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动声色”的教育

2023-11-02猪妈妈

家教世界·V家长 2023年9期
关键词:薛涛女儿运动

猪妈妈

我在图书馆闲逛时,“偷听”到俩孩子抱怨。大意是,刚放假那几天,他们还是妈妈的“亲亲小宝贝”,每天被关心吃什么、累不累?结果才十来天,就开始被嫌弃:妈妈每天催早起,嫌他们四肢不勤、五谷不分,不许玩手机、打游戏,天天被追问啥时开始写作业……然后,他们就逃到这儿。

看俩孩子“互诉衷肠” “惺惺相惜”的样子,我忍不住想:平时我们经常对孩子说“要有计划、要自觉、要努力、要爱学习、要少玩手机、要多运动……”,这明明是为他们好,但孩子怎么就接收不到呢?

不知道是不是速食文化的影响,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这体现在方方面面,大家更加讲究效率,讲究在短时间能做更多的事情。当这种浮躁情绪蔓延进校园的时候,人们希望教育也可以像机器加工产品一样,批量生产提高效率。很多的教育活动都变成了“快餐”,“大张旗鼓” “直截了当”的教育正充满着我们的校园生活:班会课、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感恩教育……一个又一个声势浩大的教育活动和说教中,到底有多少活动是能够真正渗入学生心灵的呢?教育到底有没有真正发生呢?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我们走了很远,却忘记了为何出发。”这话同样适合于我们的教育。当我们的教育形式与技术手段越来越精致而娴熟的时候,却忘记了我们的初衷并不是“出经验” “出模式”,不是為了“彰显特色” “打造品牌”……而是为了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灵魂的唤醒,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做的是目中有人的教育。多年的教育实践告诉我,最有效的教育,往往是最自然的教育,而所谓“最自然的教育”往往发生在家长的不动声色和学生的不知不觉之中。

父母到底要怎么做,他们才能把话听进去,才能不只在大人面前装样子,好像做这些都是为了咱们?后来,我看到莫言的一句话,他说,一个孩子的意志、品德、胸襟、抱负等最重要因素,根本不是通过父母说教等“显教育”产生效果,而是通过父母的行为,即“潜教育”化进孩子的血肉里。

我们如果真想影响孩子,不是靠语言和情绪去规训。而是得采取更多“不动声色”的教育——把对孩子的教育,融入日常相处的细节里。

和孩子一起读书

作家薛涛说,他引导女儿阅读的方式并不是陪读,而是用自己“读书的姿态”,自然而然地去感染孩子。在女儿小时候,他经常坐在家里简陋的书桌旁读书、写作,两三岁的女儿总是颠颠地跑来看。

有次,她指着薛涛手里的笔问:“这是什么玩具?”薛涛没有嫌她打断工作,而是满脸神秘地说:“这是一支魔法的笔,能写出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

于是女儿盯着他写的字仔细看,仿佛真能读懂什么。后来,女儿大点,他家的场景变成:女儿和他同坐一张桌,各自看着自己的书。

当然,薛涛从不干涉女儿读什么,他只把自己认为好的书分享给女儿;女儿读的书越来越多后,一到放假,就会很兴奋地把自己读到的好书说给爸爸听。有几年,薛涛在写一部长篇小说,正是由于女儿推荐给他几本养蜂和养马的书,这对他创作起了很大帮助。

作家郝景芳说,这个世界最深的智慧,往往是用书来传承的。当一个孩子掉进书海里,他就能见到真正杰出的人,接触了不起的思想,欣赏最伟大的作品,拥有自我推动的梦想。

我们经常发愁孩子没有阅读习惯、成绩不好、不知道努力,其实是没有在一开始,就把“享受一本好书的状态”带到孩子面前,是没有激起他内心对知识的渴望……

当我们总拿起手机时,孩子就会对手机“上瘾”;当我们放下手机,捧起书本时,孩子才会开始好奇:书到底有什么魔力?书让薛涛和女儿间,不是教育和被教育者的关系,而是互相滋养、协同成长的“知己”。

和孩子一起看电影

《流浪地球》上映时,一组手绘图曾吸引很多人注意:是一位爸爸怕小女儿看不懂《流浪地球》,亲自画了6张电影背景的讲解图。他生动地向女儿解释了,什么是“太阳核聚变反应” “氦原子反应” “中子”,为什么太阳系会在未来毁灭,为什么电影中人类要启动“流浪计划”,以及这个计划如何实施等。

最后还给女儿留了4个问题,引导她进一步探索。生活中,我们可能没精力做到这位爸爸般细致,但哪怕只是好好陪孩子看一场电影,这件事本身也很有意义。

教育改革家李希贵校长说,孩子越大,我们能和他们说上话的机会越少,这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设立家庭电影日。一起看电影,不但可以拉近亲子关系,还可以拓宽孩子视野、提升孩子认知、影响孩子价值观,是我们了解孩子、对孩子发挥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比如,带孩子看《哪吒之魔童降世》,可以让孩子体会父母对孩子爱的不同表达方式,知道什么叫“我命由我不由天”;带孩子看纪录片《翻山涉水上学路》,可以让孩子了解12个国家贫困地区孩子的上学现状,让他们明白,我们如今的学习机会是多么来之不易。

一部好电影、好纪录片,是让孩子更多维地去感受生命和活法,是给孩子提供人生how-to的范本,对孩子的触动,绝对完胜我们平时的“说服教育”。

当然,李希贵校长也提醒,“一起看电影”这件事,不是当我们想实现某个“目的”,才临时抱佛脚地去开始,而是应该及早形成,成为父母和孩子间有仪式感的惯例。

和孩子一起打游戏

如果把家长们最深恶痛绝的事排个序,“孩子爱打游戏”这件事一定榜上有名。知乎上有个提问:“为什么有些人不喜欢自己的孩子打游戏?”

下面一个高赞回答,让我看到了对待孩子打游戏这件事的另一种打开方式。答主是心理咨询师叶壮,他说,作为两个孩子的奶爸,他不反对孩子打游戏,但要打,就打和孩子年龄匹配的优质游戏,要打就要“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没错,他把陪孩子一起打游戏,变成了一项高质量的亲子活动。他用行动,去培养孩子对游戏的良好品位,帮孩子建立起了和游戏相处的正确模式。

后来,他还把自己对游戏的研究,陪孩子打游戏的体会写成了一本书《边游戏,边成长》,帮助家長更好地了解学界对电子游戏的研究,以及教家长如何成为孩子自我约束的“好队友”。

你看,作为家长,我们只要愿意学习,就总有一本好书等着你。而对于各种新事物、新媒介的疑问和担心——比如,“打游戏到底有什么意思,有那个时间,就不能看书提升一下自己吗?”——这其实是家长“自己的问题”,那最好的答案,也应该藏在自己的亲身体验里。

李希贵校长说,家长要利用好孩子最喜欢的事情,认真研究,把它变成一个教育行为。我们为了阻止孩子打游戏,和他互相拉锯一万次,那何不用一点点时间,去陪孩子痛痛快快打一场游戏?

当你不带评判地靠近孩子的世界,你才能真正走近孩子的心。

和孩子聊新闻八卦

孩子小时候,我们可以时刻贴身地守护他们,孩子大了呢?我们的担心越来越多……

面对复杂的社会,我们怎么帮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怎么让他们有自我保护意识?

和孩子聊新闻八卦,就是亲子间最容易接受,也最好操作的方式。

一位高中生妈妈说,她第一次和孩子进行有关男女亲密关系的深度讨论,是源于《南方周末》的一篇报道——《不寒而栗的爱情:北大自杀女生的聊天记录》。

这是她第一次切身体会,原来孩子也能从新闻事件中,汲取多样的观点,收获看待世界的角度。而平日里,我们不知从何说起的,像“霸凌” “毒友谊” “性侵犯” “两性关系” “金钱” “毒品” “赌博”这些很重要,又不好谈及的话题,在对新闻时事的探讨下,都能很自然地展开。

并且,因为这些事件它真实发生,就比我们去帮孩子预演“危险”,更有信服力。所以,你看,新闻八卦它不是什么“闲事儿”,它反而是我们帮助孩子探知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

当我们和孩子开启这种“亲子闲聊”时,孩子的视野和格局也在悄然成长。

和孩子一起运动

趁早品牌创始人王潇——潇洒姐,是40岁+还拥有马甲线的运动达人。她的10岁女儿问问,最近也在马来西亚婆罗洲青少年壁球公开赛中,获得了第九名的好成绩。

潇洒姐在《总会过去 总会到来》一书中,曾分享过自己如何“影响”孩子运动的经验:

第一,言传身教,刻意在孩子面前运动,让孩子知道运动和吃饭、睡觉一样,是生活中最自然的事。

第二,带孩子广泛尝试各项运动,直到发现孩子能坚持、沉浸的项目为止。

第三,建立训练计划,参加该项目比赛,让孩子在运动中体会竞争和输赢。

在她看来,就算父母运动天赋平平,只要有生活方式在先,孩子培养出和父母一样、伴随生活的运动爱好,也会是自然而然的事。如今物质生活越来越好,还有什么能让孩子吃身体的苦、精神的苦,锻炼出自律的品格、坚强的意志?答案是运动。

如今社会竞争激烈、精神压力巨大,还有什么能给孩子身体上、脑力上的强力支撑,让情绪充分释放,让精神百折不挠?答案也是:运动。

运动,对每个人都有益。我们与其逮着机会就教育孩子“要多运动”,不如以身作则,和孩子一起运动起来。有句话是:“你怎么教育孩子,不是最重要的,你是怎样一个人,才更关键。”

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父母用语言教导孩子该怎么做。而是我们用行动告诉孩子:这就是一个人面对生活、面对学习、面对挑战,最该有的样子!

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泰勒有一本书叫《助推》,说的是用一些无形的方式引导,让人不知不觉中行为发生改变。这5个父母和孩子相处的细节,不是生活的全部,但却是我们助推孩子的一个开始。

相信,当我们行动起来,孩子的改变,也会不知不觉发生!

猜你喜欢

薛涛女儿运动
初寻雪上飞
大三的女儿
海的女儿
不正经运动范
富养女儿先富养自己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女儿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