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光绪三十年甲辰恩科进士题名碑进步先驱回望(三)

2023-11-01张慧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16期
关键词:朱文进士教育

张慧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北京 100007)

0 引言

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恩科进士题名碑(图1)恰似一本缩略的“中国近代历史”,为民国社会变革乃至新中国建立积蓄了人才,在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为社会引入新思想。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恩科进士题名碑虽形制简陋,但却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不可多得的历史见证物,标志着实施了1300多年的科举史的终结。与其他碑由官方刻石立碑不同,这通碑是北京孔庙罕见的由登科进士自发捐资刻立的。这通碑为后人研究科举史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也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沈钧儒、谭延闿等历史文化名人均为当科进士。

图1 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恩科进士题名碑

除了这些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外,光绪三十年甲辰恩科还有大量进士都在新的社会进程中有所作为。这些科举时代选拔的进士们践行着儒家学术精神,为改变民国时期贫穷落后的面貌,为国家的独立和强大而努力奉献自己的一切。也正因为如此,该科许多进士不仅金榜题名,更名留青史。

1 黄岩历史上第一位大学毕业生—朱文劭

朱文劭,字劼成,浙江黄岩双桂巷人,二甲第四名,授翰林院庶吉士,历任贵州司主事、浙江民政厅长、全国众议员、江苏省政务厅厅长等职。朱文劭是早期出国留学的科举进士,1904年赴日本法政大学留学,1907年毕业归国。朱文劭是黄岩历史上第一位现代大学毕业生。其出生地双桂巷在科举历史上才子辈出,孕育出众多有名的历史人物。此地之所以得名双桂巷,是因为陈勉、陈简两兄弟双双高中进士,故而以“双桂巷”纪念,意在激励子孙行治学之道。朱文劭经历了近现代史三个时代,从晚清科举取士、危难中的“中华民国”到新中国崛起及壮大。今已成为黄岩区文保点的朱谦故居便是朱文劭曾经的宅院。该建筑因具有鲜明的江南民居特色而收录于1986年4月至12月发行的邮票《民居》中,这也显示出屋主人的审美意趣与价值追求。朱文劭自幼家学风气良好,其父为清光绪年间的举人,因此对家族中子女的教育尤为重视。受家庭影响,朱文劭从小读书作诗,一生笔耕不辍,传世诗词、祭文等20余篇,并撰写了《抗战十周年纪念》《送许蟠云为其伯母征诗》等影响后世的精品佳作。此外,朱文劭回到家乡后大兴水利,并主持建造了西江闸和凿直小溰河段等工程,疏浚河段。作为进士,朱文劭最为突出的功业是他对于家乡教育事业的鼎力支持,黄岩中学的师资、办学基金等方面均得到朱文劭的大力资助。起初,该校生源少、办学规模小,现有资金仅维持现状已属不易。随着学生的逐年增多,校舍面积需要不断扩大,办学资金成了兴学最大的障碍。在朱文劭等同仁的努力下,“黄中筹款会”正式成立,主要通过筹募田产增力和现款两种途径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经费的增加使校舍面积得到了扩大,教学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同时优良的硬件吸引了更多优秀人才的加入,师资力量得到提升,使更多的适龄儿童可以走进学校接受正规教育。孔子所谓“有教无类”,教育只有尽可能广泛地涵盖社会更多层级,才能实现对民族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的提升。朱文劭为家乡教育事业尽心竭力,对于一方学风的养成是至关重要的。

2 热河教育厅厅长—胡家钰

胡家钰,字式如,祖籍浙江上虞,二甲第一百一十三名,授礼部编修、礼部员外郎,历任热河都统教育厅厅长、热河教育厅厅长等教育系统要职。其任职热河教育厅厅长期间对该地的教育提出了改革措施并付诸实施,这也是胡家钰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学历史上的功绩。胡家钰首先对热河省的中学课本进行了统一,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和办学理念,吸纳优秀教师的先进教学经验,主导并形成了“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教材版本的统一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历朝历代的官方刻石正是对不同时期教材权威版本的确立。书不正,则理偏,因此,统一版本对于教学而言是极为重要的基础工作。同时,为了避免因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导致的教学水平失衡,胡家钰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模式、创新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胡家钰不仅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更不忘提升他们的身体素质,特别开创了课间体操。课间操是学校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这一措施时至今日仍得以保留。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正是现代教育理念所倡导的。通过教育和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学习由被动变主动,消除课堂学习的疲劳感,同时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这样既锻炼了身体,又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提高凝聚力。除此之外,废除了体罚、辱骂等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手段,老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对犯了错误的学生应以说服教育为主,让学生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真正使学生从口服到心服,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规范个人言行。胡家钰还施行了奖学金制度,这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力。这在当时可谓是大胆、先进的教学理念创新。这一举措在今天看来仍旧切实可行。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师生之间应该和谐相处、民主平等,主要体现在尊敬师长、爱护学生、相互理解。在编修地方史志方面,胡家钰亲自主持修成了《承德县志》,共48卷391560言。但迫于时局,《承德县志》未能得到签发,成为地方史研究的遗憾之一,但《承德县志》的编纂仍是民国时期一次较大规模的地方志编纂工作,内容涉及从鸦片战争后期到民国初一百年间承德地方的历史,详细记载了当时社会的物质、经济、气候和人文等众多信息,为科研人员研究当地的概况提供了大量历史依据。县志的编纂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胡家钰更是为此呕心沥血,无私奉献个人所能。

3 甘肃省文史研究馆首任馆长—杨巨川

杨巨川,字揖舟,号松岩,又号青城外史,甘肃金县(今榆中县)青城镇人,二甲第一百零七名,授刑部主事,曾任湖南新田和麻阳知县、敦煌县长,并由周恩来总理亲笔签署委任函,委任杨巨川为甘肃省文史研究馆首任馆长。杨巨川幼年家境贫寒,却勤奋好学,先后考中庚子、辛丑并科举人,三年后中光绪甲辰恩科进士。当时正值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时期,不平等条约的签署,使清王朝风雨飘摇,自然经济遭到破坏。战争给整个民族带来的灾难是毁灭性的,加之清政府腐败无能、财政连年赤字、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军备落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使社会陷入瘫痪状态。如何唤醒灾难中的国民,增强他们的爱国意识,振兴中华,成为摆在每个爱国青年面前的问题。杨巨川作为时代亲历者,萌发了“奋发图强,革新救国”的强烈愿望,毅然登上了赴日考察的轮船,寻求救国之策。他秉持这一信念,通过多地走访调查、查阅资料,不仅深入研究了日本的政治措施,还写出了大量心得体会,其足迹几乎遍及整个日本,从而写出《游东瀛日记》。正因为有了像杨巨川这样的一批有志青年,在寻求救国之策的路上到处奔波,引领了救亡思潮的萌发,更多的爱国人士加入其中,投身救国大业,这些先驱便成为凝聚有为青年的向心力。杨巨川正是这样的青年。

年过半百,杨巨川调往敦煌任职。丝路重镇敦煌作为古代商业集散中心,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莫高窟更是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一批成功入选的世界文化遗产。敦煌石窟是集建筑、雕塑、壁画三者于一身的立体艺术。即使是如此珍贵的人类艺术历史瑰宝,当时里面却居住着300多名白俄罗斯士兵。他们不但在石窟中烧火做饭,更有甚者有人用工具将壁画上的金粉刮下来换取钱财,不惜一切手段肆意践踏他国重要国宝文物。时任敦煌县长的杨巨川对其严厉斥责,随即将这些人驱离莫高窟,并设专人严加看管莫高窟,及时对损害部分进行了修缮,我们今天看到的莫高窟才能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杨巨川为守护文物殚精竭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此举体现出杨巨川对于文物安全与历史意义的清醒认知,更是不畏困难、守护文脉的举措。

杨巨川一生为了受欺辱的国家、苦难中的民众可以说是倾其所有。早年间寻求救国真理,任知县时治理匪患、重视农耕、体恤民情、保护敦煌。其一生清正廉洁,奉行中正之道,弘扬士子气节。

4 清末著名“四翰林”之一—朱元树

朱元树,字致棻,号敏人,浙江余姚人,二甲第一百一十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编修。早年间被派往日本东京法政大学留学,归国后历任江苏省武进知县、常熟知县、余姚救济院院长等职。他曾是余姚最后一位进士,因此余姚人敬称其为“末代翰林”。朱元树出身名门望族,家族历来对子女的教育尤为重视。受此影响,长大后的朱元树对家乡的教育事业倾注心血。在其任余姚县立第三小学校舍建筑成员时,曾为学校建设提出了不少建设性建议,如扩大校舍面积等建议。朱元树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对于国家富强而言是最根本的措施之一,提升教育质量才能充分普及教育。

抗日战争爆发后,数以千万计的民众被迫流离失所,救济难民成了这一时期慈善事业最重要的内容。爱国友人、慈善人士纷纷出资修建慈善医院、慈善学校,一些救助团体也相继涌出,为减轻政府压力,群策群力改善民生,纷纷加入救济事业中,朱元树便是其中一员。晚年的朱元树担任余姚救济院院长,致力于家乡的慈善事业,捐款捐物,对老弱病残、鳏寡孤独等群体的供养施以更多的关怀,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此举也是从青年走向老年的朱元树矢志不渝回报社会的体现。慈善事业的兴起更多体现了人们对于社会责任感的提升,是人文精神的体现。慈善事业为缓解社会焦虑、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5 学者、教育家、书法家—章梫

章梫,名正耀,字立光,号一山,浙江省三门县海游人,三甲第五十三名,殿试选授翰林院检讨。《清实录光绪朝实录》记载:“验看办学期满翰林院庶吉士。得旨。蒋炳章、郭立山、刘焜、章际治均著授职编修。章梫著授职检讨。”①章梫先后任京师大学堂译学馆提调、监督,国史馆协修、纂修,功臣馆总纂,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校长等职。章梫出身书香门第,家境富裕,家风纯朴,自小学习天文、地理等内容。勤奋刻苦加上渊博的知识储备,为其今后教书育人打下良好基础。成年后,章梫作为纂修及总纂,先后编纂了《宁海县志》《浙江通志》等方志类书籍,最为突出的当属《康熙政要》二十四卷的编纂。《清史稿》记载:“以翻书房改隶翰林院。甲子,陆军部奏,简各省督练公所军事参议官。乙丑,翰林院进检讨章梫所纂《康熙政要》”②另《清实录宣统朝政纪》载:“翰林院奏、检讨章梫呈称现今锐意立宪。圣祖成宪。实足范围各国宪法而无遗。缵述精求。法源斯在。恭纂康熙政要二十四卷进呈。”③作为《康熙政要》的总纂,章梫从不同角度多方面、全方位地对康熙皇帝的治国理念进行了归纳整理,内容包括“君道篇”“政体篇”“教诫子弟篇”,还有“地学”“礼乐篇”“赦令、贡赋、征伐篇”等。《康熙政要》二十四卷的问世,离不开章梫深厚的学养与中正的历史观。这种学养的养成,与早年的良好教育是息息相关的。教育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国民素质,最大限度发掘个人潜质最终成为社会选拔可用之人,实现人尽其才,实现个人理想与价值。

在任上海澄衷蒙学堂副教习时,章梫参与编印了当时对教育界影响颇大的《字课图说》。该书又名《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成书,专为小学堂训蒙而作。全书共4卷8册,选收浅近汉字3000余个,并按词性分类编排,图文并茂,生动形象。所收词汇内容涉及天文地理、自然现象、山川河岳、各国知识、地方小志等。《字课图说》又分为简说与详说两部分,简说适用于10岁以下学生,详说则针对10岁以上的学生,但内容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该书出版之后获得广泛认可并大力推广。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胡适曾这样评价这本书:“中国自有学校以来,第一部教科书,就是《澄衷蒙学堂启蒙读本》(即本书),这一部读本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历史性的价值。”由此可见,《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作为有史以来第一部学校编纂的语文课本,正式成为全国各小学学堂的通用教材。与此同时,他在家乡创办了海游学堂,亲自选派外校优秀教师任教,并每年从自己家拿出办学经费,用于学校的各种经费支出,晚年又将自己唯一的房屋捐赠给海游学堂。章梫的一生都为其钟爱的教育事业兢兢业业,真正做到了无怨无悔。

6 结语

光绪三十年(1904)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时代的不确定性塑造了众多优秀人才。这一科的进士作为古代八股取士制度的终末亲历者,更多地服务于新的社会结构,在新的历史时期履行了作为国家人才的责任。通过梳理不难发现,本文所查考的进士多数有良好的家风、学风,物质基础提供了这些进士能够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也正因如此,步入社会的末科进士才更加意识到教育之于国家、民族的重要意义。除上述末科进士外,还有很多进士选择兴建学校,为更广大的百姓提供受教育的机会。

除此之外,如发展慈善事业、修纂地方方志等也是进士们的常有之举。这些都与末科进士学习儒家文化有所关联。进士们的义举贯彻了儒家文化中“修、齐、治、平”的个人行为准则与目标,是儒士之风与君子之风的体现。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恩科的确是见证了近现代国家发展历程的具有独特历史价值的一场考试,其历史价值仍有待更深入解读。

注释

①《清实录光绪朝实录》卷之五百八十二。检讨:官名,从七品,掌修国史,唐宋均曾设置,位次编修。明清属翰林院,常以三甲进士出身之庶吉士留馆者担任。

②《清史稿:卷二十五:本纪二十五》,网址:http://www.guoxuedashi.net/a/5702p/91006g.html。

③《清实录宣统朝政纪》,网址:http://www.guoxuedashi.net/a/5706z/77799d.html。

猜你喜欢

朱文进士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Modeling the heterogeneous traffic flow 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self-stabilizing and autonomous vehicles
Metal substrates-induced phase transformation of monolayer transition metal dichalcogenides for hydrogen evolution catalysis*
四进士(上)
《进士or近视》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Teacher:Teacher—dominant or Student—centered
发现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