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旅游话语研究的学术图景与发展趋势(2004—2021)
——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
2023-11-02陈丹丹夏胜武
陈丹丹,夏胜武
(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英语学院,北京 100029;2.武汉学院 外国语学院商务英语教学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212)
0 引言
旅游是重塑文化的社会实践[1],是探索异域文化身份的跨文化对话过程[2],旅游话语塑造旅游活动,对建构旅游形象、制定旅游宣传策略、承载游客旅游感知与口碑发挥着重要作用。旅游话语研究已成为国际旅游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3],对目前国际旅游话语研究领域总体发文趋势、研究主题及其历时变化、及对该领域影响最大的作者(包括发文量和被引量)和文献的梳理,有助于拓展国内学者对该研究领域的认识,亦可为国内学者提供思路和有益参考。基于此,文章运用CiteSpace文献计量软件对旅游话语国际研究动向展开可视化分析。
1 研究方法
文章以WOS中旅游话语科研论文的最早发表年份为时间起点,设定出版年份为2004—2021,以touris* AND discourse为主题检索词,文献类型为Article(文章),语言为English(英语),研究领域设定为Social Science(社会科学领域)进行检索,经过人工数据清洗,获得1149篇文献,下载文献全记录及参考文献,最终获取内容包括论文标题、作者、来源刊物、摘要和参考文献并保存为纯文本。将结果输入CiteSpace进行合作网络分析、主题词共现分析、共被引分析,厘清近年来旅游话语研究的学术图景和脉络,提取热点议题,明晰研究领域,旨在探究:1) 国际旅游话语研究总体发文趋势;2) 国际旅游话语研究热点,历时情况;3) 国际旅游话语研究中影响力较大的作者、文献和期刊情况。
参照以往同类研究[4], 文章将出版年份平均分为两等分,即2004—2012年(265篇)和2013—2021年(884篇),通过历时比较分析研究热点与趋势。
2 国际旅游话语研究总体发文趋势
2.1 总体发文量分析
图1统计显示,2004—2021年间旅游国际话语核心期刊发文量总体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18年起年发文量超100篇。高产作者主要来自美国(74篇)、英国(59篇)、澳大利亚(57篇)、中国(57篇)、瑞典(26篇),大部分为欧美国家;热点主题前五名为旅游 (tourism)、话语 (discourse)、政治(politics)、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tourism)和管理 (management)。说明近年来旅游话语研究受到国际学界的持续关注,该研究领域充满活力。
图1 2004—2021年SSCI期刊旅游话语论文总发文量
2.2 发文学科分布特点
旅游话语研究国际核心论文涵盖89个研究领域,分布于364本SSCI国际核心期刊。其中19本期刊相关论文超10篇,占总数的47.3%。其中18本期刊被引超50次,Annuals of Tourism Research和Tourism Management被引500次以上,显示了权威期刊对旅游话语研究的青睐。表1显示,该领域期刊学科分布主要在旅游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社会学、管理学、语言学、传播学等。细察各历史阶段相关研究学科分布状况,总体而言,各学科发文量上升显著,学科分布较为均匀,非旅游学学科发文占比保持60%左右,显示其领域热度和较强的跨学科属性;除旅游学学科外,环境科学发文占比最为突出(30.5%),且发文量呈现历时增长,研究对象聚焦绿色可持续科技,这或与近年来旅游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旅游关注度增长有关;语言学视角的研究增长显著,研究对象聚焦旅游营销机构旅游宣传话语、游客旅游博客及对旅游利益相关者的访谈话语等,运用量化和质性的研究方法探究旅游营销话语策略、游客的旅游目的地感知等议题。相较而言,地理学、社会学、传播学和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比例略有下降,但相关学科对旅游话语保持持续关注。国际旅游话语研究已发展为较成熟的跨学科研究领域。
3 国际旅游话语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共现分析呈现研究主题494个,其中社交媒体(social media)、黑色旅游(dark tourism)、共享经济(sharing economy)、乡村旅游(rural tourism)等在2012年后逐渐成为领域热点(见表2),或与Web2.0带来的传播媒介革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和旅游模式的变化有关。单因素卡方检验显示,增幅显著的主题包括可持续旅游(sustainable tourism)、城市(city)、感知(perception)、旅游地理(geography)、旅游经济(economy)、社区旅游(community)、旅游管理(management)、身份(identity)、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话语(discourse)。增幅最显著的主题是可持续旅游,且学界关注点从可持续旅游概念[5]发展到对可持续旅游的实证性研究[6]上;增幅第二显著的主题是城市议题,包括城市形象、城市规划等主题,这或与城市化进展和人们对城市的关注有关;增幅第三显著的主题是感知,这或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社交媒体促成用户生成内容的增多,旅游博客、推文等反映游客感知的语料具可及性;二是旅游管理机构等业界利益相关者对游客感知的持续关注。
表2显示,国家身份(national identity)、真实性(authenticity)、色情观光(sex tourism)是降幅显著的主题。文化旅游(cultural tourism)和传播(communication)的关注度有所下降,但降幅不具统计学意义。旅游(tourism)、经历(experience)、保护(conservation)、政治(politics)、目的地形象(destination image)、生态旅游(ecotourism)和遗产(heritage)受到国际学者持续关注。
4 国际旅游话语研究被引分析
4.1 作者共被引分析
表3显示,John Urry、Micheal Foucault、Dean Maccannell、Erik Cohen、Colin Michael Hall以及Annette Pritchard是两时段共同高被引作者。John Urry是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社会学教授,其著作《游客凝视》(The Tourist Gaze)广受学界关注。该书以“凝视”为中心概念,关注不同社会群体游客凝视的历时变化,探究凝视的建构过程、成因及其影响。Micheal Foucault是法国后结构主义代表人物,其建构主义思想对话语研究和话语与权力的关系研究产生深远影响。Dean Maccannell是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荣休教授,关注旅游人类学领域,其著作《旅游者:休闲阶层的新理论》(The Tourist: A New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探讨中产阶级旅游目的、旅游文化的“真实性”以及旅游符号的社会学阐释。Erik Cohen是以色列人类学家,关注商品化与旅游文化的关系,及话语符号对旅游文化的阐释。其著作《语言与旅游》(Language and Tourism)为旅游话语研究提供研究理论和路径。Colin Michael Hall是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管理学教授,关注旅游政策、旅游可持续发展和真实性等领域。Annette Pritchard是英国利兹贝特大学文化旅游研究学者,聚焦旅游社会学相关领域。Norman Fairclough被引率大幅攀升,其批评话语分析三维框架为旅游话语的社会建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操作路径。
表3 国际旅游话语研究高被引的10位学者
4.2 文献共被引分析
高被引文献作为领域核心文献反映国际研究前沿领域。国际旅游话语高被引文献集中于4个研究领域:1)旅游地形象视觉建构,如Urry J(2002)的The Tourist Gaze(17次)、Jaworski A(2010)的Semiotic Landscape: Language, image, space (17次)、Benedict A(2016)的Imagined Communities(16次)、Salazar NB(2012)的Tourism Imaginaries: A Conceptual Approach(15次)、Bauman Z(2013)的Liquid Modernity;2)批评话语分析,如Fairclough I(2012)的Pol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 Method for Advanced Students(14次)、Koens K(2018)的Is Overtourism Overused? 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f Tourism in a City Context(10次)、Palacios CM(2010)的Volunteer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in a Postcolonial World: Conceiving Global Connections beyond Aid(10次);3)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如Buckley R(2012)的Sustainable Tourism: Research and Reality(11)次;Martin CJ(2016)的The Sharing Economy: A Pathway to Sustainability or a Nightmarish Form of Neoliberal Capitalism?(11次);Mowforth M(2003)的Tourism and Sustainability: Development and New Tourism in the Third World(10次);4)旅游遗产的“真实性”,如Zhu YJ(2012)的Performing Heritage: Rethinking Authenticity in Tourism。由此可见,国际学界注重运用话语符号建构功能分析旅游话语对社会实践的建构及其与社会权力的互动关系。旅游可持续发展是近年来热点话题,探究如何减少旅游开发的生态破坏性,及旅游遗产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等的解决途径。
4.3 期刊共被引分析
刊物共被引分析可确定特定领域知识的主要来源[7]。Annuals of Tourism Research(59.32%)、Tourism Management(43.52%)是被引量最高的国际刊物。被引期刊聚类显示,旅游话语研究主要知识来源于社会学、地理学、城市研究、生物多样性、人类学、语言学、历史学、传播学8个研究领域。其中社会学聚类成为国际旅游话语研究主阵营。
5 结语
文章从发文趋势、研究主题和共被引分析三个维度,运用CiteSpace对2004—2021年国际旅游话语研究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研究显示:1)总发文量上涨趋势显著;发文学科分布呈多样性和跨学科性。2)研究主题集中于旅游可持续发展、城市旅游、游客感知、旅游地理、旅游经济、社区旅游、目的地形象、旅游遗产等领域;涌现了社交媒体、共享经济、乡村旅游和黑色旅游等新兴研究热点。3)John Urry、Micheal Foucault、Dean Maccannell、Erik Cohen、Colin Michael Hall以及Annette Pritchard是持续高被引作者;高被引文献聚焦旅游话语的社会建构性、其与社会权力的互动关系及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等;高被引期刊涉及学科领域广泛,聚类显示了社会学视角在国际旅游话语研究中的影响力。
旅游话语作为一种话语输出对象,是国际传播的承载者,对旅游话语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有助于厘清国际研究动态,助力国内相关研究讲好中国旅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