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凝聚共识汇聚国家公园建设的强大合力

2023-11-01耿国彪符超

绿色中国·B 2023年8期
关键词:虎豹林草公园

耿国彪 符超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之大者。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国家公园建设经历了体制试点、第一批国家公园设立、出台空间布局方案等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一批令人振奋的标志性成果。

8月19日,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青海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国家公园论坛在青海省西宁市举办。论坛以“国家公园——万物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为主题,旨在推动国家公园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开幕式后,第二届国家公园论坛主论坛随即召开。青海省委副书记、省长吴晓军主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国家公园监测首席专家李德仁,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西农业大学校长魏辅文,国务院参事、北京师范大学原副校长、教授葛剑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长张偲,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科技委员会委员、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斯蒂芬·波拉斯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于贵瑞作主旨演讲,为高质量建设國家公园提供了新理论、新见解、新经验、新路径。

李德仁在以“论空天地遥感林草动态感知监测”为主题的主旨演讲中,从国家公园智慧林草天空地林草感知监测概况、主要内容与需求、设计思路、工作基础等方面,介绍了遥感监测技术在林草系统深度应用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展望了遥感监测技术在国家公园建设中的广阔前景。

他说,2022年,武汉大学深入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进行科考。2022年6月,格拉丹东智慧林草感知与卫星通信网络系统项目启动,在格拉丹东区域部署了超远距离高清动物监测仪、高通量卫星等设备,实现了对旗舰动物、冰川及水源的实时感知监测。国家公园智慧林草天空地林草感知监测系统在三江源国家公园第一次采用高通量卫星进行监测画面实时传输,在国家林草局指挥中心第一次接收高通量卫星传输的实时画面。

李德仁指出,林草感知监测的总要求包括大范围、规律性、周期性监测;区域间结果可定量比较;监测结果可靠、可回溯天空地一体化;提高预警、快速响应能力;提升综合数据采集和信息核实能力;加快基础平台建设等方面。

展望未来,李德仁指出,智慧感知监测技术在国家公园建设中拥有广阔的前景,一是建设国家公园天空地一体化林草遥感智慧感知监测系统意义重大,条件成熟,势在必行,且能够极大提高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改善当地民生;二是国家公园按照“天空地一体化感知监测+数字孪生”的技术路线进行建设与管理,有助于达到世界先进的治理水平,打造国家公园的“中国名片”;三是武汉大学在天空地林草遥感智慧感知监测的技术和人才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将全力支持国家林草局牵头启动我国天空地一体化林草遥感智慧感知监测系统和国家公园智慧运营脑建设。

魏辅文围绕“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主旨演讲,交流分享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方面的科研成果和研究经验,为更加全面系统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新技术、新经验、新模式。

他指出,地球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孕育了多姿多彩的生命,《生物多样性公约》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2022年12月19日《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通过,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擘画了蓝图、设定了目标、明确了路径、凝聚了力量。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形式。

魏辅文指出,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一是要加强原创性研究,提出新理论、新路径、新方法。二是要强化野外台站建设,开展长期科学监测。在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建设野外观测研究台站,构建科学观测研究网络;整合多学科力量,结合新技术与新方法,开展长期监测研究,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三是研发新的调查与监测方法,利用长巡航无人机、高清载荷、人工智能分析等技术进行物种识别和数量统计。四是搭建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监测平台。五是关注物种/遗传/系统发育/功能多样性等多维度生物多样性,确定保护热点区,为保护地规划提供科学支撑。六是加强遗传多样性研究与保护,加大野生动物遗传资源库建设,为战略生物资源保存提供资源支撑。七是加强外来入侵生物和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研究与防控,构建外来物种入侵风险预警和防控框架,研发疫病预警与风险防控技术,服务国家生态安全战略。八是加强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科学管理与调控,出台相关政策。九是加快海洋国家公园建设及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

葛剑平围绕“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系统建设与运行”作主旨演讲,分享了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在天地空监测系统建设与运行等方面工作中取得的良好成效,为推动构建国家公园天地空一体化监测体系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他说,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系统分为三大部分,一是采用中广电有线+700兆无线融合技术建设符合国家信息化标准的基础网络,建设90座无线基站,铺设光缆1564公里,实现了国家公园无线信号的广覆盖。二是基于700兆无线标准,研发传感器,依据保护管理需求,按“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布防。安装野保相机2.1万卡口监测实时传输、有效监测,基本实现了公园关键区域和敏感区域的全覆盖。三是依据看得见、管得住,结合国家公园的目标,研发了具有智能识别、介入和综合分析等功能的生态大数据云平台,目前云平台设置了九大功能,包括动物监测、视频管理、防火巡护等在内的管理措施。

葛剑平指出,通过精准感知,东北虎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00年以来,捕获视频1400多万个,实时监测虎豹、野猪、梅花鹿和狍子等野生动物的时空活动规律。生态食物链正在稳步恢复和完善,虎豹等顶级和大型食肉动物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和扩张。

葛剑平强调,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系统不仅仅是一套监测系统,而是依托国家级网络集团的优势,探索适合国家公园信息化建设的一条路径和一套解决方案。不仅可以融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大格局、大研发和大产业链之中,也可以共享专业化的服务资源,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目前,在虎豹国家公园广袤的深山密林中,也可以使用互联网、微信、音频传输和通讯等功能。由此可见,专业化的信息网络运营和服务体系,为科学化和智慧化管理提供了坚实基础,实现了智慧共享。

张偲在围绕“我国海洋生态特征与保护”的主旨演讲中,介绍和分析了我国海洋生态保护取得的良好成效和今后发展趋势,阐释和分享了海洋生态保护的新探索、新模式、新技术,为推动生态系统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开拓了新视野、带来了新启发。

他指出,地球,蓝色星球,生命的摇篮,70%被海洋全覆盖,生态系统多样性丰富。环境是一个动力环境,具有生态连通性,而全球海洋的连通性,主要体现在海洋环流与物质能量循环。中国海的环流与关键动力过程包括南海环流,东、黄、渤海环流,中国海的生物栖息地极其复杂,含有南红北柳、珊瑚礁、盐沼地、海草床等,这是海洋环境与栖息地的特征。

张偲说,南海是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中心,中国海洋的关键和核心在南海。南海岛礁的基础物质为珊瑚礁,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是多样性的时空变化—生态演替—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时间演化。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种间关系是种间关系—生物天敌—珊瑚生物的天敌及其生物防治。以生态保护为出发点的岛礁建设工程,顺应自然意志、师法自然规律、加速自然进程。

斯蒂芬·波拉斯基围绕“国家公园和保护区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作用”作主旨演讲,从国家公园和保护区的重要作用、国家公园的历史、当前的公园和保护区等方面介绍和分享了全球保护地发展趋势。

中国的国家公园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石,维护着关键栖息地,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庇护所”,使整个区域的自然生态得到保护。“中国用实际行动努力保护生物多样性,使自然走上恢复之路,造福民众和地球,值得世界称赞。”他指出,保护区不仅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确保了人类自身的福祉。公园和保护区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保护区在维持生态系统服务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公园和保护区更是休闲和旅游的场所,让人类享受大自然的美丽与和谐。

于贵瑞围绕“中国生态系统联网观测研究体系的现状与展望”作主旨演讲,分别从三个方面深刻阐述了開展大尺度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的重要意义和现实需求,提出了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体系建设的路径构想。

于贵瑞指出,中国通过顶层设计、择优遴选、资源共享、网络运行,初步建成了国家野外科技创新基地体系,在基础数据获取、自然规律认知、科技示范等方面取得了标志性进展。未来,通过生态系统网络或国际网络方式,将从多学科交叉、时空扩展、高度信息化等方式,作为重要研究发展方向。

猜你喜欢

虎豹林草公园
刊首寄语 林草风采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送任五之桂林
打卡东北虎豹国家公园
刊首寄语 林草风采
林草风采
在公园里玩
着力做好林草生态扶贫
一见如故
任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