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矫情,可能是秩序感遭到了破坏
2023-11-02高一帆
高一帆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宝宝做事有板有眼、有始有终,把自己照顾得妥妥当当;而有的宝宝则丢三落四,总要老师、家长跟在后面操心——
矫情,似乎是宝宝的通病,而且不拘年龄
周末,安女士带2岁的儿子乐乐参加同学聚会。落座时,乐乐被安排在妈妈左边的座位,他不大高兴,总是滑下座位,绕到妈妈的右边,紧紧贴着妈妈。大家举杯时,乐乐突然大哭起来,闹着要回家。
“这孩子,总是这么矫情,我没教育好。”安女士自嘲。
坐在安女士右边的燕女士在幼儿园工作,明白乐乐的心理。她蹲下身,对乐乐说:“阿姨想跟你交换一下座位,你看好吗?”
乐乐破涕为笑,使劲点头。他跳上新座位,朝妈妈宽慰地一笑,仿佛在说:“这就对了。”随后的一个多小时聚会,乐乐乖乖地坐在那里,不哭也不闹。
3岁女孩桂桂在家里挑战500块的拼图,晚上睡觉前碰到了难题,一座大桥的桥头拼块怎么也找不到,无奈,只好收工,留到第二天早上继续。
桂桂睡着以后,爸爸梁先生加班回到家,得知桂桂拼图遇到了困难,马上撸起袖子坐到桌前,仔细研究起来。他发现了问题的症结,很快拼好了那个复杂的桥头。他想,桂桂早上醒来看到问题解决了,一定会尖叫一声,然后跑过来献上一个吻。
第二天一大早,梁先生果然听到了一声尖叫,但他没等到女儿的吻,等到的是女儿的怒斥:“你为什么动我的拼图?”
更让梁先生不解的是,桂桂居然把拼图全部打乱,从头开始拼。要知道,前一天她花了整整半天时间才拼好了一小半,这下可好,前功尽弃。梁先生没帮上忙,却帮了倒忙。
“这孩子怎么这么矫情?”梁先生生气了,“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以后遇到麻烦,少来找我!”
矫情,似乎是宝宝的通病,而且不拘年龄。
从婴儿期开始,桐桐每天早晨6点都会准时醒来,随着爸爸的晨练音乐欢快地手舞足蹈。一天早上,桐桐一反常态,哇哇大哭,又踢又打。爸爸想了想,突然醒悟,连忙换回以前的音乐,桐桐果然消停了。原来,桐桐不喜欢爸爸更换新的晨练音乐。
生活有序能给寶宝带来安全感,一旦生活中的秩序有所变动,宝宝就会产生焦虑和恐惧
其实,宝宝的这些奇怪反应不是矫情,而是秩序感遭到了破坏。
在每一个宝宝心里,都先天具备强烈的秩序感。这种秩序感是宝宝安全感的主要来源,是宝宝对事物做出准确分辨与判断的基础,也是建立道德意识的基石。
早在襁褓期,宝宝就对周围的事物有明确的秩序要求。一旦秩序被破坏,比如原来放在钢琴上的照片被挪动到柜子上,宝宝就会感到不安,不停地哭闹。
1岁之后,宝宝对于秩序有近乎顽固的追求:坚持每样东西必须归其主人所有,别人不得动用;不仅不愿分享自己的物品,别人的物品也不能随意交换使用。比如,妈妈偶尔穿一下爸爸的拖鞋,宝宝就会不高兴。
这时候的宝宝似乎都有“完整癖”。比如,宝宝要吃苹果,妈妈怕他吃不完,就切一半给他,宝宝大哭着拒绝;爸爸给宝宝买来冰激凌,担心宝宝吃不完,没有征求宝宝的意见就咬了一口,宝宝撒泼打滚,一定要爸爸把吃进去的冰激凌吐出来,或者干脆把咬过的冰激凌扔掉;画画的时候,如果画纸的一个角被折过,宝宝会伤心不已,要求换一张新的……
日常生活中,宝宝坚持某些行为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来完成。如果家长忽略了他的要求,或者没有准确理解他的意图,导致哪怕再小的偏差,宝宝也会固执地要求重新来一遍。
宝宝的秩序感来源于对环境的控制欲望,这种控制欲望源于对未知的恐惧。生活有序能给宝宝带来安全感,一旦生活中的秩序有所变动,宝宝就会产生焦虑和恐惧。只有一遍遍重复原有秩序,不断巩固安全感,宝宝才能内化秩序概念,知道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动不会影响后果。这个阶段非常重要,只有顺利地度过,宝宝的心智才能进一步发展。
因此,家长应该尊重宝宝对秩序感的要求,不强求宝宝分享自己的物品,保护宝宝的物权意识。同时,在安排宝宝的生活时要讲究规律性,比如在固定时间吃饭、外出、洗漱、讲故事、玩耍、睡觉等。规律的生活给宝宝安全感,有助于宝宝遵守规则。
当宝宝因秩序感被破坏而哭闹时,家长要平静地陪伴、倾听,帮助宝宝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宝宝要求“重新来一遍”,不妨花费几分钟时间满足他,否则你可能需要花费更长时间来平息他的不安情绪。
0~3岁是幼儿的秩序敏感期,家长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提高家庭教育的效率
心理学研究表明,秩序感是道德意识的起源。比如,宝宝认为整齐、完整是“对”的,凌乱、两半儿是“错”的。事物有对错之分,行为自然也有对错之分,当宝宝意识到什么是标准的、正确的,开始把行为和后果联系到一起时,自律感就会应运而生。
0~3岁是幼儿秩序敏感期,家长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提高家庭教育的效率。
第一,培养宝宝良好的作息习惯。
家长应该给宝宝制定一个科学的、相对固定的作息时间表,督促宝宝遵照执行。这样不仅有利于宝宝健康成长,还能为其时间观念的形成和秩序习惯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第二,培养宝宝良好的生活习惯。
家中的物品要摆放整齐,使用完毕后要物归原位。家长要鼓励宝宝自己动手收拾玩具、图书,即使宝宝表现得笨手笨脚,家长也不要责怪,而要耐心指导,不断表扬。
家长要注重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从小事入手培养宝宝的秩序感。比如,进门换鞋,并将鞋子摆放整齐;洗手擦干后,毛巾要放回原位;厨房的碗碟要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放好……通过这些不起眼的细节,培养宝宝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三,培养宝宝的公德意识。
家长带宝宝在游乐场玩滑梯时,要告诉宝宝应该自觉排队,有先有后、不推不挤;过马路要遵守交通规则;乘坐公交车,要排队上车、文明礼让;游览公园时不能攀折花木、践踏草坪;观看电影时,不可大声喧哗、乱扔垃圾等。
参加集体活动时,家长要向宝宝讲解相关的规定,让宝宝懂得社会生活中存在各种秩序规则,遵守是光荣的,违反是不道德的。同时,家长要以身作则,给宝宝做出好榜样。
【编辑:陈 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