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绿色城市
2023-11-01张苗
文/本刊记者 张苗
2023年7月17日至18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要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其中储能行业的发展是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技术之一。
目前,上海着力推进储能行业发展,促进上海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并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着力推进储能行业转型
储能是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缓解电网调峰矛盾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双碳”目标更好实现。
在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上,市政协委员、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所长曹建华,市政协委员、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马吉伟,提交了一份《关于推动储能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提案》。在《提案》中两位委员表示,随着用能电气化发展趋势,未来我国产业与居民用电占比将继续提升;随着风电、光伏渗透率以及空调等负荷占比逐渐提高,电网调峰压力增大,需要积极配置储能。同时,曹建华、马吉伟委员开展深入调研,在调研中他们看到了上海市储能行业转型面临的几个重要问题——
一是储能行业的发展缺乏整体规划。2021年,国家能源局印发了《新型储能项目管理规范(暂行)》,对新型储能项目备案内容提出框架性要求,但是尚未对新型储能进行系统层面的规划,而各个地方(包括上海)在储能项目管理方面,目前没有具体细则,影响了项目申报时的监管和报批流程。
二是目前储能成本相对较高。随着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储能项目的经济性较低。以上海用户侧储能项目为例,一般投资回报年限7至8年。健康发展的商业模式尚未建立,盈利水平受到限制。除用户侧峰谷电价套利、火电调频以及小容量的示范项目不考虑成本因素外,其余储能项目都无法找到具有稳定收益率预期的商业模式。此外,锂电池储能在现有新型储能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在短时期内缺乏可大规模替代的技术路线,但成本太高,影响了商业价值的实现。
三是储能行业中有恶性竞争的倾向。据统计,截至2022年8月底,储能中标项目累计140余个。大批厂家的恶性竞争使得储能系统中标单价普遍低于成本线。
四是电化学储能的安全问题还待解决。比如,2021年北京大红门储能电站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相关标准和管理规范有待进一步出台。电化学储能的安全、消防和可利用回收等问题还有待解决和完善。
对此,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发改委”)给出提案答复并介绍了未来对储能行业发展的规划。市发改委表示,储能作为新兴产业,其未来发展既要注重体制机制设计,也需要依靠科技进步来提升发展水平。
从发展方向看,储能是可再生能源消纳的重要支撑,其发展也需要一个过程。市发改委认为,要促进储能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要做到与技术水平相适应、与各地发展实际相符合、与安全环保要求相衔接。从技术水平上看,近年来,电化学储能技术发展较快,效率持续提升,成本快速下降,但在能量密度方面,只能支撑小时级调峰,目前还不能起到长时调峰的作用;在调峰成本方面,也远高于火电。因此,在此阶段市发改委认为,储能主要还是用于电网调频、风光出力曲线调节等特定领域,更大规模的发展还需技术进一步支持。
联系上海实际,上海尚未对风电、光伏建设提出配套储能硬性要求。对此,市发改委表示,目前上海市相关部门在项目规划、标准体系、政策支持、产业引导等方面做了相应准备,未来将会形成合力推动行业发展。
在规划引导方面,市政府印发的《上海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储能设施,大型风光电站按需适时配置储能设施;在大型海上风电项目竞争性配置工作中,要预留储能设施建设场址。在标准体系方面,上海市为填补国家、行业电化学储能电站消防安全技术管理规范空白,发布和正在制定储能相关地方标准共9项,企业标准8项。在政策支持方面,市财政局正在制定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实施方案,已考虑将“支持能源安全储备和有序推动储能行业发展”纳入支持方向。在产业引导方面,市经济信息化委持续推动通信基站储能、大数据中心配套储能等用户侧储能设施的聚合利用,积极支持其参与需求侧响应,逐步完善新型储能项目市场化应用场景。
此外,曹建华、马吉伟委员也为推动上海储能行业可持续发展补充建议——
首先,要加强政府在推进储能行业发展中的作用。政府要在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和布局方面进一步精准施策,明确储能项目备案并网流程和健全储能项目管理流程;建立新型储能项目安全管理和消防救援联动机制,降低储能电站事故率;建立健全储能标准体系和知识产权战略布局,逐步形成中国自主的储能行业标准体系和知识产权体系。
其次,要拓展绿色金融政策扶持储能行业发展。推动制定促进储能产业发展的绿色金融扶持政策,建立能够充分反映储能价值的市场化机制,并通过建造示范项目,摸索出可持续的储能商业模式和价格机制。
最后,推动城市分布式储能发展,注重储能在新基建中落地应用。一方面利用新基建落地新型储能建设项目市场化应用,另一方面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储能系统智慧化运营的水平,推动储能系统的智能化管理。
强化绿色消费标准引领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要求,标准运用由产业与贸易为主向经济社会全域转变。标准化将更加有效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就消费而言,《纲要》明确指出,要强化绿色消费标准引领,要构建节能节水、绿色采购、垃圾分类等绿色生活标准;要建立覆盖各类绿色生活设施的绿色社区、村庄建设标准。联系上海实际,市十四届政协委员黄冲、秦丽萍指出,上海作为超大城市,人口集中,工商业繁荣,城市治理先进,居民素质较高,具有较好的绿色低碳消费标准化建设基础,其建设绿色低碳消费标准对于全国城市具有示范意义,对促进“双碳”目标实现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上海市在绿色消费标准引领方面还存在不足:
首先,上海地方标准建设数量落后。上海在全国备案的地方标准数量位次不容乐观,在全国4个直辖市中排名第3位,在2021年GDP10强省市中排名第10位。作为第一个实行生活垃圾分类的内地城市,上海仅有1项“垃圾分类”地方标准。上海的地方标准建设现状与发达的经济地位和社会治理水平极不相称。
其次,上海先进实践与标准建设共振不足。我国居民日常消费产生的碳排放占碳排放总量的40%至50%。当前,上海市正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拥有多个国家级消费建设平台,“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有声有色,高质量消费、绿色低碳消费在上海未来发展中将扮演重要角色。但目前,低碳消费标准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加快建设,以利于强化消费治理和提升上海国际形象。
针对上述问题,黄冲等委员建议,一是推动绿色低碳消费标准化项目建设。由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牵头,联合市商务委员会、文化和旅游局等相关单位,广泛调研,遴选一批相对成熟的绿色低碳消费管理实践进行标准化建设立项。二是运用消费标准将高质量发展具象化。强化市场生产、居民消费、政府管理的绿色低碳消费意识,制定措施加强绿色低碳消费行为的标准化引导。将绿色低碳消费标准化建设的调研过程与宣传工作紧密结合,奠定绿色低碳消费标准的实施基础。三是丰富绿色低碳消费标准体系和层次。绿色低碳消费内容丰富,社会关注度各不相同,上海应在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建设上有更大作为,吸收国内外城市绿色低碳消费标准化建设经验,与上海实际紧密结合。