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民大学生通识课程与思政元素的融合研究

2023-11-02周岑

成才之路 2023年30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融合

周岑

摘要:开放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立德树人的职责与使命,要全面提高开放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就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农民大学生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借助农民大学生通识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农民大学生通识课程与思政元素的融合要遵循“三全育人”原则、强化思政教学意识,树立课程思政理念,制订协同育人计划,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找准思政教学支点,探索思政融合方法、构建思政教学模式,以提升课程思政育人的针对性和精准性。

关键词:农民大学生通识课程;课程思政;融合;路径;农村常用应用文写作

中图分类号:G724.8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30-0085-04

基金项目:湖南广播电视大学2020年度校级科研课题立项重点课题“农民大学生通识课程与思政元素融合路径的研究与实践———以《农村应用文写作》为例”(编号:XDK2020-A-16);衡阳市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课题“立德树人视域下开放教育‘课程思政’实施理念与路径研究”(编号:XDJ2021171)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育人为本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教育部2020年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并明确提出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要重点建设一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宪法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的课程,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1]。国家开放大学是实施远程开放教育的主战场,“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计划”是乡村振兴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孵化器、提升素养能力的加油站,如何使农民大学生通识课程发挥最大的育人价值,助力并服务新时代人才培养,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开放教育存在“教”与“学”过程相对分离的特点,使得农民大学生通识课课程思政教学面临新的挑战。这离不开充分发掘通识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充分发挥其思政引领及育人功能,实现二者协同育人的目标[2]。因此,高校通识课教师需要充分考虑本学科的特点,在遵循农民大学生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有效开展通识课立德树人教学活动,充分发挥通识课程的育人價值,将“立做人之德”与“树有德之人”相统一,实现“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思政教学目标。

1.通识课程

李曼丽认为,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和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就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简言之,通识教育是全面发展人的理性、心智,使学生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提升精神境界和人生质量的教育[2]。农民大学生通识课程主要是为适应社会成员提高生活品质、丰富生活经验以及拓宽知识视野所设置的课程,以湖南开放大学2021秋季“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行政管理(乡村管理方向)专业专科为例,通识课程主要包括农村政策法规、信息技术应用、农村党建实务、农村常用应用文写作、农村会计实务等内容,符合当前“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育人要求,旨在拓宽学员知识视野,提高其综合能力,是开放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课程,它是国家根据新时期学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改革而与时俱进提出的新理念,注重把思政元素渗透到知识的讲授中,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立德树人的育人目的。在教学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自然融入相应的思政内容。这种春风化雨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对学生的影响也更深远,从而实现全方位育人[3]。

3.农村常用应用文写作

“农村常用应用文写作”课程是为了满足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在工作、生产、经营、日常生活等方面进行应用文写作的需要而开设的[4]。它结合农业生产生活实践,阐述农村常用应用文写作的适用范围、分类、结构等各个方面的相关知识。因此,本课程的特点主要是实用,在文书类别以及文种和例文的选择上,充分考虑学习者的需求,贴近农村生产和生活实际。

1.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因此,高校要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思想指导。而课程思政便是推动人才全面发展、坚持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重要举措。开放大学不同于普通高校,其课程是依据社会成员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而开设的,包括公共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实践和综合通识等课程。这些课程针对学习者各有侧重,相互促进,有机结合。换言之,与专业教育相比,农民大学生的通识教育更加关注培养对象的知识素养和道德品质的提升,是实施通才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5]。通识课程是面向全体农民大学生的公共课程,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关注国家发展方向,挖掘通识课程的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方式,探索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将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相统一,以增强开放教育课程思政的实效性。

2.是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需要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从2004年国家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计划”以来,借助这一农村人才培养平台提升农民素质,也是国家有效破解“三农”难题的策略之一。当前,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农民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知青”,应成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引擎”。国家开放大学2019年抽样调查结果表明,“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实施以来,有约90%的农民大学生留在了家乡,助力“三农”发展。国家开放大学乡村振兴学院院长李广德指出,我们培养的农民大学生除了学习经营技术类知识外,还要学习党建、法律、思政等课程。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党建和治理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实现了脱贫致富与基层治理的紧密结合。因此,在农民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学校需要把思想政治引领作为中心工作,把思想育人贯穿于教育教学之中,实现三全育人,坚持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提升三者融为一体。在通识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应用思政元素,在显性教育中融入隐性教育,将思政课程育人转变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3.是农村意识形態治理的现实需求

农民大学生是基层意识形态和社会治理的明白人,教师可借助通识课程这一平台,认真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通识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利用农民大学生这支队伍,引领农村居民爱党爱国爱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自觉做到心中有党不忘恩、心中有民不忘本、心中有责不忘为、心中有戒不忘法,做一个有理想、有责任、有技能、有敬畏、有良知的新农民。因此,借助通识课程与思政元素的融合打造农民大学生坚强的意识堡垒,“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是农村意识形态治理的现实需求。

1.遵循“三全育人”原则,强化思政教学意识

课程思政是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所有课程之中,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凸显了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地位。对通识课教师而言,要做到课程思政,必须遵循“三全育人”原则,强化课程思政教学意识。第一,要实现“全过程育人”。专业课和通识课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农村常用应用文写作”理论知识与课程思政元素融合,前提是充分挖掘、提炼该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组织、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任课教师要遵循“全过程育人”原则,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提升学生知识转化能力,让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职业技能,还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第二,要实现“全方位育人”。当前,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村越来越需要有综合素质的农民大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关注农村常用应用文写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作用,协同开展思政教学,全面落实全方位育人。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把思政元素巧妙渗透到专业知识的传授中。“农村常用应用文写作”比较关注学生的思想表达,教师要厘清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使之与课程知识有效融合,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第三,要实现“全员育人”。教师可结合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展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2.树立课程思政理念,制订协同育人计划

课程思政的核心理念是协同育人,农民大学生教育要强化这一理念。教师要基于协同育人理念,深入分析学情,科学设计教育方案,切实做好协同育人工作,并制订好“1234”教学实施计划。“1”是一个目标,即做到“一课一得”,明确农村常用应用文写作课每一次讲授的知识点并予以落实;“2”是两个协调,即协调好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实现真正的“协同+融合”的思政教育。课堂教育教学是三全育人的主战场,必须充分发挥思政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实现知识灌输和精神启发相融合。农民大学生培养是开放教育的一部分,网络平台是学习的重要载体,线上学习是主要的学习方式。因此,一方面要借助线上学习资源和互联网宣传思想阵地,另一方面要在线下将思政元素融入班团组织,注重营造思政学习和思政引领的浓厚氛围。同时,要构建线上与线下双向协调互动、实体虚拟呼应的有效模式,让学生陶冶在思政元素教育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3”是指三个主体,即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充分关注学生、教师、学校的主体作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农民大学生是党的方针政策在农村进行宣传、践行的重要责任人。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学生、教师、学校的主体作用,推动农民大学生通识课程融合思政育人模式目标任务得以实现,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4”即四个维度,即高度、深度、广度和温度。教师要通过站高度、探深度、拓广度、升温度,让学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积极作为,做到知行合一、身体力行。

3.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找准思政教学支点

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找准思政教学支点,这既是农民大学生通识课程传授的需要,也是推行高校课程思政育人的价值所在。分析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因子,是当前高校通识课程协同思政教育、实现三全育人的基础[6]。因此,教师要对“农村常用应用文写作”课程思政元素进行深入挖掘,找准思政教学支点,将其融入课程教学。《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内容,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笔者结合“农村常用应用文写作”教学实践以及实用性、社会性、规范性、重理性等特点,梳理出“农村常用应用文写作”课程思政内涵,具体如下。“家国情怀”模块———党和国家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文化自信;“个人品格”模块———道德情操、健全人格;“科学观”模块———认识论和方法论、求真务实、诚实守信、勤奋;“本乡本土”模块———地方传统文化;“三农情怀”模块———乡村振兴、扎根农业、服务三农。针对以上从课程中挖掘的思政元素,教师可结合各章节教学内容,找准思政教学的支点,使思政元素与知识点完美融合,达到思政育人的目的。

4.探索思政融合方法,构建思政教学模式

基于课堂调研和“农村常用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实践,笔者在教学中形成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五点教学法”模式,即“立足点+知识点+结合点+社会热点+升华点”。“农村常用应用文写作”服务对象是“三农”,必须和“三农”紧密相连[7]。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明确教学对象的特定性,这是学习该课程的立足点。该课程有着明确的写作目的,是为了解决农村工作、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及办理某些具体事宜而进行的必不可少的写作,属于实用的范畴。既然是写作课程,又具备知识点和写作技巧,比如观点、材料、结构、语言等,因此,农村常用应用文写作教学离不开知识点的传授和讲解。要借助这一课程的教学达到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目的,就要找到知识点和思政元素的结合点,这是在该课程教学中进行思政教学的关键。比如,可借助应用文的格式教学,渗透爱岗敬业精神,让学生领悟格式中所蕴含的精神气质;借助应用文写作思维教学,渗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品德教育,让学生充分考虑行文者的要求和具体感受,关心他人,尊重他人。要把思政元素和知识点合二为一,水乳交融,让课堂有源头活水,就必须体现一个“新”字。因此,教师可借助互联网,精选社会热点,将其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增强“农村常用应用文写作”这一课程教学的新颖性。本着“一课一得”的原则,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层层蓄势,达到高潮,掀起头脑风暴。而这个高潮便是升华点,升华点决定课程教学的高度和境界。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育人为本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农民大学生是农村发展与建设的主力军,对振兴乡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课程思政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要使课程教学发挥最大育人价值,助力新时代人才培养,教师就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使课程教学与思政元素相融合,将“立做人之德”与“树有德之人”相统一,充分发挥开放大学在新农村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2023-05-16].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王莹雪.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3(03):49-50.

[3]韓震,王临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代新人的历史演进与现实路径[J].东北师大学报,2019,19(03):22-28.

[4]党德强.应用写作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7(04):73-76.

[5]林莉铭.课程思政引领下高校应用文写作课程建设路径的探索与实践[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21,27(03):56-63.

[6]高瑞佳.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初探———以“应用文写作”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43):171-172.

[7]彭品荣,吴静之.课程思政视域下应用文写作课程立德育人新论[J].重庆行政,2020(05):03.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for Farmers’ College Students

———Taking the Course of "Common Practical Writing in Rural Areas" as an Example

Zhou Cen

(Hengyang Open University, Hunan Province, Hengyang 421001, China)

Abstract: Open universities ar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shouldering the responsibility and mission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talents.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open universities,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ourses. On the path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farmers and college students are both dream chasers and dream implementers. The implem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s through the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for farmers’ college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achieve moral education and talent cultiv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for rural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and strengthen the awar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urriculum, and formulate a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plan; explor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the curriculum, identifying the fulcru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exploring methods for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structing a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model,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pertinence and accurac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urriculum.

Key words: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for farmers’ college student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path;common practicalwritingin ruralareas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