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吃碗茶》中的父子关系解读其文化身份归属与重塑

2023-11-01程晓红

新楚文化 2023年15期
关键词:文化身份父子关系重塑

【摘要】雷庭招的作品《吃碗茶》真实地描写了二战后美国唐人街的单身汉社会。本文从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角度出发,分析《吃碗茶》中王华基和宾来的父子关系。通过父子二人对待家庭观念的不同,展现两代华裔不同的文化身份属性,尤其是二代华裔正在经历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所带来的文化身份的重塑。

【关键词】《吃碗茶》;父子关系;文化身份;重塑

【中图分类号】I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15-0033-04

《吃碗茶》是第一部描写20世纪40年代美国华裔“单身汉群体”的作品,在华裔美国文学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吃碗茶》首次出版于1961年,评论家们对它的评价并不高,称其内容令人反感,语言“粗俗无味”。在雷庭招去世之前,这部作品从未像王玉雪的《中国的第五个女儿》和刘裔昌的《父亲与光荣的后代》那样受欢迎。华盛顿大学在雷庭招去世后第九年,重新出版了此书。从而该书被越来越多的读者和研究者重新发现。雷庭招作为唯一一个关注唐人街单身汉社会的人,从一个局内人的角度描绘了真正的美籍华裔的形象,打破了美国主流文化中华裔的刻板形象,同时也展现了二代华裔正在经历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所带来的具有矛盾性的双重文化身份。

依托中国知网的数据进行分析,笔者以《吃碗茶》为主题进行搜索,从1997年至2023年,共有66篇文章对该书进行研究。其中从1998至2003之间为空档期。研究内容大致为人物形象分析、唐人街社会关系探讨、聚焦人物文化身份、“茶”的意象解读以及对语言特色的关注。蒲若茜博士[1]阐述了唐人街的“父权家长制”在美国主流文化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胡光华[2]、王刚[3]和钟兴亮[4]等人阐述了唐人街中的社会关系与父权制度。王蕾[5]认为小说中的“茶”体现了“中美文化从排斥、冲突到融合”的文化符号。黄蕾[6]分析书中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在身份构建研究中,王小涛[7]从历史记忆角度阐述了《吃碗茶》中人物的自我身份的构建;丁夏林[8]从文化认同理论挖掘人物文化身份的同化过程。本文将从两代人不同的家庭观念,阐述《吃碗茶》中父子二人文化身份以及宾来文化身份的重塑。

家庭是社会组织最小、最基本的单位,也是每个人进入社会前最重要的启蒙场所。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每个人的价值观都来自社会,而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他们首先来自家庭。家庭就像一面镜子,丰富和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化特征、道德信仰、經济和政治发展变化以及各种相关的社会问题。家中成员都是社会的一分子,因此家庭可以是说是融合了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最小单位。家庭是道德修养的自然环境,也是个人和社会之间的桥梁。“家”这个词在中国文化中充满了象征意义。

一、中国传统家庭观念

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儒家思想的“三纲五常”为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画了框架,孟子的“五伦”成为家庭成员处理关系的行为准则[9]。儒家思想对中国家庭价值观念影响深远,尤其是作为核心价值观之一的“孝”。儒家把父子关系放在五伦之首。“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在《论语》中,“孝”和“仁”享有同样高的地位[10]。父子关系的行为准则便是“孝”。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总是和“顺”连在一起。“孝”是指奉养父母时态度要恭敬;遵从父亲的训诫,强调尊敬。“顺”则强调顺从父亲的意愿并毫无条件地服从,剥夺了个体意识。

在婚姻大事上,中国传统社会中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注重门当户对。父母替孩子择偶,孩子没有任何的选择权。在宗法社会中,婚姻为“合二姓之好”,连接的是两个宗族。婚姻不是简单的两个个体的结合,更是关系到双方家族利益[11]。传统社会中强调的“孝”,要求子女绝对地服从父母,不能违逆,否则视为“不孝”。结婚这样大事要听从“父母之命”,也是“孝”的体现。

二、《吃碗茶》中的父子关系

在美国唐人街生活的一代华裔大多来自中国广东农民,他们为了抵抗敌对的外来势力,以姓氏、宗族或地区为基础,建立各种组织。唐人街也因此沿用了中国几千年文化所形成的宗族制度,是中国式封建家长统治的世界:唐人街的民众是以姓氏、宗室为基本单位结合在一起的[1]。《吃碗茶》中,王华基作为一代华裔在美国生活了至少25年,他和儿子宾来的父子关系体现出典型的封建家长作风。作为父亲,他承担了为儿子找工作的责任。从自己的认知出发,他认为远离大城市,在一个小镇工作会对宾来有好处。他给宾来在邻近小城的中餐馆安排了工作。在儿子的婚姻问题上,他更是独断专行,为儿子选择了李刚的女儿美爱。“宾来的婚姻将标志着父母一方履行了一项庄严的义务”[12],这样就完成了家族传宗接代的责任。当宾来以结婚费用为借口,试图反抗时,立刻遭到了反对和威压,并表明作为父亲“有责任负担结婚的费用”[12]。王华基虽然在美国生活多年,不论是从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是一位典型的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影响的父亲。

王华基父子之间的关系并不亲密。中国长大的宾来十七岁时去了美国。在此之前,父子之间几乎没有面对面的交流,他们只通过信件了解彼此。父子关系的疏远是不可避免的。即使后来宾来和父亲在纽约唐人街一起生活,他们之间的父子之情更多是被家庭责任所维系。但是这对于他们两人来说都不是问题。彼此都默认是正常的中国式父子关系。

在宾来看来,维持父子关系最好的办法就是远离父亲。雷庭招在小说中总结道:“当一个中国的父亲和儿子在一起时,往往是单向的争吵。”[12]宾来与父亲的相处之道是越少见到父亲越好。他害怕和父亲说话,正如他所言:“中国父亲和他的儿子之间存在着一种严厉的关系。”[12]。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父子关系从来就是不平等的。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要求儿子传宗接代,有所成就。子不教,父子过。父亲作为第一责任人,若是无法完成这个责任,便要受到指责。在这样的压力下,父子关系变得越来越严肃,彼此之间难以平等地沟通和交流。所谓的父慈子孝也是有条件和前提的。《颜氏家训》中提及“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二生孝矣”[13]。

身处唐人街父权社会中的宾来虽说对父亲唯唯诺诺,但他的思想和行为或多或少地受到美国文化的影响。在对待妻子态度上,他虽然认为女人不应该抛头露面出去工作,但是他与具有中国传统思想的男性有区别。他和美爱也曾拥有过“蜜月”期,周末会带着美爱去看电影。当美爱和阿松的丑闻被父亲当面告知后,他很愤怒,摔门而去。他其实更多是对父亲对他的家庭干涉而气愤。他认为如果父亲没有告诉他美爱的不忠,他甚至会期待一个孩子,这样别人就不会怀疑他的性无能。他没有第一时间去谴责美爱的不忠,他认为这是他过去的放荡行为产生的后果。宾来更像美国的儿女,他们结婚并建立自己的核心家庭,认为父母没有权力干涉他们的婚姻和家庭。与王华基相比,宾来并没有强烈的家族荣誉感和使命感。宾来最终选择离开令人窒息的唐人街,搬到旧金山开始新的生活。

三、《吃碗茶》父与子身份归属与重塑

华裔文学研究中,“身份”问题(Identity)是无法绕过的一个主题。斯图亚特·霍尔指出人的身份分为个人身份和群体性身份,群体性的身份又叫社会的或文化的身份[14]。贺玉高提出“人是生活于文化之中的,并且靠文化来理解世界和自身。身份必然是人通过文化所确立的自我,通过文化对自我进行定位,因而身份必然只能是文化的身份”[14]。個人的文化身份会根据其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发生变化。华裔美国人身份也会根据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重新构建。

20世纪40年代的纽约唐人街是一个以男性主导的社会,这个社会里面经济封闭,心理、社交和文化都处于停滞状态[15]。唐人街虽然处于经济发达的纽约,但是受外界的影响较小,依然是中国封建家长统治的世界,社会关系封闭,正如作者所说,“唐人街是一个关系密切的小社会,所有人差不多都认识。如果这个人不认识你,别的人也会认识你——你自己可能都意识不到自己在这里有多出名”[12]。

王华基年轻的时候来到美国,在唐人街经营麻将馆。由于美国的排华政策和战争的原因,长期与国内的妻子分离。对于长期分离的妻子和儿子,他除了寄钱之外,没有承担任何的家庭责任。对此他并不感到愧疚,反倒认为理所当然。儿子来到美国后,他是一个独断专行的封建家长,为儿子安排工作和婚姻,完成他自认为的家庭责任。无论是宾来婚前的荒唐行为还是婚后的生活都不曾过问。直到美爱的丑闻被揭露,王华基首先感到是很丢脸,不问缘由地大骂宾来。他既没有问过具体原因,也没有考虑儿子的切身感受。美爱的父亲李刚和王氏会馆主席王昌庭(Chuck Ting)也都认为这件事让整个家族都丢了面子。在昌庭和华基看来,这桩丑闻危及了家族的声誉。“如果找不到什么办法来平息这场窃窃私语的运动,不仅华基一家,而且所有的王家都会丢面子”[12]。王华基选择自己动手对阿松进行报复,割下了阿松的一只耳朵。在平安堂的调停下,阿松被迫撤诉,五年内不得返回纽约唐人街。

这样的故事,如果把地点换成是20世纪40年代前的中国农村,也不违和。“我们在书中看到的是一个几乎没有被更大的社会环境所改变的封闭的世界,它是通过移植旧中国过时的行为、习俗和传统而存在,由唐人街的社会组织操纵的”[15]。尽管王华基在美国生活了25年之久,但是他的文化身份一直都是“异乡人”、“金山客”,没有发生转变,他们作为一代移民难以融入美国社会。

在中国长大后移民美国的宾来作为二代华裔,拥有着双重身份属性。一方面,他们无法摆脱根植于内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从而让他们无法摆脱父亲的控制。尤其是在唐人街这样的父权社会,只能接受父亲的安排,无法也无力反抗。他接受了父亲介绍的工作,顺从父亲安排的婚事。他明白“按照传统,结婚是他的责任”[12]。由于他婚前的荒唐行为,为以后婚姻生活带来了阴影。婚后不久,宾来患了阳痿。他消极逃避问题,无法正视妻子美爱与唐人街单身汉阿松的通奸。在唐人街,他被贴上了“王华基儿子”的身份标签。

如果没有离开纽约唐人街,宾来的文化身份也会和王华基一样。但是他和美爱选择离开唐人街到旧金山重新开始生活。雷庭招为宾来和美爱选择的旧金山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旧金山位于西部与东部的纽约形成鲜明对比。在美国现实主义作家的笔下,西部的旧金山代表着纯洁与健康的生活。正如书中所言,“纽约代表的是他年轻时犯下的错误,现在它们被新环境和新态度取而代之。父辈的枷锁已经被打碎。新时代和新思想正展现在他的面前”[12]。这些新环境和新思想重塑了宾来的文化身份。

宾来经历了一系列的生活打击后,不再是一个唯唯诺诺、唯父命是从的乖儿子。在新的环境中,新文化的影响下,他身上的美国文化身份属性开始逐渐显现。在旧金山随着美爱和阿松的孩子出生,宾来作为一个父亲,突然意识到他不再是自己父亲的影子,而是作为独立的身份而存在。“他厌倦了扮演听话儿子的角色”[12]。他的身份标签也不再是“王华基的儿子”。他不再讳疾忌医,开始正视自己的病情,主动和妻子谈论病情,积极寻求治疗方法。小说的结尾在中医的帮助下,通过吃“茶”,恢复健康。

宾来作为二代移民,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他通过离开唐人街,选择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与唐人街所代表的落后的宗法社会决裂,选择接受美国文化,重塑了自己的文化身份。1979年《吃碗茶》再版前言中,华裔美国文学专家陈耀光写道:“他(王宾来)回到旧金山重新做人表明他不是一个暂居者。他是一个华裔美国人,与第一代移民所称之为‘金山的美国重新签约。”[16]

四、结论

“家”不仅代表着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包含着一个国家的传统与文化。《吃碗茶》中父子两代人的身份属性,折射出的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的撞击。在唐人街生活了一辈子的王华基们困守在封闭的中国父权社会中,他们的身份属性一直都是金山客、异乡人,无法融入美国社会。宾来和美爱是在中美文化狭缝之间生活的华裔,在唐人街的封闭落后的父权社会中,无法生存,最终选择离开。逃离旧文化的束缚后,他们重新开始属于自己的新生活,在新地方、新文化中完成身份属性转变。

参考文献:

[1]蒲若茜.解读《吃碗茶》中的唐人街“父权制”社会[J].美国文学,2009(13):147-162..

[2]胡光华.解读《吃碗茶》中唐人街的社会关系[J].福建茶叶,2017(39):376-377.

[3]王刚.华人历史与四十年代美国唐人街生活——雷庭招《吃一碗茶》中的历史背景分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6(25):95-97.

[4]钟兴亮.华人社区封建父权制的嬗变——《女勇士》与《吃碗茶》比较研究[J].名作欣赏,.2013(09):126-127.

[5]王蕾.从“茶”之意象看华裔美国文学中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以《吃一碗茶》为例[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7(19):83-85.

[6]黄蕾.《吃碗茶》中的有中国特色的英语[J].福建茶叶,2018(40):335.

[7]王小涛.《吃碗茶》和《典型美国佬》中的身份与婚姻[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32):84-86.

[8]丁夏林.从“金山客”到美国人:评《吃碗茶》中主人公的文化身份重塑[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8(21):45-49.

[9]王家华,美国华裔文化的中国传统家庭观念主题演讲[J].文教资料,2022(13):18-21.

[10]梁莉,周志家.中國传统父子关系中的“孝”及其含义变化[J].龙岩学院学报,2010(28):81-84.

[11]卢峰.从跨文化视角解读中美家庭价值观差异[J].文化学刊,2019(03):64-66.

[12]Chu Louis. Eat a Bowl of Tea.[M].New York: Carl Publishing Group, 1993.

[13]胡成广,郑文宝.中国社会传统家庭伦理父子关系的现代扬弃[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2(04):49-51.

[14]贺玉高.霍米·巴巴的杂交性身份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6.

[15]Li Shuyan.Otherness and Transformation in Eat a Bowl of Tea and Crossing[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1993:102.

[16]Chan Jeffrey.Preface to Eat a Bowl of Tea[M].Seattle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79.

作者简介:

程晓红(1978-),女,江苏盱眙人,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高职英语教改研究。

猜你喜欢

文化身份父子关系重塑
重塑未来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李沧:再造与重塑
《推销员之死》中的父子关系
特定历史时期外籍译者戴乃迭之文化身份
保罗·马尔登《莫伊沙砾》中的文化身份重建
管虎:一个在商业与文艺之间寻找平衡的第六代导演
重塑灵魂
《李娃传》中的两点质疑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