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思考
2023-11-02柳铭钰
柳铭钰
摘要:红色文化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给学生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在革命斗争时期积累下来的精神血脉,是引领学生走向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内生动力。四平市有着悠久的红色文化底蕴,“四战四平”的革命历史名震中外,革命先烈的红色故事在这里久久传唱。将四平红色文化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能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协同效应,在给四平红色文化资源注入新内涵的同时,更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新的动能。
关键词:四平红色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革命先烈;理想信念;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G6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30-0013-04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媒体时代吉林省红色文化宣传机制研究”(编号:2020W13)研究成果
一直以来,红色文化都支撑着无数中华儿女在困顿逆境中直面挑战、迎难而上、突出重围,不断夺取新的伟大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对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非常重视,他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1]。红色文化集思想政治引领、经济产业开发、文化精神传播等价值与功能为一体,是最难得的稀缺资源和不可再生的精神资源,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教材。因此,加强红色文化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顺应社会发展和历史变革的应有之义。
1.红色文化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说,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活跃、个性突出,若不“对症下药”,很难让他们形成对红色文化的兴趣,更难以让他们对红色文化持续关注。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与鼓励下,文艺领域诞生了一系列讲述红色故事、弘扬红色精神的优秀红色经典作品,如《长津湖之水门桥》讲述了战争年代先辈们以血铸城的悲壮与英勇,《大江大河》《人世间》向人们描绘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中华儿女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时代画卷。这些优秀作品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影视剧的形式讲述了生动的红色故事,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口味。这样的红色文化无疑能够引发大学生的兴趣,潜移默化地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2]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逐渐积累、沉淀下来的产物,具有丰富的革命精神内涵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土地上的生动实践。从“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长征精神”到“我是党员,我先上”的“抗疫精神”,从之前的脱贫攻坚到如今的乡村振兴,红色文化一直发挥着重要的思想引领作用。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无论是在社会上,还是学校里,都涌现出一批主动请缨到疫情防控第一线冲锋陷阵的“00后”。这些学生面对未知的潜在风险,挺身而出、勇担大任,这种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红色文化的内涵之一,是红色文化在抗疫时期的生动体现。因此,高校要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把握好红色基因内涵、传承好红色文化精神,将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帮助新时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使他们形成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品格。
2.四平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宣告抗日战争画上了句号。但紧接着,国民党单方面撕毁合作协议,意图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果实。因四平市所处的地理位置是重要的军事阵地和交通枢纽,这座只有几万人口的城市被国民党军队强占了。1946年3月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与国民党军队在四平进行了长达两年的胶着鏖战。四战四平的激烈战况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就此拉开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序幕,为东北乃至全中国的解放奠定了胜利的基础。经过四次激烈的交锋,人民解放军队以伤亡4萬多人的代价最终换来了四平的解放。四平市也因此得名“英雄城”,这是四平红色文化的起源。
目前,这片土地上还保存着不少红色文化资源。四平红色文化资源由有形、无形两种文化资源形态构成。有形的红色文化资源主要是四平市内的各种纪念场馆、战争遗迹遗址等。有代表抗日时期的四洮铁路附属建筑群、李红光故居等,还有反映解放战争时期的塔子山战斗遗址等大量遗址遗迹及纪念类设施。四平战役纪念馆、四平市烈士纪念塔,也早已成为四平市的地标性建筑,默默讲述着先辈们的革命故事,记录着红色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的传承与发展。无形的红色文化资源则是指革命人物及其后人的经历感悟,百余部歌曲、诗词、戏剧、舞蹈、书籍等文化创作成果。“外侮内患扰神州,何时旭光照人间?”这是革命烈士辽吉纵队独立一师师长马仁兴的遗作[3],这句诗记录的是艰苦卓绝的斗争史,讲述的是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尽,但那段峥嵘岁月让人难以忘记,驰骋纵横的革命气息直到现在仍然激励着四平人民不断奋斗、不断拼搏。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是四平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革命精神的深刻体现。四战四平的红色文化,蕴含着党在前进道路上不畏困难和挑战、不断夺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有着独特的育人功能。
1.四平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够
四平市幅员1.03万平方千米,现有208.6万人口。在这座“英雄城”里,绝大多数人都了解四平市的红色文化资源。四平市的各大中小学校坚持在每年的清明节组织学生开展四平市革命烈士纪念塔扫墓等红色纪念活动。四平战役纪念馆也坚持长期对外开放,接待各单位同志和市内外游客到馆参观学习。在“英雄城”的光辉照耀下,四平红色文化资源的知名度较高。但在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四平市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在开发建设方面,目前四平市内一些革命遗迹遗址的文化挖掘力度尚不够深入,资源开发的程度也不够强。四平市多数的红色文化资源依然在采用最简单、最原始的介绍手段,即展柜展示和图文介绍。即使有专业讲解人员,讲述的内容也多是照本宣科,其背后历史故事和精神文化内涵没有得到深度挖掘。还有部分红色文化遗迹遗址在施工中途停滞,整体拖慢了完工进度。在资源整合方面,红色文化资源自身缺乏脉络化规划,也没有与其他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有效的融合。比如,四平市二龙湖风景区、伊通满族民俗馆等文化资源,因地理位置分布、规模布局等原因,没有与四平市的其他红色文化资源结合,长期处在“各自为政”、独立经营的状态[4]。在宣传普及方面,形式还比较单一,效果不甚明显。在宣传形式上,长期以来主要采用红色文化游、集体参观等形式进行红色文化的传播,讲述四平红色故事的影视作品或文学创作则较少,诗歌舞剧等创作形式更是稀缺。同时,新媒体设备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大部分场馆虽然采用了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运营手段,但是缺少专人维护,网站和公众号的内容不够丰富,更新也不够及时,失去了原本存在的意义,没有达到应有的宣传效果。
2.部分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不足
从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走进中国,到21世纪初期网购、网络游戏和网络社交的蓬勃发展,再到如今进入全媒体时代,互联网对人类生产生活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代大学生几乎都是“00后”,他们出生在改革开放的红利期,成长在一个“吃穿不愁”的温饱家庭。这样的群体从小就有着接触网络的基本条件,网络的传播性让他们在接受着唐诗宋词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有时也被一些外国文化所影响[5]。在各种各样的文化熏陶下长大的少部分“00后”,有时对西式文化有着较强的接受度,反而渐渐淡化我国的一些传统文化和节日习俗。这不仅仅是网络的影响,单一的课堂教学、乏味的文字教材等也使少数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兴趣度和认同感有所不足。对比更加新奇的網络文化,一些学生很难将注意力放在红色文化上面,这也导致其思想精神风貌与红色文化的内涵无法完全贴合,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陷入瓶颈。
1.盘活四平红色文化资源,探索新方向
(1)政府及文化旅游部门应组织牵头,对四平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总体规划、合理布局。要组建专业化的研究人才队伍,划拨文化资源专项资金,全面摸清红色文化资源现状,做好四平红色文化的顶层设计[6]。要根据地理位置分布、历史文化背景等实际情况,加强对各时期革命遗址遗迹、革命纪念文物、文献档案史料等红色文化资源的搜集与开发,指派专人对革命烈士及其亲属的口述资料进行系统性的还原整理。在此基础上,按照“串点成线”的原则,对全市各类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分级、分类整合,打破现有文化资源“单打独斗”的单线作战现状,让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形成统一局面。同时,还要将红色文化资源与其他优秀文化资源相结合,把红色文化资源与生态保护、生态旅游、满族文化游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四平市特色文化环线,打造“红色文化+”的全方位产业链,增强四平红色文化资源与区域文化之间的协同性,提高四平红色文化自身的融合度[7]。比如,国家4A级风景区叶赫那拉城,既是满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曾经战斗过的土地,若能将满族文化与红色文化结合在一起,一定能盘活这一红色文化资源,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
(2)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不应局限于文旅产业的开发,还可以创新红色文化资源传播发展的新途径,努力探索文化、教育、经济协作机制。一是从高校吸纳一批相关专业的优质人才,建设一支专业化的研究团队,定期进行集中分析和研讨,将四平市的红色故事、红色历史转化成多种形式的文化成果。二是组建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吸收各学院各专业的优秀有志青年加入,充分给予他们发挥专业特长的机会和平台,组建小语种讲解翻译、网站建设运营、红色歌舞剧编排、社会团体宣传等多个职能队伍,让大学生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参与到四平红色文化的传播中。还可以借助大学生们网上冲浪的资深经验,充分利用抖音、微博、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提高四平红色文化在网络上的宣传力度和知名度。三是要尽力探索从政企双方的合作向政府、企业、高校三者之间产学研深度合作的方向延伸,进而延长四平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传播链条,形成四平红色文化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作共赢的新局面。
2.拓宽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打开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8]红色文化就扮演着这样一个精神支柱的灵魂角色,对人的精神世界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滋养作用。四平红色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高校应利用好这一生动教材,积极探索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新路径。
一是要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面积,在课余活动中突出四平红色文化的内涵。比如,组织学生到四平战役纪念馆、塔子山等红色文化基地参观游览等。二是紧跟全媒体时代潮流,提升新鲜感。新时代,大学生不再满足于简简单单的图像、视频、音频资料,直接互动的直播连麦、拉风的无人机航拍、清晰实拍的全景VR等新技术新手段的出现,对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发展提出了更高水平的技术要求。高校应充分把握这一机会,从技术、人才、载体等方面全方位考虑,灵活运用各类现代媒体手段,将四平红色文化搬至新媒体平台,消除新时代大学生与红色文化在时间、空间上的距离感。三是要深入对接教育教学,提高融入感。一方面,高校要将四平红色文化编入大学教材,把四战四平的革命历史和马仁兴等英雄烈士的英勇事迹形成文字、图片甚至是短片形式的教学材料,运用真实历史史料和典型事例来实现四平红色文化教育资源与大学课堂的进一步融合,从而对新时代大学生产生更为直观的影响,让四平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精神能量真正入脑入心。另一方面,高校要深入摸清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在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成长成才规律适当渗透四平地域红色文化,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红色文化记录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是中华民族革命奋斗精神的优秀载体。高校让新时代大学生接受红色文化的滋养和熏陶,学习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对其有着增强智慧、滋养精神的促进作用。如今,四平市有四平战役纪念馆和四平烈士陵园两大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是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第26条线路(四平—吉林—敦化—延吉—白山—临江—通化—集安)的第一站[9]。在这样的东风下,高校更应秉承“传承红色精神”和“立德树人”两个信念,依托四平市优秀红色文化资源,讲好四平红色故事,做好四平红色教育,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任靖宇,郑士尧.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培育机制和实现路径———从西柏坡精神教育的视角[J].石家庄学院学报,2022,24(05):57-60+124.
[2]贺诗琪,唐昌维.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2(08):102-104.
[3]张煜.新媒体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22.
[4]呼和.红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历史教育的内在关联分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20):115-116+121.
[5]周文军,李怡萱,赵爽.吉林抗联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04):96-98.
[6]张姗姗.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论研习阵地建设探索———以许昌学院文史与传媒学院《新时代》学习报为例[J].时代报告,2022(07): 143-145.
[7]李易原,李威燃.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0(06):91-92.
[8]蔡运花,彭军.试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05):27+29.
[9]詹巧霞.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2(06):18-20.
Reflection on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iping Red Culture and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iu Mingyu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Siping 136000, China)
Abstract: Red culture is a precious spiritual wealth left by the older generation of proletarian revolutionaries to students, a spiritual bloodline accumulated by the Chinese nation during the revolutionary struggle, and a powerful endogenous driving force that leads students towards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dream. Siping city has a long red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revolutionary history of "Four Wars in Siping" is well-known both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The red stories of revolutionary martyrs have been passed down here for a long time. Combining Siping red culture wit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can achieve a synergistic effect of "one plus one greater than two". While injecting new connotations into Siping red culture resources, it can also generate new momentum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Siping red cult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revolutionary martyrs; ideal beliefs; integrated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