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2023-11-01梁叠锋骆超锋关国宏
梁叠锋,骆超锋,关国宏
急性脑梗死属突发的脑血管疾病,以肢体麻木、言语不清、神智丧失及无法活动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及致残率[1]。急性脑梗死的诱发因素较多,治疗难度大,即使抢救及时也很难恢复到患病前状态[2-3]。目前,临床对该疾病主要采取溶栓治疗,缓解患者的脑部组织缺血程度,减轻血管狭窄情况,进而抑制继发性脑组织受损[4]。但由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多存在微循环障碍情况,故单独溶栓治疗效果欠佳,需应用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脂类药物和改善微循环的药物联合治疗。现有相关学者认为,为更好地改善患者预后,需保护患者的神经功能。故提出在此基础上增加应用保护内皮细胞的药物,丁苯酞是具有该作用的典型药物[5]。本研究观察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1月—2021年10月广州市番禺区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观察组男20例,女6例;年龄40~84(58.88±3.03)岁;患病至接受治疗时间(2.15±0.25)h。对照组男20例,女6例;年龄40~84(58.92±3.01)岁;患病至接受治疗时间(2.15±0.23)h。2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开展前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经CT、血液学诊断与《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相关诊断标准相符[6];患者发病至接受治疗时间≤12 h;患者均为首次发作;患者及家属知晓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7]: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合并感染性疾病患者;对本研究涉及用药不耐受者;有癫痫史,合并出血性梗死或腔隙性梗死者;有溶栓禁忌证者;近期接受过抗凝药物治疗者。
1.3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给予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改善颅内压、抗血小板聚集、补液、吸氧等常规治疗,并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江苏平光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100 mg口服,每天1次。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注射用阿替普酶(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大药厂生产)20 mg,先在10 s内静脉推注首剂量的10%,剩余药物在1 h内持续泵入,给药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生产)25 mg静脉滴注,每天2次,治疗2周后评定疗效。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1)治疗前与治疗3 d、1周、2周后,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定认知功能,满分3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认知功能越好;(2)治疗前与治疗3 d、1周、2周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神经功能,满分42分,0~15分为轻度缺损,16~30分为中度缺损,31~42分为重度缺损;(3)治疗前、治疗2周后,采用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定日常生活能力[8],满分100分,>60分为基本完成,41~60分为需要在他人的帮助下完成,20~40分为需要较多的他人帮助下完成,<20分为完全需要他人帮助;(4)观察2组出血事件发生率。
1.5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评定疗效[9]。显效:NIHSS评分降低>90%,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恢复,可独立生活;有效:NIHSS评分降低30%~90%,患者基本可独立生活,有一定的自我护理能力;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15%,高于对照组的6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84,P=0.010),见表1。
表1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治疗前后MMSE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d、1周、2周后,2组患者MMSE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MMSE评分比较分)
2.3 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d、1周、2周后,2组患者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分)
2.4 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2组患者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表4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分)
2.5 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为11.54%(3/26),对照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为15.38%(4/26),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5,P=0.685)。
3 讨 论
目前临床将溶栓治疗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阿替普酶为应用率较高的溶栓药物。阿替普酶静脉注射后可迅速结合血液中的纤维蛋白,使血栓的溶解速度加快,有助于疏通脑血管,进而促使脑部血管内的血液供应在短时间内恢复,缩短脑部缺血缺氧耗时,改善患者的病情,最大程度缓解脑细胞的受损程度。阿替普酶具有较强的特异性,且半衰期较长,故有长效的作用[10]。临床研究发现,阿替普酶作用于纤溶酶时的选择性较强,可针对性激活该酶,并不会破坏纤溶酶活性,治疗安全性较高[11-12]。但阿替普酶无血管扩张作用,为缩短血管疏通耗时,扩张血管至关作用。相关学者提出,可联合应用促进血管扩张的药物,以提高治疗效果[13]。丁苯酞为扩张血管的常用药物,本研究以此为例观察扩张血管药物在该疾病治疗中的可行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与朱烨等[14]结论一致,证实本研究具有较高的可依据性。治疗3 d、1周、2周后,2组患者MMSE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2组患者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提示,联合使用丁苯酞可显著提升治疗效果,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究其原因,丁苯酞是目前临床应用率较高的扩张血管药物,口服后可通过扩张血管,起到改善侧支循环的作用,并可对软脑膜动脉起到促扩张效果,进而疏通脑部血流,加快缺血区域的血液流动速度,进而加快颅内血管生成速度,重建病灶部位的血液循环系统,显著缩短缺血时间[15]。丁苯酞可抑制自由基的产生,进而减轻神经功能受损程度,保护患者的认知功能,减少语言障碍、肢体功能障碍等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16]。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2周后,2组患者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2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联合应用丁苯酞并未增加患者的出血风险,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能力,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综上所述,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有效控制病情,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且未增加出血事件发生风险,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