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校修读背景下“PAD-FC”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23-11-01任雅露张铁志

科技风 2023年30期
关键词:内化讲授环节

任雅露 张铁志 张 晏

辽宁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辽宁鞍山 114000

2014年9月,辽宁省教育厅首次启动普通高校跨校修读学分试点工作,开展省内高校跨校修读学分互认。此举助力校际专业与课程建设优势互补,为创新人才培养和教学管理模式奠定坚实基础[1]。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推广,创新教学模式随之推进,如产生了MOOC、翻转课堂和微课程等为代表的在线课程,这些不断兴起的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固定方式。

为探索符合高校学生学习规律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高校教学成效,结合混合式教学的特点,本文以辽宁科技大学正在实施的“道路工程经济学”课程跨校修读教学为例,深度融合对分课堂(PAD)与翻转课堂(FC)的理念,开展“PAD-FC”多元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 “PAD-FC”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的必要性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集讲授式课堂与讨论式课堂优点为一体的创新课堂教学改革模式,由复旦大学教授张学新依据中国学生的具体学情而提出,符合我国教育教学的改革方向,近年在各大高校实施后得到了良好的反馈[2]。此模式的核心理念为“先教后学”由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这三个清晰分离的基本环节组成,简称为“PAD”课堂。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教学模式起源于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两位化学教师Jonathan和Aaron给学生补课时进行了开创性的尝试,使用视频软件录制PPT并附上讲解声音供学生自行观看,得到了良好的反响,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教学模式由此形成。其核心在于通过将传统教授与自学部分颠倒,把直接讲授的知识部分移到课外,从而使课堂有限的时间用来进行有意义的深层次的探索性学习,以此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3-4]。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翻转课堂是对启发式教学的回归,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因其显著的优点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实践。

对分课堂和翻转课堂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思辨能力为目标,近年来取得良好教学成果。但是,两者也有着各自的不足,两者融合可以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5]。笔者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吸收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优点,形成翻转课堂加对分课堂的新型的“PAD-FC”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

2 “PAD-FC”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

“PAD-FC”混合式教学模式主要沿用对分课堂的主题框架,将课堂教学时间分为讲授、吸收、讨论三个环节。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PAD-FC”混合式教学模式框架

2.1 讲授环节

讲授环节的核心在于精讲留白。教师针对教学内容的主体框架内容、内在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以及重难点等做精讲,基本不向学生提问,也不组织任何讨论,将知识点的具体细节、案例学习和存疑问题等留给学生课后线上内化吸收。

2.2 内化吸收

内化吸收环节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究。在经过教师讲授后,对新知识进行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精讲留白的重难点存疑问题。该环节虽然主要由学生独立完成,但有了讲授环节的引导,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点,对课程内容进行主动思考。

2.3 讨论环节

讨论环节是对讲授环节和内化吸收环节的成果检验与升华。该环节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就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及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相互解答疑问。小组讨论完毕后将集中问题汇总,最后教师根据共性问题,带领学生进行最终的解答和知识点总结[6-7]。

3 跨校修读背景下“PAD-FC”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的实践

“道路工程经济学”课程作为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一门选修课,2022年初本课程申请了跨校修读学分课程。课程内容涵盖工程项目技术和工程经济管理,内容实践性强,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工程管理意识,是一门交叉融合多学科的综合性较强的课程[8]。由于课程性质对于工科专业学生来说,跨学科学习难度较大,仅靠翻转课堂,学生未必能很好内化吸收,而课堂上教师的指导,有助于学生更好把握主体框架,理解重点、难点。

“道路工程经济学”课程总体思路是将两学时课程分开,其中一学时对教学内容的主体框架、内在逻辑以及重点、难点等做精讲,将知识点的具体细节、案例学习和存疑问题等“留白”问题给学生。课后,学生线上使用“酷学辽宁”平台资源共享课程,通过已建好的网络视频、互动问题及网络作业等对“留白”问题进行自主式学习。下一次课先用一学时对重难点进行课堂讨论,最后由教师带领学生一同梳理问题,并进行最终的答疑和总结。“道路工程经济学”跨校修读课程为32学时,7个知识点下进一步划分为16个教学内容,除第一和最后一个教学内容采用当堂对分的形式,其余均采用隔堂对分的形式,具体实施如下。

3.1 讲授环节

讲授环节应遵循“精讲留白”原则。“道路工程经济学”课程中有部分内容较为抽象晦涩,在精讲环节,笔者借助思维导图、案例或视频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主要内容框架和重难点,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引导,帮助他们把握知识的主干和脉络。“留白”留多少内容视学生学情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而定。课程前三章主要以介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为主,“留白”部分主要以知识点的具体细节等问题为主;后四章主要是运用工程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研究、分析和评价各种技术实践活动,如投资方案的经济评价、设备更新的经济分析、价值工程分析等,“留白”部分主要以拟定工程案例分析等问题为主。总之,“留白”给学生自主内化吸收的内容难度不能太大,内容也不能太多,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3.2 内化吸收

内化吸收阶段是学生对“精讲留白”内容的自主学习消化,也是后续开展讨论交流的前提,在整个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借助跨校线上资源,学生主要通过线上视频、问答作业、案例分析或情景模拟等形式自主学习。此环节重点在于将线上线下学习内容紧密衔接起来,教师需合理设计线上学习任务点,例如看线上视频、测试问答、讨论等,使学生明确自主学习路径、学习任务等,围绕共同的学习目标开展学习,这部分的线上成绩纳入平时成绩考核中。

3.3 讨论环节

“PAD-FC”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讨论环节是对讲授环节和内化吸收环节的成果检验与升华。在讨论环节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分组进行知识点讨论,每组人数5~6人,自主推荐一名学生为组长。根据线上自主学习的结果,小组内部进行充分讨论,最后形成汇总答案。教师在此期间观察各小组讨论进度,合理掌握讨论时间。讨论结束后,由推荐的组长代表小组总结性发言,根据小组讨论情况,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做出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由教师评价、小组互评、小组自评三部分组成,分别占比50%、40%、10%,分数记入平时成绩。最后,教师针对疑难和模糊的共性知识问题进行总结性解答。

4 “PAD-FC”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成效与展望

教学评价是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严谨而科学地诊断,是对教学水平及方法的“体检”。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手段不仅可以使师生了解自身教与学的情况,还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教学及学习计划,完善教学行为,从而使教学活动及目标可持续改进。本课程采用“PAD-FC”教学模式与传统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对比教学,将学生课程考核成绩及教学满意度调查作为教学评价分析方法。

4.1 课程考核成绩

本课程的课程考核成绩包括两部分: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闭卷考试)。在两轮教学中经过统计得出,采用“PAD-FC”教学模式后,学生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平均值分别为90分和88分;采用传统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后,学生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平均值分别为81分和82分。对比采用“PAD-FC”教学模式,两者成绩均有提高,尤其是平时成绩中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讨论情况、测验作业完成情况等比较突出,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4.2 教学满意度调查

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开展教学满意度调查,涉及课程内容设计、教学组织形式、考核方式、作业难度、学习参与度、学习氛围、学习效率、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团队意识十个指标以及附有教学意见和建议。调查结果显示,96%的学生认为新教学模式下课程内容设计合理、作业难度适中,新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克服学习的盲目性,采用讨论的形式使知识、技能和团队意识等综合能力得以提升;95%的学生认为,新模式下学习效率明显提升、能够有效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98%的学生认为,新模式下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消化课堂上的知识,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主动解决,不仅掌握了课程知识,还提升了学习能力,接受程度逐步提高,收效良好。

综上,“PAD-FC”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后,学生课程考核成绩和对教学满意度评价整体呈上升趋势。“PAD-FC”混合式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内化吸收”,对知识点理解和掌握更加透彻和牢固。同时,线上自主学习和线下讨论等探索式的学习方式赋予了学生更多自主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了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能力。目前,实施“PAD-FC”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个新的选题,研究中可供参考的资料较少,教师把握重、难点和有效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还有欠缺,可能会影响新教学模式的适用度,这是未来在教学改革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

猜你喜欢

内化讲授环节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我学习和讲授世界民族音乐课程的经验和体会
思政课教学中如何做到讲授“活”?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海外华语教材的文化“内化”
注重有效讲授 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