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设计:创建数学项目化学习新视角
2023-11-02侯孝前
侯孝前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師有意识渗透项目化学习,采用跨界设计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主动探索学习的机会,势必能够创造一些教学亮点,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调动学生学习思维。教师围绕教学资源整合、教学情境设计、教学活动组织、教学训练延伸等环节展开跨界设计,推出更多个性鲜明的项目化学习任务,学生主动响应,其调动作用更为突出,教与学达成更多契合。
【关键词】小学数学;跨界设计;项目化学习
所谓跨界设计,是指跨越教材、跨越学科、跨越时空的设计。在小学数学项目化学习组织中渗透跨界设计理念,不仅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些适合的学习环境,还能够激活学生数学思维,促使学生在主动探索学习中成长学科核心能力。跨界设计带有创新性、独特性、开放性等特征,这是学科教学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教师围绕学生学习诉求展开创新设计,势必能够创造更多学习契机,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跨界整合教学内容,广泛吸纳生活认知和其他学科内容,关涉更多知识的应用;跨界设计教学情境,能够对学生多种感官形成冲击,培养学生关注力;跨界组织教学活动,能够提升项目化学习品质,促进其学科认知的内化;跨界推出教学训练,能够延伸学生学习视野,也能够培养其学习习惯。
一、跨界整合教学资源,拓宽项目化学习视界
跨界整合教学资源,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分析,适时借鉴其他学科内容,设定一些跨界学习案例,为学生展开项目化学习创造良好条件。
1.跨界搜集项目化学习素材
数学教学有专属的教材,其内容相对固定,教师需要深入研究教材内容,适时做出取舍设计,然后借助多种信息渠道,搜集其他学科教学内容,融入数学课堂之中,为项目化学习任务设计提供更多素材。数学中有大量插图内容,自然与美术学科有关联;数学中也有实验内容,这与科学学科有对接;数学中有自然社会知识应用,与自然学科有契合;数学中有人物故事内容,与语文学科有机融合。教师需要展开科学发掘,以便找到跨界设计的切点。
如教学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大数的认识”,教师在列举大数案例时,关涉地理、自然、社会、历史等多种学科的数字内容,学生对这些数字也比较熟悉,自然能够顺利进入大数认读和识记环节。如我国人口约为14.1亿、人体细胞大约为40万亿—60万亿个等。这些数字都比较大,而且带有学科特点,学生在生活中可以接触到这些信息,在具体认读时,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分节操作,这样可以提升认读精准度。教师在数字列举环节,关涉其他学科知识进行展示和解读,开阔学生学习视野,对数学实践应用有更多助力支持。学生对大数来源比较敏感,教师跨界设计的目的很明确,让学生对“大数到底有多大”有更直观的认识。
2.跨界筛选项目化学习案例
数学案例本身带有项目化学习属性,这些案例相对比较独立,一般需要借助一些数理,或者公式、定义、推理等方式进行解读,与项目化学习高度匹配,教师利用多种信息渠道搜集一些典型数学案例,能够创造适合的学习情境,满足学生的学习诉求。跨界设计有多种选择,这些数学案例本身与生活认知对接,搜集典型案例需要借助网络信息技术,这都带有跨界意味。教师利用媒体展示、实地观察、实验操作等手段展开设计,为学生提供良好学习条件。
在教学“公顷和平方千米”时,教师引导学生来到校园中进行具体的测量行动,利用软尺测出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计算其面积为10,000平方米,这便是1公顷的面积。教师设计项目化学习任务,让学生估算校园占地面积有多少。学生有前面实际操作经历,对面积单位有了更全面的了解,面对教师推出的估算学习任务,自然给出比较贴近的估猜。教师公布正确答案,学生对估算情况进行归结反思,逐渐掌握“平方千米、公顷”的面积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实地观察带有自然学科特点,实际测量也与科学实验有对接,这都属于跨界设计的范畴,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说明教师设计是比较适合的。
二、跨界设计教学情境,提升项目化学习品质
学生学习思维比较敏感,教师借助多种辅学手段设计教学情境,可以对学生多种感官带来一些触动。特别是跨界教学设计,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调动效果。
1.跨界设计项目化学习情境
教师设计教学情境可以运用多种方式方法,问题调度、图画展示、视频播放、模型构建、实物观察等,这些学习情境设计方式带有跨学科特点。故事讲述是语文学科内容,图画展示是美术学科内容,视频播放属于信息技术学科内容,模型构建属于科学学科内容,实地观察属于自然学科内容。教师有意识借助跨界设计手段,为学生准备适合的项目化学习任务,都能够创造研学契机,促进学科教程顺利展开。
跨界设计学习情境,教师需要有生活提炼的意识,从学生关注点角度展开设计,这样可以对学生形成感官触动。如教学“角的度量”,学生对量角器的应用比较关注,教师在课堂导学环节,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量角器,现场寻找三个角(直角除外)展开测量行动,看谁测量更为精准。教室内有多种角可以测量,但要找到三个非直角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学生开始搜索行动,课堂研学气氛逐渐形成。在具体测量这些角的时候,需要运用一些技巧和方法,以确保测量的准确性,教师深入到学生群体之中,与学生互动交流,传授一些测量方法,学生操作进展顺利。学生衣服上有些图形带有适合的角、文具盒中三角板有适合的角,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测量进入操作环节,其测量结果不断涌现。这个学习任务带有跨学科特点,实地观察、材料搜集、测量操作等,都带有科学、自然等学科探索属性,教师与学生展开广泛互动,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帮助。
2.跨界投放项目化学习任务
跨界设计项目化学习任务,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细化分析,找到教学设计介入点。项目化学习带有集合性、系统性、探索性等特点,教师要明确任务目标和要求,规划清晰学习路线,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建立学科认知基础。解读解题过程、绘制数学图示、展开网络交互、实地操作实验等,都带有跨学科特点,教师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展开设计,在项目化学习方案设计中渗透跨界设计理念,其应用价值更为丰富。
教师指导学生解析具体数学案例时,要运用一些数学原理和公式等,这样可以理顺学生数学思维。如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时,教师推出的项目化学习任务是:深入生活展开观察行动,设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生活化数学案例,准备提交到学习小组。这是一项实践性训练任务,其设计难度并不是很大,但涉及生活观察、逻辑思维梳理、文字编辑、等式列举、计算操作等环节,这些环节带有跨界设计意味,教师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创意设计,为学生创造实践探索机会。学生设计的应用题目带有生活气息,关涉生活社会知识的应用,与自然、科学、生物学等学科有多重对接,跨学科特点比较突出,训练价值更为丰富。教师设计跨学科训练任务,引导学生自行创编数学应用题目。学生期待教师设计项目化数学题目,教师有意识让学生参与题目设计活动,对学生形成多重触动。
三、跨界组织教学活动,强化项目化学习体验
教师跨界设计教学活动,不仅能够从形式上展开突破,还能够从内容角度实现超越,对学生学习心理带来冲击,强化项目化学习体验。
1.跨界组织项目化学习实验
跨界设计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有焕然一新的感觉,其调动作用更为突出,教师要做好跨界设计,适时吸收其他学科活动形式,设计跨界项目化学习任务。如数学实验方案设计时,教师可以现场展示,也可以利用媒体进行模拟操作,或者组织学生实地观察,展开生活化数学实验操作,都能够对学生形成感官触动。演示实验符合科学学科教学属性要求,模拟实验具有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实地观察与自然科学学科有对接,教师要做好融合性组织,为学生顺利进入数学实验创造条件。
教师针对学生生活认知设计数学实验方案,能够顺利启动学生学习思维。如教学“平行四边形”时,教师要求学生利用塑料吸管,自行制作平行四边形,并归结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在这个操作过程中,学生借助生活常识,以及正方形、长方形知识,对平行四边形图形特点进行分析和归结,其感知体验更为深刻。为调动学生研学主动性,教师渗透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稳定性实验内容,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展开深入探索。学生利用生活材料自制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图形,结合生活实例进行互动讨论,对图形稳定性进行专业分析,最终得出数学实验结论:三角形稳定性大于平行四边形。
2.跨界设定项目化学习课题
数学学科教学活动形式众多,教师设计项目化学习课题研学任务,能够为学生带来深度研学的机会。所谓课题研究,是一种带有科研属性的生活化学习任务,学生对数学生活化应用比较有感觉,教师围绕生活化学习设定项目化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自行成立研学团队,借助集体力量展开探索性学习,能够培养其探索精神。生活化数学研学行动,需要借助网络搜集素材,也要运用美术、语文、自然、科学等学科知识进行对应研究,教师利用课题设计组织项目化学习任务,其实践价值更为丰富。
“梯形”是由平行四边形演化而来,教师同样布设实验任务,要求学生利用塑料吸管制作梯形,与平行四边形进行对比,归结梯形的特点。梯形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教师推出项目化学习任务:深入生活,寻找生活中应用梯形的案例,自行编辑梯形训练题目,提交到学习小组。学生接纳任务后,主动展开生活探寻行动,找到一些现实案例,自发进行集体研讨活动,逐渐形成设计方案,推出不少有训练价值的题目。学生亲自观察生活现象,设计训练任务,需要借助更多跨学科知识,如自然、科学、道德与法治等学科,为训练任务设计提供更多素材支持。
四、跨界推出教学训练,促进项目化学习内化
跨界推出教学训练方案,教师需要有整合对接意识,结合学生生活认知展开教学设计,以提升训练适合性。学生对项目化学习有不同期待,教师精选训练任务和内容,提出适合的训练要求,能够创造更多训练起点。
1.跨界推出项目化学习训练
跨界设计项目化学习训练任务,教师要有延伸设计意识,要求学生搜集数学素材,设计数学训练题目,展开生活化数学探索行动。实地测量、实物观察、社会调查、数据处理、案例解析、网络互动等,都带有项目化学习特点,学生对这些训练任务有不同期待,教师要做好对接设计,引导学生自然进入研学环节,在项目化探索行动中建立学科认知。
学生进入训练环节,需要借用其他学科知识展开数学解析和操作,这也是跨界训练行为。如教学“统计”时,教师设计训练题目都属于学生生活内容,如班级同学身高、体重、课外阅读量等数据,让学生借助圖表形式呈现这些数据。学生搜集数据需要进行生活调查,这属于社会科学范畴;条形呈现数据,带有图示特点,关涉美术学科内容。学生训练热情很高,展示效果良好,教师适时给予专业评价,给学生更多学法指导,确保训练任务的顺利落实。学生运用跨界知识展开学习和探索行动,其感知体验更为鲜活。
2.跨界延伸项目化学习实践
跨界设计项目化学习任务,教师需要做生活对接处理,搜集生活化训练材料,设计生活化训练活动,组织学生深入生活展开具体的探索行动,都能够创造更多学习动机,为学生展开创造性学习奠定基础。电子作业、社会调查、生活观察、课题研究、网络交互等,其训练都带有实践属性,学生对此也比较有认同感,教师要做好优化处理,根据学生实践需要做出理性安排,以培养学生学科综合能力。
在教学“数学广角”时,涉及“统筹安排”相关内容,需要运用统计学、逻辑学等方法,教师列出一些训练题目,要求学生展开具体分析和讨论,最终形成最佳处理方案,提交到学习小组。学生对统筹安排比较熟悉,因为生活中经常要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利用训练题目进行调动,让学生研究这些训练题目,总结出最佳方案,为学生提供研学机会。学生利用多种学科知识进行思考和讨论,逐渐形成学习共识,其训练效果更为突出,跨学科训练设计,教师要考虑学生知识储备情况,这部分内容本身属于统筹学范畴,属于生活问题,学生有更多生活积累,自然能够顺利进入到分析研讨环节,教师给予必要引导,对学生学习表现进行针对性评价,能够为学生带来全新学习体验认知。
项目化学习属于崭新教学理念,教师采用跨界设计手段展开教学组织,为学生创造更多研学机会。跨界设计能够创造新鲜的学习情境,也能够吸纳更多新鲜的内容,还能够推出新鲜的学习活动,这对学生来说具有更大吸引力,其锻炼价值更为丰富。教师要做好创新探索,精选跨界设计手段,优化教学活动方案,对接生活认知推出训练任务,以满足不同群体学生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林雪莲.项目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策略[J].新教育,2023(8).
[2]刘立功,王海钧.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的组织与实施策略[J].山西教育(教学),2023(4).
[3]周晓雯.项目化学习引领,玩转小学数学课堂[J].新教育,2023(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