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性肝硬化合并胆汁淤积的临床效果
2023-11-01张胡辉
张胡辉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临床常见的肝胆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升高、其病情恶化、可发展为肝硬化及肝癌等[1]。胆汁淤积是指各种因素导致胆汁分泌及胆汁排出障碍的病变过程,长时间胆汁淤积,会直接引起肝功能损害,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等,最后引起肝功能衰竭,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2]。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是人体组织及体液中一种生理活动分子,能参与人体重要的生化反应,促进解毒硫化物质产生,进而积极增加胆汁的分泌及肝细胞的流动[3]。因此有学者指出,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性肝硬化合并胆汁淤积有更理想的效果[4]。本研究观察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性肝硬化合并胆汁淤积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武夷山市立医院收治的乙型肝炎病毒性肝硬化合并胆汁淤积患者11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腺苷蛋氨酸组和常规用药组,每组58例。腺苷蛋氨酸组男37例,女21例;年龄34~75(48.82±5.37)岁;肝硬化分级:A级13例,B级29例,C级16例。常规用药组男35例,女23例;年龄36~74(48.39±5.42)岁;肝硬化分级:A级12例,B级31例,C级15例。2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与《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与治疗》[5]中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诊断相符合;(2)经临床诊断确诊为肝硬化合并胆汁淤积;(3)入院前1周内未接受其他药物治疗;(4)患者了解研究内容,已签署知情同意书;(5)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存在严重器质性病变患者;(2)存在肾脏功能损伤或障碍患者;(3)患有全身性免疫疾病或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患者;(4)恶性肿瘤患者;(5)精神类疾病或存在认知障碍及沟通交流障碍患者;(6)对本研究药物过敏或易过敏体质者;(7)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8)治疗依从性差患者。
1.3 治疗方法 常规用药组给予常规保肝药物治疗:甘草酸二铵胶囊(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规格:50 mg)3粒口服,每天3次;谷胱甘肽含片(福安药业集团庆余堂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规格0.3 g)4片置于颊黏膜与齿龈间含服,每天3次;苦黄注射液(常熟雷允上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规格:10 ml)10~60 ml溶于5%葡萄糖溶液500 ml中稀释后静脉滴注,每天1次,根据患者病情调整剂量。腺苷蛋氨酸组在常规用药组基础上给予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肠溶片[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规格:0.5 g(以腺苷蛋氨酸计)]0.5 g口服,每天3次。2组均连续治疗6周,用药治疗期间需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反应及药物耐受性。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炎性因子指标及不良反应。(1)肝功能:治疗前后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采用生化分析仪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白蛋白、总胆红素水平;(2)炎性指标:治疗前后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离心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白介素-12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3)不良反应:包括腹胀、乏力及失眠等。
1.5 疗效评定标准[6]显效:肝功能指标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有效:肝功能指标有所恢复,临床症状得到缓解;无效:肝功能指标及临床症状未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腺苷蛋氨酸组总有效率为84.48%,高于常规用药组的67.24%(χ2=4.708,P=0.030),见表1。
表1 常规用药组与腺苷蛋氨酸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白蛋白、总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2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水平均低于治疗前,白蛋白水平高于治疗前,且腺苷蛋氨酸组降低/升高幅度大于常规用药组(P<0.01),见表2。
表2 常规用药组与腺苷蛋氨酸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2.3 治疗前后炎性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白介素-12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2组白介素-12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腺苷蛋氨酸组低于常规用药组(P<0.01),见表3。
表3 常规用药组与腺苷蛋氨酸组治疗前后炎性指标比较
2.4 不良反应比较 腺苷蛋氨酸组与常规用药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62% vs. 12.07%,χ2=0.372,P=0.542),见表4。
表4 常规用药组与腺苷蛋氨酸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例(%)]
3 讨 论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临床常见的肝炎病毒,具有极强的复制及活动能力,可导致肝脏细胞变性,进而出现坏死等。研究显示,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细胞会因感染病毒而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大面积的肝细胞出现坏死,若未及时治疗,随着疾病进展剩下部分肝细胞则可出现纤维隔、结节性再生及结缔组织增生等,进而造成肝小叶被损坏,产生假小叶,逐渐演变为肝硬化[7]。胆汁淤积主要受肝脏疾病的影响,导致胆汁生成及排出受限,进而引起一系列生理过程,主要表现为肝脏内胆汁过多淤积,导致肝脏细胞受到损害,并且在长时间的淤积影响下,还会导致肝脏纤维化、肝硬化等。因此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对于临床救治乙型肝炎病毒性肝硬化合并胆汁淤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临床对于乙型肝炎病毒性肝硬化合并胆汁淤积患者实施药物治疗,或在病情后期实施肝脏移植手术治疗,药物以熊去氧胆酸、谷胱甘肽、苯巴比妥及甘草酸二铵胶囊等为主,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肝脏功能,但由于部分药物起效较慢,且对于胆汁排出干预效果欠佳,因此,需要寻找更有效的治疗药物,积极改善临床症状[8]。
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是人体组织及体液中一种生理活动分子,能参与人体重要的生化反应,促进解毒硫化物质产生,进而积极增加胆汁分泌及肝细胞流动,因此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性肝硬化合并胆汁淤积,可取得更理想的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腺苷蛋氨酸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用药组,提示,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性肝硬化合并胆汁淤积,可取得更理想的治疗效果,积极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分析原因主要为,在人体的肝脏组织内,腺苷蛋氨酸可使质膜磷脂甲基化,进而有效控制质膜磷脂甲基化,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可改善肝细胞膜的流动性,进入人体后可有效促使胆汁分泌和运转,还可通过转基反应增加肝脏细胞在清理病毒物质过程中的硫化产物的合成,加快病毒清除效果。
研究显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是临床诊断肝脏疾病的重要指标之一,指标明显升高提示人体肝脏出现问题,并且长时间升高还会使肝脏出现病理性变化;总胆红素主要是指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的总量,指标异常升高提示肝脏组织出现问题;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主要由肝实质细胞组合而成,可作为临床判断肝功能的重要指标[9]。因此,临床积极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等指标可有效判断患者严重程度及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6周后,腺苷蛋氨酸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均低于常规用药组,白蛋白水平高于常规用药组,提示,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性肝硬化合并胆汁淤积,可积极改善患者肝功能。分析原因主要为,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在进入人体后,主要通过质膜磷脂甲基化增加肝细胞膜流动性,进而促进胆汁的分泌及转移,有效避免长时间胆汁淤积而损伤肝细胞,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还有增强肝脏细胞代谢与排毒能力的作用,可积极提升血清凝血酶原的活性,分泌特异性透明质酸酶水解透明质酸,最大程度清除肝脏中的病毒物质,减少肝脏纤维化物质的产生,有效提升肝功能[10]。
肿瘤坏死因子-α可激活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等,是人体中最重要的细胞因子;白介素-12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当人体发生严重炎性反应或受到损伤时,会明显升高。因而检测上述指标可有效了解患者机体炎性反应及肝脏组织损伤程度。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6周后,腺苷蛋氨酸组患者白介素-12、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低于常规用药组,提示,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性肝硬化合并胆汁淤积可明显降低肝脏损伤程度,减轻机体炎性反应。分析原因为,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含有大量的转丙胺基及转硫基等物质,其中转丙胺基可合成多种生物多胺,并参与体内代谢过程中,起到调控肝细胞再生、增殖等作用,进而积极加快肝脏功能的修复。转硫基物质可生成内源性解毒剂,如牛磺酸、谷胱甘肽及半胱氨酸等物质,清除机体内的自由基,进而发挥解毒、抗氧化作用,有效减少肝细胞的损伤。
本研究结果显示,腺苷蛋氨酸组与常规用药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提示,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性肝硬化合并胆汁淤积药物安全性良好,用药后并未明显增加其不良反应。分析原因为,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药物半衰期较短,静脉注射后可快速分布到人体各个组织中,在较短时间内便能达到血药浓度峰值,并且几乎全部被人体组织吸收,不会发生蓄积。
综上所述,在常规用药基础上,采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性肝硬化合并胆汁淤积有较好的效果,可改善患者肝功能,减轻炎性反应,且药物安全性高,并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