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
2023-11-01中共中国科学院党组
文/中共中国科学院党组
“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对加强基础研究相关重大问题作出深刻阐述、提出明确要求,为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深刻认识基础研究发展趋势,准确把握基础研究特点和组织方式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站在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高度,明确要求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
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持续解决重大需求背后的基础科学难题。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主要聚焦人类可持续发展与国家高质量发展重大需求背后的基础科学问题,以科学规划、明确可行的战略目标为牵引,依托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大兵团”体系化协同作战方式联合攻关。比如,旨在解决人类未来能源问题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由中国与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七方共同实施,组织数千名来自不同国家的科研人员共同参与,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之一。
要进一步引导广大科研人员传承老一辈科学家以身许国、心系人民的光荣传统,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让基础研究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将学术兴趣与国家需求相结合,将专业精神与爱国奉献相结合,将追求卓越与经世致用相结合。
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不断拓展人类认知边界。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面向世界科技发展的最前沿,探索方向大至天体运行、星系演化、宇宙起源,小至基因编辑、粒子结构、量子调控,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平台集成、学科交叉与基础设施等优势,以开放协同、灵活多样的科研组织方式,力求实现“从0 到1”的原创性、引领性突破,为人类认识自然不断开拓新领域、拓展新视野。
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瞄准重大产业技术背后的基础性、关键性原理问题,发挥科技领军企业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组织方式灵活的优势,协同高校和科研院所力量开展集成创新,快速迭代推广创新成果,推动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
认真贯彻加强基础研究总体要求,妥善处理好五个方面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从总体布局、学科体系、组织模式、支撑平台、人才队伍、精神动力等方面,对基础研究工作作出部署。这些部署要求全面系统、相互联系,形成了具有紧密内在逻辑的有机整体,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以及对从源头和创新链起始端抓基础研究的系统思考。
处理好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的关系。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对基础研究的需求是全方位的,要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统筹遵循科学发展规律提出的前沿问题和重大应用研究中抽象出的理论问题,凝练基础研究关键科学问题。具体到各个不同机构,应结合自身定位和特点有所侧重。
处理好政策引导和市场调节的关系。世界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导对基础研究产出的影响越来越大。要持续深化基础研究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用,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科技领军企业当好“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深入开展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为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提供重要基础支撑。
处理好稳定支持和竞争择优的关系。当前,世界主要科技强国纷纷加大财政资金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通过竞争性科学基金的方式支持自由探索式基础研究,同时,加大对高水平公共科研机构的稳定支持力度,并通过同行评议、机构评估等方式加强对投入绩效的监管。面对基础研究领域的激烈国际竞争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要进一步完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通过竞争择优遴选人,通过稳定支持造就人,选择一批高水平公共科研机构和优秀科学家,加大稳定支持力度,引导科研人员摒弃浮夸、祛除浮躁,产出“十年磨一剑”的重大创新成果。同时,也要加强过程管理和评估问效,放权不放任,松绑不降标,对经费绩效不好的机构和人员逐步减小支持力度。
处理好出成果和出人才的关系。知识复杂程度的大幅提升以及科技人才培养需求的深刻变化,客观上决定了科学研究与科技人才培养要互为依托、互相促进。要准确把握科技发展和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力争在多出成果的同时多出人才。要以识才的慧眼和用才的胆识,选拔优秀科学家领衔担纲基础研究重大课题;以爱才的诚意和容才的雅量,不断完善科技评价体系,引导科研人员厚植优良学风,甘坐“冷板凳”,研究“真问题”,拿出“硬成果”;以引才的实招和聚才的良方,支持科学、技术、工程等各类人才跨领域、跨学科组成协同创新团队,推动基础研究成果加快实现应用转化。
处理好自立自强和开放合作的关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首先要打牢科技事业大厦的地基,把科技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有效保障国家在重要领域的安全自主可控,只有这样才有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的基础和底气。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到,科技自立自强绝不是搞自我封闭,而是要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特别是在高水平基础研究领域,面对人类共同挑战和前沿科学重大问题,尤其需要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建制化组织作用,着力加强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
加快转变科研观念,强化“抢占制高点”意识。要时刻牢记国家科研机构作为“国家队”“国家人”,必须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确定基础研究的目标方向,为创新发展提供基础理论支撑和技术源头供给。增强创新自信,走出科研舒适区,勇闯科技“无人区”,敢于提出新理论新方法,开辟新领域新方向,从根本上扭转跟踪跟随的思维惯性和亦步亦趋的路径依赖,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
创新基础研究选题机制,实现从“在干什么”“想干什么”向“该干什么”的转变。要从有效支撑发展力、保障生存力、增强引领力的战略高度,着力解决国家战略需求背后最紧急最紧迫的科学原理问题和世界科学前沿的重大科技难题。避免选题中“脱实向虚”的倾向,加强与重要行业部门和骨干企业对接,充分发挥战略科学家的咨询评议作用,研究制定并动态更新重大需求清单和前沿科学问题清单。同时,也要避免选题中“趋易避难”的倾向,加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选择带动性强、攻坚难度大、任务目标聚焦的基础科学难题,策划基础研究重大科技任务,组织大团队开展集中攻关。
改革基础研究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充分发挥体系化建制化优势。要以国家战略需求和重大科学问题为牵引,通过探索建立课题组群、实验室群等科研组织方式,把相关研究机构组织起来,集中优势力量开展跨领域、跨学科协同攻关。顺应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的趋势,依托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研条件平台等开展建制化基础研究,加强科研仪器、科学数据中心、科技期刊等科技基础能力布局建设和开放共享。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经费、项目、人才等各类创新资源的一体化配置和协调联动,形成政策合力。围绕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生物安全、外层空间利用等全球问题,积极牵头发起和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与大科学工程,努力提供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持续提升我国在全球基础研究领域的活跃度和影响力。
立足科研实践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充分激发基础研究人才创新活力潜力。要坚持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基础研究人才,把政策重心放在青年人才上,按照“选题与选人相结合”的原则,对优秀青年人才给予较大力度、较长周期的稳定支持,提供宽松的科研环境,促进重大原创成果产出和拔尖青年人才脱颖而出。要完善对基础研究人才的长周期支持和差异化评价机制,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建立以质量、绩效、能力为导向的基础研究评价机制,鼓励科研人员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潜心钻研。着眼世界科技强国建设长远需求,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科教融合的新机制,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创新生态。要进一步引导广大科研人员传承老一辈科学家以身许国、心系人民的光荣传统,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让基础研究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将学术兴趣与国家需求相结合,将专业精神与爱国奉献相结合,将追求卓越与经世致用相结合。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营造实事求是、笃学诚行、开放包容的学术生态,对学术不端零容忍,强化科研人员恪守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的意识,开展负责任的科学研究。充分发挥高水平专家和专业优势,积极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激励引导更多优秀青少年投身科学研究事业。
中国科学院建院70 余年来,始终将基础研究作为立院之本、发展之基,取得了以“两弹一星”关键科学问题、陆相成油理论、多复变函数论突破、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国植物志》、铁基高温超导、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中微子振荡新模式、水稻分子设计育种、纳米限域催化等为代表的系列重大原创成果,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中国科学院通过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条”,强化使命驱动的建制化基础研究,推动基础研究定位重大调整、组织系统重塑、政策改革完善,为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努力提供科学基础和关键核心技术支撑。新征程上,中国科学院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我院提出的要求,以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核心任务,在更高起点、更高水平上谋划和推动基础研究工作,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努力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更大创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