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与重塑:数据驱动下短视频新闻叙事研究
2023-11-02郭金金陈伟军
郭金金 陈伟军
【摘要】叙事的数据化成为短视频新闻叙事发展新常态,对短视频新闻叙事主体、叙事视角、叙事要素、叙事结构、叙事策略等产生影响。与此同时,数据驱动短视频新闻的叙事重塑,数据所具有的人格化特性、可创造性、全方位感知性、融合性、深度链接性等特性,让叙事内容更有温度,形成人机智能协同的多主体叙事方式、以受众为中心的多元叙事视角,并促使以新闻现场为汇聚点的叙事元素深度融合,形成自适应的动态网状化的叙事结构。探索数据驱动下的短视频新闻叙事,为未来新闻报道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和方向。
【关键词】短视频新闻 新闻叙事 数据驱动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87(2023)4-070-06
【DOI】 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3.4.010
数据是信息传播领域中非常重要的要素,它直接影响着信息内容的生产与传递,信息传播速度、来源、数量等。在过去,由于时代观念与技术的局限性,在新闻传播领域中,通过技术采集到的新闻数据非常有限,导致数据在新闻叙事过程中扮演着无关痛痒的角色。当今互联网时代的社会是一个高度数据化的社会形态,尤其是伴随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人与设备高度融合,数据已然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数据的嵌入,为短视频新闻叙事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让短视频新闻叙事发生转向,也重塑着短视频新闻叙事主体、叙事视角、叙事要素、叙事结构等。探索数据驱动下短视频新闻的叙事规律,有助于新闻报道更接近社会现实,还原现场,回归新闻真实性,也有助于受众对社会的认知更接近真实的状态。
一、叙事的数据化:短视频新闻叙事发展新常态
进入互联网时代,数据参与现代新闻叙事已成为常态,并逐渐主导着当下新闻叙事形态,成为短视频新闻叙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当前日益盛行新闻视频化的时代,“视频化的新媒体空间正越来越多地为我们呈现出高清的现实图景,新媒介技术系统充分刺激了人类的感知器官,让人类感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媒介化现实”。[1]短视频新闻的发展与数据驱动是分不开的,对于短视频新闻而言,数据是生成新闻内容的信息源,也只有数据才能够被全方位感知与采集,数据成为短视频新闻发展的要素。
就新闻叙事而言,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时提出:“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既准确报道个别事实,又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2]从新闻的内在要求看,真实是新闻的首要标准和第一选择,离开了真实,新闻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基本条件,也就无所谓新闻。[3]新闻叙事依托于数据技术手段,使得新闻的呈现由混沌到模糊、由模糊到清晰再到超清晰,数据技术致力于完善新闻真实呈现的形态,提升新闻的信度值。[4]当今互联网时代,数字媒介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基于数据技术叙事生成的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得到了更大的保障。借助触角化的数字媒介技术,能实时感知并记录人类社会发生的新闻事件数据,形成新闻事件大数据,并利用数据表征建模方法,很好地模拟还原出事件发生的新闻现场,客观、准确地叙述新闻事件发生的全过程,便于受众更清晰地了解新闻事件全貌,也更了解新闻事件背后的真相,进而提升新闻的真实性。而随着超高清技术、3D技术、全景技术、虚拟技术、可视化技术等数字媒介技术的日臻完善,并不断应用到短视频新闻叙事中,这种以活动影像为主导的新闻叙事方式,可以多视角、多维度、全方位、全景式地展示新闻事件发生的全过程,同时也更直观、更立体、更具象地还原新闻的发生现场,这不但大大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同时也提升了新闻的权威性。
从新闻叙事的本质看,新闻叙事的本质是新闻信息的传递,它研究的是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如何流动,以及这一信息所产生的认识和情感信息是如何流动的。[5]数据技术的联动效应,不但大大地增强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同时也提升了新闻传递的广度和深度,广度是指新闻传播的覆盖面,深度是指新闻的渗透力。相较于传统新闻叙事,互联网凭借其强大的数据采集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渗透于新闻素材的采集、新闻叙事话语的建构、新闻叙事接受反馈等各个环节,在数据技术的参与下,各环节的信息处理效率都得到了极大提升,新闻时效性获得了强有力的保障。未来的新闻生产与叙事也必将是数据驱动下的人机智能协同的工作模式。对于短视频新闻而言,其叙事集合了文字、圖片、声音、影像等信息表达元素,能更具象、更多维、更动态地展示信息图景,使得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更为直观、更为具象。同时,这种感官参与的新闻内容更能引起受众的共鸣,受众也更易于理解新闻所表达的内容,这大大增强了新闻传递的渗透力。此外,短视频新闻借助数据运算,将分享、链接、转发、评论等传播属性嵌入其中,便于受众随时进行新闻的分发与传递,从而更加有效地提升了新闻传播的覆盖面和到达率,大大增强了新闻传递的广度。如2020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信息传播中,借助短视频的庞大用户群体,利用快速分享、裂变传播的方式,使得疫情信息能在第一时间高效、及时地传递给每一位受众。
从上述分析可知,数据在短视频新闻叙事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从某种程度上说,短视频新闻叙事离不开数据的支持,数据是短视频新闻叙事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二、短视频新闻的叙事转向
学者何纯认为新闻叙事包括叙事声音(叙事人、叙事视角)、叙事语法、叙事话语和叙事接受四个不同的层面。[6]齐爱军认为新闻叙事包括新闻文本及话语结构、新闻叙事行为、新闻叙事策略三个基本理论框架。[7]方毅华认为新闻叙事包括新闻叙事视角、新闻叙事时间、新闻叙事声音、新闻叙事结构等内容。[8]根据不同学者对新闻叙事学理论框架的见解,本文将短视频新闻叙事模式分为叙事主体、叙事视角、叙事要素、叙事结构与叙事策略五个方面。互联网时代,数据参与新闻叙事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数据的介入,让短视频新闻叙事发生转向。
1. 叙事主体不再是专业记者的独角戏
荷兰著名叙事学家米克·巴尔认为:“只要有语言,就有一个说话人在讲此语言,只要这些语言表达构成叙述文本,就存在讲述者,一个叙述主体。”[9]叙事主体作为叙事文本构成的核心要素,在整个新闻叙事环节中,不但是新闻叙事内容的记录者、编辑者,同时也是新闻事实的见证者、感知者,更是新闻价值的提炼者。[10]在过去,由于时代观念与技术的局限,传统新闻叙事主体更多是占主导地位的官方媒体,普通受众的发声机会与叙事权利比较小。而在互联网时代,专业记者面对的是高度数据化的社会形态,这种社会形态让新闻采集与制作变得越发简单,也越发智能,公民记者、全民记者、草根记者等非专业人士,甚至智能机器都可以成为新闻信息的生产者与发布者,专业记者角色也从之前信息的主宰者逐渐向信息引导者、阐释者、解读者等转变,叙事主体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改变了传统以专业记者为主导的单一作战的新闻叙事方式。
2. 叙事视角更加注重传受双方心灵的契合
学者曾庆香曾说过:“叙事视角是作者和读者的心灵结合点,是作者把他体验到的世界转化为语言叙事世界的基本角度;同时,它又是读者进入这个语言叙事世界,打开作者心灵窗扉的钥匙。”[11]也就是说,在短视频新闻叙事视角的选择过程中,不能只考虑叙事视角的合理性,更要考虑受众信息接受的心理,通过叙事视角为叙事者与接受者搭建新闻信息流通的桥梁,让其成为新闻信息汇聚的交接点。传统社会,新闻叙事的完成更多是通过记者跑腿,对现场人物进行采访,并借助专业记者的经验采用不同的叙事视角来扩充对事件的认知,尽最大努力拼凑出客观事实的原貌。而当今互联网时代,尤其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视像化、可视化、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新闻的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更强。借助这些互联网新技术,大大拓宽了新闻源(如受众可以通过智能手机随时、随地上传和分享短视频新闻),并形成海量的新闻事件大数据,借助对新闻事件大数据的分析重构,选择不同的叙事视角,可以还原事件发生的全过程,从而更好地形成传者与受众间心灵的契合,也解决了短视频新闻叙事的客观性和报道的平衡性之间的关系。
3. 数据成为叙事的第六要素
从信息传播的角度看,一则新闻主要由五个基本要素構成,分别为何人(who)、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何因(why),新闻叙事主要围绕这五个基本要素来完成,而这些新闻要素的真实性取决于新闻素材、新闻数据的真实性。为获得第一手新闻素材,新闻记者必须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深入了解新闻事件发生的全过程。由于新闻的真实性取决于新闻五个基本要素的真实性,而这些基本要素的真实性又依赖新闻数据的真实性,这些基本要素之间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相互作用构成的一个统一体。只有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以这五个基本要素为信息连接点,把这些新闻素材的数据汇聚成强关系的数据链,才能生成一个更为接近事实真相的新闻。可以说,数据是这五个新闻基本要素的中枢系统,是新闻五个要素进行有机融合的保证,成为短视频新闻叙事的第六要素。
4. 从线性叙事结构向网状叙事结构转变
就新闻叙事而言,新闻叙事结构是通过一种限制和浓缩让一堆混沌的事实素材变得更为集中和有意义。[12]也就是说,新闻叙事结构就是将混沌无序的事实素材编排生成一个有组织、序列化的高质量新闻作品的框架与逻辑。传统媒体时代,新闻内容的生成主要是按照静态、固化的新闻叙事结构如倒金字塔结构、正金字塔结构等线性叙事结构来进行编排,采用人找信息的人工叙事方式。但当今互联网时代,信息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静态、固化的线性新闻叙事结构已不适合当前新时代短视频新闻报道。视频新闻素材更加多元、碎片、动态,触角化的媒介技术能随时随地智能感知并采集新闻事件数据,并借助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甄别并筛选出具有高相似度的新闻素材,将采集到的有关联的新闻数据连接成一个视频新闻素材信息大网络。然后基于网络的自组织演化逻辑,结合新闻素材节点属性的趋同性和聚团性,将这些具有相同属性的信息节点进行信任聚合,生成一个个新闻事件的信任聚合网络。记者或智能机器根据生成的信任聚合网络,筛选出信任度较高的素材节点进行有序化编排,进而生成一个能揭示真相的新闻作品,实现信息找人的人机智能协同叙事信息组织结构方式转变。在数据驱动下,借助动态化的网状信息组织逻辑,打破了传统静态、固化的线性叙事结构规范,形成一种新型的动态化的网状新闻叙事结构,成为互联网时代短视频新闻叙事结构转变突破新的走向。
5. 叙事策略向全景化、交互性、沉浸化转变
传统新闻报道大多以线性方式展开叙事,只有时间和空间二维内容的展现,讲求时间的逻辑顺序和完整性,信息以单向传播为主,受众是不具体的模糊的存在,互动性并不强,即使有互动,也是简单的人机互动,即在以媒介为中介进行传播的过程中,界面两端的人与机器所发生的相互依存的行为,[13](18-19)如点播、拍摄视角、字幕设计等都是人机互动的表现,受众获得的只是简单的视听感官体验。新媒体时代,媒介环境越来越趋于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新闻业对媒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个性化、互动性强的短视频新闻,更受大众欢迎。新时代虚拟现实、移动、智能感知等技术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让新闻事件可以用全景多维立体方式进行呈现,更真实客观,更有现场感。与此同时,也越来越注重与受众的沟通与交流,媒介的互动性越来越强,借助媒介就能打破时空的限制,实现面对面、人与人的交流,人机互动逐渐向人际互动转变,更加强调界面两端人与人所发生的相互依存的行为。[13](26)不同于传统新闻叙事,短视频新闻在短时间内就能冲击受众的视觉与听觉等多种感官,将复杂的事物具象化,促进受众产生情感共鸣,[14]充分调动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痛觉等多重感官,为受众营造在场感和真实感,带领受众进入叙事神驰[15]的境界,让受众完全沉浸于新闻叙事所展现的生动的形象中,形成与传统新闻报道不同的情感体验。
三、数据驱动下短视频新闻的叙事重塑
从上述分析可知,数据的介入影响着短视频新闻叙事主体、叙事视角、叙事要素、叙事结构、叙事策略等內容。而数据所具有的人格化、可创造性、全方位感知性、融合性、深度链接性等特性,不仅让叙事内容更有温度,也形成了人机智能协同的多主体叙事方式、以受众为中心的多元叙事视角,并促使以新闻现场为汇聚点的叙事元素深度融合,形成自适应的动态网状化的叙事结构,成为重塑短视频新闻叙事的直接驱动力。
1. 数据的人格化特性:让叙事内容更有温度
从某种程度上说,新闻的本质是人,它应该报道人,并且基于人性来报道,必须基于事实报道来关怀人,只有当我们抵达了人,我们才可能真正抵达新闻。[16]严格意义上讲,新闻既是事学又是人学,同时也是同人密不可分的事学。[17]在新闻叙事过程中,要基于新闻客观事实,将人文元素看作客观事实的一部分来进行叙事。对短视频新闻而言,其真实性与人文性,不但要求全覆盖、全方位的视频新闻素材数据,而且需要这些新闻素材数据融入人文元素。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大数据分析、深度学习等算法日臻成熟,数据技术对人类行为模式的感知模仿能力也越发强大,数据不再是冰冷的数据,而是融合了人类活动中的人文元素,体现了人文价值。通过类人格化的智能设备,将采集到的不同新闻现场具有人文特征的行为轨迹数据,生成具有高度语义化的、有温度的行为大数据。基于这些大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可以识别与理解新闻现场中人物行为的目的与意图,了解受众阅读习惯模式,在为受众提供具有温度的新闻的同时,实现适配的短视频新闻服务。
2. 数据的可创造性:形成人机智能协同的多主体叙事方式
新闻视频化时代,多元叙事主体的相互协作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对于短视频新闻而言,主要围绕新闻现场来进行多元叙事主体的融合。具体来说,基于普通受众、现场记者、智能机器上传和发布的视频新闻数据,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人机混合智能协同技术等,借助数据的可创造性,围绕新闻五要素对新闻现场进行重构与创造。对于不同的叙事主体,根据其在短视频新闻叙事中承担的角色与任务,如普通受众、智能机器可以作为短视频新闻素材数据的提供者和生产者,专业记者可以作为短视频新闻叙事内容的生产者和发布者,以新闻现场作为短视频新闻叙事的信息连接点,围绕如何更真实、更客观、更全面地还原重构新闻现场,进而将受众—机器—记者叙事主体进行人机智能协同,建立人机智能协同的多叙事主体融合叙事模式,最终形成受众—机器—记者三位一体的叙事主体。如对“神舟十三号”飞船发射的报道,通过记者现场远景拍摄获取的数据,结合智能特殊摄像机拍摄的近景数据,还有《华盛顿邮报》记者捕获的运载火箭划过夜空,与月亮同框的绝美画面数据,基于记者、智能机器、用户等叙事主体上传的新闻数据,重构一个能全方位展示“神舟十三号”飞船发射的现场,让受众能够清晰了解到整个飞船发射全过程。
3. 数据的全方位感知性:形成以受众为中心的多元叙事视角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受众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并不断参与到新闻叙事中,促使新闻叙事从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转变。这种以受众为中心的多元叙事视角并不是把专业记者剔除,而是在受众与记者之间建立一种即时沟通机制,使得受众—新闻—记者三者形成一种平衡关系。这种多元叙事视角的形成离不开智能感知技术的支持,从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或者地理位置到现场中人物的行为动作,再到新闻现场中的人物事件的关系数据,都可以被全方位感知与采集到,甚至还可以通过智能机器随时感知现场人物周围环境变化的信息(如周围环境的温度、湿度,甚至人物的心率、脉搏、面部表情等)。采用直接感知和协同感知方式,对新闻的五个要素进行全方位感知,其中,直接感知主要基于智能感知设备来感知现场五个要素的变化数据,协同感知是智能感知设备无法直接获取,由外设系统或人为记录等协同方式进行感知。感知的对象主要包括受众、新闻、记者现场记录的情形,由此生成受众大数据、新闻事件大数据、记者现场记录大数据。结合大数据分析,建立受众—新闻—记者三元联动沟通机制。基于受众对于新闻真实性的诉求,选择恰当的叙事视角进行叙事,最终形成以受众为中心的多元叙事视角。如《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央视新闻等传统权威官媒推送的短视频新闻,都是从受众的角度来展现报道,让人们从受众主导的视角看到了一个个贴近生活、普通而又特别的故事,更能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
4. 数据的融合性:促使以新闻现场为汇聚点的叙事元素深度融合
一则新闻,是相对独立的信息系统,由一系列新闻要素构成,[18]数据新要素介入并还原出来的新闻才更加接近真相,这些要素之间是怎样进行融合的呢?从新闻的构成要素看,主要包括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何故。从新闻要素重构融合的角度看,互联网时代的新闻要素是可量化、可计算的,基于新闻的构成要素,可以很好地对新闻现场进行量化重构。通过数据的融合性,借助技术的支持,对新闻的五个要素的数据进行感知与采集,生成具有高度语义的短视频新闻素材大数据,结合大数据分析,对各叙事要素数据进行融合,重构还原出事件发生的现场,呈现给受众直观、立体的视像化新闻内容。如在2021年河南暴雨事件短视频新闻报道中,可以利用无人机技术、图像识别技术、传感器的联动协作,航拍不同地方的受灾情况,采集到不同地方的受灾情况数据,并对水流速度、上涨情况等进行实时监控,预测险情,生成相关新闻事件报道。
5. 数据的深度链接性:形成自适应的动态网状化的叙事结构
当今时代,互联网技术联动融合,新闻事件现场人物节点、时间节点、位置节点、事件节点、关系节点等关联数据都能被感知与采集到。通过新闻要素节点属性关系、要素间的关联、要素节点连接的多样性,借助数据的深度链接力,生成一个个节点属性网络,使得这些孤立、碎片的数据节点能够应连尽连,生成一个全方位、全覆盖、全景式的短视频新闻素材信息大网络。再将新闻要素节点之间的信任值作为有关联的新闻事件网状叙事结构,进行有组织、有逻辑演化的序参量,主导和支配网状叙事结构自组织演化,并以新闻现场为基准进行信任聚合,促使网状叙事结构信任融合网络有序化,也就是让短视频新闻网状叙事结构的形成以新闻现场为中心进行自组织演化,从而使得无序的短视频新闻素材大网络中涌现出有序。而这个信任融合网络,会有源源不断新的素材加入进来,影响网络结构的迭代与更新,尤其是短视频新闻的时效性,会导致节点间信任衰减程度加快,加速网络结构迭代更新的周期,进而驱动自适应、动态网状叙事结构的形成。如“神舟十三号”飞船发射的短视频新闻报道,可以人物关系进行连接,如基于航天员与家人,将王亚平与女儿离别的相关新闻素材连接起来,再基于位置节点属性,进一步细分为家、问天阁等,让相关新闻素材数据产生深度连接,全景展现离别前的不舍。而“神州十三号”飞船发射的新闻素材还只是一个无序的网络,需要对网络中节点进行信任度计算(如基于人物和位置节点属性、时空属性相似度计算),借助节点间信任值大小,将与飞船发射情况关联度高的新闻信息节点进行信任聚合,让无序的网络中涌现出有序,自主演化形成有序化的新闻结构。关于“神舟十三号”飞船发射升空事件的新闻报道,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事件的向前推进发展,新的节点数据信息不断加入,形成新的短视频新闻报道内容。
结语
叙事的数据化成为短视频新闻叙事发展新常态,数据的介入让短视频新闻叙事发生转向,叙事主体不再是专业记者的独角戏,叙事视角更加注重传受双方心灵的契合,数据成为叙事的第六要素,叙事结构也从线性叙事结构向网状叙事结构转变,叙事策略向全景化、交互性、沉浸化转变。与此同时,数据所具有的人格化特性、可创造性、全方位感知性、融合性、深度链接性也对短视频新闻叙事进行重塑:让叙事内容更有温度,形成人机智能协同的多主体叙事方式,以受众为中心的多元叙事视角,促使以新闻现场为汇聚点的叙事元素深度融合,形成自适应的动态网状化的叙事结构。现代新闻叙事是建立在数据驱动下的新闻实践,数据在现代新闻叙事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可以说,叙事的数据化是未来新闻叙事的重要发展方向。探讨数据驱动下的短视频新闻叙事,为未来新闻报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和方向。
参考文献:
[1] 曹漪那. 新媒介技术背景下的传媒“四化”论[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81-85.
[2] 总书记新闻舆论金句——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EB/OL].[2019-11-22].人民网,http://yuqing.people. com.cn/n1/2019/1122/c430404-31470279.html.
[3] 尹韻公. 试论新闻的真实性原则[J]. 现代传播,2006(5):31-35,50.
[4] 刘海明,付莎莎. 技术的界碑:人工智能对新闻真实的伦理挑战[J]. 现代传播,2019(9):76-81.
[5] 黄挺. 学好新闻叙事学[J]. 军事记者,2003(1):28-29.
[6] 何纯. 新闻叙事学[M]. 长沙:岳麓书社,2006:10.
[7] 齐爱军. 关于新闻叙事学理论框架的思考[J]. 现代传播,2006(4):142-144.
[8] 方毅华. 新闻叙事导论[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4:50.
[9] 米克·巴尔. 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M]. 谭君强,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41.
[10] 周逵. 默会的方法:非虚构写作中的民族志方法溯源与实践[J]. 新闻记者,2018(5):44-51.
[11] 曾庆香. 新闻叙事学[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127.
[12] 黎明洁. 叙述学视角下的新闻写作改革研究[D]. 复旦大学,2004.
[13] 雷建军. 视频互动媒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14] 张萌. 视觉传播时代虚拟偶像与粉丝的互动关系[J]. 青年记者,2019(36):38-39.
[15] William J. Brown. Examining four processes of audience involvement with media personae: transportation, parasocial interaction, identification, and worship[J]. Communication theory, 2015, 25(3): 259-283.
[16] 杜骏飞. 新闻是人,新闻学是人学[J]. 国际新闻界,2018(2):22-29.
[17] 童兵. 科学和人文的新闻观[J]. 新闻大学,2001(2):5-9.
[18] 杨保军. 新闻真实:从事实构成角度分析[J]. 现代视听,2008(3):6-10.
Steering and Reshaping: Short Video News Narrative Driven by Data
GUO Jin-jin, CHEN Wei-jun(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2, China)
Abstract: The digitalization of narratives has become the new norm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hort video news narratives. The intervention of data has an impact on traditional video news narrative subject, narrative perspective, narrative elements, narrative structure, narrative strategy, and etc. At the same time, the data-driven reshapes short video news narratives. The data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ersonification, creativity, all-round perception, integration, and deep linking, which makes the narrative content more sympathetic to the audience, forming a multi-subject narrative mode of human-machine intelligence collaboration, and an audience-centered multi-narrative perspective, which further promotes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narrative elements with the news scene as the convergence point, and forms an adaptive dynamic mesh narrative structure. Exploring data-driven short video news narration provides reference and direction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uture news reports.
Key words: short video news; news narrative; data-driven
作者信息:郭金金(1988— ),女,湖北荆门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陈伟军(1973— ),男,湖南湘潭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媒介文化、新闻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