既指拉胡琴又指算命瞎子一整个下午苦苦等待的煎熬。巷口空无一人的画面和算命瞎子苦苦谋生的形象跃然纸上。“胡琴”作为主语来“拉长”下午,给人以美的想象,诗的享受。北岛的《岸》一诗中,永远矗立大海边的海岸是守护者的形象,它可以举起岸边的芦苇,守护着海里的波浪和泡沫,守护着海上的天空升起的星星和月亮。海上传来的古老船歌一如这永恒不变的月亮。诗人也想作为岸和渔港,用自己的臂弯守护想守护的东西。这一系列的意象选取和创作,恰当而富有想象力。何谓意象?在景物或事物的本质特征上加以联想和想象,才可称之为意象。亦可以理解为,富有画面感的景物或事物才能称之为意象。把握好意象的本质特点再加以联想创作,是训练诗化语言的重要一点。另外,作诗作文都应做到“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提到“有我”和“无我”两重境界,学生的写作通过训练达到“有我”之境已是难得。创造诗化的语言更是离不开赋予语言以“有我”之境。“有我”之境即作者本人进入语言,抒发个人的独特妙思并有创意地挥洒。
二、锤炼语言的具体方法
根据上述分析,笔者针对高中语文写作训练的语言锤炼总结出以下几种具体方法。
(一)比描
“比者,比也,以彼物比此物也。”[1]所谓“比描”,就是指作者把想要表达的对象以一种更委婉、更生动形象的方式表达出来。具体而言,它是指作者通过对本体事物的联想或想象,产生与本体相关、相似或者相反的事物或情境,并以此来作描述。这既能使语言更加有趣、易懂、生动,显得不那么单调直接,也能使描述对象更加形象易懂、灵动可感。简单来说,就是为了说清、说好一种事物或情景,就拿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来与之比较。
以“写出人物特点”训练专题为例,“以形写神”是写人训练不可或缺的部分。例如,如何写出一个瘦削的人物形态?学生往往先想到描写人物体形的瘦削,接着是四肢的粗细。这种写法在不同学生作文中的表现,不同的地方仅仅体现在换了不同的喻体来表现,不仅不具体,也无法“传神”。因此,教师需要指引学生选择更加具体的地方来写,比如五官或者头部、颈部等。如何使一个描写人瘦削形态的细节达到传神的效果呢?比描是有效的方法。学生除了要考虑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关度外,更要注重长相特点与瘦削形态的相关性。如选取下巴和颈项来描写,一般可写为“她的下巴与颈项瘦到了极点”,而采用比描手法,则可写为“她的下巴与颈项瘦到了极点,像蜜枣吮得只剩下核,核上只沾着一点毛毛的肉衣子”。如此,这一瘦削之人的形和神就兼具了。
(二)泛灵
泛灵,类似于“物活论”[2]这种哲学学说,即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都具有生命特性。首先是有感受性,有感觉和知觉的能力。每个作者在写作时,都应该有“物活”的意念,即泛灵,相信“万物有灵”,万物与我平等,万物同我一样,类似庄子的“齐物论”[3]。唯其如此,作者笔下产生的任何事物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是灵动的,有情感的,并且能够与作者自身的情感产生共鸣,相互交流。这种独特的交流方式便是其自身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文章灵动可感,又将读者的心与文字和作者相互沟通。作者的“笔”使自身、笔下万物、读者三者浑然一体,产生“庄周梦蝶”般的语言情感交流境界。简单来说,“泛灵”犹如把笔下的描写对象都赋予生命,这种生命在写作者心中不一定只是人的生命,但在笔下好似一切都是生动可感的“人”。它重在作者与笔下描写对象的交流。
以“写景”专题训练为例,学生写景不够生动,少有符合景物特点的“美感”,往往是因为景物是死的,景物与作者无法交流。例如,“阴沉的上午,太阳被云遮住了,空气闷闷的”这种简单的景物描写,作为一般的语言来说没有问题,但如果作者想透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心境,就显得单薄且没有灵气了。故这个句子可改写成泛灵描写:“阴沉的上午,太阳还不能从云里挣扎出来,连空气都疲惫着。”显然,“挣扎”和“疲惫”是作者本人此时的感受,在与景物产生“交流”后,静态的景物便有了动态的感受。
(三)换元
换元,指通过替换的方法解决问题或产生新事物。这一方法适用于创造形象的语言,一般是通过替换修饰限定词让语言变得更加生动和具有文学性。而对写作而言,替换修饰限定词的一般做法是“引经据典”,故这也是一种加强学生阅读并积累写作语言的方法。
如语句“我的生活一贯这样”,其中的修饰限定词为“一贯这样”。对此,教师可让学生思考“一贯这样”的近义词(一如往常、依旧如此等)有哪些?如将其换成“老样子”(俗语)呢?到此,替换词本身修饰的主语依然是“生活”。把替换词本身修饰的主语保留,替换的词又能修饰句子的主语,且意思不变,这便达到了换元的效果。
(四)对称
对称,即结构相同或相近、意义相近或相反的几句话,类似古代的骈偶句。这种方法适用于作文中想要使景物或事物堆叠出现,而又不能使句子变得简单的情况。例如,“那座山有石有水,有野草和繁花,有知了的声音,还有清风拂过”一句,显然,学生想呈现更多的景物来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但句子散乱,不具文学美感。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把选取的景物罗列出来,再思考它们各自的特点:山如何,水如何,野草如何,繁花如何……之后,便可将特点和景物组成一个短句,短句之间要结构对称。改后的句子可以这样:“总要想起那座山上灰白的石,清澈的水,肆意的野草,烂漫的繁花,鸣叫的知了,温软的清风……那是令人陶醉的画面。”
三、结语
关注高中生的作文语言锤炼,不仅是响应《课程标准》和高考的要求,更是回归语文学习本质、回归生活本原的应有之义。高中写作教学要引导学生在面对形形色色的美与丑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追求有个性、有美感、有创意的表达,使学生对语言风格的掌握更为熟练,对语言的使用游刃有余。由此,随着生活经验的增加和感悟的提升,学生会更加注重对文字背后意义的思考,并能够从中感悟生活的真谛与生命的价值,将在语文学习中产生的经验转化为一种向上、向善、向好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