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龙灯舞的艺术与审美刍议
2023-11-01李艳艳
【摘要】龙灯又叫“耍龙灯”。它是广泛流传于四川省内江市的一种喜庆佳节、庆贺丰年的民间舞艺术。它有着十分严明的规矩和一整套传统的表演形式,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征;“龙灯”这种意味着丰年、喜庆、祝贺等内容的活动,龙灯舞便成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
【关键词】龙灯舞;大龙;表演形式;价值与审美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15-0041-05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自贡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研究中心项目《内江传统龙灯舞风格塑造研究》(项目编号:MWYB2022-7)阶段性研究成果。
龙灯舞是广泛流传于四川省内江市各地区的一种喜庆佳节、庆贺丰年的原生态民间舞蹈艺术。如今社会在进步,作为传统民俗表演,一些传统耍龙灯的技艺已经渐渐失传,笔者为了更进一步了解内江市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对文化旅游部门及民间艺人的调查活动,收集了大量关于龙灯舞的历史文化、表演形式、舞蹈元素、音乐等宝贵资料。本文根据调查材料,就其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进行初步分析与介绍。
一、舞蹈文化略述
(一)龙灯舞起源与分类
1.舞蹈文化简述
内江市龙灯舞始于唐代贞观以前,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说到龙灯舞的来历,民间的传说十分有趣。笔者在走访期间,当地著名的凤鸣乡李煊讲述:唐朝卦者李铁口与老龙打赌,泾河老龙为了赌胜而捣乱,将其卦象改动,导致城外旱灾,城内涝灾。于是玉皇旨令太宗宰相魏征午时三刻行斩老龙。老龙无奈恳求太宗帮忙,太宗应允令唐僧去西天取回真经来超度老龙。每年正月初一塑老龙形象,悟空耍头,八戒耍腰,沙僧耍尾,张果老打牒子,李世民打排灯,热热闹鬧地把老龙请下坤泉山,正月十五后,又将把它送回坤泉山。在民间相传中龙是吉祥的象征,每到新年、元宵或者庙会都会进行舞龙表示庆祝,丰富舞蹈文化的历史内涵,展示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
2.龙灯舞的种类
龙灯舞在内江市不仅流传甚广、遍布全市,且分枝颇细,品种繁多,据查阅资料与走访,大致分为大龙、浑龙、金龙、火龙、水龙、脱节龙、板凳龙、蠕龙、苞谷花龙、草龙、竹龙。其中,以大龙、浑龙、板凳龙的表演最具特色,规模最为宏大。
大龙,以“烟火”和“水花”而得名,多以竹麻、纸、彩色颜料为材料,制作精巧装饰细腻,形象惟妙惟肖、古朴自然,传统韵味十足。参加人数多、排场大,一般仅限于在城镇广场或大场坝活动。
浑龙,由竹篾编扎裱糊而成,表演着重在对蛇的蠕动的模仿,其基本动作以“小绕花”和“抖动”为主,其造型生动逼真、精巧灵活,内容丰富为其独有特点。
板凳龙,因龙身为特制的板凳首尾相连而得名,以一龙衣附在板凳上作龙体而成,可多板凳组合成长龙进行表演,动作造型新颖,更具观赏性。
(二)近代发展现状
龙灯舞在我市的民间舞蹈中,享有十分崇高的地位。耍龙灯最开始多由当地官绅士贾中的领头人物来主持操办,直到民国初,地方上的“出龙”事宜才由当时袍哥组织所成立的“飞大会”来操办,到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六六年间,“耍龙灯”的活动才改为地方政府组织,并由各“春节文艺活动委员会”主持或委托工商联组织主办。一九七八年以后则由地方政府和县文化馆、区、乡文化站来筹办。
据扎龙老人黄茀林、王肇化口述,每年元宵,内江民众普遍都喜欢用内江传统龙灯舞庆祝佳节。十几个年轻人穿着五颜六色的服饰,扛着长达十余米长的“巨龙”飞驰而来,在锣鼓喧天的鞭炮声中,齐心协力手持“巨龙”,随龙珠移动,龙形上下翻滚原地起舞。每到一户门前,家主都会准备好瓜子、酥糖、水果等礼品,爆竹声天,以迎龙灯,充分展示出龙的精、气、神、韵,表达了内江人民群众祈盼风调雨顺、祝福国泰民安,歌颂党和政府,服务社会主义建设,赞美新生活等美好祝愿。近年来,每逢新年佳节龙灯舞也是随处可见,不少中青年继承了内江传统龙灯舞,更重要的是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颗璀璨的明珠。
二、舞蹈形态剖析
内江市的各种龙灯舞虽风格较为一致,但也各有特点。如大龙以体形大、气势雄伟取胜;浑龙以作抖动,“小绕花”和“抠云云”的变化多端见长;脱节龙则形离而神聚,以分离的各部分的配合默契来表现整体的龙的运动;而蠕龙的特点可使龙头龙尾自由转动180度。内江各地方表演龙灯舞时,都有着十分严明的规矩和一整套传统的表演形式。
(一)表演程式
1.起龙:起龙也称迎龙,从正月初一至初九早上开始。起龙有一种既定的仪式,要在有水的地方摆香案、敬天地、敬水神,祈告天地请苍龙出水,敲锣打鼓,舞动龙灯绕三圈香案,老百姓放着鞭炮前去迎接。
2.点睛:由地方最有声望的人为大龙点睛,用金粉点在两只龙眼上,在人们的簇拥之中浩荡进城,各类龙灯尾随大龙之后逐一登台亮相。
3.打帖子:参,就是开始耍灯之前参拜主人。持贴人左手提红灯笼右手拿红帖子,接帖的是男主人,龙灯就从左前去朝贺;迎接的是女主人则从右前去朝贺。
4.接龙:即接帖,是一种极为庄严的仪式,打贴人和接帖人都彬彬有礼。
5.朝拜:主人家接龙后龙灯开始朝拜,先拜主家正堂祖宗,再朝拜四方众人。这是一种舞龙礼仪,表示舞龙人讲究规矩。
6.四言八句:也称辞,耍完龙灯后向主人告别,称为“说四句”。这是耍龙灯最后一道重要仪式,不仅形象生动,且富有教育意义,寓教于乐。
7.化龙:每年正月十五傍晚(现代改为下午),所居地区镇里所有的龙灯集中到宽敞坝子里进行比赛,评出当地最优秀的龙灯再集中烧掉,化灯意为送龙升天。
(二)舞蹈动作与队形
1.元素动作分析
经过走访考察整理,内江市隆昌市舞龙技艺以娴熟、完整而优美的舞龙动作成为川南一带舞龙人公认的经典动作,共十五招。其动作结构严谨,气韵流畅,连绵不断,一气呵成,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1)蛟龙出海:起龙时,龙头上昂,龙身翻滚,横空出世,绵延而来,舞龙人走顺风脚,锣鼓声敲“将军得胜令”,喧闹之声,不同凡响。
(2)朝拜五方:龙灯亮相,紧接向各位观众拜年,龙头按东南西北的顺序旋转,每一方向点头三下;拜完四方后,龙头向上,遥拜苍天。拜五方动作完毕,花样招式开始。
(3)黄龙缠腰:龙身上下翻卷,背脊耸动,显示龙身的巨大威武,舞龙人走碎米步,步步精巧,龙身则缓慢游动,给人以庄严神圣之感。
(4)蜻蜓点水:龙尾不动,龙身微动,龙头频频颔首,犹如金鸡啄水,均匀有致,以示蛟龙轻盈柔和的性格。
(5)鱼跃龙门:舞龙人踩八字脚,呼呼生风,龙头摇晃,龙身翻卷,动作潇洒,线条流畅,锣鼓声急骤欢快,催人奋进。
(6)追云赶月:龙灯大开大合,龙身缠山绞水,在场地上奔跑自如,锣鼓声激越强烈,整个龙灯的动作达到高潮。
(7)鸦鹊抬梁:两个舞龙对面站定,另一个舞龙人横躺在二人的肩上,龙灯依旧舞个不停,给人以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感觉。眼前好像有几只鸦鹊在抬梁筑巢一样,整个动作造型生动,线条简洁。
(8)祥龙拖宝①:逗宝人在前面舞动宝珠,时进时退,两者有火流星飞舞助阵,龙头随着珠宝的进退而或前或后,想张口吞宝而终不能得,动作紧张,节奏感强。
(9)团鱼抱蛋:舞头龙的人将龙头高举,其余的舞龙人逐一围绕,有条不紊,最后形成一个圆形龙蛋,然后慢慢展开。
(10)地龙滚沙:舞龙人时而顺风步,时而碎米步,龙身呈弯曲状,左右来回翻腾不止,犹如一条蚯蚓(俗称地龙)在沙地上滚动,矫健多姿。
(11)龙吐莲花:龙头朝上,急速旋转,龙身节节耸动,有如莲花盛开,一朵接一朵,摇曳生姿,顾盼生辉。
(12)金龙擦痒:金龙舞累了,有些烦躁,就开始磨皮擦痒了。龙身与龙身接触,舞动自如,游走如初,赋予龙的人的情感,颇有情趣。
(13)蛟龙脱衣:龙擦痒之后,精神振奋,龙首疾驰,龙身速摆,把身上的衣服层层脱去,一条精神抖擞的神龙跳跃奔走,来回闪动,重掀高潮。
(14)巧赶龙把:似有一条神奇的鞭子在后面抽打,龙显得驯服而安静,服帖地顺着路线往前走,展示龙的可爱温柔的一面。
(15)狮子回头:整套龙舞动作接近尾声,龙以不舍的心情向观众告别,一步一回头,略显伤感与惆怅。
2.队形分析
在收集资料期间,我们走访了大龙传授人海映波、许心镜、张裔北。据他们讲述,“大龙”又名“游龙”“摆龙”“花龙”,是广泛流传在内江隆昌、资中等地的一种民间舞蹈。在制作上也有一整套严格的程序,龙体多以竹麻、纸、彩色颜料为材料,制作十分精巧、装饰十分细腻。大龙舞在表演上,也同样遵循一套嚴格的表演程序,队形也有所讲究。
(1)耍宝人从台右前跑步至场中做“弓步”就宝后左右“绕宝”,然后跑到台右后身体面对四点,“右弓步”亮宝(见图1)。
(2)头做“小绕花”随宝出,耍宝人引龙从台右前按顺时针方向跑“圆场”至台中(见图2)。
(3)耍宝人左右小跑动逗龙,龙随宝左右追逐,耍宝人将宝架一压,再向上抖宝,引龙按反时针方向跑“圆场”到台右后,再跑到台左前,成斜排亮宝(见图3)。
(4)龙体各节在斜排上做“龙戏水”动作,但龙尾做“骑龙”动作,然后耍宝人转身引龙跑向台右侧(见图4)。
(5)龙体各节身体面对3点成纵队做“龙涌水”动作,耍宝人转身引龙跑半圈(见图5)。
(6)龙体各节身体面对1点成纵队做“龙洗脸”和“龙点头”动作,然后再做“摆动”动作,同时随耍宝人跑向台右前成斜排(见图6)。
(7)耍宝人将宝架一压,龙头随宝绕下,龙身向右偏下,然后,耍宝人将宝架平握,俯身扫龙脚,舞龙者依次从宝架上跳过,龙头右转身寻宝(见图7)。
(8)耍宝人右转身跑到台中,龙头按顺时针方向绕圆,一图比一圈小,最后龙头至台中心(见图8)。
(9)龙体各节成“卷心菜”后,耍宝人从一、三节之间的龙衣下穿出跑向台右后,龙体各节依次后退撤开,龙头到台右前,其余各节依次排后(见图9)。
(10)龙头带龙身各节跑“碎步”回到台右后寻宝(见图10)。
(三)舞蹈伴奏音乐
内江龙舞的音乐,除“大龙”用全套川剧打击乐(有的还加上两支唢呐)伴奏外,其他形式的龙舞均由锣、钵、马锣、堂鼓四种乐器组成。其锣鼓伴奏谱,一般都采用川剧锣鼓的曲牌,表演中不同的龙舞动作而变换不同的曲牌,音乐大多以快节奏为主。代表性音乐有:《登亮子》《扣扣板》《长流水》等。
(四)服装道具
民国时期,舞龙者一般身着青色(即黑色)汗衫和马褂,头扎青丝帕,脚穿青布袜和青色圆口布鞋或者线耳子草鞋。耍龙尾者常扮成戏剧中的“三花脸”形象,头戴无顶草帽,颇有滑稽喜感。现今舞龙者的服装颜色都以白、黄、红、金色为主,头饰根据服装颜色进行搭配,服装上有的加入了图腾,同一龙队的表演者都要求服饰统一性。
1.服装:衣、裤,布制,衣服为立领,四排扣,裤子为宽松直筒;腰带,绸制(见图11)。
2.道具:
(1)龙体:内江地区的舞龙者一般五至七人、或十余人不等,要视龙的大小而定。龙体由七至九栋构成,场地空旷时没有限制。我市资中县就曾扎制过一条有三十七栋的大龙。龙头制作龙头的材料多为竹、麻、纸、彩色颜料等。其制作步骤是先用竹篾精工编扎(见图12至图14),然后用皮纸裱糊,再用金、银纸及各色颜料描绘装饰而成。龙头造型为驼头、鹿角、鱼眼、鲤须、牛耳、人胡,饰物有蝴蝶、云朵和绒球等(见图15)。
(2)龙衣:一般用红布或紫色布做龙衣,背上打一根黄色绸条贯通首尾,两边打上用金黄色布剪成的齿边,最后用金纸剪成鳞甲贴上即成。龙节用竹篾条编扎成篓子,固定在长约五尺的竹捧上。篓子用纸裱糊。竹棒即为手握的“龙把”。龙尾的材料及制法与龙头相同(见图16)。
(3)圆宝:用竹篾条编扎或用铁丝焊接成直径一尺左右的空心球体,再加以裱糊、彩绘而成。宝架用铁条锻制,装上四个活动铁环,再固定在长约六尺的木柄上即可。宝装上宝架后,可以自由转动。宝架抖动时,活动铁环可发出响亮的碰击声(见图17)。
(4)云牌:用纸板或木板等材料,经成形、装柄、绘等道工序而成。其正反面如圖18。烟火每条大龙一般配置密竹篓两个,内装松香粉,再准备一些旧纤索(拉船用过的篾索)用以点火(见图18)。松香粉的配方是:松香十份,硫黄一份,麦麸一份,最碎拌匀。
三、舞蹈的价值与审美
千百年来,内江市的龙灯舞刚柔并济,神采飞扬已独成风格,虽其具有上千年历史文化内涵,但分支众多。在社会高速发展下,众多民族艺术传统技艺显得星光暗淡,在走访中已发现一些最原始的传统舞龙技艺现已失传。通过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门的文献记载、传承艺人口述、现场教学等获取权威资料进行初步研究,计划将舞蹈本体与高校舞蹈特色课程开发和地方文化、旅游、体育运动相结合,以论文发表、实体教学、学术讲座、作品演艺、自媒体再现等形式推广,对内江地区民俗舞蹈文化艺术研究进行扩充与宣传,全方位研究塑造内江传统龙灯舞风格,重新唤醒沉睡的民族传统意识,传承弘扬本土民族传统艺术。根据走访多位传承人的讲授和文献馆资料查阅,也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从主干动作上看,其舞蹈特点主要表现在双手上,双手晃动“摆似柳枝,韧如筋骨。”双臂随着龙体的上、下、左、右昂首而摆动,十分随和、柔软且连贯,使龙的游动显得活而不僵,龙体挥动自然而不乱摆,充分展现了高超的舞龙技艺。
(二)从舞蹈节奏上看,舞龙者的双脚多以小跑步为主,时而快小跑,时而慢小跑。脚与双臂的活动配合默契,随着龙身变化运动,展示出多元的创编技能。
(三)从动作幅度上看,舞龙以龙头为首,其他舞者以龙头动而动。龙体表现腾飞游动之势,使这些上下左右的运动一气呵成连成一体。龙灯舞常以动作愈快、幅度变化愈多取胜,表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独有的地域文化。
(四)从面部表情上看,舞者面带欢愉的笑容,配合灵动的动作,表达繁荣的社会景象。
(五)从服装上看,朴素的装扮展现舞蹈过程,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与丰厚的民间艺术文化。
四、结语
内江龙灯舞是当地历史、文化、风俗的共同产物,承载了内江人千年的期盼。在尽量还原内江传统龙灯舞的前提下加以改编创新是我们的下一步工作,希望通过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使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更好地推广和传承。
注释:
①宝:也称圆宝,用来引龙,用削好的篾条绑扎成直径约30厘米的圆球,外面用红布包裹,一根粗铁丝从“宝”中穿为轴,使宝可以转动,“宝”的四周按上铃铛,用铁丝固定,下端安上长约100厘米的木把。
参考文献:
[1]杨时川,高师大.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四川卷:内江市资料卷[M].内江:内江市艺术集成办公室,1987.
[2]四川省隆昌县志编纂委员会.隆昌县志[M].成都:巴蜀书社,1995.
[3]肖泽辉.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舞蹈类——双凤龙[J].艺术鉴赏,2020(03).
[4]纪兰慰,邱久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5]颜林. 龙灯舞与龙图腾文化[J].民族,2000(01).
作者简介:
李艳艳(1986.2-),女,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教育系舞蹈教师,讲师,学士,研究方向:舞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