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出口贸易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2023-11-02赵宇欣
赵宇欣
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天津 300134
1 中国汽车产业研究背景
汽车产业作为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大型产业,可以带动多个上下游产业的发展,汽车产业的发展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带动作用,因此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汽车产业的发展。中国汽车工业起步较晚,第一辆汽车诞生于20 世纪50 年代,而当时部分发达国家的汽车工业体系已趋向成熟,可见过去中国汽车产业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但是中国汽车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尤其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具有巨大的发展优势[1]。因此,研究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对于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提供前瞻性建议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以中国汽车行业出口贸易为研究对象,对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总结中国汽车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2 中国汽车产业出口贸易分析
2.1 中国汽车产品贸易现状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汽车制造与消费市场,但在2018 年,中国汽车产销量第一次出现了负增长。根据全球统计数据分析平台数据库(EPS)数据,整理得出2015—2020 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及增长率统计,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中国汽车在2017 年产量已经到达了历史顶峰,而在2018 年之后,汽车产量出现下滑态势。2018 年1 月,随着乘用车购车配置税优惠政策的解除,以及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导致中国汽车累计产销量均有所下降。2018 年中国汽车累计产销量分别为27 809 196 辆和28 080 577 辆,同比分别减少了7.12%和2.76%,是近年来首次出现下滑。2019 年,中国汽车累计产销量分别为25 720 667 辆和25 768 679 辆,相比于2018年分别下降了7.51%和8.23%。2020年以来,受新冠疫情影响,中国汽车累计产销量下滑幅度扩大。2020 年,中国汽车的累计产销量分别为25 225 242 辆和25 311 069 辆,同比分别下降了1.93%和1.78%。但是随着整个社会汽车保有量的提高与公共交通资源的日渐完善,车辆产销量出现平缓下滑,也是一种正常情况。
图1 2015—2020 年中国汽车年产销量及增长率
2.2 中国汽车出口规模
由于世界工业环境的影响,中国汽车进出口贸易受到了巨大挑战。2015—2020 年中国汽车进出口情况如图2 所示。2020 年,中国汽车产业进口总额为467.02亿美元,同比减少了3.47%,汽车出口额为157.20 亿美元,同比增加了3.32%。贸易逆差为309.82 亿美元,中国汽车产业进出口的趋势特征和中国总体的外向型贸易趋势特征一致。
图2 2015—2020 年中国汽车进出口情况
进口方面,以整车进口为主,2020 年整车进口额为466.22 亿美元,整车进口占总体进口的64%,汽车零部件进口约占36%,其中机动车辆零部件进口在零部件进口中占比约99.3%。
出口方面,尽管中国国内汽车市场趋于饱和,但从2017 年开始,中国的汽车出口市场表现抢眼,2018 年、2019 年中国汽车出口均实现了6%的增速。受疫情冲击的影响,2020 年汽车出口下降约13%。
2.3 中国汽车出口市场分布
从中国汽车出口市场情况来看,国家海关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20 年底,中国向全球220 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汽车。2020 年中国汽车出口地区情况及在总出口额的占比如图3 所示,可以看出,亚洲为中国汽车主要出口市场,同比增速中欧洲和大洋洲增速迅猛,达到40%以上。出口额排名前10 位的国家包括沙特阿拉伯、孟加拉国、埃及、智利、巴基斯坦、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和墨西哥,各出口市场占比分别为9.2%、7.5%、5.7%、5.3%、4.7%、4.0%、3.8%、3.7%、3.6%、3.3%。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是中国汽车商品出口最主要的市场。根据2023 年5月25 日商务部例行发布会数据,截至2020 年第四季度末期,中国汽车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累计出口数额约占国内汽车总出口份额的45.9%。综上所述,目前中国汽车产业的出口市场结构更加丰富,并且已经覆盖了大部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总体来说,中国汽车产业目前国际贸易市场广阔,在世界汽车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图3 2020 年中国汽车出口地区情况及在总出口额的同比增速
3 中国汽车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
3.1 产品技术含量低,出口竞争力弱
众多汽车企业研发能力薄弱,不具备自主生产汽车关键零部件的能力,普遍采用引进关键技术或者直接进口关键零部件的形式进行整车组装加工,长期依赖国外汽车企业的技术支持,使汽车企业难以形成竞争优势[2]。
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汽车品牌与市场定位低端。由于汽车行业关键技术研发难度高、风险大、回报周期长,使得中国大部分汽车制造商受限于自身实力,以低消费人群为目标客户群体,立足于低端市场,无法向高端市场迈进,导致汽车零部件关键生产技术发展停滞不前,汽车产品无法与国外先进汽车企业产品相比,竞争力较弱。
3.2 成本上升,利润空间缩小
尽管中国汽车工业蓬勃发展,但零部件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压力。一方面,根据《中国价格统计年检(2016—2022)》,中国汽车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如橡胶、部分有色金属等原材料。另一方面,物流运输成本上升和汇率波动也是成本上升的重要因素。当前,汇率波动加大,企业运营成本上升,汽车产业融资压力加大。与此同时,汽车产品的利润率下降,大型汽车企业必须兼顾上下游产业的利益平衡。此外,为了更好地满足环保要求,汽车制造商需要增加环保生产投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运营成本。
3.3 质量参差不齐,品质提升障碍多
中国汽车产品和品牌随着汽车市场的发展而不断增加,汽车销售市场更加活跃,消费者对汽车的质量、驾驶体验和售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从整个中国汽车市场来看,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市场管理混乱、缺乏自主品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售后服务不完善、低端产品同质化严重等。如果这些问题无法解决,汽车市场秩序得不到控制,汽车质量不能稳步提升,则会损害消费者的权益,甚至影响中国汽车制造的品牌形象。
此外,中国自主汽车企业在很多方面技术非常薄弱,特别是电控系统、快装轴承、良好密封件等基础关键零部件方面,部分汽车基础零部件、基本配方原料等严重依赖进口。关键零部件领域缺乏技术优势将对中国汽车产业的技术和经济安全构成重大威胁[3]。
3.4 国际贸易壁垒严重
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汽车产业起步较早,尤其是美国,其相关法律和法规体系较为完善。在安全和噪声标准方面,美国有54 项机动车安全标准以及5 项噪声和排放法规。此外,为了保护美国汽车工业,美国国会在1955 年通过的《空气污染控制法》以及1970 年通过的《清洁空气法》均明确规定,所有进口车辆必须配备污染控制装置,并有严格的技术标准防止排放不达标车辆进入美国市场,其防污设备安装成本非常昂贵,成为一大技术障碍。除美国外,日本也通过了多项汽车行业的法律。例如,日本经济产业省2011 年通过的《节能法修正案》规定,在日本市场销售和应用的车辆必须符合相关的节能标准。此外,日本还制定了许多针对汽车行业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如1949 年7 月日本工业标准委员会发布的日本工业标准(Japanese industrial standards,JIS),其中JIS 规范是机电产品的主要监管问题,JIS 是技术法规的目标,工业产品必须进行JIS识别。由此可见,日本汽车产业的成熟保护已经成为中国汽车市场的一大障碍。例如,上汽集团出口海外的汽车面临高关税,进一步削弱了其在价格方面的竞争优势。
4 中国汽车出口贸易对策建议
4.1 加大研发投入
政府应施行相关创新优惠政策,支持企业研发和创新,如为汽车企业提供经济补贴、税收优惠等激励措施,最大限度地实现创新。同时,鼓励汽车企业着眼于汽车产业的长远发展,立足市场加大研发创新投入力度,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并设立具体考核目标来评价研发情况。例如,规定汽车研发资金投入的比例,设置研发投入强度评价指标、新型车投放数量指标等。
汽车企业应建立内部研发体系和研发部门,将研发投入视为固定成本,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增强内部驱动力。加强与研发机构、实验室等相关机构的合作,建立多方联合研发机制,解决内部研发体系的短板,加强研发的外部推进[4]。
4.2 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汽车企业应从汽车业务角度出发,利用智能系统提高生产效率,加速数字化汽车生产进程,带动汽车企业将智能数字化系统应用于研发生产、汽车产品配送、汽车销售、售后服务等。汽车行业协会等应加快上下游商用零部件布局建设,开展技术合作,探索细化合作机制,优化供应链成本分担共赢机制。最大限度地降低供应链部分的成本并实现利润最大化。
同时,政府应与汽车企业协同合作,帮助汽车企业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并为智能生产提供资金、相关政策等帮助。
4.3 推动整车出口转型升级
为了促进汽车出口,必须提升汽车出口产品质量,改善汽车出口产品的销售策略。结合汽车消费升级的发展趋势,根据消费趋势大力调整汽车产品,加快汽车产品更新换代。不断提升汽车科技含量,创新汽车相关核心技术,并实施质量改进活动,以提高中国汽车产品质量。同时,需要加快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提高智能汽车系统的适用性,加快信息的智能传递和汽车产品的智能决策能力[5]。
4.4 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
目前,全球汽车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汽车制造企业的生存环境更加复杂。因此,中国汽车企业应更加关注国际市场形势,重视国际营销策略,优化国际营销策略,同时提高产品的竞争力[6]。
在中国汽车出口贸易中,高端汽车板块已成为中国汽车出口新的增长点,但目前,中国汽车品牌处于一定劣势地位,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明显不足。因此,中国汽车行业应重视汽车品牌建设,加强产品在国际汽车市场上的营销力度,树立中国汽车的品牌[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