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与树
2023-11-02王宇涵
王宇涵
路旁栽树,树栽路旁。眼前这路旁树,便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开头运用顶针、回环的修辞,直接点题,引出描写对象。)
新民路南延工程即將启动,一棵巨大的香樟树“拦”住了去路,这让路的设计者犯了难。首先得说说这棵树的来历。听爷爷讲,20世纪80年代,新民路南端有一处河塘,长期臭水横流、河草疯长、蚊虫滋生。后来,向阳河疏浚改造,就对河塘进行了冲淤填埋,在上面修建了“清竹园”。园内栽植清竹,围修长廊,设计水幕墙造型,留空游憩广场,并从外地引进了香樟种植其中。经过40年的培育与养护,如今香樟树冠大荫浓、枝叶茂密。每天早晨和傍晚,一群群中老年人在园内跳舞、唱歌。特别是花开时节,香樟散发着特有的清新气息,让人心醉。以前,沿着新民南路向南,就能看到这几棵香樟树,它们四季常绿,护佑一方水土。
如今,随着城市的发展,新民路南延工程提上了日程。那么,如何护住这几棵香樟树?经过反复论证和研究,充分征求周围群众的意见,最终,设计者决定“路让树”——将树留在路的中央,植以草皮,变成绿化景点,双向四车道从树的两边经过。“这真是为城市留下了一段美好的记忆!”家住新民路边的刘阿姨高兴地说。路与树,上演了一段和谐的奏鸣曲!(从路的现状谈到树的来历,最后再写出解决办法,让我们了解到城市设计者的用心良苦。爷爷的讲述是插叙,“如何护住”香樟是设问,刘阿姨的评价是侧面烘托,最后的议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里下河地区的古镇富安,流传着一段“白果树”的民间传说。那时,大海就在脚下,桀骜不驯的蛟龙常从海中出没,兴风作浪、冲堤决坝,吞良田、噬黎民,危害人间。这时,一个叫范仲淹的盐官站了出来,他将身躯化作一道护海长堤——“范公堤”,挡住了汹涌的海水。他手下有两个勇士,一个叫范富,一个叫范安,他们跃入海中,化作长剑搏杀蛟龙。随后,水退了,沧海变桑田,一对长剑变成两株银杏树,永远守护着堤岸。于是,人们将这个小镇取名“富安”,寓意物富民安,纪念先人。如今,大海早已迁徙到了很远的地方,原来的“范公堤”现在成为沟通南北的交通要道——204国道。但两棵银杏树还生长在这里,在这国道的中央,古木参天、历经百年、屹立不倒,树干需要三五个成年人才能合抱。虽然经历过雷击,树干中心已经烧空,但几百年过去了,它每年春天都吐绿开花,秋天一树金黄,果实挂满枝头。当地的人们把它看作“圣树”,为它修建围栏,甚至有百姓前往祭拜,祈求平安。它俨然成为当地人们的“精神图腾”。堤成了路,剑成了树,树成了“圣”,它记载着坚韧、守护与荣耀,是精神的传承!(讲述民间传说,多用短句,精练简洁。化堤挡水,杀龙变树,运用描写、想象的手法,丰富了传说的内容,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城市南扩,一条新路应运而生。建设者们起早贪黑,抓工程、赶进度,主体结构已经完工,可在修人行道的时候,有两棵古老的柳树再一次挡住了去路。它们树干粗壮,也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雨才长成这般枝繁叶茂。如今,它们正值旺年,若易地重栽,可能因此而毁树;若就地保护,绕道而行,会花费更多的建设成本。这或许是很多城市在建设中遇到的难题。如何给古树留下合理的生存空间与如何建设新城,正考验着城市管理者与建设者的智慧。他们需要听取多方面的意见,进行科学的论证,让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地相处。(此段并没有写出解决的结果,适当地留白,但有了前两段的铺垫,也为读者提供了思考的余地、想象的空间。)
期待路和树、树和路不再有矛盾,让它们真正成为城市的风景。(再次运用顶真、回环的修辞手法,与开头呼应,同时表现人们的期待,升华主题。)
总评 选材精准,角度新颖。小作者视角独特,选取了在城市管理与建设中经常遭遇的路与树的矛盾进行写作,是移树还是改路,是建设还是毁坏,是坚守传承还是科学管理,文章给读者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其实,作文本质上就是观察生活、反映生活、思考生活。
三个片段,层次井然。习作采用三个片段的形式进行写作,一个是“路让树”的典型案例,一个是千年古树的传说,还有一个路与树的建设矛盾,引发城市设计者、管理者和读者思考。三个片段,在不断变化、逐渐深入中提出问题,提供思路,很有层次感。
(讲评教师 吴小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