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活力课堂构建策略探讨①

2023-11-02芮超杰

物理之友 2023年8期
关键词:苏科版分子物理

芮超杰

(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附属初级中学,江苏 南京 211200)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传统的“灌输式”、浮于表面的“教条化”已不适应现代教育需求,本文剖析了目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探讨初中物理活力课堂的构建策略。

1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情境形式化

创设情境已然不是一种新鲜的改善课堂环境的方式了,无论是语言、文字、动画还是活动,在课堂教学中都已屡见不鲜,然而教师在利用教材之外高趣味性情境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同时,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如果不能合理地过渡到下一环节,创设的情境反而会起负作用。例如,在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静电现象”中,以丝绸摩擦有机玻璃棒吸引纸屑作为引入的情境,[1]虽然简单、趣味性不是很强,但是能够顺利过渡到下一环节——摩擦起电。有些教师以趣味性更强的辉光球引入,虽然课堂气氛更好,但是过渡效果比较差,极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初中生很难理解其中的物理原理。

1.2 问题形式化

“问题串”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将主要问题拆分成若干个子问题可以有效地串联起整节课的教学内容,同时学生也不会对问题产生畏难情绪。若将几个问题简单地拼凑在一起,仅仅是根据课堂想要的结果去构造,不仅不能起到推动教学深入的作用,对学生的思考也会产生阻碍。例如,在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气体的压强”教学中,“探究流速对流体压强的影响”这一内容涉及几个小活动,教材直接提问:看到了什么现象?哪里的压强大(小)?哪里的流速大(小)?问题简单直接,学生可通过现象反推出压强的大小情况,有的教师用以下问题串来引导学生的探究:物体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我们做了什么?改变了什么?无疑是根据结果反向拼凑出的问题,加大了学生的思维难度。

1.3 活动形式化

实践出真知,科学家们探索出的结论,都需要师生共同通过物理课上的活动探究得出,这些活动有的是由教师进行演示,更多的是由学生动手实践,如果整个学生活动都是由教师带着完成,那这样的动手实践就无意义了。例如,在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二力平衡”教学中,二力平衡的条件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有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的自主探究不放心,全程带领学生一步步完成实验,最终虽然得到了正确的结论,但是对于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起不到应有的帮助作用。

1.4 合作形式化

物理课外学习提倡互帮互助,课内也同样应鼓励合作学习。合作可以是概念理解方面的合作,也可以是动手操作方面的合作,还可以是解决问题的合作,但无论是哪个方面的合作都需要把握好时机,教师如果不能精准指导和把控学生的合作,课堂教学效果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例如,在一次试卷讲评课上,某位教师采用中等及简单题让学生分组讨论、难题集中讲解的授课方式,在学生自主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没有及时关注部分小组的讨论情况,导致这些小组的学生难以体验合作学习带来的快乐,问题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2 构建初中物理活力课堂的意义

随着学习内容的难度不断增加,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假如教师能够在课堂上融入一些趣味元素,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2]

教条化教学造就了一个“假活力”课堂,从表象上看,确实是给课堂和学生注入了活力,但是相较于灌输式教学,这种流于形式的教学其实并不能对学生的各方面发展有更多的帮助,在浪费课堂资源的同时,也在浪费教师和学生的精力。因此,有必要真正构建一个适合教师和学生的活力课堂。

3 构建初中物理活力课堂的有效策略

3.1 关注情境的可探究性

要想高效达成教学目标,情境化教学必不可少,而如何找到和学生“对味”的情境,《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有目的地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通过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深入思考。”[3]因此,“可探究性”便成为了“对味”情境的一个重要标准。例如,在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二力平衡”教学中,创设一个情境来引入课题肯定比开门见山来得新颖,而生活中常见的二力平衡现象很难引发认知冲突,可探究性不强,笔者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魔术”,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却实现了不常见的二力平衡现象,惊艳地引入课题,学生反应热烈,给课堂注入了活力,这样的情境创设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图1

3.2 关注问题的思维深度

有深度的课堂离不开问题教学,需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做到思维有逻辑。例如,在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走进分子世界”教学中,诸如分子模型、分子间有空隙、分子在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等概念让学生望而生畏,教师解释起来也比较费劲,在通过现象说明分子在运动后,如何过渡到分子间的作用力成了一大难题,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串:分子在运动,分子间为什么还有空隙(分子间存在排斥力)?分子间存在排斥力,物体为什么没有散架(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活力。

有思维深度的问题串不仅仅可以串联起本节课的知识点,还可以对前后的知识进行拓展和迁移。例如,在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中,为了自然地引出问题:液体能产生压强吗?笔者利用上一节学习的固体压强知识作为跳板,设计了以下问题串:空杯子放在桌上对桌面有压强吗?装水后压强变了吗?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能够通过观察得到液体能产生压强这一结论吗?上节课我们是通过什么现象显示压强有无的?循序渐进地引入液体压强,不仅使课堂引入环节自然流畅,还顺利引出了对本节课很重要的一个实验元件——橡皮膜,学生有效地复习了上节课学习内容,并通过该活动加深了对液体压强的理解。

3.3 实现活动项目化

活动是物理课堂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教师要努力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与探究能力。项目化学习根据预先设定的目标、任务,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讨论、教师点拨、成果展示等环节完成学习任务,无论是学生的主体性还是学习的多样性都得到了极大的保证。[4]例如,在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压强”教学中,压强概念需要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得以建构,课本中给出了实验器材,如果按部就班地带领学生完成实验,可以很快地找到用沙子或者海绵作为受压面、加上重物的常规方法,笔者在教学中没有束缚学生,而是完全让学生去设计实验、动手实验,学生方案的多样化往往出乎教师的意料,这是对学生发散思维的一种激励。

3.4 倡导合作人文化

人文精神是学科课程价值的重要体现。学生在学习中大部分“听”的感受远没有“动”的体验效果好,于是合作环节更能体现“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理念。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做好监管与指导工作,有效地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而不失自我、学会质疑的品质则蕴含在合作的各个环节中。在分工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领导能力,在设计环节可以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合作环节可以提高学生的协调能力,在汇报环节可以提高学生获取证据、语言组织的能力,在评价环节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质疑能力,各个环节有效配合才能够让人文气息充满物理课堂。

4 结语

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物理课程目标,目标的达成离不开多种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学生沉浸在探究性强的真实情境中,发现有价值的实际问题,自主进行探究活动,体验合作学习,感受活力课堂所散发出的魅力,这样的动态课堂必将进一步彰显物理课程独特的学科魅力。

猜你喜欢

苏科版分子物理
只因是物理
分子的扩散
处处留心皆物理
“数形结合”巧解二次函数问题
“精日”分子到底是什么?
米和米中的危险分子
苏科版初中数学《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三脚插头上的物理知识
臭氧分子如是说
我不是教物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